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如何讓李從審避開死局!
西跨院,卧房中。
李寧正包着頭巾倚在枕頭上,和曹氏說着話。
門外的丫鬟通傳道:“王姨娘來了。”
話剛落,王氏已經掀起簾子,牽着林從,提着大包小包進來。
李寧看到王氏,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就要坐直,“姨娘來了。”
王氏連忙過來按住她:“快躺着,我這一早聽你生了就過來了,怎麽樣,身體可還撐的住?”
李寧不甚在意地說:“這都是生第四個了,又不是頭一個,習慣了。”
李寧這胎生的很快,快天亮時發動的,從羊水破到生出來都沒用一個時辰,石敬瑭只來得及去叫了穩婆,到了李寧生完,石敬瑭才有空通知府裏其他人。
王氏看得很是羨慕:“還是你這身子骨好,生孩子都沒吃多大苦,我當初生林兒折騰了大半夜。”
“你那是第一次生,自然難些,我生我家老大,也折騰了大半夜。”李寧笑着說。
“不過,不管怎麽着,還是得月子好好養養,”王氏笑着把手裏的禮物遞給李寧的丫鬟,“我帶了些上好地燕窩給你,月子裏每天吃一盅,好好把身子補回來。”
李寧聽了點點頭,“多謝姨娘,又讓姨娘破費了。”
“哎,這算幾個錢,你身子吃好了比什麽都強!來,讓我看看姐姐的小外孫女。”
王氏走到曹夫人身邊,曹夫人就把抱着的小抱被掀開,笑着說:“長得可像她娘小時候了。”
王氏和林從湊上頭一看,只見小抱被中,一個紅彤彤的小嬰兒。
林從眨眨眼,這像小猴子一樣的小嬰兒,哪點看出像李寧了。
Advertisement
王氏卻仔細看看,對曹夫人說:“這小嘴,真像寧兒,這鼻子,反倒像石郎。”
曹夫人仔細看看,“你這麽一說還真是,還是妹妹眼尖。”
李寧也忍不住湊過頭來,看着點點頭,“嘴長得有點像我,鼻子有點像他爹,至于這眼睛,沒睜眼還看不出來,說不定像我爹呢!”
聽得旁邊林從滿頭暴汗,這三個大人,在這裏湊拼盤的麽?
三個大人在一起圍繞着孩子五官像誰談論了一陣,就說起這次生了個小閨女的事,李寧感慨地說:“我還以為這次又是個小子,想不到真讓林兒算準了,是個閨女。”
曹夫人抱着小外孫女,一臉稀罕,“是啊,你之前肚子尖尖的,我還當又來個外孫呢!還是林兒算的準,果然學沒白上。”
林從在旁邊聽得面上不顯,心裏卻很得意,今天有曹夫人李寧兩位女主人給他宣傳,他在府裏會蔔卦一事想必更深入人心。
就在林從想開口說兩句,再凸一下人設時,外面石敬瑭走了進來。
而一進來,石敬瑭就給衆人帶來個大消息。
“剛剛去兵部點卯,聽說岳父的大軍馬上就要班師回朝了,岳父已經上書陛下請求上交兵權歸藩,陛下同意了。”
“陛下同意歸藩了!”這是曹夫人李寧王氏驚喜地聲音。
“咱現在就要走?!”這是林從震驚地聲音。
好在曹夫人李寧王氏都沉浸在馬上要歸藩的喜悅,絲毫沒有注意林從的異樣,李寧更是拽着石敬瑭的手問:“陛下怎麽突然同意爹歸藩了呢?朝廷各地的叛亂都平了?”
石敬瑭本來也正沉浸在歸藩的喜悅,聽到李寧問的,卻有些沉默,不過還是說:“這兩年先是河北大旱,後是河南大水,再加上黃河泛濫,山東也不行了,如今朝廷國庫空虛,軍隊都快發不起軍饷了,現在陛下讓岳父班師回朝,倒不是各地叛亂沒了,而是實在支撐不起各地平叛的消耗,同時朝廷讓讓在京的各大節度使帶兵回藩鎮,減輕京城的國庫壓力。”
“朝中竟然已經如此艱難了?”曹夫人在旁邊聽得心驚。
石敬瑭點點頭,“聽說國庫已經見底,下個月朝中大臣的俸祿可能都發不起了,朝廷現在正在糾結要不要向百姓提前預支半年的賦稅,過了今年冬天。”
“預支賦稅!這怎麽使得!”幾個人驚呼出聲,這預支賦稅,不就是強征賦稅麽,現在百姓已經因為旱災水災黃河泛濫快沒飯吃了,這個時候再加征賦稅,這不是要人命麽!
“可不加稅怎麽辦,朝廷要吃飯,軍隊要吃飯,朝廷官員的俸祿還能欠着,可軍中将士的軍饷,怎麽欠,那是真會造成軍心動蕩,激起兵變的!”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良久,曹夫人嘆了一口氣,“老天作孽啊,從去年到現在,天下不是旱就是澇,一點不給老百姓活路啊!”
曹夫人轉頭對王氏說:“妹妹,開始收拾起來吧,等将軍回來,咱們就去就藩吧!”
