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領導來了

=============================

中午吃新疆拌面。

霍水仙在海市練過攤兒。她跟一個家裏條件同樣不好的同學像打游擊戰一般,游走在各個城管檢查不到的巷口。兜裏的那點積蓄,就是那個時候掙下來的。

隔壁攤兒是一對維族母子,母親做炒面、拌面,兒子烤肉。他們一起躲城管,有了革命的情誼。後來,海市徹底整頓市容,一夜間,大小路邊攤全部都消失了。霍水仙當時就立下志願,要憑所學進入正規的大單位,在海市站穩腳跟。

維族母子最後還是租了店面,鋪面不便宜,位置也偏,賺的自然沒有以前多。但勝在穩定,也能全天經營。霍水仙還和同學專門地鐵換公交的過去捧場。

天氣炎熱,大家胃口都提不上來。昨天剛吃了鵝,霍水仙決定今天做全素拌面。配料很簡單,就是剛摘的豇豆、西紅柿和青椒。

蔥、幹紅椒一起炝炒,豇豆切段下鍋炒軟,下入西紅柿和洋蔥,調味翻炒後,加水小火慢炖。同時,霍水仙開始下面。

和面、盤面的手法是跟熱豔古麗大嬸偷學的,抹油醒面後,更易拉長。七八條長劑子在霍水仙手裏很快變得更加細長,她雙手開弓,左右繞圈,在桌上一彈,引來圍觀之人的驚呼。

“就是這樣!”菊曉苗笑道,“我在家也試過,一抖就斷了,還是你厲害!”

菲菲悄悄對大滿說道:“我們一會兒也用橡皮泥做面吧!”大滿連連點頭。

面條過水上桌,八盤擺了一圈、中間一大盆拌菜,再加一份拍黃瓜。

“只有兩個菜嗎?”江若星有些失望。平常最少都會有四個菜的,而且還有肉。今天這麽多人,居然只有兩個菜。

霍水仙給他撈了一大勺菜,特意又加了一勺湯汁,拌好後,道,“你先嘗嘗。”

江若星湊近聞聞味道,含酸帶鮮的香味入鼻,他不自覺的咽了口口水。

霍水仙忍住笑,給孩子們拌好面。另一邊,三個大人已經吃的不亦樂乎。

“水仙姐,我在拉面館也吃過新疆拌面,根本沒你做的好吃。”小陳“吸”了一大口面。

“簡單炒炒拌拌,居然這麽香。”菊曉苗道。

在看柏思駿,霍水仙難得見他吃的這麽投入。

“你們就是幹活累了。”霍水仙笑道。

“才不是,你做的真的特別好吃!沒有肉都好吃!”

“真的嗎?其實新疆拌面有幾個必不可少的配菜,這幾個配菜齊了,大火一炒,鮮香味自然就出來了。”霍水仙一說,衆人放慢吃面的速度。

“西紅柿、青椒、洋蔥——也就是當地人說的皮牙子。”霍水仙道,“這三者可謂拌菜的靈魂,無論是葷拌還是素拌,都不可缺少。”

菊曉苗看着菲菲大口的吃着拌面,笑道,“回去我也試試看。別的不好說,這三樣還不簡單。”

霍水仙笑着點頭,“而且咱們的西紅柿特別好,外面的西紅柿根本比不上。咱們種的西紅柿不打農藥,沒有催熟,汁多肉軟,一炒就出湯,味道正,酸香十足。是不是呀,江若星?”

江若星擡起頭來,眼睛轉了轉,道,“還是肯德基的番茄醬好吃。”

霍水仙早就知道得不到這孩子的正面好評,點了點頭也不在意。

江若星見她居然不再理他,徑自吃起面來,別扭半天,道,“不過你做的味道也還可以。”

四個成年人互看一眼,悄悄笑了出來。

周一清晨。

幼兒園停課一天,菊曉苗把孩子們帶回家照看。

九點鐘的時候,劉叔、小陳還有考察組三位領導一行人到達了霍家小院。

霍水仙泡茶時,小陳急匆匆過來透露消息,“中間那個是東林市的紀委領導,張書記。”

“啊?”霍水仙一驚,“怎麽連紀委的領導都來了?”

“我和支書也吓了一跳。”小陳也十分納悶,“聽說張書記帶着扶貧小組來調研,今天順道過來的,看來省裏要重點抓扶貧項目了。另外兩個,年紀大點的是縣裏扶貧辦的王科長,年輕的是小李,以前跟我一起培訓過,沒想到他調去扶貧辦了。”

張書記在看牆上的字畫。

“這些是小孩子寫的吧?”王科長問小李,“什麽姐姐弟弟的,不是說這家只剩下一個姑娘了嗎?”

