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圓滿的共識(1)
胡氏長相普通,和美豔的蘭氏、清秀的李氏和豐滿的趙氏相比,她沒有拿得出手的優點。但她是當朝太師的庶女,受父親胡庸純的親自教導,就已經讓京城很多的青年才俊趨之若鹜。可胡庸純唯獨看中了喪妻的孟謙。
胡氏之品行如同胡家之門風,與世無争,寡淡平和。
胡家是大周朝兩個歷史最為悠久的世家之一。胡家世代教書育人,桃李滿天,朝中三品以上大員十有八九皆投過胡氏門下。為了防止結黨營私,胡家曾立下世代子孫除國子監外不得入朝為官的祖訓,胡庸純如今也是挂着太師的頭銜,從不上朝議政,與皇帝授課只談聖賢。
是以,由胡庸純親自教導的胡秀蘭頗有乃父之風。進門的第一日,只問孟家的規矩,并無另立新規,近一年來深居簡出,舞文弄墨,琴棋為伴,從不過問家中事務。孟桐與她的交情不深,她不與人主動交往,孟桐自然也不好太過親近,平時的用度都有侍婢通傳,對胡氏這個填房,孟桐頗有一種無從入手的無奈。
她曾主動示過幾次好,可胡氏的反應始終都是淡淡的,不刻意接近也不刻意疏遠,興許是兩個人的性格太過相近的緣故,孟桐對這個大她五歲的後娘留着一份難得的親切感。
晚飯過後,孟謙沒有久留,和胡氏和女兒說了幾歲家常便回書房。
孟桐原以為會和以往一般各自回去歇息,沒想到胡氏竟主動找她聊天,說起她近日偶得的一些香料,想請孟桐品評一二。孟桐欣然前往,有問必答,與她保持着往日的距離。
“我還未嫁到孟府時,就聽聞孟家二娘是品香的高手,來了這麽久一直沒找到機會向二娘請教。”胡氏輕聲細語,不急不緩,言語間帶着娴靜的笑意。
“母親謬贊了,桐兒只是略知一二。”孟桐不得不承認胡家的家教确是大周第一,連撒謊都說得如此真誠動聽者,一定受過嚴格的調解。她一路跟随,想看看胡氏究竟會拿出何等香料與她示好。
胡氏的宜蘭居布置得非常幹淨整齊,和孟桐之前布置的沒有太大的變動,屋內沒有奢華的裝飾,清雅之中帶着一股濃濃的書墨之氣。
孟桐自然識得這墨的香氣。這是她親手制的“桐墨”,專供孟謙使用,他曾以此為禮送至胡家為聘,頗得胡庸純的喜愛。看來她這位後娘也是愛墨之人。
和書案相對的是一方琴案,上面放着一把木色油亮的七弦琴。孟桐的眼睛微微一閃,胡庸純對這位庶女果然是疼愛,連這把失傳已久的“春籁”都成了她的嫁妝。
胡秀蘭似乎沒有注意到孟桐的神色陡然黯了下來,興奮莫名地拿出一個木盒,“二娘,你幫我看看這是何香?”
孟桐上前一看,吃驚不小。毫不起眼的木盒內放着三塊形狀不同的白色香塊,如百藥煎而有紋理。
她微微眯了眼,開口道:“龍涎,出大食國,其龍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人見烏林上異禽翔集,衆魚游泳争噆之,則殳取焉。”
竟然是能與金等價的龍涎香,胡家真下血本,百年世家果然與衆不同。
Advertisement
胡秀蘭兩眼發光,“二娘竟知道此香,我還當母親是哄我玩的。二娘快與我說說,這香是真是假。”
既然胡秀蘭已經抛出橄榄枝,孟桐也沒有駁人顏面的道理,“這龍涎本身不香,其氣近于臊臭。母親可聞聞是否。”
胡秀蘭将信将疑,取了一塊湊到鼻前一聞,臉上立刻糾了起來,“很臭。”
孟桐眸子微沉,話鋒一轉,又道:“不過這龍涎香被列為禁榷之物,民間不得交易,故而坊間有不少的假龍涎魚目混珠。”
“竟有此事。不知這真假如何辨析?”
“可燒龍涎,放一杯水在旁邊,煙若入水,是真龍涎,假龍涎則煙散。母親可依此法嘗試,十分靈驗。”孟桐言罷福了一禮,“母親慢試,女兒還有事要忙,就不陪母親了。”
胡秀蘭見她要走,央她留下一起驗證龍涎真僞,孟桐堅持要走,她也只得作罷。
行出宜蘭居,孟桐的笑意凝結在唇邊,問道:“沉香,近日胡太師府上可有人來?”
