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1)
虛驚一場,衆人看着楚王将那個奇怪的女子抱緊艙裏,議論紛紛。
“她方才作甚,中了惡麽?”
“不知曉,真似中了惡。”
“怪人……”
楚王将她放下的時候,發現她背上洇出一片淡紅的顏色。
他皺皺眉,即刻把桑叫來。再看阡陌,她仍然在哭泣,蜷着一動不動。
心中雖疑慮,楚王卻沒多停留,吩咐桑好生照料,轉身走了出去。
桑不敢耽擱,手腳麻利地取來幹衣給阡陌換了,又搗了草藥,一邊給她敷上,一邊絮絮叨叨抱怨不止,“告訴過你不可亂動,這是作甚……啧,裂成這樣,今夜若發熱,可有得你受。”
阡陌沒有說話,任她整治。
思緒卻仍然停留那片山野之中,荒莽無邊。但腦海裏,卻有着另一重記憶,相互重疊,龜山後面那片植被茂密的水澤裏,似乎就隐藏着她熟悉的街道,還有她的家……
阡陌抹了抹臉上的淚水,只有掌心的濕潤讓她感覺到些許真實。
物是人非。
雖然在銅綠山的時候,她也有過這種感覺,但那畢竟只是一個曾經去過的地方,無論哪個時代,她都是客人。可是那個城市,是她的家。她見過它繁華的模樣,有許多熟悉親愛的人,有她的一切。
但是在這裏,它們都不存在,她的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而已。
“……剛好些就如此不知輕重,若非大王救你,白白殒命江中,連屍首都尋不得。”桑滔滔不絕地唠叨着,終于給她敷好了藥,沒多久,艙門一響,卻見楚王走了進來。
桑連忙伏在地上行禮。
“如何?”楚王問。
“禀大王,工妾陌無大礙。”桑答道。
楚王應了一聲,看着垂眸而坐的阡陌,臉色沉沉,“寡人記得有言在先,你須随往征伐,不得自盡或出逃……”
“我不會再犯了。”阡陌啞着嗓子打斷道。
楚王訝然。
卻見阡陌擡頭望着他,臉上已經沒有了迷茫,“方才是意外,我日後不會再犯,亦不會妄為,請大王寬心。”說罷,破天荒地向他伏拜一禮,低低道,“待征伐事畢,亦請大王守諾,放我歸舒。”
楚王未想她會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态度誠懇地無可挑剔,堵得他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
他注視着她,過了會,淡淡道,“你記住此言。”說罷,徑自離去。
*****
阡陌言出必行,接下來的日子,她十分配合,桑讓她做什麽就做什麽,就連那些味道難聞的藥汁,她也會眉頭也不皺地喝下去。
再次走出艙門的時候,已經是三日之後。她站在船舷邊上望向四周,驚訝地發現這裏已經沒有了長江的模樣,水色茫茫,無邊無際,船隊像行駛在大海中一般。但阡陌知道,根據方向,這裏不可能是海。那麽,是湖?阡陌有些恍惚,她記得,鄱陽湖在東邊,而洞庭湖,可是遠得很啊……
雲夢澤。沒多久,這幾個字在腦海中跳出來。
雲夢是古代楚王的狩獵之地,地廣千裏,其中最為聞名的,是雲夢澤。它由無數的湖泊濕地組成,曾經橫跨江漢,歷史上多有美名。後來,因為長江泥沙淤積,雲夢澤漸漸分割縮小,到了現代,人們所說的雲夢,只剩下了洞庭湖。
阡陌眺望着這片水域,夕陽映着上面,留下桔紅的倒影。流雲漫天,晚歸的水鳥成群,飛過頭頂時,遮天蔽日,壯觀而美麗。再回望,亦是煙波浩渺,她的家鄉也是這大澤的一部分,早已經不見了影子。
“秦、巴使者抵郢,伍大夫已在王宮迎接。”船的另一邊,從郢乘舟趕來的使者向楚王禀道。
楚王應一聲,将目光從船頭那邊收回,“秦國來者何人?”
