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外患

偶有在高處進不了城的百姓,武獨便持篙将人接過來,讓人爬上船,再送進城去。

他們從城門內轉進暗巷,段嶺便朝巷子兩側喊道:“還有人嗎?!聽到了嗎?”

巷子深處有蒼老的聲音在喊,段嶺見是一個老婦人,坐在二樓露臺上,此處已近江州低地,積水直漫過二樓,餘下一小片地板。那老婦人說着餘人聽不懂的語言,顫巍巍地朝下喊。

“你沒事吧!”段嶺朝老婦人說。

武獨認出了那老婦人,微微皺眉,老婦人也認出了武獨,正朝他笑。武獨便把篙倚在一旁,上露臺去把她背下船。老婦人感激不盡,伸手要來摸段嶺的額頭,段嶺便低頭讓她摸了,牧磬朝她笑笑,老婦人又把手伸過來,也觸碰牧磬的額頭。

恰好方才經過天下第一攤時,老板收了黑甲軍的面粉,送了他們一盒糯米果子,牧磬便打開食盒,将糯米果子分給那老婦人吃。

“她家被淹了。”武獨說,“得讓黑甲軍盡快帶她去高地先住下,不要帶着她走。”

“你是鮮卑人?”段嶺端詳那老婦人,從口音上約略分辨出她說的是鮮卑話,鮮卑語他只能聽懂一點點,包括“謝”和“來”等簡單的字眼,卻不太會說。

昌流君不認識般地打量段嶺,說:“你究竟會說幾種話?”

“從前跟我爹走南闖北的。”段嶺笑道,“大概都會一點。”

出得開闊地時,一塊舢板劃過,站在舢板上那人身材修長,迎風而立,背着一把劍,正是郎俊俠。

段嶺無意中與郎俊俠打了個照面,下意識地要退後,武獨卻一手搭在段嶺肩上,讓他站直了身體。

“烏洛侯穆!”牧磬喊道。

郎俊俠朝他們遙遙一拱手,吩咐手下幾句,舢板便朝他們靠近,郎俊俠朝那老婦人說了句鮮卑語,老婦人便遙遙作答,笑逐顏開。

“他說什麽?”武獨朝段嶺問。

“我來接你。”段嶺低聲說,“換個地方,淹大水了。”

“謝謝你們。”郎俊俠面不改色道,上前躬身,伸出手,老婦人便朝段嶺等人點頭,握着郎俊俠的手,郎俊俠将她背起來,背到舢板上,離開時回身一瞥段嶺。

一船一舢板錯開,各自離去,段嶺心中忽有股莫名滋味,礙着昌流君與牧磬在,不好多問。片刻後,他們來到與黑甲軍約好的地方,大夥兒都把糧食派完了,雖不多,但至少能支撐今日的燃眉之急。

“咱們就在這裏分頭吧。”段嶺朝牧磬說,“錢也花得差不多了,再四處看看,有能救的就救。”

牧磬便與段嶺約了酉時回府去用晚飯,他與昌流君上了另一條船,各自再分開。只剩下武獨與段嶺二人,武獨撐着船,劃過波瀾不驚的水面,出得城門時,漫到城牆上的江水已不如城中裹着黃泥般水面渾濁,而是呈現出綠色。

段嶺這時方朝武獨問:“那位婆婆是誰?”

“他的族人。”武獨答道,“一個鮮卑人,你看,那兒有條狗,要救麽?”

