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1)

第四十二章 (1)

唠完家常,會議開始。

樓喻正色道:“過幾日我便要入京賀壽,諸位以為,陛下诏令藩王入京為貴妃賀壽,當真只因沉溺美色?”

“那位早有削藩之意。”霍延沉聲開口。

衆人皆驚訝瞅他。

不得了,素來不愛發言的人,居然第一個開口說話。

霍延以為他們不信,遂解釋:“先考在朝為官多年,對那位心思略有猜測。”

“霍統領所言非虛,”楊廣懷鄭重道,“殿下此行,恐生變故。”

誰說不是呢?

去了可能有失,但不去必定有失。

肯定還得親自去一趟。

“入秋以來,來慶州府的難民漸漸增多,府兵隊伍不斷壯大,兵卒成分複雜,李樹,在我上京之後,你必須守好府兵營,守好慶州。”

李樹一愣:“殿下,您上京需随行護衛,不帶屬下一起?”

“府兵營至關重要,”樓喻肅容道,“除你之外,別無他人。”

李樹不由看向霍延。

霍延:“我随殿下一同入京。”

Advertisement

李樹既高興又悲傷,他被殿下委以重任,心中自然驕傲,可一想到不能在殿下身邊盡責,又惆悵茫然。

樓喻俨然成了慶州的主心骨。他一離去,就仿佛抽去了他們可以支撐的脊梁。

“我走之後,若遇難解之事,務必要去找楊先生商議,可明白了?”樓喻沉聲交待。

李樹颔首:“屬下遵令!”

楊廣懷不似往日悠哉:“殿下請放心,我定竭力守好慶州。”

“有楊先生坐鎮,我自然安心。”

他言罷轉向魏思:“新城建設由你掌管,務必謹慎仔細,不可生亂。”

魏思面色沉凝:“奴謹記。”

四面八方而來的難民越來越多,不僅府兵營壓力不斷增大,新城建設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

有願意參軍的難民,自然也有想做尋常活計的難民。

魏思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

可他越挫越勇。

會議結束後,樓喻将馮三墨單獨留下。

大半年時間,馮三墨一直致力于暗部發展,在樓喻的資金支持下,他培養了不少骨幹,網羅了不少下線。

這些人身份各異,隐藏暗中,逐漸織起一張大網,搜集到無數隐秘的消息。

樓喻能提前得知京城變動,便是得益于此。

樓喻手裏捏着所有暗部成員的名單,其中就有一部分遠在京城。

此次入京,勢必要動用這些暗棋。

“三墨,我離開慶州之後,你嚴密監視知府府衙,如有異動,即刻傳信于我,必要時候,你可先采取措施,及時止損。”

他一走,郭濂那厮說不定又生異心,一旦他在京城發生“意外”,這位老狐貍一定會借機生事。

“奴遵令!”

少年半跪于地,神情恭敬,他似乎已經習慣着一身黑,将自己隐藏在暗處。

這大半年,馮三墨日夜不忘勤學苦練,如今已模樣大變。原先身形清瘦,現已變得修長精幹。

樓喻從暗屜裏拿出望遠鏡,鄭重交給他:“你在暗處探查消息,憑的是耳目之力,此物名為‘望遠鏡’,可增強目力,你且仔細收着,不可外傳。”

馮三墨心中極驚,若真如殿下所言,這望遠鏡必為一大利器,在行軍打仗中也是一份極強的助力。

他恭敬接下。

“你且試試。”

樓喻指點他如何操作。

馮三墨湊近目鏡,恰好物鏡對準馮二筆,本來二人相隔數丈,可這麽一看,二筆竟仿佛就在眼前!

他忍不住離開目鏡确認。

二筆的的确确站在數丈外。

“如何?”樓喻将他震驚的神色收入眼底,笑問。

馮三墨鄭重道:“奴定妥善保管此器!”

諸事交待完畢,樓喻便歇下了。

另一頭,霍延捧着劍匣回到住處。

兩小正等着他一起賞月,見他抱匣而歸,不由好奇迎上來。

“小叔,匣子裏是什麽?”

