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顧家這幾年是真的有些沉不住氣了, 原本他們以為自己可以甘守寂寞,等待雲開霧散,到時候再大展宏圖。但是,他們很快發現, 時代不一樣了!
在很多人還在埋頭讀聖賢書的時候, 顧家卻是發現,當年被視作雜學的一些學問如今居然變得火熱起來。
某種意義上來說, 儒家其實是處在後退狀态, 當年漢武帝所謂的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其實是儒家将百家壓制下去之後, 吸收了百家學說中的許多精華, 填充到了自個的學說之中。但是,随着百家的逐漸沒落,甚至是消亡, 儒家愈發妄自尊大起來。這才有了晉朝時候, 士人只知道清談, 唯血統門第論,有本事的人反而被壓制, 不得出頭。
晉朝理所當然地完蛋, 儒家在南北朝期間甚至是被佛教道教吊打,如此,才算是反思了一番, 又有一批精英誕生了。
等到宋朝的時候,儒家愈發奇葩起來,口號一個個喊得震天響,但是是非對錯不重要, 政治立場才重要,前期的時候,大家還算是有點節操,到了後來,那幹脆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打擊政敵,搞內鬥連割地賣國的事情也幹得出來。總之,儒家因為自覺不管是誰當皇帝都離不開他們,已經是膨脹到迅速腐化堕落了!他們已經算不得真儒,而是犬儒。
到了異族橫掃中原的時候,除了少部分人一直抵抗到底,更多得跪得比誰都快,要不是後來蒙元不肯給這些儒生上升的渠道,讓他們只能在下九流打滾,他們其實是真的樂意繼續捧上頭的臭腳丫子,只要肯與他們共天下就行。
可以說,從儒家一家獨大開始,他們的堕落就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顧家并非那等妄自尊大之輩,他們如今大多數都沒有官身,為了為幾十年後鋪路,顧家如今就是在默默積蓄力量。這所謂的積蓄力量自然不是躲在自家書房裏頭研究聖賢書,大家的天資在那裏,就算是皓首窮經,也未必真的能培養出一個大儒來。
因此,他們需要的是關注地方上的情況,保持顧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然後他們就發現,民間的風向出現了微妙的狀況。
原本那些死守着自己的手藝,就算是收了徒弟也得各種考驗,到頭來還得留一手的匠人如今也開始大肆收徒,自個搞作坊了。
不搞這個沒辦法,如果收的學徒只能打下手,那麽,他們就有可能因為效率比不上同行然後被擠兌死。這年頭大家有錢了,自然就需要消費。那種家庭手工式的作坊已經趕不上潮流,以前的時候,像是尋常的木匠,一般最多就是被人家請上門幹活,這才能掙幾個錢,那就是辛苦錢。而手藝好一些的,自個搞個小門面,收幾個學徒打下手,專門制作拿手的木器,然後自然會有看中他們手藝的人上門訂做。
但是如今,民間對于各種商品的需求量是真的很大,何況,許多作坊也是需求大戶,他們生産出來的東西,總得有東西裝才行。別以為這個時代的人不懂什麽叫做包裝,真要論起過度包裝來,古人一點都不遜色,要不然,買椟還珠的事情是哪來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一個人搞什麽慢工出細活,顯然就是趕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了。你手藝沒好到經常接到權貴人家的定制單子,那等老師傅很多就是權貴人家養着的,本身也算不得什麽自由人。民間更多的還是那種手藝還算是純熟,但是并沒有掌握那等高端工藝的匠人,像是他們,高端的輪不上,低端的很多人家就自個做了,做的就是中端,你要是産量和效率上不去,那麽,自然也就只能吃人家的殘羹剩飯,等到對方都能做到産量過剩的時候,你也就完蛋了!
民間許多行業都變了風氣,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種情況下,做老師傅的要是還是對徒弟那般苛刻,徒弟很快就能因為別人的收買跑了,像是那些作坊主也是一樣,只要手底下的那些匠人還是自由人,你要是還像從前一般小氣,那麽,他們自然會另尋出路。因此,某種意義上,資方跟勞方也算是形成了動态的平衡,計件工資這種事情也普及了開來。反正對于那些作坊主來說,只要東西賣得好,那麽,他們是絕不會虧本的。
在聽多了見多了民間這些事情之後,顧家就意識到如今的情況出現了變化。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大多數搞不清楚,這些變化會對顧家産生什麽影響。畢竟,出于對于餓肚子的恐懼,大多數的佃戶照舊要租種他們的土地,起碼這些對他們做地主并沒有什麽影響。不過,他們很快發現,族中許多子弟對于讀書并不熱衷了。
即便是顧家這樣的耕讀世家,能考□□名的依舊是少數。秀才三年考兩次,每次一府也就百八十個名額,一個縣撐死也就是十幾個,總不能這十幾個都是顧家出來的吧!而顧家的家學一般會有甲乙丙三個班,每個班都有四五十個人,每次參加考試的少的時候有幾個,多的時候甚至二三十,這裏頭能中兩三個,已經算得上是大年了。三年一次鄉試,顧家本家十年能出一個舉人,那簡直是可以在自家街面上建牌坊的。
Advertisement
下面那些族人或許見識不多,但是誰心裏頭沒有一本賬呢?
