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姑姑
田三紅恍然,她低頭想了一會兒,才用有些落寞的聲音說道:“其實,你姑那人不錯,大方,明理;你姑父也還好,人家雖然是城裏人,可沒有看不起咱們的意思,就是吧……”她話沒說完,顧立春也明白。就是他爹太渾了,貪心不足蛇吞象,硬是把一門好親戚給作沒了。
顧立春又問道:“那我姑和姑父是幹什麽工作的?”
“你姑原先是縣裏供銷社的,前幾年,你姑父調到市裏了,她也跟着去了,應該還是在供銷社吧。你姑父是啥局的來着,我記不清了。要不你哪天問問你二奶。”
顧立春道:“以後再說吧。”
顧立春問完,心思就活動開了,現在是七二年,離動亂結束還有四年,距高考恢複還有五年,做生意是投機倒把,小打小鬧還勉強可以。再做大一些就很危險。
一般人的出路只有兩條:當兵或是當工人。當兵他不太想去,他的性格自由散漫,而且體質也不行,也通不過。等他鍛煉好也是兩年以後。當工人,也難,畢竟人家城裏的知青都下放到農村來了。工作崗位供不應求,一個蘿蔔一個坑。沒關系沒後臺,連臨時工都不好找。
他覺得顧紅玉說不定能幫到他,雖說她跟顧大江鬧翻了,但以她的性子,對他們兄妹幾個應該不至于太過遷怒。他若是厚着臉皮上門走動也未嘗不可。顧立春決定去試一試。
秋收進行了半個多月,終于到了尾聲。玉米棒子已經收到了倉庫裏,黃豆割完拉到村口的曬場上,高粱小米也收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砍玉米杆子,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活計。
中秋節時秋收還沒完,大家都沒過,現在活幹得差不多了,大隊便給社員放了半天假,補過中秋。
顧立春知道,秋收過後,交完公糧,種上麥子,就差不多到了農閑時候。農閑時候,大人還有可能去挖溝渠、清理河道之類的,像他這樣的,就沒什麽活了,去市裏姑姑家的日程就可以提上來了。不過,這事先得經過二奶奶的同意,顧立春決定抽空試探一下二奶奶的意思。
因為要補過中秋,村民多少會改善一下夥食。顧立春也打算趁着這機會光明正大的給全家補補營養。午飯後,他就帶着立夏立冬和小滿進山。
這一下午,兄妹四人收獲頗豐。
先是小滿在草叢裏發現了一窩野雞蛋,立夏逮到了一只野雞,顧立春還釣到了三條魚,半簍子蝦,另外兩人也摘了不少野果。
小滿激動得小臉通紅:“大哥,以後咱們要常進山。”
立夏比小滿更興奮:“我覺得只要跟着大哥進山,就一定不會空手。”
立冬附和道:“二哥說得對。”
Advertisement
顧立春笑道:“今天這是運氣,可不是每次都有這麽好的運氣的。”
三人一起點頭,“明白。”
四個人商量這些東西怎麽吃,顧立春稍想了想便做出決定:“野雞不吃了,拿縣裏賣掉。不對,不賣,讓娘做成風幹雞,三條魚,今天炖兩條,另外一條做成鹹魚,我有用。蝦米和雞蛋都吃了。”
“嗷嗷。”立冬激動得歡呼起來。
沒叫兩聲,立冬的耳朵就被立夏揪住了:“你嗷嗷啥呀,你想被人聽見呀,真傻。”
小滿也在旁邊說道:“就是三哥,你做事要多動動腦子。”
立冬耷拉着腦袋不反駁。
顧立春看着這三人,這個二弟的腦确實不太好使,又憨又直,凡事非得說透了才明白,不像立夏和小滿,自個兒能琢磨明白。
不用顧立春開口,立夏和小滿輪流給立冬上課。
“立冬,你記住了,以後別人問你話,你就一問三不知。別人再問,你就反問他,你家有多少錢?有多少糧食?天天吃啥好吃的?他不說你也問,把對方問跑為止。”
小滿說道:“就是,村裏那些人沒幾個好的,都見不得人好,你得小心他們,可別連累了大哥。”
小滿今年九月才開始上學,她上學雖晚,但學習成績很好,明年有跳級的打算。
她這上學機會是顧立春給争取的,按照顧大江那重男輕女的德性,是不準備讓她上學的,小滿要上學,他也堅決反對,被顧立春一句話給怼回去了:“錢是我賺的,我說讓她上就上,不服你憋着。”
田三紅也苦口婆心地勸,顧大江不同意也沒法。
就這樣,九歲的小滿成了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雖說有點晚,但農村孩子普遍上學晚,班裏比她大的也有。
小滿對于顧立春是言聽計從,她和立夏成了顧立春的兩個小跟班,小雨都有些吃醋。
兄妹四人滿載而歸,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在竹簍上面蓋上一層厚厚的青草和野菜。
田三紅看到這麽多東西,不由得吓了一跳。
顧立春趕緊把自己的安排說了。
田三紅遲疑道:“野雞和魚拿縣裏賣掉就行,為啥要腌上?新鮮的不是更好賣嗎?”