“禀大王,是公孫榮。”
“哦?”楚王目光微亮。
公孫榮,是秦國太子的長子,地位非同一般。楚國剛經歷饑荒,兵力疲弱,想要與周圍諸戎夷開戰,最事半功倍的方法是求援。半個月前,楚王分別向西邊的巴國和北邊的秦國派出使者,以期結盟。兩國皆做出了回應,而秦國派來楚國的使者是公孫榮,可見秦伯對此事亦十分看重。
使者停了停,道,“大王,夫人讓小人告知大王,蔡國也派了大夫前來。”
楚王聽得這話,神色無波。
“知曉了。”他淡淡道,說罷,站立起身,望向四周的水面和船隊。風吹在水面上,拂起波濤萬頃,楚王迎着夕陽的光照按劍而立,年輕的臉龐意氣風發。
“大王,”環列之尹走過來問,“今夜靠岸歇宿麽?”
楚王看他一眼,未幾,卻轉向正瞭望的舟尹。
“鄂莫!”他似笑非笑,高聲道,“黑夜将至,可要靠岸躲一躲?”
舟尹和舟人們聽得這話,哄然大笑。
“大王莫取笑!我等就是這澤中的大鱷長蛇,躲得何人!”舟尹大聲道。
楚王笑了笑,對環列之尹道,“不必歇宿,連夜往郢。”
環列之尹領命。
太陽的最後一抹餘燼被天邊的雲彩吞沒,夜色降臨,雲夢澤的水面上卻并未寧靜。火把将船隊的四周照亮,如同游弋的長龍,沖破黑暗,往西而去。
阡陌已經習慣了船上的日子,聽着水波的聲音入睡,一夜安穩。
第二日清晨,她被一些聲音吵醒,悠長高亢,好像有人在吆喝,又好像在唱歌。心中好奇,她走出船艙去看。只見晨曦微亮,江上霧氣迷蒙,舟人們在船頭高聲喊着,號子一般。而遠處,有人在回應,不知何人。
正詫異,卻見風攪動着霧氣,未幾,一片鴉鴉的影子出現在不遠處,待得看清,卻見是許多的船,排列齊整,兩旁開道,船上站滿了兵士,身披甲胄,赳赳威武。
楚王的船慢慢駛前,號角聲和着異口同聲的呼喝聲,似在致敬,頗為震撼。
阡陌從未見過這般陣仗,好奇不已,眼睛在那些兵士的甲胄和各式兵器上流連,只覺看不夠。
“到了。”桑說。
阡陌向前望去,果然,江岸就在前方,而更遠處,高大的城牆在霧氣中若隐若現,只能望見一角。
郢。
阡陌微微仰頭,目光凝住。
*****
郢是楚國的國都,對于它始建的時間,說法不一。而楚人似乎喜歡把作為國都的地方都稱作郢,所以地點也數度變遷。現代留下的那座郢都遺址,阡陌沒有去過,聽爺爺說,只剩下了城牆和些許屋宅的遺跡。
楚王歸來,迎接的人很多,一眼望去,服色绮麗,冠蓋如雲。
司馬鬬椒四十多歲,身形高大,威風凜凜。楚王下船登岸,他上前,領着衆人向楚王行禮,聲音洪亮,“拜見大王。”
“司馬。”楚王微笑,受了禮。他看看衆人,“令尹何在?”
“禀大王,父親抱恙,未得迎候,令臣向大王告罪。”令尹鬬般的兒子鬬克黃向楚王拜道。
“哦?”楚王道,“未知病勢如何?”
“其病在足,父親行動不便,別處無礙。”鬬克黃答道。
楚王颔首。
一番敘禮,楚王登上了馬車,前呼後擁地入了城。阡陌和桑跟從人們走在一起,眼見着楚王的馬車被黑鴉鴉的人影吞沒,估摸着自己要一路步行。
但沒多久,一名寺人過來,說楚王有令,讓阡陌乘車。
阡陌訝然,旁人亦投來好奇的目光。
“那是大王新納的姬妾麽?”從楚王母親穆夫人宮裏來的寺人錄,望着車上的阡陌,饒有興味地對寺人渠說,“生得可真不錯。”
寺人渠搖頭:“不是姬妾。”
“哦?”寺人錄問,“那是何人?”