讀書的确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這個比例其實是很低的,就算是考中了秀才,除非是廪生,顧家才會支持對方繼續參加鄉試,而尋常的秀才,顧家就算是有所安排,也不過就是在一些産業做個管事,或者幹脆就是在蒙學做個先生。只要不出現什麽大的變故,衣食無憂問題不大,但是想要發財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年頭,讀書人在考□□名之前,差不多都是要脫産的,在這個過程中,就算是族中免了讀書的費用,但是,其他還是有一些花銷的,唯有那等最優秀的,讀書不光是不花錢,族裏的獎勵還能夠讓他們對家中有所補貼。問題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有幾個,一個班級,能夠得到獎勵的也就是前三,其他的,最多就是混一頓免費的午飯。
如今呢,許多自覺自家頂多也就是混個老童生的人家,幹脆不繼續上家學了,蒙學讀完之後,就直接送去做學徒。學徒人家包吃包住,也就是前面幾個月沒收入,往後就能拿工錢,越往後拿得越多,這可比讀書來得回報高,回報快!別說什麽這些族人目光短淺,畢竟這麽多年下來,在家學混到成婚生子,都沒能混出什麽名堂來的學生多得是,這年頭家家戶戶又不流行獨生子女,只有一個兒子,那麽自然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他上學,如今講究的是多子多福,也沒有什麽避孕措施,天黑了又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躺在炕上還能幹嘛呢?所以,就算是夭折率比後世高不少,少的人家也有兩三個兒子,大的人家有個六七個兒子也不是什麽稀罕事。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家能夠容忍家裏有個兄弟不做事,專門脫産讀書呢?所以,正常情況下,要是一直考不上甲班,那麽,最多讀到十**歲,也只能老老實實回家,要麽在家繼續讀書,要麽就是自謀生路。除了識字,沒有功名,在顧家,這樣的人不少,族裏頭怎麽可能給這些識字的族人安排什麽前程。對于很多人家來說,讀了多年的書,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其實更多一些。
以前的時候,他們是沒有別的選擇,而如今,他們的選擇變得多了起來。
顧慎如今管着顧家的家學,他已經意識到了形勢的變化,因此,幹脆在家學之中增加了一門數學課,另外,也會允許顧家的族人跟着顧家養着的一些工匠學一些手藝。原本顧慎以為做工匠算是賤役,願意學的人不會很多,哪知道,比起讀書,族人更願意學這些。
顧慎自然是将情況寫在信裏寄到了京城,顧巍之前的時候并沒有注意到這些,收到了顧慎的信之後,他自然會想要了解一下如今的情況。
然後顧巍就發現,不僅是民間的風向出現了變化,京中各個衙門之中,也開始出現了這等技術型的官吏。他們或許沒什麽功名,但是卻是憑借着這些所謂的雜學得到了推薦,因為占據的都是一些不怎麽起眼的位置,所以,文官階層并未在意。但是在內務府乃至在兵部工部,這樣的官吏卻是變得多了起來。
顧巍打聽了一下,現在許多因為科舉不是很順的原本都是給人做幕僚的一些士子,也開始學這些東西了,原本這些做錢糧師爺的學得最多的就是律法方面的知識,很多時候,地方官員判案施政,都得參考這些錢糧師爺的意見。
而如今,地方上的情況有了很多不同,自然,這些錢糧師爺就得多學一些,要不然的話,給人做幕僚都不夠格。
顧巍敏銳地感覺到,時代在變化,尤其,太子深受如今這些學問的影響,東宮詹事府的官員除了幾個混日子的,其他但凡有點野心志氣的,都會開始學習如今已經被一些人私底下稱為新學的這些學問,而掌握得最好,最全面的,無疑是顧衡。顧巍這輩子最看重的就是家族的存續,在發現一個不注意,家族就會被抛在身後之後,即便顧忌着自己的臉面,顧巍還是跑過來找顧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