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暫時過關

馮永亭得知此事,十分震怒,當即親自去內閣尋了張圭,禀明此事。

張圭皺眉道:“現在知道也晚了。陛下金口玉言,豈能更改?眼下只能是勸說陛下盡早下诏書,命令英國公只許固守,不許出戰。”

這樣即便是張池和張瀾帶着那一千禦林軍到了嘉峪關,也無濟于事。

想了想,張圭又道:“我同你一起進宮,去見太後。”

張池與張瀾西赴嘉峪關這件事情,是李太後出面說的情,他自然不好回絕。況且他私心裏也覺得,兩個毛頭小子翻不出什麽浪花兒來。

誰知皇帝冷不丁地給他來這麽一手,一千禦林軍說送就送了,打得他措手不及。

這可是個危險的信號。

“是。”馮永亭連忙應道。

眼下這事,得及早知會李太後,以免皇帝再去李太後那裏說項。婦人家耳根子軟,別再壞了事。

張圭當即整衣,同馮永亭進宮去了。

臨近宮門口,張圭道:“分頭行事。”

馮永亭點頭應了。

兩人各自行去。

張圭一路到了乾清宮。

皇帝在禦書房設經筵。

李太後正歪在偏殿的榻上,命宮人讀話本消遣,迷迷糊糊、半夢半醒。

“啓禀太後娘娘,張大人在殿外求見。”宮人恭聲通傳道。

李太後一下子清醒過來,整理好衣衫,端坐于榻上,命曰:“宣。”

張圭進殿,行禮參拜:“臣給太後娘娘請安。”

李太後連忙擡手道:“元輔不必如此,快快請起。”

又命宮人:“給元輔賜座。”

“謝太後娘娘。”張圭行禮謝過,落座。

“不知元輔今日到來,所為何事?”李太後笑問道。

張圭拱手答道:“還是對高昌國是用兵還是固守一事。此事一日未有定論,朝堂便吵嚷不休、人心浮動,恐于政事不利。”

李太後笑道:“元輔不必擔憂。陛下近兩日不再提出兵一事,朝堂上有元輔在,也鬧騰不了多久了。”

張圭應道:“但願如此。”

又問:“英國公二子,不知打算何時出發前往嘉峪關?”

李太後道:“陛下今日早朝後,在禦書房召見了他們。哀家看他二人心中憂切,只怕近日就會動身。”

正在說話間,突然一個內侍慌慌張張地行了進來,跪地禀報道:“太後娘娘,陛下調撥了一千禦林軍,護送英國公二子前往嘉峪關!”

“什麽?!”李太後驚得當即站了起來。

張圭亦故作驚訝,皺眉起身。

心中卻暗道馮永亭這時機拿捏得正好。

那內侍連忙回禀道:“是陛下身邊小馮公公,趁着換茶的機會,吩咐奴婢立刻過來禀告太後娘娘。”

李太後臉色陰沉下來,問:“陛下何在?”

“正在禦書房聽講經筵。”小內侍慌忙答道。

李太後沉着臉,當即便欲親往禦書房質問皇帝。

張圭攔住了她,勸解道:“陛下愛惜功臣之後,特地派兵護送,本就在情理之中。太後娘娘不必動怒。”

說着,使了個眼色給李太後。

李太後會意,強壓住怒氣,打發了殿內服侍的宮人。

張圭見衆人散去,方才皺眉道:“陛下金口玉言,說出去的話如何能收回?況且這大半日,那一千禦林軍恐怕早已調撥完畢。太後娘娘此去,除了傷母子和氣,于事無補。

“還請太後娘娘三思。”

李太後明白張圭說的是對的,正因為如此,她才愈加生氣。

前腳哄得她允準張池與張瀾西赴嘉峪關,還信誓旦旦地承諾不派給他們一兵一卒,後腳就派一千禦林軍“護送”,竟還以設經筵為由,将禦書房的人都困住,以免消息走露。

皇帝這一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玩得倒是挺溜啊!

不知道的,恐怕還會得以為他們不是母子,而是政敵,要這般欺瞞防備!

“那依元輔之意,此事當如何?”李太後強壓怒火,請教道。

“臣以為,事到如今,唯有釜底抽薪,方能斬斷後亂。”張圭從容回道。

“哦?怎麽個釜底抽薪法?”李太後連忙追問道。

“請陛下下诏,命英國公只許固守,不許出擊。如此一來,即便那一千禦林軍随同張家兩位公子抵達嘉峪關,也是無計可施。”張圭回禀道。

“元輔此計甚好!”李太後聞言大悅。

“除此之外,太後娘娘萬不可向陛下表露您已知情,否則只怕馮林等人不保。”張圭勸谏道。

“哀家省得。”李太後點頭應道。

若馮林等人不保,那将來皇帝再自作主張、胡亂施為,就沒有人能夠及時遞消息出來了。

……

晚膳前,祁钰才離了禦書房,來給李太後請安。

寒暄罷,李太後正準備試探那一千禦林軍之事,誰知她還沒有開口,祁钰倒是神色如常地主動交代了。

“母後,孩兒想着京城距離嘉峪關一路山水迢迢,而眼下邊境又不安穩,孩兒擔憂英國公二子路上遭遇不測,更怕英國公力戰受傷,而朝廷卻不派一人慰問,寒了功臣的心,因此調撥了一千禦林軍,護送他二人西赴嘉峪關。

“母親覺得孩兒此舉,可有不妥之處?”

祁钰一臉信賴,誠懇請教。

李太後滿肚子的話,都被堵在了嗓子眼。

過了片刻,李太後才笑道:“陛下宅心仁厚,自然并無不妥。只是,一千禦林軍是不是多了點?”

“如此才能顯示朝廷對功臣之後的關心嘛!”祁钰笑道。

頓了頓,又正色道:“再說了,英國公負傷、高昌國蠢蠢欲動,如此情形之下,若是朝廷再無任何表示,只恐寒了三軍将士的心。邊關将士若是寒心,那孩兒又如何能安居帝位?”

李太後臉色一肅,深覺有理。

祁钰見狀,便知李太後這關是過去了,悄悄松了口氣。

“那這一千禦林軍護送英國公二子抵達嘉峪關之後,陛下又作何安排?”李太後牢記張圭的叮囑,順勢問道。

祁钰笑道:“自然先得留上幾日,否則豈不顯得朝廷敷衍,适得其反?”

李太後點頭贊許,又問:“那之後呢?禦林軍乃天子護衛,總不能一直留在邊關。”

“母後教誨得是。”祁钰恭敬應道,“因此兒臣給他們下了密令,待時機成熟,便即刻返京,不得耽擱,否則便以軍法論處。”

至于這個時機到底什麽時候成熟,戰場瞬息萬變,誰又能夠說得準呢?

李太後聞言徹底放了心。

看來是她和張首輔多慮了,皇帝調撥那一千禦林軍,并不是為了對高昌國用兵。

又見祁钰一如既往地恭敬孝順,李太後一時倒也不好逼他即刻下诏英國公只許固守。

正好宮人傳膳,李太後便打住話頭。

母子二人相對而坐,專心用膳。

殿內燭光明亮,母子情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