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襟上血

巳時初刻,旭日輝輝。

是與非,冤與孽,罪與罰,終将在這世上昭然大公。

開封府大堂之上,兩班位列,明鏡高懸,肅穆莊嚴更盛平時。

審官案後,開封府尹包拯和禦史中丞杜衍席分左右。有宋一代,本就崇文抑武,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以至于文臣名士,燦若銀河。而包杜二人,則皆是河漢中熠熠之星。二人同堂判案,本是極為少見,更顯出這一審實是不同尋常。

在包杜二人身後居中端坐之人,正是當今皇帝趙祯。他形昳身修,面容清俊,一身沉穩恬淡之氣,靜靜隐藏在朱紫色衮衣之下,不透露半分情緒神思。

公孫策踱步而出,站在大堂之外,仰觀天時。紅日朗朗,照上他一襲主簿青衣。他轉回身來,朗聲道:“時辰已到。升堂!”

兩班衙役擊仗呼喝,一聲聲直出胸臆,氣吞山河。

“威——武——”

開封府升堂,其光大浩瀚之氣,本就冠絕當代,流芳千古。

府門之外,禁軍層層守衛,壁壘森嚴。這威武之聲,如插雙翼,掠過街巷裏千門萬戶,蕩過汴河上艋舸船只,飄過宮掖中重重樓宇,遠遠而去,直入雲霄。

趙祯向包拯微微一點頭,道:“包卿,今日大審,便由你依例主持。”

包拯欠身拱手,恭聲道:“臣遵旨!”

他回身坐正,凝目沉眉,向堂下一聲喝命:“帶人犯!”

鎖鏈曳地之聲由遠及近,趙珏身披囚衣,項帶枷鎖,由兩名衙役押送,緩緩走上大堂。但見他面頰憔悴,鬓發蓬松,但一身矜貴神情,與昔日竟無二致。

他一出世便是天家貴胄,看慣了以天下為注的争鬥與結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踏進這一局,便再無退路,注定了願賭服輸。

只是,輸卻帝座,輸卻山河,卻不能輸卻與生俱來的王者之尊。趙珏長身而立,站在大堂之上,昂然望向主審案後三人。

包拯沉聲問道:“堂下可是趙珏?”

趙珏眸光一閃,迎上包拯目光,朗聲道:“不錯,正是本王。”

包拯一聲斷喝:“既是欽犯,見了禦駕,為何不跪?”

趙珏淡淡一笑,道:“本王貴為皇叔,以叔見侄,為何要跪?包拯,天下這麽多貪官污吏,百姓沉冤,你這開封府皆放任不問,卻将工夫花費在本王身上,煞有介事,提審查問……實在是愧對朝廷俸祿,愧對你這青天之名!”

包拯濃眉一揚,正待命衙役強令趙珏跪倒,卻聽身側趙祯輕聲道:”包卿,且慢。”

包拯向趙祯微微颌首,暫緩了語聲。

趙祯隔了審官案遠遠望向趙珏,見他形狀困頓狼狽,心中感懷頓生。

難道天家骨肉,便注定相争相殘?難道這一身天子冠冕,便注定染盡鮮血?

他默默尋思,沉吟良久,終于道:“七皇叔……朕絕未想到過與你有朝一日竟會如此相見……或許這其中種種,實是天意弄人……七皇叔,事已至此,你又何必再作困獸之争?”

趙珏仰天一笑,悠悠道:“趙祯,你錯了。這并非天意,而是本王千機盡算,百密一疏。沖霄樓本是禁中之禁,卻被三兩個搏命之輩,攪亂了這大好一局……本王錯失贏面,本是無怨無由,卻絕不會向這小小的開封府俯首低眉!”

他上前一步,目光緊緊盯住趙桢:“帝王家自有帝王家的處置之道。趙祯,你今日如此做法,實在令趙氏官家蒙羞!”

趙祯見他固執至此,不禁低眉一嘆,道:“七皇叔,王子犯法,須與庶民同罪。你為帝祚之争,不惜引狼入室,荼毒萬姓,朕勢必要向天下臣民作個交待,才能無愧于先帝,無愧于列祖列宗。這一節證據鑿鑿,你便是誓不認罪,也終是枉然。”

趙珏搖頭冷笑道:“這些冠冕堂皇,實在太過無趣。成王敗寇,自古皆然。趙桢,你到底想如何結果本王這條性命,不妨直言,也好讓本王看看你親政這些年來到底有何長進?”

