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疏忽
等這波人走了,中午也就沒人來了,即使這樣,陳桂枝和宋大山也都放了心。別看只一波人,可都是人高馬大的漢子,吃起東西來絕對不含糊。宋添財給他們抹去零頭,還進賬五百文,就這麽一筆買賣,今天開張就賺了不少。
到了申時,又零零散散的來了幾個行人,他們要了茶水和點心,倒是沒要鹵菜和饅頭。最後,還買了些糕點茶葉蛋和炒榛子走,一看就是稍稍講究些的,看不上那些鹵菜。
申時一過,宋添財就開始盤算着茶攤子裏剩下的吃食了。紅豆湯沒了,綠豆湯還剩一些,白糖糕,糯米糕都還剩下八、九塊。鹵菜倒是賣得只剩下一根豬大腸了,宋大山喜歡吃,留着給他下酒也不浪費。
而鹽水花生今天送了很多,倒是沒剩了,明天卻不能做這麽多了。茶葉蛋倒是意外的賣的好,讓宋添財覺得他還能在煮些鹹鴨蛋來賣,應該也不錯。至于炒貨,因為炒的少,早上又給村裏的孩子們不少,剩下一些,宋添財打算讓陳桂枝給相熟的人家送一些。明天卻是不能炒這麽多了,真要賣的好,也可以讓宋大山再外面搭個竈臺,現炒現賣也是一樣的。
最後,就是宋添財腌制的梅子無人問津,這玩意倒是放的住,宋添財也就是把它當個備用。賣的價格稍稍有些高,也沒指望這些行色匆匆的客商們能有閑心買來吃。
宋添財倒是覺得明天可以讓宋大山上山摘點梨子,沙果,柿子,棗子等山果回來。直接放在茶攤子上賣,這些山果味道不錯,能吃個新鮮,相信來往的客商也能要幾個帶在路上吃。
等盤點完東西,宋添財就準備收攤子了。沒想到這個時候,門外來了幾個村子裏的婦人,看着和陳桂枝還算熟悉。陳桂枝招待她們進來,一問才知曉,是家裏的孩子早上吃了這兒的吃食覺得好吃,纏着她們買些回去。
這些婦人的家境都算殷實,被家裏的孩子鬧着,想想就約着一起,打算等下晚,宋添財的茶攤子收攤了,能算便宜些。宋添財也沒辜負她們的期望,和她們點心買一送一,又送了她們幾把栗子榛子,其他打八折。
最後,剩下的白糖糕,糯米糕都被這些婦人包圓了。宋添財還告訴她們,以後這個時候來,糕點都是這個價,讓她們想買就到這個時候來,便宜實惠。要是有肉菜剩下,買的話就再給她們算便宜些。
送走了村裏人,陳桂枝在旁邊對着宋添財道:“添財,那白糖糕要三文錢一塊,糯米糕是四文錢一塊,你給她們買一個送一個,咱們也就掙不到什麽銀錢了。她們心裏也清楚,不然,也不會都包圓了。你以後都是這個價,咱們可就虧了。”
宋添財笑笑道:“娘,像糕點這玩意最好不過夜。到了這個時辰,都是攤子上剩下的,明天拿出來賣就不新鮮了,做吃食生意最講究個良心。吃的好人家才能成為回頭客,我把剩下的賣給村裏人,也算是個村裏人一些優惠。村子裏有不少人眼紅咱家做這生意,給村子裏的人賣些好也能堵住那些人的嘴。以後啊,要是看着誰家的孩子在茶攤子邊上玩,你就給把炒貨或給個山果。孩子的父母長輩,知道了能不念我們的情。做生意就要廣結善緣,又花不了幾個錢,都是山上長的。就如剛剛的糕點,放着也只能送人或自己吃,但低價賣給她們,又給村子裏知曉咱們的好,以後人們就知道咱家不留過夜的吃食。名聲不就傳出去了,再說,那糕點還是有賺的,至少不虧本就是了。”
陳桂枝被宋添財這麽一說,心裏就亮堂了,也不糾結自己家吃虧了,趕緊收拾東西。這麽一忙活,等回家吃了飯食,天都已經擦黑了。陳桂枝今天下午讓宋大山坐了牛車去了鎮上買了兩個豬頭和其他豬蹄豬心豬大腸若幹。
