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太子的思量其實也有道理。就像是當年的李建成和李世民, 李建成也是從過軍的,只是到了後來,李建成留守大後方, 而李世民卻是帶着他的天策鐵騎征戰四方。哪怕李建成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但是因為李世民軍功卓著, 所以, 李建成做得再好,也是沒用,在大多數人眼裏, 李世民就是比他強!許多人願意支持李世民, 即便是李淵堅定地站在了長子身後, 李世民依舊有着堅定的支持者,哪怕只有幾十個, 也足以奠定最終的局面。
後來,李世民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換個人搞出這種事情來, 只怕天下早就亂了,畢竟,李淵雖說嫡子只剩下李世民一個,但是其他庶子還是很多的。但是, 因為李世民立下的諸多功勞, 還有他身邊那些支持者,另外就是一些原本中立, 但是對李世民還是存着一些好感的文武官員,這讓李世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住了局勢。
若是英郡王立下戰功,說不得許多勳貴就會轉而堅定地站在英郡王那邊,甚至, 一些文官也會動搖。因此,太子覺得,自己也需要軍功來保護自己,或者說,增加自己這一方的籌碼。
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太子如今在朝堂上的實力已經非常強了,他要是真的立下軍功,難不成回頭讓聖上禪位嗎?
因此,聖上一番權衡之後,直接否決了太子請戰的想法,至于英郡王,聖上猶豫了半天,最後還是決定給英郡王一個機會,當然,不是上前線的機會,而是讓英郡王鎮守玉門關,監視那些內附的北戎部族。
英郡王對此很失望,這又不是拒敵于國門之外,此次大軍是要直接在草原上開戰的,玉門關那邊就是大後方了,英郡王能做的,無非就是防止那些北戎人生亂,另外就是接手一部分的後勤工作。如此,就算是有軍功,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
但是聖上理由也很充分,這一次大戰非同尋常,不是什麽普通的戰事,英郡王雖說熟讀兵法,對于北戎也有一定的了解,但畢竟從未真正上過戰場,無非就是紙上談兵,不能因為他是皇子,就将二十萬大軍的命運寄托在英郡王身上。
英郡王悶悶不樂地回去,他手底下也有幾個幕僚門客,願意給英郡王做幕僚門客的,本身就存着投機的心思,指望着英郡王日後能夠榮登大寶,他們以後便是從龍功臣,可以一飛沖天!這些幕僚門客湊在一起一番商量,得出的結論就是,聖上是想要平衡英郡王和太子之間的實力,太子不能摻和此次大戰的事情,那麽,英郡王就不能立下足以威脅到太子地位的軍功,所以,即便是聖上願意讓英郡王歷練一番,也只會給他一個聽起來很重要,實際上很難幹出功勞的差事。
這些幕僚的結論讓英郡王惱火不已,他承認,太子讀書挺在行,問題是,又不是考狀元,讀書讀得好又怎麽樣?
英郡王因為從小的教育,對于皇位是非常渴望的,他是庶長子,身後還背負着母族妻族為代表的勳貴的利益,何況,他這些年作為英郡王,手掌權柄,一呼百應,而若是不能得到皇位,他面臨的局面就是如同自己的叔叔們還有其他的宗室一樣,被宗人府當豬一樣養着。宗室有爵位的,除非是在宗人府做官,否則的話,不能在外朝擔任什麽實職。一直到宗室的爵位到了頭,他們才有資格參加科舉,或者是從軍,或者是尋找別的出路。
一想到未來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就會面臨這樣的困境,英郡王就不寒而栗,他不願意淪落到這樣的下場,而同樣,跟随他的那些人,也将籌碼都壓在了他身上,一旦他失敗,他們就算是不會被滿門抄斬,也會一落千丈,從京中的豪門,直接落魄下去。
想着聖上從小就偏心太子,英郡王愈發不平起來,心裏頭将東宮詛咒了不知道多少遍,又想到之前東宮嫡長子出世沒多久,就有人鼓吹着要将那個還在吃奶的小東西立為太孫,英郡王只恨不得直接跑到聖上那裏質問一番。可惜的是,他是真沒這個底氣。英郡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送子觀音,連續四個孩子,不管是嫡出,還是庶出,都是女兒,本來有個庶妃生了個兒子,結果還沒滿月就夭折了,前段時間,英郡王妃石氏終于又懷上了,根據太醫的意思,這次八成是個兒子,這才讓英郡王松了口氣。
英郡王暗自抱怨自個的妻妾不中用,明明自己成婚比太子早好幾年,結果竟是叫太子妃頭一個生下了嫡皇孫,給東宮又增加了一個頗有分量的籌碼,輪到自己,為了生個兒子,還得費上半天勁。
太子跟雍郡王隔空交戰了幾個回合,最終大家都沒如意。而顧衡這邊,卻是又給戰争增加了一個砝碼。
皇莊上,在一幫道士還有大匠的幫助下,顧衡居然搞出了相對比較原始的車床,可以規模化生産箭杆,槍杆,而渭河邊上搭建起來的巨大水力沖錘,日夜不休地鍛打鋼鐵,制作成甲片,又有一群婦人幫忙将甲片編織成盔甲,如此很短時間內,就生産出了一批铠甲出來。
如今,顧衡正在嘗試着用車床制作槍筒,準備大規模普及火器,聖上在發現了這些之後,原本就對此次大戰信心十足的他如今愈發得意起來,朝堂上如今已經喊出了恢複漢唐故地的口號。
Advertisement
畢竟,在漢唐的時候,廣漠的西域,可都在中原朝堂的控制之下,安西都護府在西域就是土皇帝。
顧衡出于某種趣味,叫人傳出了一個消息,就是李白幼時生活在碎葉城,那裏就在西域那邊,若是不能恢複漢唐故地,那麽,只怕回頭有人要說,李白其實不是大唐人了!