霍煊出身将門,對兵器自然如數家珍,這般長度的木匣,一般而言都是用來裝劍的。

可他不敢确定,畢竟劍不是誰都能用的。

霍延難得露出一絲笑意,往日的沉悶仿佛一掃而空,整個人都透着幾分灑脫與朗闊。

他将木匣置于案上,“打開看看。”

霍煊伸手去開,一道鋒芒映入眼簾。

他驚愕地瞪大眼珠子,掌心捂嘴,以防自己叫出來。

霍瓊亦是如此。

好半晌,兩小才反應過來。

霍煊壓低聲音偷偷摸摸問:“小叔,你從哪弄來的?怎麽不藏好?”

霍瓊揪他一下,“你在說什麽?小叔是這樣的人嗎?我猜……”

她明眸充斥着喜悅,篤定道:“小叔方才去東院議事,我猜此劍定是殿下所贈!”

霍延笑而不語。

不說話就是默認。

霍煊瞬間熱淚上湧:“殿下……殿下竟會贈劍……”

不經意間看到劍柄上的“霍”字,淚珠子剎那間滾落而下。

他年紀雖小,卻清清楚楚記得,那日禁軍闖門,祖父和父親玉冠破碎,佩劍被人粗魯地卸下,那些人揚言霍家罪惡滔天,不配此等高潔之物。

他們是霍家子孫,他們都沒有資格佩劍了。

可是現在,殿下贈劍給小叔,其中深意顯而易見。

霍瓊亦紅了眼眶。

受二人情緒感染,霍延也不由喉嚨發酸。

他伸手關上匣蓋,垂眸低聲道:“過幾日我要随殿下上京,你二人務必保護好自己。”

兩小重重點頭。

眼見小叔抱匣回屋,霍瓊忽然道:“小叔,我聽說殿下生辰會在路上過,我想送他生辰禮物,你幫我帶上,到時候送給他可不可以?”

霍延轉身:“生辰?”

霍瓊點點頭,“我聽阿硯哥哥說的,殿下生辰在八月廿八,那時你們在入京途中呢。”

霍延微一颔首:“我知道了,臨行前将禮物給我便是。”

“我也要送殿下禮物!”霍煊蹦跳着道。

他太喜歡殿下了!

霍延回到屋子,将木匣小心放在桌上,默默端詳良久,又忍不住重新打開匣蓋,伸手去碰劍柄。

在東院,在路上,在院中,他一直都想握一握這把劍。

劍身無疑是漂亮的,劍柄無疑是古拙的。

執劍的手修長有力,掌心布滿繭子,粗糙的手紋與刻着紋路的劍柄相合,霎那間催生出無窮無盡的蕩氣回腸。

可惜,少了劍鞘,缺了劍穗。

接下來幾日,樓喻每日府衙、窯爐、王府三點一線。

府衙的官吏知曉他要入京,有些人私下本有些哄然,結果樓喻一連幾日作風強勢,又将他們的小九九壓下去了。

臨行前一天,樓喻特意召集衆官吏,端坐主位上巡視衆人,沉聲道:“明日本殿就要入京賀壽,爾等千萬不可怠慢,不可生事,否則……”

他讓馮二筆給每人發了一本冊子。

“其上皆為爾等為官以來的罪證,若是膽敢滋事,這些罪狀都會上達天聽。”

衆官吏:“……”

這麽絕的嗎?同歸于盡的招數都想好了?

唯司農、司工二吏有些不舍。

他們負責慶州農業、工業多年,見識到樓喻的手段,看到慶州府的改變,說句實在話,他們更希望樓喻當慶州府的主人。

敲打過衆人,樓喻回到王府。

慶王妃正給他準備行禮,一邊準備一邊嘆氣。

兒行千裏母擔憂。

京城就是個吃人的地兒,她家雪奴這般乖巧,要是被欺負了可怎麽辦?

