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彙報

第十八章 彙報

“等,等會兒!”

隊伍的尾巴處傳來了一聲吆喝,,随後就被七八個人追了過來。

瞧着這一行人捆着一個,壓着一個的架勢,那商隊中打頭的管事與謝家镖局的镖頭趕忙趕了過去。

……

“這就是你昨晚兒特意過來說的要加的倆人?”

那管事的眯起眼睛,上下的打量了一番,很是滿意的笑了起來:“真是結實的‘牲口’。”

“這體格,去了林場也能撐上一年半載的呢。”

“咋就不是兩個人都送去呢?”管事相當遺憾:“要知道,今年的北平城可是有不少的商號,都跟咱們商行定了五十年以上的水曲柳。

這林場的活太苦,熬死的人又多,現如今正是缺人的時候呢。”

說這話的時候,管事的眼神就像是見了雞的黃鼠狼,讓那個處罰相對輕一些的王栓子……吓得打了一個冷顫,如同一個鹌鹑一般,縮成了一團。

“啧……這小膽子……”

管事的搖搖頭,朝着王家的兩個小子招了招手,指了下商隊之中看起來最為糟糕的那一群人之後,就不再關注這兩個插隊的人員了。

他只需要派個身邊人過來登記,再将這兩個人頭的賬目報到總賬的上面,就無旁事兒了。

算起來,這也算是他的業績,只不過這業績有些忒小,看不得他的眼中罷了。

得了準信,王家的兩個實習的镖師就将張燈官拉到了那群精氣神都帶着喪的苦力隊伍中,待到他們站定,就從隊伍排頭,走過來一個工頭模樣的人。

Advertisement

幫着王家镖師解開了張燈官腿上捆着的粗疏麻繩,換上了一根舊時衙門裏慣用的鏈鎖。

鎖鏈不算粗,兩腿間的距離卻卡的正好。

讓犯人能正常的邁步,卻無法大跨步的奔跑。

待到上了這個枷鎖之後,對方就對張燈官手上或是嘴巴上堵着的東西不在意了。

在這重重的看管之下,苦力隊中沒幾個人能夠成功的逃跑的。

更何況,這其中還有不少是因為活不下去沖着初家給的高工錢而自賣自身的工人。

他們就是這位工頭的天然眼線,隊伍裏有個風吹草動……都能夠報到他的耳中。

這邊的交接就算完畢了。做好了萬全準備的商行,帶着這洋洋灑灑百十多人的務工,勞工的隊伍,在镖行啓镖的號子聲中,緩緩的移動了起來。

“承啓!初家商行大趟一行,陸行八百,水行四百。”

“四面會友,八方平安!”

“合~~~~吾!”

前面的合拖的是又長又飄,後邊的吾驟然就拔高了三度。

號子喊完,沒有報兩家镖局的江湖名號。

懂行的人就明白了,因着這趟陸運與水運混合着走,又是橫跨了三個省份,兩個大城的長時大趟子,故而此趟走的是安全為上的仁義镖。

混的就是兩家镖局的牌面,以及道上朋友們的幫襯。

至于真碰到那不講道理,敢來下手碰碰的綠林,那他們這些人手也不是吃素的。

等到隊伍走出城門,兩家镖行才将镖號吼了出來,由騎在馬上的興盛镖局開了頭,四個人騎棗紅色的高頭大馬,率先踏上平坦的官道,也是他們陸運的第一段……濟城往聊城的這百多裏路程。

至于後邊的騾馬車行,則是行的緩一些,就着步行的農人以及勞工,走走停停。

待到這多口子的人都出得城門,得了大管事吩咐的小店員,就跟商行中的駐守的店長說了一聲,扣上帶着遮耳的狗皮帽子,往初家大院的所在跑了過去。

進得外院,禀明了負商事物的官家,引到了賬房,才将這兩人給補到了此趟商貿的人頭添利之中。

因着院落中快到年節的緣故,偌大的賬房屋子中,只有這一大樁,又急又寸的生意沒有結算清楚。

故而幾個閑的無事的管事們就着這件事兒就問了幾句。

結果,就聽到了初家別院旁邊不遠處的丘村的這麽一件……閑事。

這人吧,甭管做多大的買賣。

對于男女之事都有着莫名的八卦之情。

更何況這是明晃晃的豔事兒,雖被當事兒的人給遮掩了三分,但是這些人精們,誰還沒幾個在附近村的親戚呢。

就算是丘村的村長下了死命令,總有那一兩耳朵的會傳出來。

“張燈官?”

這件事兒的關鍵人是張燈官,這個熟悉的名字……就引起了一個管事的注意。

這管事是昨日裏領着邵滿囤過來平賬的管事之一。他曾得了大管事多關照邵滿囤的提點,覺得有必要把這事跟大管事的彙報一下。

雖說這是件無足輕重的事兒,但趁着這個機會,也能拉近一下……他與大管家的關系不是。

于是,這管事的将此事兒的來由從頭細細的捋了一遍,出得門外,尋了一個家就在丘村的短工陰晦的問了幾句,轉過頭,抿着嘴,就入了內院。

往前進得兩道門,是管事們常居的議事廳。

依照初家慣例,每日晌午,是各路管事們前來跟初家老爺彙報的時段。

只不過年節前夕,管事們都放了假,只留大管事的留守,與家中的老爺少爺碰碰。

所以,大管事的瞧見還有人過來,就有些奇怪,他朝着這位小輩招了招手,詢問起他此行何事。

這前來彙報管事的是個口齒伶俐的,兩三句,就将這一件小事兒給複述了個清楚,引得那大管家沉吟了片刻,揮揮手讓他暫且退下了。

大廳再次恢複到空蕩蕩的模樣。

老管事瞧了一下側角處的落地挂鐘,就朝着廳外的方向拍了幾下巴掌。

幾個早就等在側面小門後的丫鬟們,拎着黃澄澄的大茶壺就邁進了廳內。

先走向廳正中央的主桌,掀開期間的蓋碗,就将早就備好的大棗茶沏了開來。

水至七分滿,之後就收手。

那丫鬟退到左側後錯一個位置的方桌,又掀開了另外一盞茶碗的茶蓋。

與此同時,跟在她身後,手中只拿一棉布方巾的小丫鬟,則跟了上去。

将主桌上濺射出來的幾個小水點兒,給幹淨利落的抹平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