顧立春沉吟片刻,還是把自己的打算說了。
“娘,馬上就是農閑了,咱家這種情況,分的糧食肯定又不夠吃,總不能年年都借大隊的糧食吧,我想找個臨時工幹,可咱家又不認識什麽人,想來想去,我只能厚着臉皮去求我姑了。大老遠的,我總不能空着手去。”
田三紅一臉擔憂:“去你姑家呀,能行嗎?畢竟當時鬧成那樣。”
顧立春道:“跟我姑鬧翻的是我爹,我姑對咱們娘幾個還是挺好的,我爹犯渾不懂事,總不能我也跟着犯渾。以前我年紀小,大人的事插不上嘴就算了。現在我大了,有些事就得去做。”
田三紅想想他們一家跟顧紅玉的恩怨,确實,兩家沒鬧翻前,紅玉對她和幾個孩子都挺好的,她當時在供銷社上班,吃的用的沒少補貼他們。可誰讓顧大江是個無底洞呢,怎麽填都填不滿,又不知感恩。就算是鬧翻了,立春生病時,他親奶奶親大伯不聞不問,還是二嬸拿錢幫忙請的醫生,就沖這點,田三紅一輩子都感激他們一家。
想到這裏,田三紅不再猶豫:“立春,你說得對,你爹犯渾,咱不能跟他一樣。他斷他的,咱們該走走。這雞和魚我給你腌上,到時你帶上。我再想辦法給你弄點別的特産。”
顧立春笑着說道:“我就知道娘肯定會支持我,對了,晚飯我想請二奶過來給咱一起吃,行嗎?”
田三紅略有些為難:“我是願意,可你爹……別到時候鬧得不愉快。”
顧立春早有打算,他笑道:“我爹的事我自有辦法。”
田三紅一聽他有辦法,再沒有顧慮,便進竈房去拾掇東西。
立冬和小雨去燒火,小滿幫忙打雜,立夏本來也要去,卻被顧立春叫住了。
“立夏,娘要腌雞腌魚,用鹽較多,你去買幾斤鹽,再買一斤豆腐,炖魚用。還有,給爹買瓶酒買盒煙,挑最便宜的買,讓他跟隔壁村的王老漢喝去,省得在家礙眼。”
立夏眼珠一轉,說道:“哥,瓶裝酒貴,要一塊多呢,給他打一斤散酒就行,只要六毛錢。煙也是,散裝的煙葉才三毛五一斤,老大一包呢,咱可以打一斤酒,稱一斤煙葉,分次給。”
顧立春愣了一下,拍拍立夏的腦袋瓜:“真聰明,我就沒你想得周到。”
立夏嘻嘻笑了。
顧立春給了立夏2塊錢,說剩下的就是他的跑腿費。立夏樂颠樂颠地跑了。
顧立春進竈房去幫忙,結果被田三紅以人太多站不下把他趕出來了。
他只好去打掃衛生,順便把衣服洗了。
田三紅帶着小滿殺雞、宰魚,收拾河蝦。
半個小時後,立夏滿頭大汗地跑回來了。
他把煙酒送到顧立春房裏,再把豆腐和鹽拿到竈房。
田三紅道:“有魚有蝦就夠了,咋又買豆腐了?”
顧立春道:“今天二奶奶來,加一個菜,魚湯炖豆腐。”
顧立春回到屋裏開始跟立夏分裝白酒和煙葉。
白酒先分出半斤,是今天的。剩下半斤,再分兩份,下次有事再給他。
煙葉較多,立夏建議分成十份,每次給一兩。
分完東西後,顧立春就去找顧大江談判,顧大江正在睡大覺,被人弄醒,滿臉地不高興。
顧立春才不管他高不高興,直接了當地說道:“我想請二奶奶來咱家吃飯。你在家不合适。”
他話沒說完,顧大江就瞪眼叫嚷:“這是老子的家,我不在家,去哪兒?”