“她麽,”寺人渠笑了笑,緩緩道,“她是大王在河裏發現的寶貝。”
*****
跟現代的城市比起來,郢并不算雄偉。它的街道沒有動辄幾車道的大馬路寬敞,房子也并不高,甚至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能用上瓦。
不過,這裏卻是自有一番趣味。各式各樣的房子,有的簡樸,有的華麗,有的矮小,有的高大,構在一起,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不見得處處周全,卻是生氣勃勃。聽說楚王歸來,許多人都湧到街上來看,喧嚣熱鬧。阡陌坐着牛車上,看着那些人的衣飾,聽着他們的話語,覺得自己在參觀一個盛大的展覽。
遠方,另一座高大的城牆伫立,隐隐可見飛檐巍峨,如同座上的神靈俯視衆生。桑告訴她,那就是王宮。
越近王宮,房子越漂亮,圍觀的人也越少。當馬車走進宮城高大的城門,氣氛已經變得嚴肅。而城牆後面,視野倏而開闊,一眼望去,只見高臺錯落,殿宇鱗次栉比,氣勢雄渾。阡陌雖然也看過各種新造的複原建築,但如今看着,仍覺得不一樣,新鮮震撼。
到了王宮前,阡陌一眼就看到了伍舉。
他與一衆大臣立在階前,身上的衣服很正式,與在銅山時所見,多出了幾分肅然之氣。
“大王,”見禮過後,伍舉道,“秦國公孫榮至矣。”
說罷,引身後一人上前。
楚王看去,只見那是個與自己年紀相近的青年,頭戴高冠,腰佩長劍,臉上帶着些日曬的麥色,卻是精神奕奕。
他朝楚王走來,璜佩的輕撞聲不掩步履矯健。
“拜見大王。”公孫榮行禮,聲音朗朗。
楚王看着他,未幾,莞爾還禮,“公孫惠來,有失遠迎。”
第 13 章
楚王回宮,稍事休息之後,即刻召群臣朝會,商議應對戎夷圍攻之事。
殿上,氣氛沉重,不複迎接楚王時的熱鬧之态。
“國中大饑,山戎至于阜山、陽丘;庸率群蠻叛楚,糜率百濮至選。”楚王坐在上首,道,“衆卿可有良策?”
話音落下,未幾,一名大夫出來,道,“臣以為,遷都阪高,可解此急。”
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人反對,有人贊成。
“群蠻群夷,氣勢洶洶。山戎已下陽丘,訾枝危矣。此地距郢不過二百裏,一旦攻下,郢則難保,不若遷都,以暫避風險。”
“一旦郢失守,其害無窮,不若暫以退為守……”
“好個以退為守!”蘇從冷笑,出列斥道,“大敵當前,爾等不思征伐,反一意退卻,是為可恥!”
“大夫此言謬矣!”立刻有人反駁道,“我等皆為王事謀劃,遷都亦乃權宜之策,何言可恥!”
“退得一時,豈可保一世!”這時,工尹蒍賈亦出列,道,“臣以為,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将各走其邑,誰暇謀人!”
此言出來,即刻引得一片贊同之聲。
“臣以為可!”伍舉即刻附議道。
蘇從亦道,“臣亦以為可!”
