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家家事

一行人在老餘家吃了午飯後,回到王家。于第二天送走了王家本家一行人。

王家原本只雇了個婆子做飯的,還做的不好吃這幾天因為王益娶親,外聘酒樓裏的廚子來的,因此小柔她們不知道廚娘的手藝不行,至少直到這日午飯前是不知的。

王家不算是書香門第,只是出了個讀書出色的王益。所以沒那麽多破規矩,因此是全家人一起吃飯的,當然也可能是經濟因素決定的。

送走親戚後的第一頓午飯,看着端上來的菜,餘氏收住了筷子。

蔬菜看不出原來的品種,肉是豬肉,還做的極其油膩,有魚,只是沒吃呢,就聞着腥味了。看着王家衆男吃着色香味全無的飯,就跟前幾天吃的飯一個表情,餘氏不知道說什麽的好。還好有個女兒,她不好說的,女兒能說,也敢說。

只聽小柔道:“父親,這飯做的還不如我做的好。以後能讓我和我娘原來用的廚娘做飯嗎?”

王益逗她道:“行啊,只要你做頓飯出來,我們覺得比現在的飯好吃,今後就由你和你娘原來的廚娘做飯。”他覺得餘氏都不會下廚,何況剛十三歲的小柔?即使是女學中的學了點,水平定也不怎麽樣,女學中高層女子根本就不注重廚藝,只有民間才注重。

結果晚飯時,看着桌子上豐盛的飯菜,還有湯,還沒吃呢,就覺得必然很好吃。吃起來就更不錯,比前幾天請來的廚子所做的大鍋飯還要好吃。

連王安石都對這個妹妹佩服的緊,問道:“除了字、廚藝、做針線,妹妹還會什麽嗎?”他本意只是簡單的問一問,可是表情極為認真。

小柔覺得像是在考校孩子的父親,而且還是對她會的東西看不上的那種。她郁悶的不行,難道自己不能會這些?只得道:“我去年年底從女學中結業的。我拿了書藝,棋藝和算學第一,但是一共只有十六個人比試。”最後一句,不忘記謙虛一下,心道起碼算學總該被誇了吧?

王益聞言,心道,怪不得能與沈家關系不錯呢,會的真不少,卻不再言語。

這讓沒等到誇獎的小柔憋屈的很。

第二日,餘氏開始着手理家。

小柔到餘氏房中時,看着眉頭緊皺的餘氏,小柔問道:“娘,怎麽了?”

餘氏說道:“我剛看完了賬簿,王家不是一般的沒錢。你父親的薪酬是月十貫,安禮安國兄弟倆在縣學中,每月需繳納四貫錢。真是省錢,你在女學時可是每月十貫啊。家裏的米面到是足夠吃了,甚至還有剩餘,因為人少。”

小柔問道:“怎麽個少法?”

Advertisement

餘氏伸出一只手,道:“正好這個數。有門房一人,做飯的婆子一人,打雜的婆子兩個,還有個吳媽媽負責三個少爺的起居。過去這個吳媽媽會将吃剩下的米換成錢,就夠雇下人的月錢了。三個婆子的月錢一個月一共一貫錢,吳媽媽的是五百文,門房三百文。你父親和三位兄弟的每月筆墨開銷一貫,父子四個人不及你一個人用的多啊。每個月還得拿出四貫錢給老家的那兩位兄長。就這樣節省之下,賬上現在不足百貫錢,還沒你有錢呢。我再怎麽能管家,那也得有錢讓我管那。”

餘氏唠叨的同時,不忘事事跟小柔比較一下。跟這兄弟三個比,小柔确實非常的敗家。小柔自動忽略娘親的感慨,說道:“娘,咱們之前不就知道父親沒什麽錢嗎?我們過來後,帶來這麽多人,開銷自己出就是了,父親的薪酬只拿來付原來幾個人的工錢,吃和穿之類的,就跟咱們算到一起了呗。”

餘氏道:“若這麽做,我擔心你父親心裏不舒服。”

小柔道:“我覺得父親挺忠厚的,哥哥也是呆呆的,兩個弟弟也算懂事,我擔心他們不好相處的事都沒發生,現在覺得和他們是一家人也不錯。既然是一家人,為什麽不能花娘掙的錢呢?各司其職啊,父親雖然薪酬跟娘掙的比起來,差的遠,但是父親的職位是錢買不來的東西。而且,哥哥将來參加科舉才是正經。就是每個人都做自己該做的事,娘現在也是哥哥和弟弟們的娘了,為什麽不能花娘掙的錢?”