顧立春道:“你可以去隔壁村找你的朋友喝酒敘舊,你要是答應,我就把飯菜分出來,再讓娘給你弄個下酒菜,另外,我再給你買半斤酒,一兩煙葉,你帶着去。跟朋友喝喝酒,聊聊天,賞賞月,不挺好嗎?”
顧大江對賞月可沒一點興趣,一個破月亮不能吃不能喝的,有啥好賞的。可他對煙酒有興趣。
他要是帶着煙酒去找王老漢,還不把那家夥樂死。
顧立春又怕顧大江重操舊業,便威脅道:“先說好,你喝酒抽煙我不管,但你要是敢賭,我就去公社舉報你,到時候讓你游街挨批、鬥。”
顧大江眼睛瞪得跟牛眼似的,粗氣嚷道:“我是你爹,我要是游街,你能好得了?”
顧立春兩手一攤:“我舉報有功,又及時跟你劃清界限,不但不受牽連還受上級表揚呢。”
顧大江心裏一陣突突,很明顯,他被吓住了。
顧立春還嫌不夠,再添一把火:“你賭博不可能一個人賭,你的朋友肯定也在,一抓一窩,一旦傳出去是我舉報的,你就等着吧,看以後誰敢搭理你,你那個圈子的人都躲着你。”
顧大江後背一涼,想想,這種事還真有可能發生。
顧立春看着顧大江的表情就知道他被唬住了,很滿意地離開了。
下午三點多鐘,田三紅就開始做晚飯。
顧立春讓立夏和小雨過去請二奶奶來家吃飯。
四五點鐘的時候,顧立春就給顧大江裝好飯菜和煙酒,打發他出門。
天快黑時,他們的晚飯就擺上了。魚湯炖豆腐、炒豆角、蒜泥茄子、炒蝦米,番茄炒雞蛋,主食是雜糧饅頭,滿滿當當擺了一桌。
二奶奶還帶了炸素丸子和一包點心。
她一看這麽多菜,不由得心疼起來:“三紅啊,你咋整得這麽豐盛?不過日子了?”
田三紅笑道:“這不過節嘛,沒花啥錢,這魚蝦是你大孫子撈的,雞蛋是你二孫女撿的。”
二奶奶一臉驚訝:“喲,孩子們運氣都挺好,咱們家這是要轉運。”
大家一齊笑:“對,肯定要轉運。”
雖然立夏早說了顧大江不在家,二奶奶還是問了一句。
顧立春道:“這些日子一直忙秋收,爹都沒時間跟他哥們見面,今天拿着煙酒,又讓娘給炒兩個下酒菜去隔壁村了。二奶你甭管他,人家這會又吃又喝的,比咱們還快活呢。”
田三紅也道:“對,不管他。來來,吃飯。”
顧大江一不在家,氣氛就輕松多了。
大家有說有笑的,立夏小滿他們話也變多了。
二奶奶自從閨女遠嫁,老伴去世後,好久沒這麽熱鬧過了。
見此情景,難免又想起了自家閨女,便忍不住感慨道:“也不知道你姑咋樣了?自打你姑父調到市裏,她有一年多沒回來了,我這把老骨頭,也不方便去看她。”
顧立春脫口而出:“二奶,你要是想去,我可以陪你一起。”
二奶奶的眼睛猛然一亮,随即又變得黯淡,她搖頭:“太遠了,我還暈車,從家到縣裏就能吐個天昏地暗的,要是去市裏,那得吐成啥樣兒?要是你二爺在就好喽。”
顧立春趁熱打鐵:“二奶,眼下是農閑,我又這麽大了,要不我自個兒去,一是給姑姑帶些特産,看看他們;二來我想去看看市裏招不招臨時工,賺點錢好過年。”
二奶奶看着顧立春有些拿不定主意,“你能行嗎?那麽老遠,你年紀小又沒出過遠門。”
顧立春篤定地答道:“能行,我都這麽大了,又識字,俗話說,鼻子底下是大路,找不到路,我就問別人。”
二奶奶終究還是有些不放心,但也沒把話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