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分宗就不一樣了,季宣和相當于從季氏一族獨立出來,他就成了他這一脈的開宗之人,以後就是他這一支的祖宗,真正的祖宗。後代祭祀時,祠堂裏他的靈位将擺在最高位,讓人一擡眼就能見到,比起普通族人,地位不知要高上多少。

分宗可不是想分就分的,若不是機緣巧合,沒人敢随意開這個口。季宣和這回敢提出此意,一是看在季老太爺面子上,其他族人怎麽也得斟酌一二,不至于随意反對,另一個則是季宣和同季氏一族分屬兩方,這麽做對誰都沒有壞處。只是他沒想到,不用他出面,他早在幾年前就被分宗。

邱成沒想到這麽快就辦成了此事,心情一好,下午便去城裏逛了逛。他發現雲州府城沒有之前繁榮,十年過去,經濟不進反退,戰争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原先雲州府城內百姓生活不錯,不說穿绫羅綢緞,至少能穿得起普通棉麻布,出門很少有人穿帶補丁的衣衫。經歷了戰亂之後,尋常百姓膚色暗淡,衣衫也沒以往光鮮,時不時就能看到幾個穿着帶補丁衣裳的行人匆匆而過。

雲州府城以前相當繁華,離京城又近,總體而言,比應州府城要好上不少。兩者沒法比,也不應該拿兩者來比,地位不同,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想着三家回禮應該不少,邱成只随便逛了逛,什麽都沒買。如今關隘查得嚴,錦安郡也許還能得到通融,錦文郡和錦陽郡他們可沒這麽大的面子,多出的部分只會被他們沒收,季家沒的道理給他們創收,若三家都裝不滿一馬車,他再在京城備貨不遲。

臨行前,季宣和就交代過邱成,有些禮品給不給,就看收禮人的态度。潘家和季老太爺都沒有辜負自家主子的期待,邱成單獨收起來的禮品都順利送了出去。具體什麽東西他不清楚,既然主子如此鄭重托付他,想必東西都很貴重。

因着只能帶一馬車貨物,又要分送三家,除了個別禮品有單獨包裝,其他都分門別類放在各種型號的箱子裏,一個撂一個,層層疊疊堆砌在一起,将整個車廂裝的密不透風,種類很是可觀。

季老太爺看着手中的禮單,摸了摸唯一的錦盒,神色有些悵然。他知道,同二孫子間的緣分至此而盡,這是二孫子對他盡最後一份孝心。人心都是肉長的,季老太爺同季宣和見面次數屈指可數,兩人間淡淡的祖孫情卻不會被漠視。

自己的身體自己有數,季老太爺如今還能身康體健,他二孫子功不可沒。季宣和給季老太爺的養身藥材藥效一直是三家中最次的,饒是如此,常年食用下來,對身體的改善也不能小觑。這也是季老太爺自己的福氣,他要是敷衍了事,沒将自己二孫子的一番心意放在眼裏,随意将單送給他的禮物随手賞給他人,季老太爺身體也不會如今日那樣健康。

特別是錦盒裏的東西,只要季老太爺吃了,若不出意外,活個一二十年不成問題。季宣和沒說錦盒裏的是什麽,乍眼一看,只是平常的山參,不過是年份有些看頭罷了。季宣和唯一的說辭就是讓季老太爺自個吃,不要送人,旁的再無二話。

此次送的禮品都是單獨給季老太爺的,其他人沒份。對此,季老太爺也有所預料,他年紀都一大把了,什麽沒見過?對于二孫子絲毫不提及父母,将心比心,他也能理解。有這樣的父母,還真不如沒有。這個念頭也只在季老太爺心中一閃而過,很快就沒了蹤影,老大夫婦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兒媳,以後季家還要他們撐着,他還能将他們怎麽着不成?

收好錦盒,其他東西也讓人歸置好,季老太爺決定這次就不分了。別以為他不清楚,以前幾次他将二孫子送給他的禮品分送出去,結果竟沒幾人當一回事,收了之後随手一擱,只是應付了事。從今而後,雲州府季府同應州府季府再無瓜葛,季老太爺想收到自家二孫子大禮機會非常渺茫,他索性誰也不給,反正給了也沒幾人會用,還不如他自己享用。

季宣和給季老太爺的東西大多功效不大,問題是吃的多了,季老太爺也稍微能感覺到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不是凡品,與其浪費還不如他好好利用起來。

季老太爺也就賭氣那麽一小會,他不是那等小氣之人,他從自己的私庫裏挑了一批同種物品,以往送出去的東西被束之高閣的,他就用自己庫房的物品替代,那少部分會或穿或吃的,他就将二孫子的禮品送一部分給他們。

他都七老八十的人,活太久也沒意思,讓這些人沾沾光也算是他這個老太爺的一份心意。錦盒中的山參是二孫子唯一指明讓他單獨吃的,季老太爺就遵從季宣和的意思,沒有将它同其他人一起享用,也算是對二孫子的尊重。