今天這些鹵味賣的好,讓陳桂枝底氣大增,打算明天增加一個豬頭來賣。而宋添財則是讓宋大山去找杜掌櫃,說鴨雜的事情,還讓宋大山帶些鴨油回來。宋添財從今天賣貨的情況看,發現他們要做些耐餓耐放的面食才能賣得好。
這些行商都是趕路的,那些放不住的,怕是買的不多。還有趕路要力氣,最好要做鹹味的吃食才能滿足這些人的要求。所以,宋添財就想起了黃油燒餅,梅菜餅子,味道是沒得說,包好了放上兩三天也是沒問題的。
黃油其實也就是鴨油,用鴨油做燒餅是一種小秘訣就如包芝麻餡的湯圓放些豬油一樣。能把原來的吃食變的與衆不同,美味無比。這還是他去出差吃的某地的特産,回來覺得好,特意請了廚子回去給他燒的,才知曉了一點。
宋大山花了十個大錢買了小半籃子的鴨油回來,陳桂枝把它熬了出來。宋添財這才想起家裏沒人會做燒餅,然後,宋家三個大人大眼瞪小眼,傻眼了。
Advertisement
不會做,宋添財就只好放着了,幫着陳桂枝先燒豬頭肉和其他鹵菜。等一切忙好了,宋添財讓陳桂枝和宋大山坐下來,把今天收的銅錢倒出來,一起算今天的進賬。
總歸得了五百八十二文,除去成本,還能剩下三百三十文,這還要算上宋添財送的那些東西的成本。今天第一天,損耗多了些,賣的吃食也準備的不充分,所以,掙的銀錢成本就要高些。
不過,即使這樣,宋大山和陳桂枝也十分的高興,一天能掙三百多文,一個月下來就是十兩銀子,一年下來,也就能賺到百十兩銀子,長此以往,也能掙下不少的家業。
陳桂枝摸着這些銅錢,笑的見不到牙道:“原以為咱們花的那些本錢下去,沒個一兩年是收不回來了,沒想到按照這樣下去,半年也就回本了。”
宋大山也高興,不過,還是問道:“添財啊,咱們家做買賣和你的秀才身份沒阻礙吧。以後,也不會影響到咱家的小寶讀書科舉吧?”
宋添財罷罷手,對着宋大山說道:“沒事,本朝太、祖聖明,并不沒壓制商戶人家的子弟讀書。不過是交稅重些罷了,據我所知,那些舉人,進士家裏也都有着做買賣的親戚。朝廷是不管的,我只是個秀才,咱們這茶攤子我是挂在了娘的名下。本朝對正妻嫁妝有律法保護,說起來咱們都是為我娘幫忙。咱們家交稅是和別家一樣的交,可卻不用改商籍。”
其實,宋添財并不介意改成商戶,反正這兒又不禁止商戶子弟科舉。可他有着秀才身份,宋大山和陳桂枝觀念裏總以農戶身份比商戶身份高上一截。宋添財想想也不想逆了老人家的心思,就挑了本朝律例中的為正妻財産保護的這條,把這茶攤子變成陳桂枝的,那樣,稅能少交,也能不改戶籍,寬慰兩老的心。
宋添財就覺得這大秦太、祖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小時候他跟他娘肯定吃過不少小妾庶子的苦,所以,創建本朝後,對着嫡庶嚴格規範,嫡出在繼承家業,做官前途和社會地位上有着天然的優勢。
正妻也被劃出了條條框框的保證自身權益的律法,如嫁妝有所有權和支配權,夫家是絕對不能私下動用的。當然,正妻的財産歸屬自己,這一點讓宋添財就找着了。直接把茶攤子歸在陳桂枝名下,對宋家就不會有什麽影響,因為是小本經營的路邊攤,挂不上號,連稅都可以逃了。
不過,宋添財自認為是奉公守法的大秦百姓,還是去衙門立了契據,因為是賣茶水資産不到二十兩的小買賣,每年交上二兩銀子就行了。這樣算下來,每天也要交五六文的稅錢。宋添財很為自己的這個決定得意,因為要是被歸到商戶,每年交的稅就要翻倍了。
