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章節
子罷。”然後又有些逗弄的意味問荀襄:“阿襄呢?喜歡怎樣的男子?”
荀襄半分遲疑也沒有地回道:“阿襄喜歡了不起的人物,獨一無二的,令人真心欽佩的人物。”她最近讀了不少史書,像西楚霸王這樣的一方枭雄,霍去病那樣的年少将軍,都是她所傾慕的。
……
荀襄磨磨蹭蹭地朝自己的房間走去,暗暗想,如今荀彧兄長已經成年,到了娶親的時候,不知他有沒有改變當初的想法?反正,她是沒有的。
“二哥,你猜阿襄今天找我問什麽來了?”晚膳後,荀彧坐在燈前寫着書信,荀谌在旁整理着這幾日讀的書卷,有些好笑地問荀彧。荀彧筆下不停,只說:“問了什麽?”荀谌停下手中的活,嘿嘿笑道:“她呀,問我喜歡什麽樣的女子!要我猜這小丫頭最近也是反常得很,說不定也是動了芳心了!”
荀彧筆下一頓,擡頭望向荀谌,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沉聲道:“我看你平日裏多教她些正經的文章吧,她還是一個孩子,本就不該把精力都放到那些雜書上……”荀襄不愛看經史時,也私藏了幾本前朝秘史之類的閑書,倒是補充了不少“歪門邪道”的知識,一直沒有被荀爽甚至荀樊發現,荀谌功不可沒。
“诶,我有數的。小姑娘多長點這方面的記性反而不容易吃虧,雖說小群的人品我們都是信得過的……不過你敢否認你沒有默許阿襄看些雜七雜八的?”荀谌兀自念念有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當中,無非就是他家小妹妹竟也長到了快要嫁人的一天,他曾經一直覺得這一天實在是很遙遠!
荀彧繼續寫着書信,也是默認了荀谌的話。不過在荀襄的事上,荀爽雖沒有抓得面面俱到,不少生活之事都是他們兄弟幾個從中照顧,可在婚事這上面,他相信荀爽自有考量,即便他是荀氏族長,也是不願也不好多加幹涉的。
“對了二哥,洛陽那邊今日來了書信?”荀谌又是想起了什麽,随口問道。
荀彧淡淡應道:“嗯,我正在答複。”
荀谌輕哼一聲,道:“無非就是催你早日去洛陽把他們家女兒娶回來呗!都到這份兒上了,他們難不成還擔心再被退婚一次?”荀彧及冠時,唐家遣人送來的重禮足以說明一切問題。要知道這唐家女子先前是被人退過婚的,荀彧本來娶個宦官家的女兒就足夠委屈了,還是一個被推過婚又比他大幾歲的女子,實在令人憤懑不已。前幾年唐父,也就是宦官唐衡去世後,亦有人提議把婚退了,只是荀彧一再堅持反對,才把這婚約續了下來。
無非就是礙着唐家還有幾個叔伯的勢力,又對荀家的出爾反爾鬧得名聲不好罷了。荀谌想,真是君子難為。
“你這話還是收着點吧,我已定好年後去洛陽,擇了二月初完婚,父親也是同意的。”荀彧放下筆,将書信封好,放在一旁,有些如釋重負的味道,眼底的疲憊卻是怎麽也散不去。
“是。”荀谌看着荀彧起身,點了一壺甘松香,幾乎透明的煙霧散開,他聞道一絲清明的味道。
他又想,父親當然沒有理由反對了。
ˇChapter 08ˇ 最新更新:2013-07-12 17:01:44
Advertisement
荀襄并沒有告訴別人她發現了荀樊和袁紹的秘密,一來她不知道講給誰聽,似乎這事也沒什麽好講的,二來如荀樊所願,她将随袁紹回洛陽去,雖然只是做妾。
荀襄這才知道袁紹在洛陽有一位門當戶對的妻子劉氏,看來即便荀樊換了一個生活的環境,也還是擺脫不開門第的束縛,好在她嫁了一個她喜歡的人。
同他們一起去洛陽的還有荀彧,和長兄荀衍,也是最有望成為荀氏族長的一位兄長。身為娘家人,他還着手準備了荀樊的婚事,而荀彧的婚禮,也開始無聲地籌備了起來。
荀襄在那之後也沒有再和袁紹有過接觸,因為她看得出荀爽最近的情緒很不高,荀襄每天都觀察着父親的臉色行事,就連過年這熱鬧的喜事也變得無味了起來。好在荀爽仍然同意她在上元節過生辰時可以上街看花燈。
