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看熱鬧的不嫌事大(五)

“主公打算如何行了去?”

趙雲乃是個極有主見之人,饒是公孫明說得個豪情四溢,他也并未随之起舞,而是謹慎地出言追問了一句道。

“子龍問得好,某欲謀天下,須得先謀幽州,此事十日內必可成定局,待得幽州初定,某會先修內政,以固民心,再以數良策圖富足,築巢引鳳,廣攬天下賢才,對外則假意交好袁紹,誘其南下攻曹,以袁紹多謀而寡斷之性情,斷非曹操之對手,必會铩羽而歸,經此一敗,袁紹縱使能茍活,命亦不久矣,其數子必起争端,到那時,某便可趁勢席卷翼、并二州,以三州之地與曹操争雄,若勝,則北方定矣,而後以北而攻南,當先取關中,定漢中,繼取益州,而後練水師,順江而下,無論荊襄或是江東,若無長江之天險,斷難擋我北方精銳之鋒芒,如此,天下必定無虞也,子龍乃某之股肱,将來多有建樹之處,留名青史又有何難哉?”

剛穿越來之際,趙雲也問過同樣的問題,是時,公孫明心中沒啥底氣,所言所述自然是虛幻的成分居多,而今麽,有了數場大勝墊底,公孫明指點起江山來,自然是有的放矢,完全經得起推敲。

“主公雄才,雲嘆服。”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若是在連番大勝之前,公孫明說出這等話語,趙雲只會将其當成誇誇其談之輩,可眼下公孫明大勢已然初成,且所料無有不中者,趙雲自然不會以為公孫明是在浮誇,至此,投劉備之心也就徹底煙消雲散了去。

“說易行難,自古以來莫不如是,某雖有淩雲之志,然,終歸須得從頭做起,一步步行了去,方能修得正果,今,能得子龍相助,某可省力不少,實三生之幸也。”

這一見趙雲徹底歸了心,公孫明心中懸着的大石頭也就算是落了地,言語間眼角竟是就此濕潤了起來。

“雲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勞。”

趙雲原本還擔心公孫明會好高骛遠,可這一聽其如此謹慎,又是如此看重自己,趙雲心下裏知遇之情頓時便大起了。

“子龍兄不必如此,某相信你我際遇必成千古佳話,且行且看了去也罷,不說這個了,某請子龍與叔父留下要談的便是廣招賢才之事,今,颍川諸賢才大半皆落入曹操彀中,難有着力處,唯荊襄之地尚有大批賢才尚在觀望天下,個中又以卧龍鳳雛以及徐庶為最,若不早謀,卻恐被他人收攏了去,某打算盡早派出人手趕赴荊襄,以顯誠意,不知子龍兄與叔父可知我幽州有何人可堪為說客的?”

公孫明一伸手,便即将趙雲扶了起來,好生安撫了其一句之後,也自不曾再多言羅唣,緊着便轉入了正題。

“卧龍鳳雛?此何許人哉?”

公孫明說得倒是暢快,可公孫範卻是茫然不知所以,沒旁的,此際所謂的卧龍鳳雛根本沒啥名氣,公孫範壓根兒就不曾聽聞過這等樣人。

“哦,是小侄疏忽了,卧龍指的是高卧隆中的諸葛亮,字孔明,而鳳雛指的是龐統,字士元,二者在荊襄名士中齊名,皆有王佐之才,號稱得一可安天下,至于徐庶麽,本是颍川人,只因素來瞧不上曹操之奸詐為人,不肯為其效力,故而避居荊襄,此三人皆與荊州名士司馬水鏡關系莫逆,但消派去之人能說動水鏡先生,便可尋得三人之蹤跡,依某之見,又當着重說服龐統與徐庶為上,至于諸葛孔明麽,能得之固然大佳,若不能,也就罷了,不必強求。”

聽得公孫範如此問法,公孫明這才想起卧龍鳳雛之名眼下并未傳到北方,這便緊着将欲招攬之三人的情況簡單地介紹了一番。

Advertisement

“哦?既是卧龍排在第一,明兒為何又不着重于其,莫非個中別有緣由麽?”

有了公孫明這麽番介紹,公孫範倒是聽明白了三人之來歷,可心底裏卻又不免起了疑惑,愣是搞不懂公孫明為何不看好延請諸葛亮之前景。

“叔父有所不知,龐統雖有大才,惜乎面貌醜陋,雖出仕劉表處,卻根本不得信重,不得已,只能隐于官場之中,然,其一腔抱負卻是不甘寂寞,若以國士待之,延攬不難,至于徐庶麽,目下正自待價而沽,某只消給其去封信,點破平天下之關竅,以其之智,定會有所抉擇,此二者延攬皆不算太難,唯獨諸葛孔明其人崖岸自高,又一心要光複漢室,恐非某之同路人也,雖有絕世之才,怕是難為某所用啊,将來或許還會是某之平生大敵也。”

公孫明穿越至今雖尚不足一個月,可從收羅來的情報分析,他已知自己所處的世界似乎更接近于三國演義而不是真實的三國時空,至于為何會如此,他也不甚了了,正因為此,在對時下名人的個性分析,他自然是傾向于演義中之所述,是故,對一心要光複漢室的諸葛孔明,公孫明自是沒太多的信心能将之收攏在手。

“原來如此,唔,聽賢侄這麽一說,為叔倒是想起了一人,我渤海郡從事薛逸雄辯滔滔,口才奇佳,為人善機變,當可一用。”

盡管對所謂的卧龍鳳雛之才尚有疑慮,可公孫範對其侄之才卻是有着絕對的信心,而今公孫明既是決意要延攬龐統與徐庶,公孫範自是不會橫加攔阻,略一思忖,便即提出了個說客之人選。

“那好,就請叔父盡快将薛從事請了來,待小侄與其細談之後再做定奪好了。”

要想延請賢才,說客的人選無疑是個關鍵,哪怕是公孫範所薦,公孫明也自不敢輕易将重任就這麽托付了出去,終歸是須得面談上一番,确定了其可堪大用才成。

“賢侄放心便是了,某這就着人去章武傳其來見。”

公孫範本就已甘居公孫明之下,自然是事事都以公孫明之意見為圭臬,幾乎是不假思索地便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