“是!”王氏應下,算是結束了這個沉重的話題。
……
屋裏,林從坐在小桌子上,手裏的毛筆在紙上寫着什麽,外面,他娘正忙着指揮着一群丫鬟婆子收拾東西。
林從在紙上寫着一個個人名,腦中開始梳理他原來看過的歷史。
李存勖登基後,先是河北發生大旱,然後河南大澇,朝廷本來就剛建國,國庫沒什麽積蓄,這兩地又是主要産糧地,因此國庫迅速赤字。
為了解決國庫赤字,李存勖和朝廷只好加征賦稅,解決國庫問題,而此舉也導致百姓流離失所,國內矛盾迅速加劇。
為了緩解國內矛盾,李存勖和朝廷在內政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只好向外,瞄上西邊的蜀國,蜀中後主王衍幼年繼位,荒淫無道,口碑一直不好。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蜀國成都是天府之國,盛産糧食和絲綢,蜀國國
庫更是金銀財寶堆成山,李存勖的朝廷缺糧食缺錢,自然不敢放過兵力不強卻富得流油的蜀國。
随後李存勖借口蜀王不敬,不來京城朝貢,任命郭崇韬和自己長子和哥兒魏王為統帥,發兵攻打蜀國,因為去的是李存勖麾下的精銳,郭崇韬自己領兵能力也不錯,郭崇韬很快打下蜀國,拿下了蜀國的國庫。
本來到這裏事情就該結束了,下面就該往好的地方,畢竟錢財有了,糧食有了,不用繼續加稅百姓了,國庫也解決了。
可偏偏這時郭崇韬卻和李存勖長子身邊的宦官起了矛盾,并且說出那句經典名言“馬骟了都不能乘,何況太監”,太監因此恨死了郭崇韬,就派人聯絡京中的太監,讓在京城宮裏散步謠言說郭崇韬滅了蜀國,自覺功大,打算自立成蜀王,并且打算殺了李存勖長子和哥兒,占據蜀地。
李存勖自然不會相信這個,可後宮的劉皇後(原來的劉妃),卻信了,她能當皇後全指望這個兒子,如今兒子有難,劉皇後怎麽會不急,于是便在宦官挑撥下,下了皇後教谕,太監拿着教谕到了軍中,誅殺郭崇韬。郭崇韬因此含冤而死。(皇帝下的叫聖旨,皇後下的叫教谕)
郭崇韬一死,整個征蜀大軍震蕩,所有人惶恐不安,李存勖事後知道皇後冤殺了郭崇韬雖然好幾天氣得吃不下飯,可為了兒子也不得不給劉皇後擦屁股,開始清洗郭崇韬在軍中的勢力,以降低郭崇韬一事的影響,防止軍中動蕩。
如此一來,征蜀大軍回程就變慢,而這時候魏博正好發生叛亂,李存勖手下将領不足,就起複了李嗣源,給了李嗣源自己手下剩下的精兵,讓李嗣源去魏博平亂,結果李嗣源帶着李存勖給的兵去了魏博,剛到城下,就被自己帶的兵反了,原來李存勖給的這批精兵正好是銀槍效節軍,而這批兵原是魏博本地人,人家幫親不幫主。
李嗣源被叛軍劫持後,叛軍因為擔心造反頭目會誅九族,反而打算擁立李嗣源為主,讓李嗣源做叛軍頭目,李嗣源自然不願意,帶着手下從城中逃出,打算投奔最近晉軍大營,結果此時晉軍大營中的将領元行欽卻覺得李嗣源被叛軍劫持,能活着出來,定然已經和叛軍成為一夥,來肯定是要詐營,反而驅逐了李嗣源。
李嗣源被逼無奈,有嘴說不清,最後只好真反了。
而另一邊宮中,李存勖清洗軍中郭崇韬的手下,導致郭崇韬一系的恐慌,宮中掌管宮防的是郭崇韬的養子郭從謙,郭從謙因為擔心自己也被清洗,提前下手,帶兵造反,因為他本身就是宮中守備,突然發動兵變,李存勖猝不及防,只好帶領護衛抵禦,最終李存勖意外被流箭射到頭,一代英雄就此落幕,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興教門之變。
而李存勖死後,李嗣源成功撿漏成了皇帝。
林從看着紙上的人物關系,嘆了一口氣,李存勖能走到最後滅亡,其實真和他寵信伶人沒多大關系,雖然那可能是個污點,可也無關痛癢,真正坑死他的,是他的皇後,他的太監,他的臣子。
這些人仿佛組團在輪流坑他。
林從撓頭,難道是因為他前半生打仗時太開挂了,老天看不下去了,才在最後的三年使勁給他上豬隊友?
林從搖搖頭,不再去想這事,所以從如今的時間線看,已經到了朝廷加賦稅,很快李存勖就要籌集軍隊征蜀國了,而征蜀結束後,就是郭崇韬被冤殺,他後爹被劫持造反,興教門之變。
從現在開始到最後興教門之變結束,也不過就是幾個月的事了。
而林從現在也明白了,為什麽李嗣源和李存勖最後對峙,李嗣源所有家眷只有李從審出事。
因為其他家眷這次都跟着李嗣源去了藩鎮,李嗣源兵變後,除了李從審,其他都不在京城。
想到這,林從眼睛一亮,所以只要讓李從審也跟着他們去藩鎮,就能避開歷史上的必死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