幾位兄長都送到了禮物,荀彧送了一支玉镯,淨無雜質,色如碧水。荀谌很實在地送了她一箱她最喜歡吃的零食,荀攸有樣學樣地送了一盒熏香,還是丁香味的。最讓她哭笑不得的是,袁紹也跑來湊了個熱鬧,送了只熏雞。而備受矚目的陳群,則送了一支玉質通澈的桃花簪。荀襄端着腮欣賞了半晌,把它收進了小匣子裏。
“送你一個願望。願這盞燈新的一年裏為你點亮光明,驅走黑暗。”郭嘉将一只樣式獨特的芙蓉燈交到荀襄手裏,做工極其細致,胭脂色的花瓣間一點淡金色的花心,是她從沒見過的。也不管這花燈是否靈驗,荀襄還是對着它虔誠地許了一個願望。
那天的燈會也是郭嘉帶她去的。好在荀襄從來沒奢望過荀爽會像普通父親一樣帶她玩,陪她過生日,相比之下哥哥們更好的诠釋了父親這個角色。以往都是荀彧幾個輪流帶她來看花燈,買小吃,或是兄弟幾個都一起來陪她,年輕人們坐在一起過節。不過因為荀彧即将啓程去洛陽,荀谌也幫他準備着各項事宜,荀襄覺得兄長們定是沒有游玩的心思,婉拒了荀彧主動帶她逛燈會的提議,荀彧也只好将她托付給郭嘉。
往年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早早得就将街上點綴起來,節日的色彩和美食的香味充斥着一條條街道,熱鬧非凡。只不過今年荀襄覺得街上沒有以往那麽熱鬧了,似是花燈的色彩也少了很多,欣賞的人也少了很多。也許沒了人聲鼎沸的氣氛,荀襄也少了很多觀賞的熱情。一手拿着花燈,另一手被郭嘉牽在掌中,生怕她走丢。
荀襄東瞅瞅,西晃晃,發現少了很多熟悉的攤位,不知是不是搬走了。被郭嘉牽着路過一個街口,她回頭看了看,只記得以前那裏還有家專門賣花燈的攤子,各色的花燈仿佛照得滿街如晝。攤主是個年近花甲的老爺爺,坐在那兒邊紮邊賣,因為手藝比別家好,買的人多,圍觀的人也多,通常能圍上三圈人,每次都要荀彧把她抱起來,她才能勉強看得見個中乾坤。而現在那裏早已空空如也,鮮有路人經過或停留,只有碎石和砂礫光顧,連光線都晦暗得很。
“嘉嘉,陽翟也有燈會嗎?”荀襄又不舍地回頭望了一眼,還是什麽都沒有,只好把頭轉向郭嘉。
“陽翟并沒有颍陰這般熱鬧,況且我都是悶在家裏,甚少外出的。”雖然口上說好像第一次見到燈會這般“熱鬧”的景象,可郭嘉臉上卻是副毫無新奇的模樣,也反常地一改平時喜游玩的作風。
“那嘉嘉以前的生活一定很無趣。”荀襄貌狀無意地斷言道,郭嘉也點點頭,贊同道:“是很無趣。”荀襄幾乎是不可控制地嘆了口氣,遐想道:“我過去的生活也有些無趣,不過若是有了東街的炒糖,肯定會将之潤色不少……也不知道他們的攤子還在不在。”以前荀襄和幾位兄長回去時,都會特意繞到東街買些炒糖再回去。有些焦味的醇苦和糖漿的清甜是她最喜歡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啊!婆婆,你還在這裏呢!”換成荀襄拉着郭嘉走到東街,老遠就能看見一家酒肆旁有家不大不小的攤位,支撐着的竹杆和布簾看起來也有些年歲了。
正把持着攤位的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妪,只着一身有些發灰的薄棉衣,在正月的寒夜裏有些瑟縮。老妪見荀襄朝着她小步跑來,眯了眯微腫的雙眼,露出熱情的笑容,似是與荀襄很熟稔般招呼道:“是啊……小姑娘又長高了,這次想買點什麽啊?”荀襄很高興地想了想,婆婆家的蜜糖和栗子糖都是極好吃的,便歡快地回道:“要兩包蜜糖和栗子糖!”老妪連聲說好。荀襄又瞥到砂鍋裏剩的大半炒糖,不禁驚奇地問向正在包糖的老妪:“婆婆,今天怎麽剩了那麽多糖都沒人買呀?”老妪的指尖有些發紅,可動作卻還很利索,捆好一包栗子糖,停下來嘆口氣,道:“這如今世道不太平也就罷了,糧食也收不上來,家裏的男丁都不在了,可憐我媳婦還在家裏坐月子……”老妪開始絮絮叨叨,荀襄這才意識到原來好多賣吃食的攤位上,食物的種類少了很多,也鮮少是男人在叫賣。
“婆婆再多給我包兩包吧。”荀襄想了想,又對老妪說道。老妪便帶着笑又包了兩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