楚王看着,不發一語,卻将目光看向一直未出聲的司馬鬬椒。
“司馬以為如何?”楚王道。
鬬椒神色從容,将殿上衆人環視,最後,向楚王一禮,“臣以為,工尹之策甚善。”
楚王定下心,即刻起身,朗聲道,“寡人已決,伐庸!”說罷,散朝。
*****
太陽落山,寺人點起燭火,将正宮的前堂照得明亮。
楚王設宴,與衆臣一道,招待公孫榮和巴國使者。樂師在堂下奏樂,寺人魚貫而入,精美的食器擺滿了各人的食案。
公孫榮手持醴酒,與楚王相敬,對飲而下。
“秦楚乃姻親之國,寡人素聞秦伯英名,惜未得面見。公孫自秦國而來,不知秦伯近來身體安康否。”楚王坐在上首,和氣地問道。
“祖父安康,多謝大王。”公孫榮答道。
對面,鬬椒打量着他,将一塊魚肉放入口中。他贊同楚王伐庸,不過與秦、巴結盟,卻并非他的意願。楚王未與他商議便遣使求盟,令他很是不快。
“聽說公孫曾游歷列國?”鬬椒問。
公孫榮知道鬬椒是楚國司馬,微笑道:“餘從君父之命,往來游學,不過數國。”
“晉、齊、魯、燕,都去過麽?”
“北方諸國,餘皆踏足。”
“公孫去過晉國?”鬬椒微笑,“餘與範會素識,多年未見,不知其歸晉後如何?”
這話出來,宴上衆人皆看過來。
範會原本是晉卿,受文公重用。約十年前,晉襄公薨,公子争位,範會受連累,出奔秦國,輔佐秦伯。兩年前,晉人擔心範會助秦國為患,使計詐了秦伯,誘回範會。此事,雖并未釀成戰禍,卻是一樁笑料。鬬椒在宴上與公孫榮提起範會,難免讓人感到意有所指。
下首,伍舉和蘇從對視,皆是詫異。
蒍賈瞥着鬬椒,緩緩飲一口酒,看向楚王,他并無表示。
公孫榮卻神色不改,片刻,笑了笑。
“範卿麽,”他說,“餘确曾拜會過,其在晉國廣有賢名,秦晉近年來不曾交兵,亦乃範卿之力。”
鬬椒見公孫榮年紀輕輕,卻有一番沉着氣度,頗有幾分詫異。他看一眼不遠處的族弟鬬商,鬬商會意,向公孫榮道,“餘聞公子曾與戎狄交戰,未知确否?”
公孫榮答道:“正是。秦國為天子扼守西北,與戎狄交戰如家常之事。”
鬬商繼而道:“餘曾聞貴國戰法,以馬陣在前,車卒在後,沖亂敵陣以厮殺,戎狄聞之喪膽。”
公孫榮微笑:“此陣乃先公所創,曾重創戎人,收複大片疆域。”
鬬商亦笑:“餘有一惑久矣,不得其解,未知可否請教公孫。”
公孫榮道:“願聞其詳。”
“吾聞貴國此番結盟,意在求銅。”鬬商笑笑,“貴國戰陣既如此了得,何須有銅。”
衆人皆變色。
鬬商這話太過,頗有不敬之意。蘇從皺眉,想駁斥兩句,卻被伍舉按住。他搖搖頭,示意蘇從看向上首。
楚王端坐,喜怒不辨,而旁邊,鬬椒自顧飲酒,似無所聞。
公孫榮聽了鬬商的話,笑了笑:“秦國西有戎狄,東有晉,秦将卒雖勇,牲畜雖壯,奈何皆是血肉之軀。我聞楚人以舟船縱橫江澤,舟船布作水陣,可當萬夫。不知楚人破敵,亦僅以舟船麽?”
鬬商有些訝色,卻很快道:“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銅,可為鼎簋,可為兵刃。貴國除了牛馬,不知還可為何事,值得楚人以銅相易?”
“秦國所貿者,并非牛馬。”公孫榮不緊不慢,“我聽聞古時作器之法,一器一範。一件大鼎,須耗時六月,十範只得一件成器,是以工匠常怨勞而不獲。如今作器,分模鑄之,大鼎月餘可得。同為作鼎,何以耗費懸殊?楚國南有蠻夷,東有吳,北有鄭、宋,其後有晉,群雄環伺,與秦無異。楚秦分居南北,便如分鑄之模範,合力作器,牽制四方,其中之利,又豈止銅山牛馬可比?”
