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錢塘水患

更新時間2014-2-25 23:09:24 字數:3940

齊王破曉奉旨帶領大将軍墨城等一批官員,帶領護京兵團十萬人馬,前去錢塘赈災。

錢塘水壩上,軍隊的官兵都脫下了軍裝,光着膀子,辛苦的往壩上扛着一袋袋沙石,用來抵禦着肆虐的洪水。

放眼整個錢塘,早已沒有當日的繁華。洪水掠過之地,房屋倒塌,田地被毀,一片狼藉。

錢塘此次水患,可以說是百年一遇。在破曉一行人到來之前,整個錢塘可以說是亂成一片。錢塘知府已經慌了神。此次水患所帶來的災難和傷害,已經遠遠超出了他所可以控制的範圍。還好在他上報朝廷之後,朝廷就派了齊王破曉前來赈災,并帶來了足夠的兵源,食物,藥物和大量的銀兩,總算是可以緩了緩現在的情況。

墨環正站在壩上指揮軍隊。只見墨環有條不紊的指揮着大家,讓大家各司其職,有規律的做好自己手邊的事情。破曉和墨城坐在江邊搭起的簡易帳篷裏,也關注着外面的一舉一動。

“此次水患,真是百年不遇。錢塘的百姓是遭殃了。”破曉臉色嚴峻,看着眼前這幾乎已成廢墟的錢塘,破曉的心就仿佛被一塊大石頭壓住一樣。

這水患,讓多少百姓丢了性命,失了家人。這水患,讓多少百姓多年的努力和積蓄毀于一旦,失了糧田,失了家人的他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一些,又該如何才能,堅強的繼續生活下去?

這水患,為國家,為國庫,帶來了多少的負擔。幾十萬軍隊前來赈災,所有的吃的用的,所有的所需品,都要國庫來支出。還有之後百姓的溫飽,安置,所有的一切,都要由這個國家來承擔。這麽龐大一批費用,破曉真的不知道,國庫,到底支不支持的住?

而且,水災之後,必有疫情。現在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到時候南風一起,又要有多少的百姓會被疫情所擾?到時,又要有多少的百姓要承受着家破人亡的痛苦?

看着眼前這一片狼藉的景象,想起來這之後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破曉就覺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在天災面前,所有的人,都是那麽的渺小,那麽的,不堪一擊。以往,他總覺得自己可以掌握一些事情,可是這次,他發現,其實,他什麽都掌握不了。

人命,權利,所有的一切,貪和欲,在天災面前,都是不值得一些的,微不足道。

在大自然的暴虐下,人命就如蝼蟻一般。

“王爺,先別着急。事情已經這樣了,我們只能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了。”墨城沉聲道。其實,他現在的心情也比破曉好不到哪去。看着百姓家園被毀,生靈塗炭,眼前的慘狀,即使是他這個在戰場了打了半輩子仗,見過無數慘劇無數屍體的大将軍,看了,還是覺得于心不忍。

破曉招招手,讓身邊的副将去将錢塘知府叫過來。

Advertisement

“王爺。”錢塘知府李漢卿連忙跑了過來,這聲王爺,還叫的有些氣喘。

破曉示意他坐下先喘口氣。“李知府辛苦了。”

這李漢卿可是錢塘有名的好官,大善人。此次水患一出,他也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去救濟災民。據說,他已經命人在城內找地方搭了許多帳篷,來安置災民。

“我這點辛苦,要是能換來上天的眷顧,也值得了。盼就盼,這些天,別再下雨了。”李漢卿頭發已經花白,這幾日的奔波勞累,讓他也覺得身體是要受不了了。只是,身為這地方的父母官,看着自己的百姓受苦受難,他又怎能獨善其身呢?

看着李漢卿又焦急又無奈的表情,破曉又問:“災民的安置沒有問題吧?”