“六郎洗三那日确有人送來賀禮,又到胡氏房中請了安。”
“胡太師這招投石問路,果然是妙啊。”
龍涎如膠,每兩與金價等值,船上的商人得一此香就會變成巨富,可謂是人人眼饞,愛香之人以得龍涎為好,價位之高委實讓人望而卻步。胡庸純派人送來龍涎,一來是試她的品行,二者試她的才學。
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身價最高,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浸泡,将雜質全漂出來,才能成為龍涎香中的上品。只浸泡了十年來的褐色龍涎香價值最低。
胡秀蘭的龍涎色白,當為上品。而她對此似乎一無所知,孟桐若是哄騙胡氏,把她的龍涎據為己有,便是貪財好利無行無德之輩。胡氏想與她交好,日後只需施以銀兩珍奇籠絡即可,不必大費周章。
孟桐沒有期瞞胡氏,更沒有當場驗明龍涎的真僞,把懸念留給胡氏慢慢去琢磨,或許胡氏早已知真僞,只是想試試她的才學。
然而,不管是真是假,胡氏都想透露給孟桐一個訊息——她是碰不得。
胡家百年世族,門生遍天下,胡庸純乃天子之師,孟謙亦是他一手提攜,而她不過是一個未出閣的姑娘,不管她有多受孟謙的疼愛,始終都要嫁人,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彼此照拂的地方還很多。與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來而不往非禮也。
孟桐雖未品胡秀蘭的龍涎,但她主動示好,她又豈能沒有表示,當即讓沉香送去兩瓶特調的玫瑰香露和數片她親手調制的百花熏香。
胡秀蘭贊不絕口,于次日再度出現在孟府的飯桌上,與父女二人言笑晏晏。
孟謙這幾日的公務頗多,因平西大将軍薛隐突然出現而讓朝堂多了幾分凝重的壓迫感。他只身入朝,薛家軍滞留在外未到,頗有幾分威懾京師的意味。他奉命班師回朝,心有不甘,力圖說服皇帝讓他開春再戰。而皇帝對他手握重兵甚為忌憚,此次召他回京雖是打着薛母的名號命他回來成親,但卻是為了奪他兵權。
在姚歷隆為首的朝廷重臣在皇帝的授意下意圖彈劾薛隐,只等孟謙這位戶部尚書遞上折子。
此事籌劃許久,卻因為薛隐一進京就同意皇帝為他選妻而不得不暫時擱置,凡京中三品以上官員皆如履如冰,恨不得把自家女兒藏起來,也不願和薛家結親。
可聖命難違,薛隐的母親華輕雨和太後華輕眉是一母同胞的親姐妹,誰也不敢造次。
孟謙為此頗為苦惱,想要彈劾薛隐之心未滅,卻是獨力難支。
“阿爹。”孟桐端了一碗百合粥進來,精致的白玉瓷碗冒着熱氣,于這數九寒天中徒添了一抹暖意,雖還未碰到瓷碗,孟謙已感覺到毛孔的舒展,溫暖如春。
“女兒看阿爹晚上沒吃多少,是不是有什麽心事?”
孟謙擱下狼毫,接過白玉瓷碗,“桐兒,什麽都瞞不過你。”
孟桐在書案前坐下,“讓女兒猜猜,阿爹可是在煩平西将軍薛隐的婚事?”
“為父慶幸,你的婚事早早地定下,否則阿爹就要像朝中那些大臣一樣,夜不能寐,提心吊膽。”孟謙當初雖不願過早地為孟桐定下親事,可她執意嫁入姚家,他也只能點頭同意。姚家五郎姚若麟年少成名,文武雙全,這些年在仕途上走得甚是順遂,前途一片看好。可孟謙還是覺得姚若麟配不上女兒。
孟桐不解,“阿爹,我聽說這位薛将軍橫掃西北,使夷族不敢進範,保我大周朝社稷無憂。為何你們都不是很喜歡他?”
薛隐這人确實不招人喜歡,因為他殺戳太重,為人嚣張跋扈,認為戰争是通往和平唯一的手段,擁兵自重,違抗皇命,力主全殲蠻夷,收複西北失地。
只是不喜歡他的人僅限于文臣,朝中武将莫不以入薛隐麾下為最大榮耀,大丈夫當戰死沙場,而不是立足于朝堂紙上談兵。
朝中文武大臣分成兩派,當今皇帝忌憚薛隐對武将的影響,他們手握大周朝盡數兵力,稍有差池,他的帝位不保。因此,這位年輕的皇帝急欲削弱薛隐的兵權,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若是和這位将軍親近,不就是和今上對立,誰也不想這半生努力化為烏有。”孟謙明白所有人的擔心,可太後下旨由薛隐自行選擇婚配的對象,誰敢反對。
孟桐蹙眉一想,“薛隐的婚事确實是有些棘手。阿爹你想,為何太後不從王室近親中為薛隐選擇妻室,偏偏要從朝中三品以上大員之中選擇,不就是因為怕薛隐和皇親國戚結親威脅朝堂嗎?依女兒看,不如加大薛隐的權力,讓他權傾朝野無人能及。他既然喜歡戰争,那就讓他繼續打,您上次不是說西南水患,遠南海賊趁勢作亂,就讓他去平亂好了。至于婚配的對象,他這樣的人通常自恃過高,那些凡品難入他的眼,就讓太後賜些掖庭女子侍候他,先不着急立妻,等過些日子再說。”
“依你的意思,一個字——拖?”
孟桐點頭,“不拖能行嗎?朝中三品以上大臣家中适齡的姑娘也就那麽幾個,刨去幾個庶女和已經婚配的,也就剩姚丞相家的九娘,您想薛隐會和姚家結親嗎,或者說姚家會想要這個女婿嗎?”
孟謙頗為欣慰地展顏,再一次慶幸當初沒有反對孟桐定親,否則今日該頭疼的人就是他了。“桐兒所想和為父不謀而合,果然是我孟家的女公子。”
她皺了皺鼻子,不依地噘了嘴,“阿爹,我可不想當什麽女公子。女兒只知道人怕出名豬怕壯,不想出那些沒有必要的風頭。這女公子之名,讓他們覺得我只是個和男子一般受寵的女子即可。”
孟謙笑着搖頭,“世人只道我信命随命,卻不知我這女兒的膽識智慧半點不輸男兒。若是你肯像姚九娘那般廣結名士,怕這京中女孟嘗之名非你莫屬了。”
這是孟謙的遺憾,卻是孟桐的幸運。在這個男權至上的世界裏,再出色的女人都只有兩種用處,又何苦出那些風頭,給自己太多的希望。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咖喱辣椒的地雷,土豪和我做朋友吧~~
這是日更的節奏喲。
怎麽都不見人呢,花花都在哪呢,這大冬天的,活動活動手指吧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