第14章 苻堅02
在這時寶馬香車那麽一停,就聽見了宦官趙整的歌聲:“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蔽白日。”
雖然接受了苻堅大部分的記憶,但是文化功底是不可能完全錄入的,趙整的話6000只能曉得個大概意思。但是沒關系,這一點也不妨礙6000演出一副深受觸動的樣子。雖然對着跪在車前滿口仁義道德的趙整吐槽“我褲子都脫了你讓我聽這個”但是面上卻露出那麽一咪咪愧色,順便遺憾地放了段元妃的小嫩手。
不過慕容垂……6000眯了眯眼。當初慕容垂背叛燕國投奔大秦的原因是什麽?功高蓋主。換句話說就是,這是個能力太強,強到連一國之君都難以忍受的男人。
苻堅為自己埋的地雷也太多了,還是連發式的。6000當然不可能聽從大臣們屠殺慕容一家的進言,反倒是将這些煽動“魚羊吃人”言論的家夥訓斥了一頓。順便培養一下慕容小正太,也算是給慕容家的吃顆定心丸。一開始慕容沖還畏畏縮縮的,苻堅給他地圖他不敢看,給他兵書他也不敢看。到後來,王猛又來死磕,說苻堅養虎為患扒拉扒拉一堆,小家夥才慢慢确信苻堅不再對自己的屁股感興趣,是真的讓他學習了。
“要嚴明紀律,號令下從,必須賞罰分明。不能為了鼓勵一個人而賞賜他,而應讓他了解預期效益。賞以興功,罰以禁奸。必須知道當你懲罰或者賞賜一個人的時候,并不僅僅只是影響這一個人。賞與罰是用來調控整個秩序的手段。罰一人而萬人震,則懲。賞一人而萬人悅,則予。無論是賞還是罰,不僅僅是對某一個人行為的肯定或否定,也是對整個群體行為的引導。樹立一種全局的觀念,大約就能掌握到賞罰的尺度了。”
“都說上行下效,可是上行了,下也不一定效啊?将領忠義,手下也有叛變;君主仁慈,手下也有奸佞。”
“上行下效講究的是一個群體效應。比如‘楚王好細腰,一國餓死’,假設楚王喜歡的是壯漢(哪裏不對),那麽國人就會勤于鍛煉,國民強壯,國家也會強大。朕說了,要從大局考慮,而不是拘泥于個別。再者,世人都贊美忠義仁慈,即使下屬有人雞鳴狗盜,一個正直的人斥責無恥之徒,即使無恥之徒不信服他,大衆也會站在他一邊。為什麽說‘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站在正義這一邊,軍隊不會獲得更多的糧草,但是會擁有精神食糧。簡單說,就是在心理上會有優越感。”
“但是泓水之戰時,信奉‘仁義之師’的宋襄公卻打了敗仗。可見仁義之名只是迂腐之言。”慕容沖頗為不屑,這個孩子很聰明,總喜歡劍走偏鋒,這是很危險的事。小孩子嘛,總喜歡标榜一下個性,覺得不一樣的事情幹起來特拉風特刺激,特顯得自己獨特。慕容沖的很多問題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大逆不道的,不過6000只是一笑:“‘将欲智而嚴,凡士欲愚’,迂腐之仁義的盛行,對于上位者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凡兵上義’針對的是軍隊,而不是軍之大将。如果是從将領的角度考慮,為什麽崇尚‘兵義’?因為這能武裝我們士兵的心。也就是說,作為将領,他提出‘凡兵上義’,并非從‘義’的角度考慮,而是從長遠的‘利’來考慮。根本上,還是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宋襄公為什麽失敗?因為他将本該推銷給士兵的‘仁義’大旗抗在了自己身上。他的士兵不覺得是仁義之舉的行為,他自己卻覺得是仁義之舉,這就本末倒置了。”
“皇上的仁義也是一種手段嗎?”慕容沖眼眸黑亮,幽幽道。
6000倒是一愣。這小子問個問題跟投手榴彈似的,有這麽當面拆皇帝的臺的嗎?不過6000臉上還是不顯山不露水:“仁義雖然可以作為手段,但是心性殘暴的人無法認識到這種手段,也無法行使這種手段。”
——皇上我能十年如一日地當我的大英豪帝王當然是本性如此,殘暴不仁之輩豈能望我項背_(:з)∠)_。