李漢卿點點頭,“災民都遷往城內了,目前來說沒有大問題。苦是苦了點,但都還可以安全的生活。只是,這水一日不退,百姓回不了家,全部都聚在城裏,遲早要出亂子啊。”提前災民的事情,李漢卿的眉頭又往內聚了聚。收容災民,一天兩天沒問題。但這情況,是不能長久的。

“我們帶來的軍隊已經在加固堤壩,若是不下雨,過幾天,這水也該退了。”破曉一時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只能象征的安慰下李漢卿,也算是安慰一下自己。“錢塘的情況,我已經上報朝廷,相信過不了幾天,朝廷就會給回複的。”

“漢卿,代錢塘的百姓,謝王爺了。”李漢卿站起身來,朝破曉深深地鞠了個躬。

破曉連忙上前一步,扶起李漢卿。“李知府,你為百姓的一顆心本王是看到了。”這李漢卿,确實是個好官。也确實是一個,可以為他所用的官。在他來之前暗夜也囑咐過他,此次前來,一方面是要治理好水患,安民撫民。另一方面,也是要借此機會抓住錢塘所有官員和百姓的心。人心和民心,對他們以後的道路,也是極為重要的。

“王爺,這天色也不早了,你還是早些回去歇着吧。這邊我盯着就行了。”李漢卿看看天,催促着破曉早些休息。

破曉搖搖頭,“我不累。我在這看着,反而心安。”破曉拒絕了李漢卿的好意。他是來赈災的,也不來享福的,本就應該待在這第一線。他怎麽能抛棄大家自己跑去休息呢?

“那王爺,也要先用膳呀。”李漢卿可是不敢怠慢了破曉。人家怎麽說都是個王爺,要是在他這錢塘出了點什麽亂子,他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我不餓。”破曉真是沒有什麽心情用膳。“李知府你去忙你的,不必顧及我。”

“這……”李漢卿看見破曉這态度,也沒再說什麽,嘆了口氣,就出了帳篷,又跑出去忙裏忙外了。

走了近三日,終于是到了錢塘。隕星看着被洪水肆虐過的錢塘,也不由的心情沉重。他久居江南,走遍大江南北,洪澇見了倒是不少,但這次的水患,可謂是他生平所見最大的一次,造成的災害,也是最大的一次。

這次他來錢塘的目的,并不是來看這滔天的洪水,他是來找破曉的。或者說,是來投奔明主。

他雖久居江南,但對朝中之争卻是了如指掌。如今,三位皇子三分天下,各自占據着自己的勢力。太子離晏高高在上,但手中之兵不如齊王和震王。太子雖是聚攏了大部分的臣心,但日前,龐相讓震王給挖了去,确實也讓太子元氣大傷。而且太子為人多疑,在隕星看來,太子沒有王者的風範,亦沒有稱皇的命。他是個相士,在識人這方面,自是有些自己的見解。

震王灏然,領兵打仗在衆皇子裏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但心性未免有些沖動。在他看來,治國和治軍是不同的。領兵打仗,需要沖鋒陷陣,需要兵法戰技。但治國并不是,治國不是打仗,不可逞匹夫之勇。所以,即使是灏然也算是一個有勇有謀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作為一個王者,作為一個江山的掌舵者,震王差的還遠了些。

想起這些,和即将要見面的齊王,隕星微微笑了笑。沒錯,只有這齊王破曉,才是他心中真正的王者之選。這幾年,聽聞了衆皇子的種種所作所為,也在心中暗自盤算了許久的隕星,所等的,就是這樣一個契機。這樣一個,可以讓他一展所長,可以名正言順接觸到齊王的契機。

不是他隕星自負,齊王若是不得他,雖說最後也有可能稱帝,但必定歷盡劫苦。齊王若是得了他,他敢保證,齊王登上大寶,必是指日可待。

隕星擡起頭,看着陰沉沉的天際,一張絕美的容顏浮現在他的腦海中。隕星握緊了拳頭,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擡頭挺胸,大步向前走去。

這一次,其實不為齊王,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她。

破曉挑了挑眉,滿臉興趣的看着眼前這個不請自來,說有辦法可以幫他治理這次水患的人。他說他叫隕星,自小精通五行八卦乾坤命理。熟知兵法戰技,有着洞悉未來,未蔔先知的本事。身着白衫,手握折扇。看起來,倒是有點像諸葛亮的打扮!