“此乃其一,”公孫榮目光灼灼,“其次,秦楚之間道路遙遠,而晉國乃是近鄰。楚國向晉國供給銅料,卻反不予盟國,豈非厚薄失當?”
聽得此言,楚王微微揚眉。
堂上一陣安靜,片刻,蘇從首先大笑起來,拊掌。
衆人紛紛拊起掌,交口稱贊,有人高聲道,“公孫之言,實玉帛之質!”
氣氛登時扭轉,鬬椒結舌,臉色半紅半白,看向鬬椒。
鬬椒神色不定,此時卻也只得笑笑,心不甘情不願地拍了兩下掌。
楚王坐在上首,目光微微凝起。他看着公孫榮,頗有另眼看待之感。這位公孫年紀不大,但秦伯卻放心将使楚之事交付與他,不是沒有緣由的。
“秦楚各居北南,同為遠藩。”楚王道,“先王遠矚,乃結秦楚之好,貿易互利,共讨外敵,亦乃諸公之智。”說罷,他讓寺人添酒,向公孫榮舉觞。
一番話不輕不重,正好做了臺階。
楚王示好,公孫榮也不能拂了主人的意,笑笑,舉盞對衆人一禮,把酒飲下。
*****
阡陌來到王宮之後,寺人渠考慮着阡陌的身份,沒有把她安排在後宮,而是像官署之人一樣,讓她住進了宮署的廂房裏。
沒有別人來管她,阡陌無所事事,在參觀完附近幾間宮室漂亮的結構和裝飾之後,問寺人渠,有沒有醫術方面的典籍能讓她看一看。
“醫術?”寺人渠想了想,有些為難,道,“我也不知,不過這宮署中有一間藏室,其中有不少典冊。”看到阡陌露出欣喜之色,寺人渠忙道,“那是少臧所轄,我可做不得主。”
阡陌也知道寺人渠是個仆人,沒什麽權力,但還是希望試一試,懇求道,“大王帶我來,是為了治疫。我看典冊,也是為此,如今出征在即,大事為重,還請替我問詢一二。”
寺人渠聽她這話也在理,嘆口氣,勉強答應下來。
掌藏室的少臧是個頗具學究氣的老者,聽了寺人渠的話,他疑惑地看看阡陌。
“這是大王要帶去治疫的醫師,”寺人渠說着,嘆口氣,“聽聞前方瘴疫甚猛,不知損了多少壯士,小人每每想起便是憂心,也做不得什麽……”
他說得凄凄切切,眼看要舉袖擦眼睛,少臧受不了地揮揮手,“知曉了知曉了,既是大王帶來之人,入內便是。”說罷,他讓二人留在前室,自己入內,鑽進數不清的架子裏,好一會,抱着一堆簡冊出來。
“醫術典冊,并無許多。”他放在案上,對阡陌道,“典籍寶貴,不可帶走,子須留在此處查閱。”
阡陌高興不已,答應下來,連聲道謝。
*****
夜色深了,散宴之後,寺人們掌着燈,攙扶步伐不穩的賓客們離開。
伍舉将嘴裏說着“我未醉”的蘇從交給家老,待得他們離去,看看頭頂,月正中天。月光清明,幽藍的天幕下,宮室巨大的屋頂如山陵一般,靜谧而宏偉。
“你不回去?”身後傳來一個聲音,伍舉回頭見是楚王,連忙行禮。
“不回了。”他說,“小臣已派人送信回去,說今夜宿在王宮。”
楚王知道他這般是為了什麽,有些無奈,“寡人又做了那擋箭之盾,嗯?”