江面上一點白,載浮載沉的,居然是條不住撲騰的白狗,段嶺朝它吹了聲口哨,那狗便朝他們游過來,上船後抖了段嶺與武獨一身水,武獨罵了句,擡腳要把它踢回江裏去,白狗連忙躲到段嶺身後,伸着舌頭,擡頭看武獨。

一條落水狗,段嶺拍拍它的頭,狗便識趣地趴下來,窩在段嶺身邊。

船上停着幾只鳥兒,甲板角落還有一只貓、兩只兔子,都是沿途順手救下來的,晚上送回丞相府去。

武獨盤膝坐下,想了想,說:“她叫費連氏,她的女兒,曾經與烏洛侯穆有過婚約,當年趙奎将軍派人去烏洛侯穆的故鄉,在村子裏打聽了很久,最後把她帶了回來。”

“我從來沒聽他提到過。”段嶺答道。

“趙将軍用費連氏作人質要挾烏洛侯穆。”武獨朝段嶺說,“讓他到上京去,取你人頭。”

段嶺想起了在上京時,郎俊俠出現的那一刻。

“後來自然是沒殺成。”武獨接着道。

段嶺點點頭,喃喃道:“原來是這樣嗎。”

段嶺來不及細想,遠處有人撐着船過來,喊道:“是什麽人?!搭把手!有大夫嗎?快找個大夫!”

武獨與段嶺同時擡頭望去,不等段嶺吩咐,武獨便将小船劃向來人所在的船只,來人像是江州附近的百姓,船上載着一名身着征北軍铠甲的士兵,铠甲已破破爛爛,他靠在船邊,似乎病得不輕。

“他怎麽了?”段嶺問。

“他病了,你是誰?”來人朝段嶺問道。

段嶺忙先上前給士兵把脈,這士兵發起了高燒,神志不清。根據送他來的人轉述,這是一名從北方來的信差,帶來了邺城的信,事關重大,要呈予皇帝,但這人似乎一路上颠沛流離,又逢江南連日暴雨,受了風寒,便發起了高燒,最後昏了過去。

雨停了,江州正式入夏,日光曬在宮門口街外土黃色的洪水上,蟬不知什麽時候叫了起來,令人心煩意亂,東宮裏始終有股潮濕氣味,揮之不去,像是有什麽在裏頭逐漸腐朽,發黴。

“在江州不可能再對他動手。”郎俊俠說,“且不說避不避得過武獨與昌流君耳目,你都動不了他。若铤而走險,陛下必定會起疑,我就是這麽一句話,你若不信,且派影隊出去試試,待到被武獨殺得屍橫遍地,驚動朝野,才正好坐實了他的身份。”

蔡闫道:“郎俊俠,你在騙我。”

郎俊俠沉吟不語,自顧自地喝茶。

蔡闫:“你要殺一個人,有太多的辦法,我不相信你會束手無策,那天夜裏,你本來就沒想殺他,是不是?”

郎俊俠依舊沒有回答。

“你說話啊!”蔡闫勃然大怒,近乎失控地吼道。

“是。”郎俊俠終于開口答道。

蔡闫喘息着,像一條被曝曬的瀕死的魚,他斷斷續續道:“很好……你……我就知道……你一直在騙我……”

“想一了百了。”郎俊俠說,“只有一個辦法,我不相信馮铎沒有想到這個辦法。”

蔡闫倏然又仿佛窺見了一絲希望,顫聲道:“怎麽做?告訴我,怎麽做?”

郎俊俠朝蔡闫稍一揚眉,答道:“該去看看你的百姓了,殿下,方才我從正街過來,看見一國儲君正在外頭,與丞相世子四處救人,到處給百姓送吃的。”

蔡闫愣在當場,郎俊俠彬彬有禮,朝蔡闫一點頭,而就在此時,鄭彥又來了。

“陛下傳太子到偏殿內議事。”鄭彥道,“邺城有緊急軍情來了。”

這是李衍秋第三次見到“王山”了。

禦醫正在給那士兵看病,衆臣則鬧哄哄地在說話,李衍秋昨夜一直沒睡好,此刻被吵得頭疼,陽光從殿外照進來,形成一道炫光。

炫光下,段嶺站在武獨身後,四處看,這是他第一次來到這種場合,文武百官雖然沒到全,六部尚書也來了近半。禦醫在給士兵施針,武獨則在一旁袖手看着。

先前送士兵過來的時候,他在昏迷中說了幾句話,武獨忙着找人,只有段嶺聽見了,牧曠達聽完後便讓段嶺也一并留下,若士兵醒不了,正好方便轉述。

蔡闫來時,朝臣短暫地一靜。

“說吧。”李衍秋吩咐道。

段嶺上前,試了下那士兵的額頭——燒得滾燙。

“陛下、殿下。”段嶺道,“各位大人,他是邺城守将,從北方一路過來,帶着緊急軍情,前來禀報朝廷。”

謝宥問:“說的什麽?”