算完了賬,陳桂枝讓宋添財把錢收好,她的意思很明确。茶攤子從買地開始,宋添財沒拿過家裏的一個子,這辛辛苦苦的掙下錢了,自然要讓宋添財自己攢着。其實,也算是怕宋大山腦子一抽,好心一起,糟蹋了她兒子的錢。
陳桂枝知道宋大山好面子,錢是兒子掙的,他就不好大手大腳的花出去了,更不會好意思和兒子張口要銀子的。反正,她掙錢都是為了兒子孫子,在家不愁吃不愁穿,宋添財還經常給她零花錢,她真不想管這錢。
宋添財身上的銀錢也不多了,也就準備自己來管賬,攢些本錢去泉州看看,能不能做些買賣。所以,也沒推辭,不過,他還是給出一百文讓陳桂枝收着,讓陳桂枝每天給宋大山十文錢做零用。
陳桂枝再心疼銀錢也不會拒了自己兒子的話,之後只好每天給宋大山十文錢,每每都要抓住宋大山唠叨一會,讓他不要亂花錢。當然,接下來茶水鋪子的生意越做越好,陳桂枝心裏暢快,也就沒再啰嗦了。
茶水攤子開張半個月後,迎來了上百人的大隊伍,聽說是從別的商隊那兒聽講過宋記茶點鋪不錯,就帶隊過來歇歇。宋添財看出來來這是筆大生意,出來招呼,好在之前有備用的三四張桌子和配套的椅子在老房子裏。
宋大山趕緊去找了宋大海搬了兩套桌椅過來才夠用,多虧是個晴天,就放在茶攤外面也行。豬頭肉每桌上兩斤,鹵菜全部端上桌也不夠,只好添了鹽水花生鹹鴨蛋充數。陳桂枝看着蒸饅頭是來不及了,就趕緊淘米,用開水煮飯。等飯好了,在每碗飯上打上點鹵湯,又送了一人一碗冬瓜骨頭湯才把這群人招待好了。
因為菜不夠,饅頭也不夠,宋添財就每桌送了一盤白糖糕,一盤子炒山貨還有十個一盤的茶葉蛋。熱騰騰的的白米飯配上點鹵味,再加上一碗湯和鹹鴨蛋,吃的衆人直說好。
最後,那領頭漢子看着宋添財送的東西多又好說話,就提點了宋添財幾句,現在到年底還有兩三個多月,這條官道上來往的商人怕是會多起來。宋添財心中透亮,又給他們送了一些吃食。
那一天,宋添財就掙了一兩多銀子。眼看着生意越來越好,宋大山和陳桂枝忙的歇不了手,宋小寶就給忽略了。等宋小寶在家差點被熱湯燙了小腿,雖然沒什麽大事,可看着淚眼汪汪的宋小寶,宋家衆人才從掙錢的喜悅中清醒。
宋小寶才兩歲多,平時雖然乖,但男子總是淘氣的。趁着大人們沒注意,就自己爬到桌子上扒碗想看看碗裏有什麽好吃的。結果,扒倒了碗,裏面的熱湯倒了下來,滴在了宋小寶的腿上。還是宋添財第一個發現的,當時就用冷水幫着沖洗,又讓陳桂枝煎了蛋油出來,抹在宋小寶的腿上面。
雖然腿上并沒有起泡,也沒有發炎,可卻還是把宋小寶連吓帶疼的哭的稀裏嘩啦。
宋添財聽着宋小寶哭,自己的眼淚都想往下掉了,也十分的愧疚。他自己就是這老毛病,掙起錢來就一門心思的鑽進去了。宋小寶才這麽點大,這才是被碗熱湯燙了一下小腿,下次要是再不看着,還不知道發生什麽。他得慶幸,宋小寶這次沒事,不然,宋添財想想就出了一聲冷汗。
陳桂枝特別自責,覺得自己沒照顧好孫子,宋小寶打生下來就沒吃過苦,這被燙紅了腿,淚眼汪汪的,看着就揪着陳桂枝的心。整天抱着宋小寶就不撒手了,甚至想着要不要給宋添財找個媳婦來照顧宋小寶。這個奶奶做的太不稱職了,整天也提不起精神來做活了。
最後,宋添財勸住了她,決定要招人到茶攤子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