伍舉讪笑,忙道,“不敢。”
這時,一名寺人來到,對楚王說,他的母親蔡姬要見他。
楚王答應,看看伍舉,自嘲一笑,“寡人亦有躲不得之事。”說罷,登了車,吩咐往蔡姬的延年宮而去。
伍舉送了楚王,站了一會,徑自回官署。
夜裏,宮中安靜,宮道上除了他,只偶爾有夜巡的士卒和寺人。宮署中也已經安靜下來,衛士見是他來,連忙開門。伍舉正走回自己的院子,不料路過藏室的時候,發現裏面還亮着燈。
他與少臧平日相善,知道他是個到了時辰便不肯多留的人,不禁訝異,走過去。
藏室裏面,少臧不在,案前卻坐着一名女子,手裏拿着簡冊,似乎看得費勁,眉頭皺得擰起。
工妾陌?伍舉看着她,愣了愣。
第 14 章
阡陌在藏室裏一坐就是大半日,夜色漸深,少臧見她沒有要走的意思,也不趕,吩咐寺人看好燈火,就自己走了。
阡陌曾經聽爺爺一個研究人類學的同事說過,醫科最早是從巫術裏面誕生的,就算在現代也還能看到,一些原始的部落裏,巫師往往也能用藥給人治病。
楚國也不例外,巫術風行,人們對疾病的理解仍多歸于鬼神,醫術并沒有完全從巫術裏脫離出來。少臧給阡陌找來的那些典籍,大約記敘的人也都是巫師,說起治什麽病,總少不了各種光怪陸離的筮蔔和舞傩儀式,單純讨論醫藥的部分并不多。
雖然如此,阡陌還是看得很辛苦。這些典籍上的字,她并不是全部都識得,有些大概年代早些,字形有所變化,有些則是沒接觸過的名詞,全然陌生。阡陌一個字一個字往下認,不會認的就記下來,猜着大致的意思,還要自己琢磨句讀。所以,她看得很慢,用木牍做了一堆筆記。
腿很不舒服,阡陌不習慣像這個時代的人那樣跪坐,沒多久,就覺得兩腿發痹。四周無人,她時不時地換姿勢,有時把腿盤着,有時幹脆伸開。
正埋頭研究着,旁邊有些窸窣的動靜。阡陌以為是藏室裏的寺人,擡頭,卻見是伍舉。阡陌愣了一下,忽然想起來自己的坐姿十分不雅,忙把腿收起來,便要行禮。
“不必勞煩,我不過路過,見藏室有人,便來看看。”伍舉和氣地說,片刻,目光被案上的簡牍吸引,拿起一卷來看。
“巫藥?”
阡陌道,“大王要我治病,我眼下無事,便來藏室看一看。”
她要跟去征伐的事,伍舉已經聽說了,點頭道,“這些典籍,乃歷代大巫所積攢,寶貴十分。”
阡陌笑了笑。這位伍大夫,言行舉止都透着一股溫文氣,又幫過自己兩次,聽他這麽說,心裏也不禁安定許多。
伍舉放下簡冊,未幾,又被旁邊的牍片吸引,看了看,訝然。
那些牍片都是新寫的,字小而工整,可那些字的形狀,卻是他見所未見。
“我胡寫的。”阡陌連忙将那牍片收過來,讪讪道。
伍舉看着這個奇怪的女子,亦不多問,笑笑。他忽然覺得今夜不那麽早歇息也可以,看向藏室內的那些書架,走過去。
阡陌以為伍舉來問一問就會走,沒想到,卻見他也抱着兩卷簡冊出來,在少臧的案前坐下。
看到她詫異的目光,伍舉道,“我也有些簡冊未閱完,正好可再看看。”
阡陌見他這般說,只得不再多言,片刻,把目光收回,繼續看簡冊。
藏室裏安靜十分,阡陌又看了一點,被幾個字難倒,正苦惱,忽然想到了伍舉。
她瞅瞅他,猶豫一下,“伍大夫,可否請教些事?”
伍舉擡頭,颔首,“何事?”