霍水仙端茶進門,剛好聽到這句話。

小陳趕緊解釋:“大小滿的爸媽在外務工,這兩個孩子沒有人照顧,現在跟着水仙姐住。”

“哦?”張書記看了進門的霍水仙一眼,“親戚嗎?”

“曲林村的。”劉叔說道,“霍老嬸在世的時候,在那邊有認識的人,聽說兩個孩子沒人照顧,就接過來了。”

“這怎麽能行?”王科長皺眉道,“現在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是寶貝,就這麽随便把人帶過來了?聯系他們父母了嗎?”

劉叔一聽,連忙道:“聯系過了,這事兒曲林村的老宋也知道。那對父母不是人,誰都不要孩子,兩娃兒大伯也不願意管。王科長,你是沒有看到,那兩個孩子……”

“那也不能私自把人帶過來。”王科長打斷劉叔。

“領導。”霍水仙開口,“我奶奶把大小滿帶過來的時候,雖然沒有聯系到他的父母,但是是經過孩子大伯同意的。如果您擔心,我可以去補辦領養的手續。”

“你有能力收養兩個孩子嗎?”張書記問。

霍水仙毫無畏懼的對上張書記的眼睛,認真道,“我年輕,也能吃苦,家裏還有幾畝地,只要勤快一些,再做些小生意,不至于養活不了兩個孩子。大小滿就像我的親弟弟,我不一定能給他們很優渥的生活,但肯定不會讓他們挨餓受凍的。”

張書記聽她說話字正腔圓,條理清楚,問道,“你上過大學嗎?”

霍水仙一滞,“沒有。”

王科長頓時露出不贊同的神情。

劉叔注意到他的表情,連忙道,“水仙打小就聰明,上高中的時候,年年縣裏第一!後來是老嬸子病了,這孩子倔,才不肯去上學的。不過她在海市學了好幾年廚師,一手飯菜做的可好了!”

張書記有些意外,王科長卻似乎不太相信。

“你們家院子翻修過吧?這兩年人工水泥漲價漲得高,花了不少錢吧?”

王科長嘴上問着,心裏有些得意。

在扶貧辦工作這麽久,他見多了想薅政策羊毛的癞子。這次桃林村的項目一報上來,他就覺得不靠譜。一個女娃回村裏養雞,說出去誰信,看這家條件也不像差的。

“王科長,這個是別人捐建的。”小陳道。

“捐的?”王科長失笑。

正說着,柏思駿爬山歸來。

堂屋氣氛有些尴尬,柏思駿卻絲毫沒有感知。他進門後朝劉叔稍一點頭,見自己的老位置被人占領,就換了個地方,安靜的坐下,看起了書。

王科長疑惑的看向小陳。

“這就是捐款人!”小陳連忙介紹,“柏先生,你回來的正好。這是市裏的張書記,這位是扶貧辦的王科長,這位是小李。”

柏思駿起身,舉止矜貴,“你們好。”

霍水仙看着柏思駿不尋常的言行,心裏十分迷惑。他雖然平常話也不多,但還是溫和有禮的。怎麽今天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簡直像是初次見面那天的樣子。

劉叔也是一愣,向張書記解釋道,“小柏來桃林村旅游,迷路受了傷,是水仙和老菊家那口子救了他,把人帶回來的。他也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二話不說,就出錢翻修了屋子。”

“哦?還有這樣的事?”張書記顯然很有興趣。

“小柏租了水仙的屋子,現在就住在村裏。”劉叔道。

“這像什麽話?”王科長皺眉看着柏思駿,再看看霍水仙,一臉不贊同。

柏思駿見狀露出不悅,“我付了租金,不能住在這裏嗎?”

“柏思駿。”霍水仙不知道柏思駿在演哪一出,想制止他。

“小柏,對嗎?”張書記笑着打斷幾人,“我聽你說話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你為了旅游專門住在桃林村,看來工作時間比較自由。”

柏思駿點頭,“我正在休假。”說着取出名片。

霍水仙驚奇的盯着那張小卡片,她居然不知道他還有名片!上面會寫些什麽?

小李接過名片,遞給張書記。王科長湊近看了一眼,念道,“‘礦池信息’副董事長。”

王科長先是一驚,而後上下掃了一遍柏思駿,“副董事長啊?你們公司是做什麽的?”

“應用軟件和大型場所數字化信息系統的開發,還有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數據存儲容災以及後續的信息技術服務。”

柏思駿語調平淡,那些繞口的詞彙連貫而出,讓他看上去像是個冷漠的都市IT精英。

霍水仙震驚之後心裏忍不住吐槽:我信你才有鬼!什麽信息技術董事長,她連電腦都沒見他開過!