餘氏道:“這只是其一。其二,家中這僅有的錢,不夠你三哥參加科舉,娶親那。我想把玉溪的餘裳閣化為王家産業,你看怎麽樣?”

在這等着她呢,搞了半天不是怕處理不好王益那頭,原來是怕她不同意把錢財白送人啊。若是自己娘真那麽做了,那她在這個家中地位不言而喻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過,“我沒意見。不過,你确定你能說動爹白要你的鋪子?”

餘氏道:“這個我會處理好的。娘只怕你不同意。畢竟給了王家,将來你得的就少了。你從小就那麽喜歡銀子。”銀子在她看來,就是錢財。

小柔道:“娘,你想太多了,你現在都嫁人了,說不定我馬上就要有弟弟妹妹了。我不會真想要你錢的,雖然之前總是找你要錢,純粹覺得好玩罷了。娘也知道我只是攢着,并不是拿出去花掉了。以後允之哥哥肯定養的起我,養不起我也會讓他養得起的。我能跟娘過了這麽多年好日子,就很知足了。看,我比知縣的公子過的都好呢!”

餘氏摸着小柔的頭笑了。她還以為這丫頭愛財呢,看來只是把銀子當成收藏品了。

小柔不知道餘氏是怎麽對自己的新爹講的,最後,餘掌櫃的兒子餘成前往永州開新鋪子,玉溪縣的餘裳閣收益算王家的,銀溪丁掌櫃處的收益歸小柔,即使将來小柔嫁人後,也歸小柔。

總結起來就是,餘成那賺的錢是餘氏的,餘掌櫃那的賺的錢是王家的,丁掌櫃那賺的錢是小柔的。只不過,老板都是餘氏自己。

餘氏只是年前去了餘裳閣幾次,回來就對小柔說,餘成會比餘掌櫃強很多,就怕他不為己用。餘掌櫃的是忠仆,餘成身上沒這股特質。小柔就給出了分股的概念,取盈利十分之一給餘成。當時餘氏眼睛就亮了,感情靠不住,就靠錢,而且一旦這麽做,餘成定會更加用心的做。

餘成确實很強,去了永州後一個月不到,回了玉溪找了餘氏,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初到永州,是做不了上層人的生意,底層生意雖然盈利少,但架不住永州人多。但永州的繡娘比玉溪的繡娘工錢高,因此他建議在玉溪做成品,運到永州賣,加上運費,算下來還是比在永州直接請繡娘做要便宜。永州的布匹價格要低于玉溪,所以從永州回玉溪的車隊則帶回布匹。這個小柔感覺就是把玉溪當成一個加工廠。

第二,以前做成衣剩下的布頭都是作為獎勵給了繡娘,現在讓繡娘把這些布頭拿來做鞋子和襪子,按件折錢給繡娘,成品則順帶到永州去賣。永州有很多行商,游玩的客人,因此餘成想餘裳閣除了做成衣之外,再做鞋、襪、帷帽的生意。帷帽在當地收購。雖然中間差價利小,架不住人多,并會帶動客人買別的東西。

第三,等到收益穩定後,再重金聘永州有名的繡娘坐鎮,打入上層人群。暫時不急。

三條餘氏都同意,并對餘成更為滿意。并提出在永州買一套便宜的小宅子,供餘成夫妻、孩子和車夫落腳和作為倉庫使用。車夫雇傭玉溪的人。這是後話。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