阡陌起身,與他隔案坐下,将簡冊上的字指給他看,讪然道,“這些字,我都不識得。”
伍舉接過來看了看,莞爾。
“茞。”他說着,讓阡陌拿筆墨和空白牍片來,在上面寫下一字,“此書成于早年,許多字已不盡相同,故而不識。”
阡陌聽他解釋了幾個字,都能聽懂,心一動,将自己記下的那些生字都拿過來問。伍舉挨個說了一遍,阡陌大抵能明白意思,可是她并不識得多少藥材,對于一些藥方的記述,只能用筆記下來。
伍舉提點道,“你須得尋一字藥兼識之人,帶你到野中對應辨認,方可明白。”
阡陌謝了,心中囧囧地想,說得輕巧,自己都不過是個奴隸,哪有資格使喚別人……
二人就簡牍上的字句讨論了許久,伍舉言語平易近人,阡陌身份卑微,卻絲毫沒有被鄙視的感覺,讓她感到難得。阡陌也不再緊張,看着伍舉,想到那個故事,心中又勾起了好奇。
伍舉發現她瞅着自己欲言又止,道,“還有何字?”
阡陌小心道,“無字,卻想冒昧問一事。”
“哦?”
阡陌提筆,在牍片上寫下一個“舉”字,“此字,可是大夫之名?”
伍舉訝然。
“正是。”他答道,“我名舉,字仲擎。”
還真的是……阡陌心裏最後的一點不确定,終于開釋。她望着伍舉,目光閃爍,“聽聞,大王沉溺聲色,大夫以鳥相喻,大王于是悟而奮起。”
伍舉看着她,愈加詫異。
“何人告知你的?寺人渠麽?”
“大夫莫問,”阡陌道,“此事不實麽?”
“半實半不實。”伍舉苦笑,“我确曾以鳥相喻進谏,只是若說大王因此谏而奮起,言過其實。”他目光溫和,“大王并非昏聩之人。”
*****
楚王的父親穆王,夫人無子,去世多年,宮中多置側室。其中,蔡姬生下了長子,是為楚王。楚王繼位之後,按照父親的谥號,尊蔡姬為穆夫人,住在延年宮。
楚王白日裏歸來,一直顧着朝堂之事,未曾拜見母親。如今穆夫人來催,楚王也只得前往。車馬在宮門前停下,只見燭燎照得明亮,宮人早已迎候,見楚王來到,紛紛行禮。
堂上,琴聲悠悠。楚王步入時,聽得笑語聲聲,望去,穆夫人坐在上首,正與蔡國大夫歸旬交談。見楚王來,衆人連忙行禮。
“大王回來了。”穆夫人笑盈盈。
“拜見母親。”楚王上前行禮,穆夫人将他扶起,将他看了看,道,“吾聞大王東巡銅山,可是辛苦了。”
楚王道:“道路無阻,并無辛苦。”說罷,看向一旁,目光落在伏跪在琴邊的鄭姬身上。
“大王,”穆夫人道,“歸大夫數日前便到了郢,奈何大王一直不在,便只好陪我這老婦解悶。”歸旬忙道:“夫人哪裏話,小臣奉寡君之命使楚,自當恭候。”蔡莊侯去年薨逝,太子申繼位為新君。歸旬去年曾經來過,行聘問之禮,向楚國通報新君繼位之事,以繼兩國之好。穆夫人與新任蔡侯是姑侄,與楚王也算有親,楚王親自接見歸旬,聘享告廟。
而後,晉國因蔡莊侯曾經拒往新城結盟,發兵伐蔡,圍了都城。最後蔡侯乞和,晉軍方才收兵歸國。此事之後,蔡侯深恨晉國,愈加向楚。歸旬此番前來,亦是向楚王示好。
楚王神色和順,與歸旬見了禮,各自入席。楚王問了些蔡侯之事,歸旬一一答來。
“蔡侯夫人,我記得是齊國公孫黑之女,可對?”寒暄一陣之後,穆夫人問道。
“正是。”歸旬答道。
穆夫人笑笑,道,“蔡侯還是太子時,曾來使楚。彼時我與他相見,聽他提及此事,還聽聞他說有一女,與大王年紀相差不過幾歲,故而記得清晰。”
“正是。”歸旬忙道,“寡君與夫人有一女叔姬,年方十五。”
這話出來,在穆夫人身旁服侍的鄭姬不禁微微擡眼,瞥向楚王。
楚王坐在席上,帶着淡笑,未發一語,看不出端倪。
“寡人聞去年晉人攻蔡,曾毀壞城郭。”楚王道,“未知當下如何?”