趙桢長嘆一聲,向包拯和杜衍道:“包卿,杜卿,此案如何處置,由你們依律定度。”

包拯與杜衍對望一眼,向趙桢禀道:“陛下,趙珏謀反大逆一案,現已查證确鑿。依我朝建隆重詳定刑統,現開封府與禦史臺裁定,正犯處斬,十六歲以上子絞,妻妾及十五以下子女均設官為奴,家財充沒,其餘從犯不論籍之異同一律流三千裏。請陛下核準。”

趙桢聽了此話,眼光向堂前右班身後望去。那三口鍘刀靜卧一角,鋒光犀利,寒意森森。他目光在那龍頭鍘上輕輕一掃,心下黯然。

杜衍見此,也向趙桢欠身奏道:“陛下,臣等依律量刑,凡有可減免之由,皆已查閱。但趙珏罪大惡極,實不容赦。還請聖上核準。”

趙桢輕嘆一聲,忽似想起了什麽:“至于逼陷甘州,誣陷守将一事,也已并案處置了麽?”

杜衍和包拯又是對望一眼。包拯搖頭道:“陛下,這甘州一案,并未囊括在今日大審之中。”

趙桢輕皺雙眉:“你等還未查實原告麽?”

包拯心下愧然,回道:“不錯,此案尚無原告……”

話音未落,只聽大堂之外傳來一道冷冷聲音:“包大人,原告便在這裏!我有冤要訴,你理是不理?”

這語聲穿堂而過,清越之極,卻深含一腔悲憤,滿懷凄苦,在大堂上回蕩不絕,直抵人心內深處。

衆人皆是一驚,轉頭向大堂外望去。

這開封府大堂坐北朝南,門外一箭之地,便是儀門。朱紅儀門四梁八柱,五檩十椽,高達丈餘。

此刻,便在這儀門之上的最高處,一條窈窕身影踏椽而立。她衣袂飄拂,豔陽滿身,手中長劍如雪,遠遠望去,一如玉樹臨風,光華耀目,竟是令人不敢逼視。

只聽府門外傳來陣陣呼喝,一片馬嘶刀鳴之聲。瞬息之間,本來守衛在門口的大內禁軍魚貫而入,将儀門團團圍住,百十支弓弩箭在弦上,每一支都對準儀門之上。

百弩連環,本就是禁軍絕技,自太祖年間成陣以來,從未失手。只待一聲令下,便是百矢齊發,目标縱是再強悍,也會在一瞬間穿心斷腸,再無生機。

儀門頂椽上落足之處寬不盈尺,那人卻仍是孤身淩空,不為所動,掌中長劍尖芒微顫,碧華閃耀,映亮她眉目之間。

禁軍嚴圍,儀門高聳,便似夜海上一葉孤帆。她迎風危立,恰如帆上一朵輕雲。

公孫策早已快步奔出大堂之外,見此情形,朗聲說道:“且慢!這是本案人證,現來上堂作供,并非刺客!”

弓弩隊緩緩松了弓弦,卻仍是緊緊圍住儀門下各條通路,不敢懈怠半分。

公孫策仰頭望向那人,沉聲道:“傾城姑娘,禦駕和兩府均在大堂之上,你若有話要說,不妨進去一言。”

他話音未落,傾城已從儀門上一躍而下,長袖當風,飄飄落在公孫策身邊。

近看來,她一身衣衫之上,竟已是殷紅點點,濺上了密密血滴。從天章閣到開封府,連番劇鬥,她雖然終是脫困而出,但一路兇險之處可想而知。

身畔百弩張弦,傾城卻似是視而不見,只是冷冷道:“公孫先生,你不再攔我了麽?”