“礦池信息……我好像在哪兒聽過。”小李有些不确定。

柏思駿勾唇,“公司正在發展階段,上市後,你可能會了解的多一些。”

“小、小柏啊,你還是董事長啊?”劉叔顯然也被吓到。

柏思駿輕笑,沒有回答,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

小陳看着他,心裏的失落再次加深。

“年輕有為,好啊!”張書記笑着收好名片,“屋裏看不出天地來,走吧,小霍,你帶我們四處轉轉,順便把你的計劃講一講。”

“好的,張書記!”霍水仙連忙點頭。

臨出門,霍水仙回頭看了柏思駿一眼,剛好看見他挑眉,朝自己比了個OK。

王科長雖然不招人喜歡,但作為扶貧辦的負責人,深耕一線,确實對各項基礎工作都有深入的了解。他提的問題個個都很實際。霍水仙早就做好了準備,雖不至于對答入流,但都講出了自己考察和思考的結果。

最後,她拿出了自己計算好的投入産出草稿。

“我咨詢了朋友,還跑了幾個養雞場。綜合了一下花費,您看。我打算前期買500只雞,我們技術不行,現在最好買脫溫雞,現在市場價格差不多4塊5一只,這裏要2250塊錢,一個月的飼料費差不多1500左右……”最後,她說道,“養雞最重要的是銷路,我現在也不敢養多,剛開始也做好了虧損的準備。但我肯定不會半途而廢的,我既然想拿縣裏的政策,肯定就會好好幹的。”

講到最後,王科長已經徹底打消了心裏的嘀咕。

扶貧不是送錢,不做一錘子買賣。更不是為難人,不允許人失敗。誰做生意能一帆風順的?這姑娘都準備到這個份上了,他還有什麽好說的。

只是嘴上,他還是說道,“縣裏有過扶貧養雞的經驗,都知道這是門辛苦生意。別人就算了,你一個清清爽爽的姑娘家,聽說還有門手藝,不如去縣裏找份工。”

“我喜歡桃林村。”霍水仙道,“我也不怕苦,對我來說,心安才是最重要的。我奶奶以前常說,只要有土地在,我們就餓不着。我自己種菜、養雞,自給自足,一點也不比在城裏頭差。”

“好。”張書記點頭,拍拍王科長的肩膀,“扶貧要扶心,心有幹勁,有希望,人就窮不起來。年輕人肯回村裏是好事,依我看,這不能叫扶貧了,這叫創業。”

霍水仙連忙點頭,深有此感,“我會努力的,努力對得起政策的扶持,早日做強做大,回報社會。”

“年紀不大,口氣不小。”王科長瞪她一眼。

衆人都笑了起來。

小陳松了口氣,看着霍水仙,也露出笑容。

衆人下山,又繞道去了霍水仙的菜地。

張書記最喜歡這些,“這菜長得好,我老家也有地,我以前也幫家裏種過菜。我們這一代人血液裏就流淌着對田地的感情,看到這土地、看到這菜園就有種親切感。”

霍水仙笑着點頭。

“可惜啊。”張書記道,“我兒子這一輩就不懂這些了,他時常跟我念叨着學習壓力大,以後想回農村養老。我趁他假期帶他回去過,他連就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說着,嘆了口氣,“‘我們無論多麽向往鄉村情調,都不敢落腳鄉村的真實生活。我們連鄉村裏的一株草都不認識。’”

衆人覺得張書記最後一句話稀松平常,霍水仙卻猛地擡頭看向他。

張書記問,“你知道這句話?”

“嗯。”霍水仙點頭,“這本書我看過。作者生活坎坷,卻一直勇敢向前。她的文字充滿靈性,我很敬佩也很欣賞她。”

張書記看了她一會兒,笑道,“你也可以嘗試寫自己的故事。”

霍水仙愣住。她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氣氛安靜下來,小李見狀說道,“書記,別說您兒子了,我也花了好長時間才分得清韭菜和麥苗。”

“我也是。”小陳摸摸腦袋。

“你們這些駐村的年輕幹部,早晚能分清這些。但是能分得清韭菜和麥苗不是重點,重點是能深入到一線去吃苦,也能站到高處去發現風向。以你們所學來引導改變,這才是人才下鄉的意義,也是鄉村落後的最根本解決辦法。”

小李和小陳連連點頭。

霍水仙聽後也若有所思。

--------------------

‘我們無論多麽向往鄉村情調,都不敢落腳鄉村的真實生活。我們連鄉村裏的一株草都不認識。’——出自新疆阿勒泰作家李娟的《走夜路請放聲高歌》,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令人感動。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