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同樣,能從京城安然脫身的各位王爺也不是善茬,文昌帝上位也有其運氣成分在。實力和運氣并存,文昌帝也算是衆望所歸,可惜這個‘衆’,并不包括他已成年的兄弟在內。當初要是各皇子肯拼盡全力奮力一搏,皇子固然死傷難免,最後鹿死誰手卻還得兩說。
各位王爺都是人精,看着成年的兄弟幾乎都是同樣的打算,自己拼了,沒準好處落在其他兄弟身上,誰都不願意吃這個虧,文昌帝就是鑽了這個空子,一舉上位。王爺們見事不可為,果斷帶着人手撤離京城,文昌帝不是不想斬草除根,只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放虎歸山後患無窮,他不會不知道,明知如此,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兄弟安然離去,他的心頭在滴血,卻絲毫沒有辦法。
文昌元年,五月末,意識模糊的仁泰帝拖拖拉拉大半年,終于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京城喪鐘長鳴,白幡林立,不管悲傷還是幸災樂禍,所有人臉上一片哀戚之色,裝也得裝出個樣子。
作為先皇的兒子,理所當然要進京為先皇送行。問題是,他們敢去嗎?他們不敢,這樣僵持下去對他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先皇的過世使得文昌帝的兄弟不得不發力,頭七還沒過,各地便戰火四起。
季宣和收到征兵令時,安王起兵才沒幾日。西林縣靠近邊陲,離硝煙挺遠。虧得之前甘肅邊境的草原部落損失挺大,不然甘肅就要面臨腹背受敵的糟糕狀況。
百姓很容易被煽動,不管是誰起兵,至少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不是正義之師,打起仗來就落了下乘。安王也不例外,借口很好找,仁泰帝還在時,文昌帝就趁危登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全都占了,安王自是要為先皇讨一個公道。
其他皇子借口都差不多,只不過是動動嘴皮子的事,現成的借口誰不會用?
文昌帝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身邊官員謀士很多,随便想個理由就能讨逆。戰事一發不可收拾,周邊幾個實力明顯不如錦朝的國家也開始蠢蠢欲動,不趁着錦朝內鬥發動偷襲,他們要更待何時?一時間,錦朝疆域內到處都是硝煙,戰區內百姓苦不堪言。
戰争一起,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停止,不是他們不想住手,而是一旦停火,最先遭殃的就是他們。亂世人命不值錢,将士只能守衛一方,他們顧不到的地方,百姓們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西林縣離戰線比較遠,打仗的消息一時傳不到百姓耳中。這樣的時日不會長久,最終這些消息會通過各種渠道被百姓獲知,只是或早或晚罷了。
季宣和作為西林縣知縣,是最早一批得知此消息的人。征兵令一出,離百姓知道甘肅起戰事的消息也就不遠了。
西林縣位于甘肅中部偏北,只北邊面臨草原部落的威脅,其他三面一時半會還攻打不到這裏。一旦西林縣城都被攻占,估計安王離敗落也不遠了。甘肅比較偏遠,文昌帝有些鞭長莫及,安王面臨的壓力比起封地離京城較近的幾個兄弟要小上很多。不說散落在各地的藩王,文昌帝也不好受。他既要面對各地的叛亂,部分由他控制的邊關還要面對其他國家的趁火打劫,可謂是忙的焦頭爛額。
到了這種時候,誰還管先皇的後事?與之相關的一切事宜都先暫停,等到戰事穩定時候再來告慰先皇的在天之靈。
西林縣附近的青雲衛所兵力被抽調了一半,剩下一半還是考慮到草原部族在一邊虎視眈眈,安王才沒有動。安王不可能抽調邊關的兵力,像西林縣這樣離邊關有些距離,離戰線又遠的地方就成了他抽兵的最佳場所。
征兵的事刻不容緩,季宣和不敢耽擱,馬上派人去落實。這批招募的兵丁用來補充青雲衛所被抽調的兵力,西林縣有近一千的名額。西林縣是中縣,上回草原部族偷襲就損失了一部分丁口,如今總人數不足十萬,一下子要抽調近千壯丁,壓力不可謂不小。
Advertisement
虧得青雲衛所負責附近三四個縣的安全,不然要是全由西林縣來補充衛所被抽調的兵力,那就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産了。打仗打的是什麽?還不是靠将士、武器和糧草,有一樣出問題,這仗就很難打了。
新招的兵丁不能直接上戰場,必須先經過正規的訓練,不然也就只有成為炮灰的份。這是真刀真槍上陣的時候,安王約束力夠強,各衛所指揮使不敢在這個當口還想着吃空饷這回事,招兵那都是實打實的,之前的缺口也盡數補上。
眼下不是和平時期,多報一些名額不打緊,現在各衛所指揮使自是希望手下的兵丁越多越好,兵士多了,也就意味着他們實力的增強,也就能多一分存活的本錢,誰都不會和自己的小命過不去不是?
征兵的事不用季宣和親自辦理,他只要分配好差役負責的範圍就好。百姓一聽到上面要征兵,一個個人心惶惶,多少年沒這麽大規模的征兵,突然間聽到這個消息,不少百姓都蒙了。有安生日子過,誰願意過那刀口舐血、随時都會丢命的戰亂生活?