昨夜在梅花堂中了公孫策計謀,她滿懷怨恨,一時難解。

公孫策心內輕嘆一聲,卻仍是朗聲道:“前情種種,大審之後,在下自會給姑娘一個交待。但此刻對姑娘而言,禦前陳情,才是當務之急。請姑娘交出兵刃,随在下上堂面君。”

他一介書生,文弱彬彬,但面對傾城這等絕頂高手,卻仍是從容不迫,毫無半點懼意。

傾城默然片晌,揚手輕揮,純均如飛虹般歸入劍鞘。她反手将寶劍交給公孫策,再不看身邊層層禁軍一眼,轉身走進大堂。

公孫策懷抱純均,随她走上大堂,向審官案沉聲回道:“本案證人,上堂作供。”

傾城走到趙珏身邊,冷冷掃了他一眼,眸光一轉,揚首望向審官案後三人。她目光與趙桢輕輕一觸,随即凝注在包拯面上。

包拯見她突然獨自現身,料知天章閣必生變故。他心憂展昭,此刻在大堂上卻又不便詢問,只得道:“傾城姑娘,此乃禦前大審,須行跪拜之禮。”

傾城冷冷道:“包大人,我若行了跪拜之禮,這禦前大審,便能還我一個公道了麽?”

包拯搖頭道:“傾城姑娘,這是開封府大堂,凡事依律而行,不容妄言放肆!”

傾城恨聲道:“不錯,在你眼中,事事須得依律而行,縱然是曠世奇冤,若不合律法,也變成了妄言放肆……可笑有人誓言旦旦,以性命為注,說你這開封府能排雲見日,不負青天。如今看來,竟不過是一場虛言!”

包拯心內一驚,濃眉一緊,脫口問道:“展護衛他現下如何?”

傾城冷笑不答。

她一身清冷風骨,似攜了無邊寒意,脈脈融散,竟似使得這開封府的大堂上較先前冷暗了三分。

杜衍見包拯一時沉默,便接口道:“傾城姑娘,你的供詞,開封府與禦史臺皆已仔細看過。若你能證明自己便是年宗澤與瑪爾賽之女,此案便可現下當堂一并審問。但若無證據,恐怕我等皆是愛莫能助……”

傾城冷然一笑,雙眸直視杜衍:“證據……我襟上血,掌中鋒,便是證據!我此刻站在這大堂之上,便是證據!我為這深仇血債,十二年來所受的苦楚,便是證據!你還要什麽證據?莫非,你要到九泉之下尋到當年甘州死衆,才算是證據?”

問語铮铮,擲地有聲,杜衍一時也無言以對,只是搖頭。

趙桢自傾城現身,目光便未離開她身上,此刻轉頭向杜衍道:“杜卿,此事難道當真無法可想?”

杜衍一聲輕嘆,忽地眼光一閃,似想到了什麽,向傾城道:“供詞與條陳上提及,你在沖霄樓将兩半張藏寶圖合二為一。按理而言,你那半張寶圖只有夜落纥嫡親後人方可能持有。現下這寶圖已然毀了,但若你能依照記憶重畫一幅,憑圖起出寶藏,或能證明你的身份。”

此言一出,只聽大堂中趙珏縱聲長笑。

項上枷鎖,牢牢鎖住他頭頸雙手,卻鎖不住他笑聲狂肆,連他同枷上鎖鏈朗朗作響,朔風般卷過大堂,震得人心皆是一顫。

“啪”地一聲脆響,包拯掌中驚堂木重重落下:“大堂之上,不得喧嘩放肆!”

趙珏卻笑聲不絕,久久才收了聲音。

他滿面譏諷之色,笑意未盡:“這寶藏果然牽動人心……便是杜衍杜大人,也未能免俗……只是,待到這寶藏起出,證據确鑿,本王的屍骨恐怕早已化為灰煙了……”

他轉頭斜睨傾城,揚聲道:“傾城姑娘,事到如今,你我同是困獸之争。你一番千辛萬苦,終是成空……”

傾城與他雙目相接,緩緩道:“你錯了。我與你……不同!”

孤身赴險,卻絕不是困獸之争!

她身子本站在大堂正中,此刻突然向後一滑,瞬間退出九尺開外。

九尺開外,正是公孫策站立之處。他只覺眼前人影一閃,本來緊緊抱在懷中的長劍已經脫手而出!

清凜純均,便如另一個自己,她又怎會交付他人?

傾城足尖一點,向趙珏所站之處飛掠而去,淩空之間碧光忽現,铮地一聲,純均已離鞘重出!

