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受難者與參照物
“每個人都想逃避自己。
而這個自己,說實話——他怎樣也逃不開。
與自己的意願相反,他還是緊緊地抓住它。
他憎恨自己,因為他老不舒服,
但卻不能認識他的病痛的原因。”
——真是一個典型的受難者的形象啊。
我發出如此的感慨。
究其原因,是我發現了:自己與那位受難者的相似之處。
——他病痛的原因究竟是什麽?
聽到我的疑惑,那個人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那位受難者。
他,做夢了。
一個很美的夢。
仁愛。希望。
懷着那樣的期待,他認定,自己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但是——
Advertisement
現實恰恰相反。
當他決定一手拿着才能,一手拿着希望的時候。
他就已經陷入了絕望。”
——真是遺憾啊。
我突然插嘴。
——才能是不好的東西嗎?
并不是出于頂撞和抵觸才插嘴的,我只是想知道【才能】的本性才這樣做的。
“才能是個好東西啊。
那個人這麽認為。
既然我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那麽,上天就一定是想讓我完成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我是【特別的人】了。”
我的心咯噔一跳。
——我和他很像。
我喃喃自語。
“【你錯了。】
夢裏,有人這麽說道。
‘才能是不好的東西嗎?’
他反問道。
聽到這句話,夢裏的人發出了苦笑。
【才能是沒有錯的,錯的是你的選擇。
人不是因為擁有才能,而變得特別的。
人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變得特別的。
你記得你的名字嗎?】
他回答——‘仁愛,希望。’
【那就對啊。】
夢裏的人說:
【希望不等同于才能,仁愛更是與才能無關。
心在何處,珍寶就在何處。
所以說,你在說謊。
你在欺騙自己的心。】”
我又忍不住插嘴:那,才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嗎?
那個人仍然沒有直接回答我。
“受難者聽完夢裏人的話,感到十分痛苦。
一直以為,他都自以為自己很優越。
自己是天才。
和其他人都不一樣。
所以對一切人都抱着漠視的心情。
如果才能不是希望之源,自己這麽多年的堅持都是最惡的固執了。
就像破爛一樣了。”
這一次,我沒有插嘴。
心如同撕裂了一樣,一旦有風吹過,心中的窟窿就會呼呼作響。
“【你在哭嗎?】
受難者搖頭:‘我沒有哭。我才不要哭。
如果自己哭了,不就像是認輸了一樣嗎!
那,告訴我吧。’
受難者痛苦地問道。
‘告訴我,心在哪裏?
我找不到自己的心了。’
即使是做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夢裏人也不同情他。
【你把自己的心丢了……真可悲。】
【但是,一點也不值得同情。】
說完,他的夢醒了。”
——結局是什麽?
我迫不及待地問道。
“離結局還早着呢!”
那個人回答我。
“那麽,我再說一個故事吧。這也是一個天才的故事。”
我沒有反應,因為我還沉浸在剛剛的故事中。
但是,對方已經開始了。
“那個叫做受難者的人,後來有了孩子。
因為自己一出生就背負了仁愛和希望的期待,所以在一事無成之後,他把一切錯誤都歸在家人過高的期待上了。
他充滿惡意地給孩子取了個滑稽的名字。
用來表示:你是不被人期待的。
你是被報以惡意而出生的孩子。
如同詛咒般,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然後,
随着時光的推移,孩子和自己長得越來越像了。
孩子甚至還身負與自己一樣的才能。
就像自己的複制品一樣。
他越來越痛恨這個孩子。
正如他一直痛恨着的自己。
‘如果我是特別的人,如果我是上帝選中的天才。
為什麽——這個孩子和我一樣呢?