李白在文壇上的名聲,那絕對是杠杠的。古往今來,論起作詩,李白就算是不能排在第一位,那也起碼是前三。大家都覺得李白就是中原文壇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原的財富,若是因為李白生長的地方是在鄂羅斯人或者是如今一些游牧民族的地盤上,以至于到了将來,大家都覺得李白是外國人,這事可就大發了!哪怕是為了李白的國籍,大家也不能讓步啊!
因此,一些原本覺得教訓一下北戎,讓北戎繼續消消停停地給中原放牧就行的文官,也一個個義憤填膺起來,表示一定要恢複漢唐時候的版圖,将碎葉城拿下,如此,大家就能理直氣壯地說,李白就是大唐時候的詩人,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
在這樣群情激奮的過程中,大軍終于誓師出發了!
北戎那邊,已經有超過三成的部族老老實實投奔了中原,他們被安排到河套地區繼續放牧,順便幫着給河套地區種植大量的可以固定風沙水土的樹木,朝廷為了鼓勵部族內附,對于內附的部族,他們的羊毛,羊奶,牛奶,比以前價錢還能高一些。
英郡王也不知道被誰啓發了,他直接對這些部族表示,你們如今雖說是內附了,但是其實還是蠻夷,不能因為你們認了慫,我們就将你們跟漢人無異了,所以,你們得立下足夠的功勞才行。普通一點的,就是繼續老老實實蓄養牛羊馬匹,期間不要摻和那些事情,那麽,多留個幾年的時間,最多就是十年吧,他們的戶籍就可以換成漢人的戶籍了!
另外,他們就是跟着聖上的命令上陣砍人,只要砍的人頭數達标了,自己就能得到大明的戶籍,還能根據實際的情況,給予其他的賞賜,想要讓自己的父母妻兒也跟着得到大明的戶籍,那麽,就得立下更多的功勞才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軍。
北戎那邊一開始的時候,還不知道消息洩露了,因此,還在大張旗鼓地搞串聯,調集各個部族的勇士,等到中原也在調兵遣将的消息傳出來,一些人就有些慫了。主要是他們這幾十年來,真沒從中原占到過什麽便宜。中原這邊,各個邊關,城牆上頭搞幾臺火炮都是正常操作,而北戎主要是騎兵,騎兵攻城原本就有些不靠譜,再加上火炮的威懾力,好些年北戎不敢攻城,只能是繞遠了,到邊境附近的村子打打草谷,就這也是要冒着一定風險的。
如今,聽說中原光是精銳就調集了二十萬,加上各個邊城的駐軍,就算是數學不怎麽樣的,都有些心悸起來。北戎的部族,能有個一兩萬的人口就已經算是中等的部族了,而大部族的人口,一二十萬也就頂天了,畢竟,他們的草場是無法養活這麽多人和牲。而這一二十萬裏頭,能夠發揮出一定戰鬥力的,頂多也就是三四成的樣子。
如今一聽說中原大軍壓境,頓時原本态度就不是很堅定的幾個部族立馬就生出了悔意。可惜的是,如今後悔也晚了。鄂羅斯那邊,他們同樣調集了鎮守在北邊的鄂羅斯的軍隊,又表示後續還有軍隊會調過來,準備直接給中原一個“驚喜”。
鄂羅斯的人的驚喜不好消受,而中原這邊的驚喜,北戎跟鄂羅斯同樣不好消受。
雙方軍隊相距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這一日深夜,十幾盞孔明燈就飛上了天空,而在距離對方營地不遠的地方,孔明燈上有東西落了下來,不多久,一場大火就這樣毫無預兆地近乎席卷了對方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