将這些搞定之後,季老太爺就開始着手準備回禮。過關物品有數量限制,這個季老太爺是知道的,如此一來,送禮就非常有講究,不能随意而為。想到邱管事之前所說,最多只能裝三分之一馬車,怎麽安排回禮就需要好好考慮一番。季老太爺吩咐自己的親信去辦,東西準備好了,他過目後再添加一些,應當就差不多了。

因着季老太爺要時間準備回禮,邱成就在雲州府城耽擱了幾天,等收到季老太爺的回禮後,他立即動身前往京城。季宣和當初就知道此行花費的時間不會少,他一早就同應州府城的商隊談妥,若邱成事情一時三刻辦理不完,就讓商隊在京城多待幾天,期間的損失由季家彌補。商隊三家人哪裏敢,他們還要在季宣和手下吃飯,不過是幾天時間罷了,哪裏能讓季宣和為他們出錢。

邱成也是清楚此事,能不耽擱那是最好。到了京城之後,直接按照約定,就住在雲來客棧。邱成到時,潘家的禮還沒送到,他也沒在意。商隊物色貨物所需時日不短,時間還有的是,只要潘家在出發前将回禮送到就成。

翌日一早,邱成就去文府拜見文卓成。

門房的消息沒錯,文卓成幾日前就已經歸家。聽到大外甥家下人來訪之後,這幾日無事他就在家待着,省得到時候找不見人,徒增麻煩。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甥舅倆十年沒見面了,失去消息也有六七年,好不容易各郡恢複走動,他豈能不上心?

得知大外甥時任應州府知府,說起來兩地相距比西林縣還要遠。地方官不能随意離開任職地,文卓成年紀又大了,想要走一趟也不容易,虧得他身體素質很好,早前又有外甥孝敬的好東西補着,身子骨很是硬朗,跑一個來回他還受得住。

想到此,文卓成眉頭微微皺起。不湊巧呢,他倒是想跟着邱成去看看他外甥,只是商隊的路引早前就派完了,目前唯一的辦法就是去争取探親路引。以文卓成的身家,花點錢弄一張探親路引還是不費事的,只是這一旬的路引已經派發完。想要申請,只能等下一旬。他已經讓底下的管事去處理此事,看時間,應該還來得及。

文卓成有些感嘆,年輕時,他常跟着商隊四處跑,家裏孩子由着他妻子看顧,兒子們免不了帶了些女子氣息,看着不夠大氣。發現問題後,他将兒子們提前放到外院,避免長于婦人之手。為此,剛開始文卓成還同妻子鬧了些不愉快,看他主意已定,文二夫人才死了心。女兒們他就管不到了,任由妻子教養。

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文卓成管着文府的庶務,他自己手頭上也從不缺銀子,雖沒有當官的看着有權有勢,有他大哥幾兄弟撐着,日子自是過得好。文二夫人大面上還過得去,只是性子有些勢利眼,很是顧娘家,養得幾個子女都親近外家。

兒子們還好,常有文卓成親自教着,不怎麽接觸內宅,女兒們是有樣學樣,一個個都學了她們母親的樣,文卓成看了就有些頭疼。

好在女兒們基本都嫁了,鑒于此,給嫡長子挑媳婦時,文卓成也參與其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作為父親的,也就看看未來媳婦的家世,至于長相品性基本屬于內宅女眷之事。

文卓成不放心妻子的行事,作為一個大老爺們,這種事自不能由他親自上。他派了自己的親信去打聽家世仿佛,有意向那幾家的小姑娘為人處事的性子。長子媳婦是要撐起一家內宅的,他可不想弄一個不知事的進來。

十全十美的很難找,文卓成也不抱此美好希望,大兒媳婦只要還算過得去就行,再來一個像他妻子那樣死顧着娘家,又比較勢力的,他估計得腦門疼。

目前看來,大兒媳婦還撐得起門面,也不枉費文卓成頗費了翻心力。

家裏大些的子女不是成親就是嫁人,唯餘幾個小的也快到婚嫁年齡,基本用不着文卓成操心。兒子們已能頂事,若不是這次戰亂剛平,也用不着文卓成親自跟随商隊走一趟。錦文郡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所占疆域從南到北,什麽樣類型的都有。

文卓成跑的這一趟沒有用跨郡路引,只是到江南一帶晃了一圈,帶回來不少那裏的時新貨物。要是走了其他郡,指不定這個時候還在路上,邱成就得錯過這次機會。

如此大事,文卓成勢必要同大兒子商量一下。現在這個時候趕去應州府城,到了那裏都是冬天了,怎麽說都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繼續上路,一走好幾個月,不交代一番,不說文卓成自己,家人都得不放心。

還好,文卓成常出門,文家人已經習以為常,此前走江南這一趟,一出門就好幾個月,他大兒子一早就歷練出來,家裏也不是沒他不可。他不在時,讓兄弟照看一二即可。

“爹,您真的要去大表弟那?”文俊浩是文卓成大兒子,他見過幾回季宣和,只是那時大表弟還小,一晃十幾年未曾謀面,他已經有些想不起來大表弟的面目。

“這次江南行爹負責,以後爹就不去了,讓下面的管事管着,你們兄弟偶爾跑一趟,去各地查看查看就成。爹年紀不小了,你大表弟合了爹的眼緣,這次不走,以後就更沒機會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