頓時西林縣全都亂套了,不是沒人想過逃兵役,只是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況且除了城鎮之外,各個村子基本都是幾個家族聚族為村,有個別村子更是單姓,一家跑了,這被抽的丁就要其他人頂上,想逃跑可沒那麽容易,這種時候,村人相互之間盯得很緊,誰都不想被別家拖累。再說逃跑又能逃到哪去,除非鑽進深山老林不再出來,不然眼下戰火紛飛,跑哪裏都不會安全。
如今還算好的,抽調的兵丁不用直接上戰場,若安王頂不住,那直接抓壯丁充當兵士,到時的慘況想想就讓人不寒而栗。
近一千兵丁看着不少,分到各個村子,平均下來每個村子還不到十個,倒還勉強能讓百姓接受。季宣和只是把名額分配到村,至于抽調誰家的壯丁,那就由各村自己決定。他只需要核實人員名單即可,只要符合抽丁要求,抽到誰家他不會管,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他也不說什麽,只是讓該村重新選人,想要濫竽充數或找人替代的,一個一個都被打發回去重新選擇。
季宣和願意相信底下的差役,只是他也不得不防,若差役和村長他們串通一氣,妄圖蒙混過關,這就有些讓人痛恨了。權力被人分薄,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季宣和随機抽取了幾個村子查驗,見沒發生這種事,他就不再管,任底下人放手施為。
很快,近千兵丁就招募完畢,到了交付的日子,青雲衛所陳指揮使直接派人将這些新丁領走,這些人命運如何,就握在陳指揮使手裏,旁人想再介入難度很大。
征兵令一下,誰都知道要打仗了,屯糧成了風潮,但凡有點餘錢的,都想使勁往家裏搬糧。季宣和早有應對,他在剛收到征兵令時,就和西林縣城的各糧商談妥,限價限量銷售。西林縣百姓可憑借戶籍,五戶為一隊,互相作證,一次最多購買七日口糧,想再買就等七日後再來。外鄉人,能回原籍的盡量回原籍,實在沒辦法回的,季宣和讓人在西林縣城內東南西北,各設立一個供應點,選出一些百姓統一做飯做菜,外鄉人交錢憑路引就餐。
西林縣城只有一個聲音,糧商們也願意聽,季宣和的對策才能這麽快就實施下去。不然,要換了其他的縣城,不是光憑知縣一聲令下,商戶就會甘心聽命的,沒準還會官商結合,沆瀣一氣,發一筆戰争財。西林縣城有季宣和坐鎮,也該當是百姓們的福氣。
戰事一起,甘肅與外界的聯系就被切斷,想從其他地方弄到糧食,就要看安王手段高不高明了。
甘肅地多人少,照理來說每人應該能分到不少田地,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人都喜歡群居,在不受到外部沖擊的情況下,村子只會越建越大,如此一來,人均田地只會越來越少。古人大多比較戀家,輕易不會離開從小生長的故土,這就導致離村子較遠的地方大片土地荒蕪。這些荒地只有等人口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被人開墾。
西林縣就是如此,人煙稀少的地方就有不少土地荒蕪。所以,就算西山莊子離縣城不是很遠,因着土質不好,也會大面積抛荒,直到季宣和赴任,才讓這片土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原本,季宣和打算慢慢發展,要麽從各村抽調一些窮困人家,選擇一些荒地建立新的村子,要麽像西山莊子那樣,雇傭人手直接開荒。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現在西林縣頭上籠罩着戰争的陰影,這事短時間內不做考慮。
戰事起,一切都以實用為主,很多鋪子的生意都大不如前,季家幾個店鋪也逃不過這茬。雜貨鋪還好,東西很雜,總有些物品是百姓們需要的,生意還能維持。布莊生意明顯低落不少,這也正常,百姓們攢着銀子買糧,衣服只要還能湊合的,誰都不願意出錢買。季家工坊也是如此,工藝精湛的手工藝品銷量大減,工坊收益堪堪能維持工坊衆人的生活。
雲記布莊存貨不少,現在這種時候,只有清倉的份,想要再進貨,起碼也得等到庫存處理的差不多的時候。再說,季家還有雲記織坊可供貨,光銷售織坊的布料就能維持。織坊同樣生意不怎麽樣,自征兵令一出,織坊只有之前定下的契約,其後訂單急劇減少,其他商家都是和季家一樣的打算,回籠資金比較重要,布料只有等差不多賣完才會同織坊下單子。
戰火沒有波及西林縣,百姓們的生活卻已經受到了影響。街道上冷冷清清的,若非必要,百姓都不會上街。只有糧鋪前排起了長隊,百姓們扛着一袋袋糧食匆匆回家。現在還沒有人缺糧,搶糧的事情暫時不會發生,季宣和就沒有派人特意維持治安。
不過這事不得不防,縣衙總共就那點人手,光西林縣城就夠他們忙活的,村子估計管不到,訓練一些人手便非常有必要。這事還是預先防備為好,不能等到事情發生再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