段嶺擡起頭,看着禦座旁的蔡闫,陽光照進來,将蔡闫的臉龐照得清清楚楚。

“方才他嘴裏,翻來複去地念叨着幾句話,據此推測,一月前,元人轉戰邺城外,于夜中發動突襲,招致大敗。”段嶺說,“胡将軍壯烈犧牲,呂大人失陷敵陣,下落不明。”

衆人便開始小聲議論,牧曠達沉吟片刻,朝李衍秋說:“此事與上回元使前來有關,當時元人提出用玉璧關下一百二十裏地,換邺城與河間兩城。如今看來,那天無功而返,竟是動了強占的念頭。”

一名老者上前一步,說:“陛下,征北軍主力鎮守玉璧關,再無法抽調前去支援邺城與河間城。何況今年開春已大規模裁軍,江南等地遭遇澇災,須得加強地方軍力。”

蔡闫道:“河間、邺城乃是我大陳北方重鎮,西接遼國領土,北臨元國,絕不能失。為何邊關出了這麽大的事,現在才來禀報?!”

衆人一時沉默,段嶺瞥那老者,牧曠達主動道:“窩闊臺本無意這兩城,邺城地處長城外,雖商貿往來并不繁盛,卻依舊可自給自足。年初裁支之時,邺城太守呂質發來述職文書,當時仍無異動。多半是元人改變了計劃,臨時調動軍隊,想将兩城一舉拿下。王山,這信差還說了什麽?”

段嶺搖頭,答道:“沒有再說過話了,須得救醒他,待他醒來後再詳細詢問。”

朝臣大多是聰明人,從這兩句話中便能推測、還原出當時的場面——元軍來了一招奇襲,力求速戰速決,突然對邺城發動攻擊。邺城太守與将軍拼死抵禦,最後一個壯烈殉國,一個下落不明,想必是被抓回去當了俘虜。

“眼下還有多少兵?”李衍秋問道。

“自從前年七夕後。”蘇閥上前,躬身道,“邊關軍費便大規模裁減,至今歲開春,軍饷尚能支持三千兵将屯兵所需。邺城兩千人,河間一千人。”

三千人的軍饷,經盤剝克扣,還有太守、将軍府裏養的一衆人等,都要從中支耗,最後能養活兩千人,已實屬不易。去年秋天李衍秋大赦天下,今年開春傳令解甲歸田,五萬編制的征北軍短短幾月間裁去了三萬人,再要派兵援助,實無餘力。

“呂質應當還沒有死。”李衍秋雲淡風輕地說,“朕若是元人,便不會下手殺他,正好動搖邺城軍心,拷問些邊關機密。”

衆人沉默,李衍秋又說:“此事既已耽擱了這麽多天,想必再耽擱一天,邊關也不至于就這麽破了,先這樣吧,再議。”

李衍秋起身,群臣便散了,蔡闫甚至沒有再看段嶺一眼。

文武官員離開後,牧曠達則與謝宥馬上動身前往禦書房,與李衍秋制定計劃,大家各有各的糟心事,當真是內憂外患,都一起來了。剩下那發着高燒的兵士,還在殿內地上躺着喘氣,段嶺只好讓武獨背着他,把他帶出宮去。

按道理應當交給兵部,然而城中發大水,各部自顧不暇,這士兵又病得甚重,若留在兵部,只怕無人照看就死了。

“帶他回去治病,可以嗎?”段嶺問。

“應該的。”武獨把那士兵背上船去,水漸退了些,已不似先前來勢洶洶。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