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考完了

就在殿試前三天,向正心被人發現死在牢中。

他将飯碗摔破,用尖利的碎瓷片割破了自己的咽喉。

正巧在同一天,客棧的小二拿着個頗為眼熟的包袱找來,說是有個高個子書生托他轉交。

蘇誨默然半晌,請鄭紹過門一敘,一談便是一夜。

德澤十年春闱的殿試,終是來了。

殿試的日子轉瞬便到了,新科進士們均着白袍,張開雙臂站在龍尾道旁,任由宦官們搜身,确定不曾攜帶利器後,才跟着唱諾之聲,一個個進殿。

進士們全都跪伏在地,山呼萬歲,然後在早已擺放好的憑幾旁坐好。

鄭紹極快地掃了眼殿上群臣,随即垂下眼眸。

遷都後的第一場恩科,天家看的極重。三省宰相,尚書令顧秉、中書令周玦、門下侍中趙子熙一個不差,分列兩旁。就連年方十歲的太子都着公服列席階上,雖遠未到及冠的歲數,但今日仍破例戴着遠游冠,配上紅衫白裙,顯得更是如金童般冰雪可愛。

“你們都是萬裏挑一的人才,”天音猶如鳳鳴般由九天而降,衆進士不由一陣恍惚,“主考們的眼光,朕還是信得過的。”

吳庸掃了眼下方的劉缯帛,忍不住撇了撇嘴角,東京考官是周玦,皇帝的伴讀發小大舅子,西京考官是顧秉,皇帝的肱骨親信心中人,能信不過麽?

“時易世變,朕近來常在想,科舉取士,取的到底是什麽樣的人才,”天子笑着指指均未到不惑之年的宰相們,“二十載前,他們也與你們一樣,不過是萬千舉子中的一員,除去趙子熙,似乎還都不是一甲進士及第。前日,朕與幾位閣老閑談,問及他們的同科,有些人政績平平,有些人貪贓枉法,有些人甚至勾結亂黨,考的是聖賢書,論的是天下勢,耗了多少人力物力,可為什麽還能選出這麽些不忠不義不賢不肖的畜生呢?”

他這話說的極重,不知是誰帶頭,除去幾個宰相、尚書和世家出身的幾個官吏仍站着,其餘大臣們唯唯諾諾跪了一地,“臣死罪。”

士人的風骨蕩然無存。

皇帝也覺得無趣,淡淡道,“都起罷,今日殿試共有兩題,一策論,一詩賦,詩賦以‘好春’為題,策論……”

他對着階下諸位閣老的方向笑了笑,“朕想讓你們談談鹽鐵。”

蘇誨心中微哂,二王之亂時,顧秉曾推行過鹽鐵專營,如今又要對突厥問兵,看來陛下是投石問路來了。

詩賦并不很難,策論倒是需要費些功夫。

蘇誨沉吟片刻,掃了眼劉缯帛的背影,下筆如飛。

能進殿試的自然皆非等閑之輩,很快諸人的詩便做好了,由禮部官吏收了呈給皇帝。

埋頭寫策論的時候,蘇誨抽空看了眼皇帝,只見他随手圈了幾個,便命禮部左侍郎蘇景明上前,二人低聲議論了一番,皇帝又以朱砂點了其中三份。

又過了半個時辰,衆人的策論又呈到皇帝面前,此番他命諸位閣臣一同上前,幾人交頭接耳好一會,才堪堪定下來。

“朕已有決斷,”皇帝笑吟吟道,“狀元為王儲,春望一詩中‘散白憐晴日,舒紅愛晚霞。桃間留禦馬,梅處入胡笳’幾句甚好。榜眼鄭紹,策論很有見地。探花……”

“蘇誨!”

蘇誨先是一愣,随即苦笑着謝恩。

點完了三甲,皇帝對安義點點頭,宦官尖細的聲音便回蕩在大殿之上。

“二甲第一盧廣維,二甲第二周沫,二甲第三劉缯帛……”

蘇誨這才松了一口氣,一擡眼就見劉缯帛正回頭看着自己,眼中帶着不舍與懇求。

蘇誨亦靜靜地回望過去,同榻而眠五載,他哪裏能不明白劉缯帛的意思?

想去代向正心叩闕上書,自知之後定然不容于權貴,九死一生,他不舍他的抱負,不舍寡母幼弟。所以他才懇求蘇誨,代他盡孝,代他報國,代他做個好兒子好兄長好官……

蘇誨只想反問他一句,劉缯帛顧及了所有人,難道對他蘇誨就無半點不舍,他就那麽篤定他蘇誨願意去做他的山巨源?

鄭紹輕咳一聲打斷了他二人愈發膠着的對視,蘇誨如夢初醒,跟着進士們重新按名次站定謝恩。

諸位新科進士雖一朝躍上龍門,卻并不意味着從此青雲直上,除去少數能進翰林院的天之驕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要從縣丞刀筆吏做起,下一次得睹天顏還不知是猴年馬月。

正在皆大歡喜,衆人俯身準備下朝之時,卻聽一人高聲道。

“啓禀聖上,微臣有本啓奏。”

劉繒帛不敢置信地回頭,只見蘇誨慢條斯理地跪在玉階中間,面色漠然。

“晏……”劉繒帛下意識地要上前,袖子卻被人牢牢扯住。

鄭紹定定地看他一眼,滿是警示。

劉繒帛心中如有驚濤駭浪,茫茫然地立在原處,将袖中的緘書拆開,他并未讀過向正心的密信,可他卻識得蘇誨的筆跡——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陛下,臣近日偶得一封書信,正是先前的死囚向正心所有。臣雖未拆閱,可也知道此書信事關重大……”

皇帝挑眉看他,對身旁的安義公公微微點了點頭。

安義便取了承盤,蘇誨依舊跪着,雙手将那密信奉上。

劉繒帛面色慘白,六神無主,鄭紹卻仿佛早就知曉般,還有餘力觀察諸位大員的神色。

趙子熙神色泰然,事不關己;周玦悠然自得,好整以暇;顧秉略帶詫異,蹙眉不語。而蘇誨的親族們更是表情各異,崔銘面色沉郁,難掩怒氣,蘇景明則只耐人尋味地笑着,目光片刻不曾離開蘇誨身上。

鄭紹還欲探究,卻對上太子那雙鳳眼,霎時一個戰栗,垂下眼睑。

“父皇,”軒轅冕不急不緩道,“向正心的事日後再說,現下長安的子民還都等着一睹才子們的風采呢。”

皇帝合上密信,笑吟吟道,“不錯,不說這些掃興的事,後日朕會在曲江之畔大開杏園宴,不知此番探花郎可還會探來朵青山貫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