破曉坐在椅子上,上下打量着隕星。只見此人身材挺拔,一襲麻布白衫,雖是簡單,卻顯得他氣度不凡,舉止從容。見到他,沒有一絲一毫的驚慌。說話慢斯條理,邏輯清晰。看起來,絕對不像是街邊擺攤算命糊弄人的江湖術士,而他雖然一身濃濃的書卷氣,但又不像那些鄉野俗地的夫子,或是寒窗裏捧卷苦讀的書生。雙目炯亮,但又帶着一絲絲的敏銳和犀利。雖然隕星并沒有和他對視,而是若有若無的避開了他的眼神,但破曉還是看的出,他此時的隐藏和含斂。

隕星手中握着折扇,就那麽安靜的站在廳中,任破曉打量着自己。他的眼睛沒有看破曉,只是微微颔首,唇邊,一直保持着小弧度的微笑。

破曉依舊是那麽定定地看着隕星,仿佛是故意要和他比耐性一般。

其實這段時間裏,破曉除了在觀察隕星,也在腦中飛速的整理着一些事情。這個隕星,既然敢跑到這裏來找他,并說自己有治水的妙計。那麽,要不他就是有十足的把握,定能為他解決此次的難題。要不,就是找死!

他齊王破曉此次奉皇命來赈災,可不是開玩笑的。這可是關系到太多的生死,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根基。他不允許自己有一點失誤。可是,這個隕星,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倒也是獲得了破曉不少的好感。

大概過了一盞茶的時間,破曉終于是開了口,他以指敲敲桌子,“賜坐。”

“謝王爺。”隕星依舊是雲淡風輕一般,微微點頭,也不拘束,握着折扇坐了下來。

破曉摒退左右,廳中只剩下他和隕星兩人。“你找上我,不只是為了替我治水吧?”破曉現在必須要從和隕星的交談中,來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借此來判斷隕星此行真正的目的。

隕星一笑,卻答非所問,“王爺摒退左右,難道就不怕隕星對王爺不利嗎?”隕星的心思其實和破曉一樣,他也必須藉由他們的談話,來讓自己确定,破曉,是不是可以做他心中的明主。

“你若要行刺,何須費此周章,跑到這裏。來的路上,赈災的現場,有很多你下手的好機會。你不是傻子,本王也不是。”真要行刺的話,何必跑到這裏來?就像上次灏然,直接就在太原城外下手了。

仿佛對破曉的回答不滿意,隕星又繼續問,“王爺信得過隕星?”

破曉點點頭,“信得過你,也信得過自己。”若是不信,破曉又豈會這般冒險?

“那隕星在此謝過王爺了。”隕星朝着破曉拱了拱手。“不知王爺對剛才隕星所說,可有結論?”

破曉看着隕星那猶如墨石般漆黑的眼瞳,“可有把握?”

隕星略微停了一下,然後開口,跟破曉詳細分析了現在的情況。“依我這幾日夜觀天象,近來三到五日,必将還有大雨。若我們繼續加高堤壩的話,只會為後面帶來更大的隐患。到時候一旦決堤,整個錢塘都會不保。唯有洩洪,方能保得錢塘。”

聽着隕星的說法,破曉微微皺了皺眉。說實話,讓他帶兵打仗他還可以,讓他治水,他真是不怎麽懂。他從小對水利方面的涉及并不多,所以,到底如何治水才是最合适最妥當的,破曉并不是靠主觀意見就此定奪。

“來人。”破曉朝門外喚了一聲,“去把李大人請過來。”治水的具體方案,還是和李漢卿商量比較妥當。畢竟李漢卿擔任錢塘知府已經有六年,熟知錢塘的情況。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