歸旬答道:“如今仍在修補,已重建了西面及北面諸門。”
楚王道:“大夫轉告蔡侯,蔡楚友善之國,若有難處,可告知寡人。”
歸旬大喜,連聲告謝。
時辰不早,歸旬不敢多加打擾,交談一番,即告辭而去。
穆夫人命寺人呈來羹湯,與楚王共進宵夜。
鄭姬親自捧來水盆,侍奉楚王攝衽洗漱。
她坐在楚王身旁,為他折起衣袖,将他的手浸在溫水裏,細細地撫按。溫水是蘭湯,散發着淡淡的馨香,令人心神舒暢。
楚王看了看鄭姬,她低着頭,似十分認真,眉毛畫得修長,襯着姣好的臉,惹人憐愛。
“前些日子老婦不适,鄭姬日夜侍奉,甚是辛苦。”穆夫人在上首道。
“哦?”楚王微微揚眉。
“侍奉夫人乃理應之事,何言辛苦。”鄭姬忙道,聲音溫柔好聽。
穆夫人微笑:“有功是實,你就莫謙遜了。”
楚王聽穆夫人如此說,吩咐小臣符道,“賜鄭姬瑗一雙,帛三匹。”
小臣符應下。
鄭姬忙伏跪在前,拜謝楚王與穆夫人之恩。
穆夫人看看楚王,讓鄭姬與左右退下。
“聽說大王要出兵庸國?”她問。
“正是。”楚王答道。
“令尹可曾應許?”
“令尹足疾,未曾在朝。”
“哦?”穆夫人看着他,意味深長,“令尹這足疾,倒是及時。”
“殿上提議遷都者,大半是若敖氏之人。”楚王說到此事,臉色沉沉,“國中政事,由令尹主宰。令尹畏而不前,遇事便回避,要來何用?鬬谷於菟之後,若敖氏已無賢才。”
若敖氏,出自楚人的先君若敖,分作兩支,一為鬬氏,一為成氏。
若敖是楚國最有權勢的家族,世代多人出任令尹與司馬,族人亦多任要職。但是随着若敖氏的壯大,與王室之間的關系亦日益微妙。成王時,鬬谷於菟為令尹,能幹而清正,受成王及朝野尊崇,奉為賢人。但其繼位者成嘉,有為而專橫,獨攬國事。楚王繼位的那年,成嘉出師伐群舒,令鬥克、公子燮留在郢輔佐莊王。鬥克長期不受重用,心懷忿怒,便與公子燮聯手,挾持楚王往商密。幸而過廬邑時,大夫廬戢梨誘殺二人,方解此危機。
此事,始作俑者,皆若敖氏之人。楚王新繼位即遇此大變,經歷磨難,愈加深省。
當今的令尹鬬般,是先王重臣鬬谷於菟之子,司馬鬬椒,亦出自若敖氏,讓楚王忌憚不已。
穆夫人看楚王的神色,知曉這個兒子心中已有計較,亦不再多言。
“若敖氏根基深厚,貿然觸動,則易傷國本,大王切莫心急才是。”
楚王看向她,一禮,“寡人知曉。”
話題談開,母子二人皆是和樂。
穆夫人吃一口魚羹,緩緩道,“歸旬此番前來,還有另一事。蔡侯之女叔姬,已經長成,其母乃是聞名的美人,叔姬酷肖其母,德貌兼備。蔡侯欲與大王聯姻,未知大王意下如何?”
第 15 章
穆夫人讓使者告訴楚王,蔡國來使的時候,楚王已經知道了少不得此事。
楚王繼位三年,還未曾婚娶,穆夫人一直操心此事。她出身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