這反倒證明我不是特別的人啊。’
他這樣想道。
人是可以複制的。
人是可以被取代的。
自己死後,延續着自己道路的人,就會是這個孩子。
一想到這裏,他會生出一種悲涼的感覺。
但是,又是這麽無力。
他突然想起了,曾經讀過的一段話:
那是盧克萊修說過的話。
【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想逃開自己——
而這個自己,說實話,他怎樣也逃不開;
與自己的意願相反,他還是緊緊抓住它;
他憎恨自己,因為他老不舒服,
但卻不能認識他的病痛的原因;
是的,只要他能清楚地認識了它,
那麽,每個人就會把一切別的都抛開,
而首先去認識萬物的本性,
因為這裏成為問題的,
不是一個人的一朝一夕的境況,
而是永恒時間中的境況,
在人們死後那全部時間之中
他們所将要度過的那種境況。】
他嘆了一口氣,對自己的命運報以誠摯的同情。
他認為自己是受難者。
他在等待着救贖的時刻。
但是,左等右等……他沒有等來。
等回過神來的時候,這個孩子遇到了特別的人。
直到這時,他才發現:這個孩子和自己是不同的。”
我全身心地投入了這個故事中,屏住呼吸地聆聽着。
——哪裏不同?
“這個孩子向往與現世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是孩子的世界。
充滿神秘的規則,但是,即使有規則,那也是不規則的。
永恒的流變。
其背後又有充滿了樂趣的細節等他來揭秘。
這不就是令人歡悅的冒險嗎?
這是屬于孩子的小小世界。
在冒險中,他發現了自己的心。
心告訴他,偶爾也接受一下他人的善意吧。
心告訴他,偶爾學會依靠他人吧。
心告訴他……心告訴他……那麽,心究竟在哪裏呢?
這個孩子找到了——
自己的心竟然在另外一個個體的身上。
真是神奇的事情。
就像失去了片翼的蝴蝶,他總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對翅膀。
于是,漸漸地,受難者發現了:自己和這個孩子不一樣。
這個孩子注視的東西,是自己感到無趣的東西。
這個孩子在乎的情感,是自己認為垃圾的東西。
——那個東西,好像是叫做【愛】的東西。
雖然被叫做仁愛和希望,但是自己哪一個都沒有做到——尤其是前者。
然後,他更加絕望了。
沒有了與他一同下地獄的同行者,他更加絕望了。
沒有了受難者NO.2,只有他自己一個人受苦了。
于是,他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中。”
我等了許久。
但是沒有回音了。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
“你就那麽在意結局嗎?”
——是的。因為我和他很像。
“那個孩子,曾經也認為自己和他很像。”
——所以?
“但是,直到最後,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受難者是不同的。”
——那樣的話,意味着他是被愛着嗎?
“是的。他是被愛着的。”
——那我呢?
——我,也是被愛着的嗎?
————————————————————————————————
“伏見同學,這是你的回執單。”
從松田夜助的研究室離開時,我順便将心理問卷的回執單領了回來。
“……哦。”
伏見看都沒有看一眼回執單,只是将它放在桌子的邊緣。
他的手指靈活地搗鼓着移動終端。
看樣子,是沉浸在了另一個世界。
最近,伏見猿比古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表情。
雖然這副模樣,在他人眼中和之前的狀态沒有什麽分別……
但是,我意識到了發生在伏見身上的某種異變。
他的時間,似乎開始了新的流動。
這種狀态,和我剛開始擺脫絕望病的狀态是差不多的。
終于有了在意的東西。
終于發現了自己丢掉的心。
只有當自己的時間真正開始流動時,人才會意識到活着的實感。
——那麽,伏見猿比古的心在何處?
我坐回自己的座位,心想:
——他已經不再是任何人的參照物了。
——伏見猿比古,他成為了他自己。
“你是否也有某位自己珍視的人,還是說,被稱為天才的人是不會喜歡上他人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不同時代的天才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然後——
最後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作者有話要說: 隐喻:受難者=仁希,參照物=猿比古。但是,當猿比古找到了【珍視之人】時,他的心就變得完整了——他不再是伏見仁希的參照物,他成為了他自己。
當他決定一手拿着才能,一手拿着希望的時候,他就已經陷入了絕望:出自《超級彈丸論破2》游戲最終章,盾子AI在學級裁判裏對日向創說的話。
心在何處,珍寶就在何處:出自《哈利·波特之死亡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