趙珏身邊兩名衙役拖着趙珏驚呼後退,卻只覺冷風撲面,雙腕一痛,初時尚不覺利害,片刻後竟似直入骨髓,再抓握不住趙珏,垂臂退後,連聲呻吟。

傾城一劍刺出,輕易擊退兩名衙役,垂鋒回袖,劍尖鮮血四落飛散,衣衫上又多了數點飛紅。

這一變兔起鹘落,只在呼吸之間。包拯和杜衍俱都長身而起,擋在趙桢身前,沉聲道:“禁軍護駕!”

堂下禁軍奮起,流水般湧入大堂,将傾城和趙珏二人困在中央,緩緩逼近,像是一條玄色套索,愈收愈緊。

刀光盈眉,弩弓對心。但眉間心上,早已沉沉填滿恨事仇思,再無顧于其他。

殿前都指揮使高懷德匆匆行入,在審官案前跪倒奏道:“陛下,兩位大人,方才宣德門指揮使來報,便是這女子,昨夜擅入禁中天章閣,今晨在宣德門內現身,拒不伏法,刺傷禁軍三十餘名,重傷者十餘名。請陛下和兩位大人處斷!”

趙桢與杜衍眼神交對,均是驚異萬分。包拯雖然早有預感,卻也未料到事态竟已是如此不可收拾。

趙珏手托頸上枷鎖,仰天一笑,道:“傾城,此時此刻,難道你還想帶本王離開這開封府麽?”

傾城緩緩道:“帶你走,或許我已辦不到……但取你之命,卻仍在我反掌之間!”

趙珏目光閃動,面無懼色:“你殺本王不難,但你也無論如何再走不出這開封府。你此刻麻煩已然夠多,本王便不信你敢禦前行兇,再添上一條罪名!”

聽了趙珏此話,站在圈外的公孫策心下暗暗吃驚:這趙珏句句緊逼,竟似一心要激傾城出手殺他。

公孫策本是聰明絕頂之人,一經詳閱案情,便對趙珏的秉性知曉了九分。落入開封府掌握,趙珏情知必死。他深恨年宗澤奪他摯愛,是以絕不會供認甘州一案,令年氏一族昭雪。此刻傾城前來攪局,正合了他的心意。他出言挑釁,不惜死在純均劍下,也要傾城為他陪葬。

本王一生之中,從未有過得不到的東西……若有本王看中之物定要飛出本王掌握,本王縱然毀了它,也絕不讓其他人得到……

公孫策緊皺眉頭,額間已現汗珠。

純均劍芒輕輕觸地,星鑽般閃出一點微光,便如一滴清淚,灑在青石地上。

傾城眼波掃過身畔四周的禁軍,重又回到趙珏面上。

她緩緩提起純均,劍光似一泓碧泉,寒意汩汩湧動,侵魂入骨。

淡淡一笑,三分傷懷,七分慰然,竟似卸去了滿身重負。

她緩緩道:“就算我今日再走不出這開封府大堂,若能眼見你命絕我手,也算蒼天并未全然負我……純均,你且嘗嘗這仇人之血,滋味究竟如何?”

話未絕,劍已出!

這一劍有去無回,急若流星,在空中劃出一道淺碧色痕跡,直指趙珏眉心。

星隐星滅,魂去魂追。自此長夜素光,再不照傷悲。

卻在此時,“嗤”的一聲,自大堂之外飛進一道暗紫色光芒,竟是另一柄長劍。純均出手雖快,但這劍卻去勢更急,眼見純均劍尖已觸及趙珏額頭,卻被這“劍”叮的一聲擊中劍身,蕩了開去。

傾城右腕一麻,退後兩步,怔怔看着那柄劍在劍力激蕩之下,直飛上大堂頂梁,直到力道全消,才筆直跌落。

長劍猶在半空,一條绛紅人影禦風般從大堂外掠入,袍袖翻卷間,劍鞘疾出,锵的一聲,已穩穩将長劍收入劍鞘,再一個縱身,輕輕落在傾城和趙珏之間。

绛袍衣角翩然垂落,猶帶風塵之意。他眼波中倦意深含,卻依舊清澈,溫暖如一道春泉。

他深深看向傾城,伸出手,握住了她的劍鋒。

“傾城,莫辱沒了純均。”

作者有話要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