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新年 “新年快樂

那是一張圖片,照片背景應該是飯桌,因為上面擺着一碗菜以及一小碗飯,似乎是沒開燈用的閃光燈照的,聚焦中心是菜盤子,可能本意是為了照清菜食,結果卻背道而馳——菜碟中只看得見一團反射回來的白光混沌,難以分清吃的到底是什麽。

霍昭甚至點開圖片放大看了看,還是沒分清照的什麽東西,退出的時候已經有了幾條評論。

溫淑:這是什麽?

餘鑫:你做的晚餐?

楊蕾:手藝和我不相上下。

“......”

霍昭一時心血來潮,也調侃了句:“特殊料理?”

這廂明黎正挨個回複着,突然刷新出霍昭的評論,一條回複餘鑫的評論不知道怎麽錯亂到了霍昭的評論下方。

“......”明黎看着那句“我母親做的”銜接上霍昭的話,光速反應過來,直接删了那條回複。

希望他沒看到吧。明黎恹恹地想。

其實怎麽可能沒看到。

霍昭看着少女眨眼間删了回複,生出一點好笑的心思,還沒來得及退出空間,又看到對話框彈出消息:“回錯人了,本來是回餘鑫的。”

那是他們的第一條對話。14年版本的Q/Q還沒有打招呼的功能,空白的對話框因這看起來前言不搭後語的一句顯得有點突兀。

“嗯,我知道。”霍昭低着頭打字,主動化去那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尴尬:“阿姨做的什麽菜?”

而屏幕這邊的明黎也松了一口氣,一方面為自己的小心翼翼而懊惱,一方面又覺得自己表現過激,所謂關心則亂,不外如是。都去了霍昭家那麽多次,明顯對方并不會過分在意,也不是什麽矯情敏感的人,自己這樣反而欲蓋彌彰。

“是胡蘿蔔炒肉。”明黎誠實回他。

手機那端的少年不知道在做什麽遲遲沒有回複,她心裏無端地生出一些失落,明明也沒什麽,明黎看着僅僅只有兩條對話的頁面有點出神,想了想斟酌了一下用詞,又打字問道:“我父母說為了感謝霍老師,讓我帶一點常市的特産過來,你吃醬板鴨嗎?”

“我不太吃胡蘿蔔,不過我爸小時候老逼着我吃,所以也還好,不過你這個照片一點也沒看出來胡蘿蔔的影子......”霍昭被人喊了進去吃晚飯,一邊走一邊打字,還沒打完,發現對方又發來一句,只好又全删了消息,轉過頭問他父親:“爸你吃醬板鴨嗎?”

霍慎一頭霧水,“怎麽突然問這個?”

霍昭回道:“明黎是常市人,過年回家了,說開學給你帶點他們那的特産醬板鴨。”

“噢!她是常市人啊,那就讓她帶點吧。”霍慎沒有收明黎等人的補課費,估計是對方父母想還人情,左右不是什麽名貴的東西,收了就收了吧,于是他思考了一下這般回道。

“我爸說可以,謝謝。”

明黎看着沒多久就回過來的消息,抿着嘴微不可察地彎了一下。

“黎黎,下來吃晚飯了!”

明秀雅扯着嗓子在樓梯下喊,明黎光速打字發過去:“好的,不用客氣。”

一頓飯吃得明黎心不在焉,吃完想幫忙收拾碗筷也被明秀雅堅決推開,說讓她好好玩幾天,要過年了也別想着學習了。

黎潔拿着某牌最新款的手機在沙發上橫屏打着游戲,明明才幾歲姿勢卻很熟練,沒好意思吃了飯就直接上樓關門,明黎幹脆也坐在了一旁。

黎潔手機屏幕上是一款角色扮演手游,她在宿舍偶然看到溫淑玩過。

“我算是看透了這游戲,按最醜的配才能得最高得分!”對方說這話時的語氣很氣憤,在明黎腦海裏一閃而過,而坐在旁邊的黎潔看也不看明黎,雙眼只盯着屏幕。

發過去的消息沒有再收到回複,明黎也不好意思再發,反倒是溫淑,一連發了許多晚飯的圖片過來,還用了美圖的一些特效,上面疊加着許多可愛的貼紙,還配了不少字來解釋菜名。

明黎忍不住朝她開了個玩笑:“吃這麽豐盛,過年來要胖不少。”

對方回複得很快,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撒嬌:“沒關系~夏天之前瘦下來就行,你可要多吃點,你這太瘦了,肉點才好看。”

然後又喋喋不休地跟她吐槽一些八卦,明黎挑着一些回複了。

“姐姐你不寫作業了嗎?”黎潔不知何時已經退出了游戲,正歪着頭看她。

明黎也關了手機,歪着頭回她:“嗯,寫完了。”

“那姐姐好厲害,我聽媽媽說姐姐上高中會有很多很多作業,我們老師就沒有給我們發作業。”黎潔才六歲,也不知道很多到底是多少,只張開了手臂比劃着。

“那等你長大了就有了。”明黎摸了摸她的頭。

“......”

