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在多年以後,很多人評價起這一系列的影片,仍舊會感嘆一句“好片”。

《有罪判定》本身的畫面質量并不十分高清,畢竟一開始這部影片并不是以電影的标準來進行拍攝的。能夠勉強進行大屏幕放映,這還是因為拍攝時候劇組使用的攝像機本身質量十分過硬,但是在正式放映時和最新電影還是有着明顯的差距。

然而電影正式上映後幾家電影雜志評價這部電影時,還是給了它一個“誠意之作”的高評價。

《有罪判定》的“誠意”,不在于畫面,而在于劇本和內容。

在影評中,雜志十分敏銳地發現了一件事:“到目前為止,顧臻作為出品人不過出品了一部劇集和一部電影,它們分別啓用了不同的編劇,不同的導演,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十二分用心的誠意之作。這難道是一種巧合嗎?”

這當然不是巧合。

顧臻的每部投資都十分注意挑選編劇和導演,而劇本的創作時間是非常漫長的,且中途他會主動促使和要求導演與編劇彼此進行溝通——顧臻自認為在編劇和導演上都只是一個外行,他只是堅信一個道理——一位創作者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什麽地方,觀衆或者讀者會是最清楚的。

作品傑出與否也許各人都有不同的判斷和認知,但是創作者有沒有誠意卻是一般觀衆都能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只會根據對方的作品挑選一個有能力的人,然後簽訂一個優渥但是各種要求極為繁複的合同。在這之後,放開手,做一個徹底的觀衆。

而作為投資者,現實證明顧臻的這種做法是十分有效的。

《有罪判定》審批通過之後,就以很快的速度安排上映了。顧臻一開始對它的預期并不高,所以安排的場次也比較少,但是這部劇的導演卻對着《有罪判定》懷着很大的期望,尤其是放映方式突然要從周末電視劇場轉變為在大屏幕上放映,未必沒有讓對方産生一種天要促使其成名的宿命感。

在他的據理力争下。顧臻最後還是向魅力多争取了幾處院線。

不過盡管如此,《有罪判定》的上映配置也絕對不是受期待影片的上映配置。即使魅力方面也覺得它的內容和質量都非常優秀,卻仍舊并不看好它的票房。

在魅力方面看來,這部影片的主題太小衆了。

抑郁症這個主題不但小衆,而且本身的題材偏于陰暗,并不适合主流觀衆的喜好。或者很多人只要看到這個主題,就會本能地産生排斥感,不想要接觸到這麽沉重的話題。

所以從一開始,魅力就沒有以抑郁症主題電影來宣傳這部片子。

Advertisement

他們的宣傳語是“愛仍舊可以相遇在死亡之後”,而背景是高樓上揮着半透明翅膀的少女,和高樓下完全不見容貌,只能看見半個背影的男主角。

乍看之下,這宣傳海報真是少女得不得了,完全走夢幻風格,所以即使題目是“無罪論·有罪判定”這種聽上去就很黑化很嚴肅的用詞,還是有很多人被海報所迷惑,被騙進了電影院。

事實上,這也确實是一部治愈向的愛情片,唯一的不同就是這部片表現了許多有關抑郁症病人和其它情感障礙方面的問題。

很多女孩子都是因為被謝執晚或者顧臻的名頭吸引而進了電影院去觀看這部電影,但随着劇情進行下去,大部分人卻不由自主地被其吸引。

對于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現代女孩來說,她們處于這個時代的轉折點,曹雪身上經歷的大部分都是她們會有所感受的——甚至深入到深處,仿佛就是她們本人的經歷。

家庭離異,性別歧視,自我價值的尋求——若是早一百年出生,有些事情她們不會經歷,有些痛苦她們不會意識到,只會麻木承受;如果晚一百年出生,也許那個時候所有的問題都已經有了定論,哪怕沒有,也會展現出了一個追尋的方向。

而她們偏偏都出生在這個時代的轉角。

女孩們都已經學會思考,學會關注自己,卻還思考得不夠透徹,關注得不夠堅決。曹雪的迷茫,有時候其實就是她們自身的迷茫,只是大部分人的疑惑和痛苦并沒有那樣強烈和極端,但是她們卻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

電影的前二十分鐘節奏一直很快,導演從故事一開始,就保持了一個十分緊張的氛圍。故事的開頭就是少女的獨白和日記內容,伴随着争吵聲,叫罵聲,碗盞破碎聲,開始了整個故事。

不到十分鐘的片頭,曹雪年輕而短暫的人生就被敘述完畢——老屋之中燈影搖晃的争吵,判決宣讀結束之後曹母對律師神态緊張的确認,出租屋,晚歸的母親,小曹雪探頭探腦的等待,誰人都可以欺侮和蔑視的單親母親,母親的溫柔和暴躁,第一次嘗試分擔家務時那帶着焦味的蛋炒飯……直到那天假日裏,在陌生人家中那懵懂而受傷的回憶。

在影片中,導演并沒有詳細展示出發生了什麽,只是用光線和一雙穿黑皮鞋的腳,和一些充滿誘騙性的臺詞,暗示了之後發生的事情。

而後就到了十年之後。

十年之後的曹雪,初入社會,內向而膽怯,僅僅因為被男同事抓了一下手腕,就做出了受到驚吓的過度反應。她在工作上表現怯懦,明明好幾次有出色的表現,最後卻往往都與應得的回報與機遇失之交臂。人緣極差,被人稱為古怪的女孩。

因為她的怯懦與心理障礙,曹雪在學習和工作上一直都表現得比較失敗,這種失敗也令曹母總是對她怒其不争,伴随着生活的壓力,常常吐露一些過分傷人的言語。

導演只用了一個典型的場景表現了曹雪與曹母的相處狀态。

剛在公司經歷過一場人際風暴和冷嘲熱諷夾槍帶棍的曹雪,回到家中,發現母親已經在家,立刻露出了有點受到驚吓的神态。之後,曹母問了她的上班情況,因為她的吞吞吐吐而皺緊了眉頭,很快兩人就争吵了起來。

曹母歇斯底裏地指責女兒:“你是不是想要我去死?”