6000戲谑地看着慕容沖,其實這句話也有提點他性格局限的問題——心胸狹隘之人往往眼界也不高,過于注重自己利益的人難以有大局觀,慕容沖個人感情太過濃郁,容易陷入偏執,這點6000說再多也沒用,只能讓他自己體悟。
6000現在對着苻堅留下的爛攤子焦頭爛額不已,自然沒有時間三天兩頭的指導慕容正太,玩玩光源氏游戲。慕容的學習卻不能落下,所以便托付給了學堂。偶然撞見慕容沖躲在花園裏一臉青紫滿臉惡毒。啧,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和小夥伴們鬧僵了,6000腦子裏甚至都能模拟出當時的場景。一定是一方各種撒嘲諷的酸辣粉,另一方咬牙忍耐終于憤然出手,最終這勇敢的行為成功的換來一頓胖揍。
慕容沖心氣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生自皇族,是前燕皇帝的弟弟,還有他自身的驕傲——一個聰明又勇敢的人,是不會含胸縮背過一輩子的。但是鑒于自己(前任苻堅)就是罪魁禍首,知心姐姐是當不得的。用“小沖沖,有什麽不開心的事啊”的語氣,絕對會被射一眼酸辣粉的吧。
這個時候,6000首先揮退了身邊的侍者,頗為威嚴地站到慕容沖面前,擺出高深莫測的皇帝臉,還要露出哀而不憐,諷而不刺的眼神(哎媽難度略大_(:з)∠)_嘿。
面對着慕容沖帶着淚意的憤恨眼神,6000知道此刻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屈辱,憎恨苻堅不僅毀他家園,讓他失去皇族身份不說,甚至剝奪了他身為男人的尊嚴。但是——
Advertisement
“能力不足而諸事不順,心性不強而諸多抱怨。”
6000寡淡地丢下這麽一句話,滿背影“高深莫測”地飄然而去。聰明的孩子不需要分析,只需要适當的點悟。與其浪費力氣去憎恨抱怨,不如增強自己的實力——為什麽你淪為階下囚,因為你不夠強。為什麽你不得不雌伏于人,因為你不夠強。為什麽你被人侮辱,因為你不夠強。你埋怨命運,埋怨敵人,因為你不夠強。确實,苻堅對于造成慕容沖的困境是功不可沒,但是苻堅憑什麽按着你的心意來?換個人,只怕慕容氏早已蕩然無存,你慕容沖連掙紮的機會都沒有就得嗝屁。一個貧窮的人想要過富足的生活,就不能奢望富人的接濟;一個弱者想要成為不受壓制的強者,就不能依盼強者的善意。6000想要給慕容沖的并不是兵法謀略或者忠孝仁義,而是強者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切知識中看到最強的方式。
375年(建元十一年)王猛病逝,作為終身戰友,6000在王猛的病榻邊與他見了最後一面。這兩年局勢調動一直是苻堅暗中部署,因為王猛作為苻堅的第一槍手實在太過顯眼。不過王猛似乎對于苻堅的行動略有所感,甚至無需知會就默契地和6000唱黑白臉,明面上是王猛強力要求打壓異族人士,特別是鮮卑和羌族,其實不過是王猛幫6000拉仇恨,好讓他暗度陳倉而已。
苻堅在的時候,一心想要統一全中國,把東晉給端了;又十分寵幸姚苌慕容垂之流——這一直是王猛的心病,不過病危之際,王猛卻并沒有向6000提這個問題,而是雙眼灼灼地問6000:“陛下可是改了?”
6000笑了:“改了可好?”
若是改了,苻堅就不是苻堅了。他不會對人推心置腹,不會單純而浪漫地相信別人,自然也不會視王猛為知己好友,将他的話奉為聖典,更不會因為王猛的死去而哀嚎痛哭。改變了的苻堅是冷血的,他不相信任何人,因為他不相信人性恒久不變。他不再是寬厚仁慈的君王,而只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王猛顯然是知道這一點的,若是苻堅是一個合格的帝王,他就不再是那個讓人感到溫暖的爽朗英豪了。
王猛只是嘆了口氣,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