兩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多數是黎潔在問,明黎簡單地回應,畫面看上去竟有幾分和諧。

轉眼就到了除夕這天。

都說S省十裏一方言,省去一些誇大的成分外,其實說的也不是假話。哪怕是同一個市,也有可能衍生出好幾種方言來,雖然差不了太多,但還是有着些許區別。

而習俗這方面雖然沒方言那麽誇張,但确實也存在差異。

江川過年重點在早上,一大家人五六點不到起來就做早飯,洗漱的水不準倒出去,得吃過了飯全都放下筷子才能開門放鞭炮,直到這個時候,才能将垃圾和廢水倒出去。

而常市這裏又不太一樣,至少觀鎮不是。這裏要等除夕的淩晨零點,由家裏的男性出去放鞭炮,然後......便沒有其他重要的事了。人們一般并不選擇吃早飯而是直到十點左右才起來開始做午飯,也沒有什麽不能開門的禁忌,但吃完午飯後就要去祭祖,用這裏的方言來說叫做“送亮”,也就是拿着香燭和祭祀的東西去家裏過世長輩的墓碑前祭拜,這一套做下來才算關于除夕這天的習俗到此結束。

黎潔是沒有接觸過明爺爺明奶奶的,她拿着手機躺床上不肯去,在黎父疾聲厲色地呵斥裏才不情不願地起床。墳墓不遠,不過十幾分鐘路程,這一片多數埋葬的是明家的人,也稱之為明家祖墳。來祭拜的人很多,不少人認識明秀雅,也相互打着招呼。

“得(方言“這”的意思)是黎黎不咯,标标致致滴,甭(發音是這個,其實是“好”的意思)乖。”

說話的男人明黎已經沒有印象,于是只能挑着不出錯地稱呼叫了聲叔叔好。

“哎喲,您俺走滴時候才偌小丁個,(方言翻譯:你走的時候才那麽小),現在都那麽大啦。”對方笑着打量她。

明黎尴尬地往後站了站,對方仿佛是沒察覺似的,滔滔不絕地說起了往事。

好在明秀雅及時開口,打斷了對方的回憶:“我們就先回去啦,改天去你那拜年。”

男人這才不好意思地收住了話匣子,客套地朝明黎一行人告別。

“這是原來住在咱們家外面那條路上的銀邦叔叔,他女兒現在在檢察院工作,一般不怎麽回來,你還記得他嗎?”在路上明秀雅一邊走一邊和她扯着話。

“沒有。”明黎如實回答。

“沒有也正常,本來就沒什麽交集,不過你小時候很喜歡跟着他女兒明霞一起在山上玩。”

聽母親如此說,明黎這才有了點印象,應該是一個紮着兩條麻花辮的大姐姐,面容已經記不清,但關于明秀雅描述所言,她還是能想起一些小事。

比如春天來的時候,她就喜歡和幾個鎮上的姐姐去山上采蕨菜,背着一個小竹簍,基本是滿載而歸,夏天有野生的樹莓,而八月中旬山上又有“八月劄”,冬月更可以拿着個小鋤頭去挖葛根。

更多的,是夏季梅雨過後,山上冒出來的蘑菇。明奶奶做菜很好吃,這些山上的野食便是明黎童年記憶裏不可磨滅的美味。

除夕,夕,自然說的就是晚上。雖然兩地風俗各有不同,但在這一點上是互通的。

明秀雅沒收了黎潔的手機,四個人坐在沙發上看着跨年晚會,等過了晚上十二點,再由長輩發壓歲錢。黎潔看上去有點興致缺缺,沒了手機發了一頓脾氣,在黎父的威壓下又不得不規矩坐着,但他們沒約束明黎,她坐在最邊上,正低頭刷着群。

A班群一改平日冷清,此時群裏熱熱鬧鬧,許多人冒了出來,一邊吐槽着春晚一邊聊天。但明黎還是沒等到那屬于特別關心的震動。

估計在和家裏人過年吧。她有些漫不經心地想。

确實很無聊,明黎關了手機看了一會節目,看了眼時間才十點多,還有一個多小時才十二點,黎潔早就在沙發上睡着了,而父母還津津有味地看着。她看了眼窗外,給自己設了個鬧鐘,也趴在沙發上眯着了。

鬧鐘在十一點五十準時響起,父親也沒什麽形象地睡在沙發上,這幾聲鬧鐘将幾人驚醒,明秀雅從包裏拿出紅包給姐妹倆一人一個,明黎說了聲謝謝,而黎潔高呼一聲就拆了紅包,兩張嶄新的紅票子被她興高采烈地放進了口袋裏。

明黎看着手機上的時間一點點過去。

23:59:00.......23:59:59......00:00:00

“新年快樂。”明黎握着手機,界面從59分就沒切出過停留在那人的聊天窗口,等待了許久的四個字終于被她摁下發送,祝福抵達屏幕的另一方。

而此刻窗外“砰”的一聲,跨年煙花展一簇接着一簇,明黎順着聲音朝窗口望去,一朵五彩缤紛的煙花啪的一聲在半空中炸開,無數火星子朝着四方自由落下,像是迫不及待地墜入黑夜裏,想要以此來點亮這一片大地。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