這是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指控。曹雪站在原地,睫毛輕動,嘴唇顫抖,無法回答。

而旁白的曹雪已經用平淡無波,卻又充滿哀傷的語調在念着那殘破的日記:“當她這樣責問我的時候,我無法回答。我心中有一股憤怒,憤怒于她怎麽能說出這樣傷人的話語,可是心頭卻又無比冰涼。”

“我怎麽會希望你有哪怕一點點不好?媽媽……我願意替你去死。”

而随着曹雪病情的加重,她的情緒也越開越失控,常常坐在那裏發着呆,突然之間就哭起來。曹雪意識到自己不正常,因為這份痛苦,她去見了醫生。

……

電影初始的劇情節奏始終很快,大量的劇情往往都只用一個或者兩個鏡頭就快速地拉過。但是對于坐在觀衆席上的許多人來說,他們要理解這樣的鏡頭都并不困難——因為那幾乎是許多家庭都會多少會發生的情景。

誰家沒有父子母女之争呢?憤怒時候的脫口而出,大部分也許只是一時沖動,但是卻總也傷人至深。

……

大屏幕前方,一個女孩子穿着一身黑色的呢子料風衣,帶着些木然,卻又有些痛苦地看着屏幕上演出的一個個場景。

随着痛苦的曹雪發出最後一次求救,收獲的卻是一些與她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責備或者建議……有人責怪她的懦弱,有人辱罵她的母親不配為人母,這令曹雪深深地感覺到了無力和痛苦。

受到的攻擊讓她痛苦,茫然,原來她确實無用之極,連發個帖子都能為母親招惹攻擊和傷害。

生病的痛苦,母親對于她想要去看醫生的憤怒和不贊同,以及那一句句“我女兒怎麽能是一個精神病!?”深深地壓垮了曹雪。

她顫抖着雙手,點擊了好幾下才終于關閉了網頁,而後便拿了自己的小錢包,開門跑出了家裏。

而這個時候的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正陷入猶豫,難得想要去買一塊曹雪愛吃的牛肉,作為昨天發火和口不擇言的道歉。她也不知道,在她快步奔向車站,乘上前往市中心的巴士的過程中,帖子開始以飛快的速度拉長。

黑呢子外套的女孩看着屏幕上飛快拉長的帖子,随着曹雪的奔逃不斷切換的敲擊鍵盤的手和那一雙雙手中敲下的詞句,卻是愣住了。

在這些言語中,有人安慰曹雪,有人為曹雪的母親辯解和分析,告訴她兩人都沒有錯,只是需要更多更循序漸進的溝通時機……有人向曹雪分析了抑郁症的原因和痊愈途徑,而有人甚至以自身的遭遇來安慰曹雪……

女孩睜大了眼睛,她拼命地想要看清上面的每一行每一句,可惜字幕刷新得太快,她沒有看清楚。

但是這一切終究都是無用功。

大屏幕面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希望曹雪停一停腳步,等候一下媽媽的電話,或者多看一眼後續的留言,可是曹雪卻始終沒有停下腳步,一路往前沖進了一家大酒樓,乘着電梯跑到了樓頂花園,然後幾乎毫不遲疑的攀過圍欄,從高空一墜而下。

而在墜落的一瞬間,有人與她四目相對。

黑呢子女孩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聽着影院中許多人一陣騷動,甚至有人忍不住驚呼一聲或者開口大罵,心裏卻複雜難言。

曹雪落在便利店的頂棚上,被頂棚遮擋了一下才掉在地面上。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她還留着呼吸。

當路人驚喜的聲音喊出口,叫道“她還活着!”的時候,幾乎電影院裏面大半的人都松了一口氣。

而後是醫生,救護車和匆匆趕來的曹雪母親。

當看到女兒蒼白着一張臉,如同屍體一般躺在擔架上時,曹母整張臉都失去了血色。

她無法想象自己的女兒會尋死。

曹雪總是很沉默,很乖巧,甚至有點逆來順受。曹母無數次為她的不争氣而惱怒,但是對于她來說,曹雪無論如何也不會是一個會去賭氣自殺的孩子。

她很茫然,又很後悔。早知道這樣,昨天就哄哄她,不要罵她就好了。

然而她不明白,對于精神方面病症全無了解的她這時還不明白,曹雪忍耐的痛苦與她所以為的有着多大的差距。

随着故事一步步地進行,曹母終于明白了什麽是抑郁症,是什麽在殺死她的女兒。主動出現的心理醫生帶着對曹雪奇妙而莫名的感情,而在對方的詢問和勸誘中,曹母終于因為懼怕而松口,坦誠了女兒得了抑郁症。

短短的對話中,曹母第一次理解抑郁症并不是她想象中的精神失常,但是卻也并不是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痊愈的。

醫生勸她帶曹雪就醫,但是曹母卻陷入了沉默。

半晌之後,醫生開口說道:“抑郁症病人通常生活得十分痛苦,他們的病症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還有生理因素,但是生理會不斷地影響到心理。這種痛苦讓他們難以忍受,所以選擇自殺并不是一種個體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他開口,一字一句地問道:“大嫂,‘您女兒精神有問題’這樣的議論,真的比您女兒的生命,她甚至願意去自殺也難以忍耐的痛苦更加重要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