見樓喻歸來,她上前替他整整淩亂的衣襟,囑咐道:“娘已去信京城,等你到了京城,你大姐姐會去接你,你就在侯府住下,別住那勞什子行館了。”

四年前慶王從京城回來,跟她哭訴了一夜,說行館的飯難吃,床難睡,啥啥都不好,實在受罪。

她可不想自家兒子受這罪。

樓喻眉眼彎起:“娘,既然有大姐照顧我,您就不用擔心了。”

“怎麽不用擔心?”慶王妃瞪他一眼,“如今世道混亂,路上不太平,那些難民、土匪一個個如狼似虎,娘怎能不擔心?”

樓喻無奈:“有随行府兵,他們會護我。”

“你能帶多少府兵?”慶王妃還是不放心,“最多兩百人!”

要是遇上成百上千的難民潮,府兵再厲害也抵不過啊。

“別擔心,”樓喻湊近慶王妃,眨眨眼,“兒子早就有準備。”

八月廿三,慶王世子車隊駛出城門,随行人員有馮二筆、霍延、楊繼安、孫靜文、周滿以及二百府兵。

帶上孫靜文,是為了記錄沿途地形。

帶上楊繼安,一是為陪同孫靜文,二是樓喻看重他年紀小。

年紀小,等于示人以弱,會讓人輕易忽視,恰恰楊繼安頗有急智。

而且,在樓喻看來,楊繼安這樣的人,不适合被困在一方天地裏,他更應該出來開闊眼界。

京城之行,将是一次不錯的歷練。

車隊行了大半日,來到慶州與宜州交界。這一路上,他們都沒碰到難民。

當然碰不上了,畢竟慶州的難民都跑去慶州府,在樓喻的管控之下,已經沒有四處游蕩的了。

但宜州有沒有難民不好說。

他們這車隊太過招眼,雖然看起來威風凜凜,但若是碰上大的難民潮抑或是小股起義軍,說不定會來一場混戰。

前方有一人站立等待,着一身玄衣,面容清秀端正,正是馮三墨。

樓喻下令停車。

馮三墨行至馬車前,“拜見殿下。”

“起來吧。”

樓喻從容下車,吩咐馮三墨:“辦好了?”

“幸不辱命。”

樓喻笑道:“那好,這些馬車就交給你了。”

他出發前,曾另派一車隊抵達宜州地界,設計一場慶王世子路遇山匪下落不明的戲碼。

打了一個微不足道的時間差。

雖然可能有點多此一舉,但凡事謹慎點沒壞處。

馮二筆從馬車裏取出包裹,“殿下,咱們這就換上?”

“好。”

所有人,包括府兵在內,全都換上破爛的衣服,披頭散發,将自己打扮成難民模樣。

樓喻穿上粗衣麻布,覺得還挺涼爽。

他揉亂了頭發,問馮二筆:“如何?”

馮二筆看看他,又看看已經迅速變裝的霍延,遲疑道:“殿下,霍延那樣的才行。”

樓喻轉頭去看霍延,差點沒驚出眼珠子。

原本英俊帥氣的少年,竟搖身一變,成為蓬頭垢面的逃荒難民。

樓喻不由豎起大拇指,絕!

其實最關鍵的是樓喻太白了。

霍延及府兵們日日訓練,皮膚全都曬成了小麥色,與養尊處優搭不上邊兒,楊繼安和孫靜文當過難民,年紀又小,扮演難民手到擒來。

唯獨樓喻和馮二筆。

兩人細皮嫩肉,一看就是過慣好日子的,跟其他人根本不是一個畫風。

抹黑不是不行,軀幹藏在衣服底下可以不抹黑,但臉、脖子、手臂、腳都得抹黑。

可他總得洗手吧?要是臉和手膚色不一致,很容易被人看出來。

樓喻想了想,“逃難的也不僅僅是尋常百姓,有些大戶落魄了,或是被土匪洗劫了,都可能會逃難。”

霍延颔首:“可以。”

馮二筆一笑:“那奴還是殿下的小厮。”

“路上就別叫殿下了,叫少爺吧。”樓喻吩咐。

馮二筆高興地應了。

樓喻又對霍延道:“如今咱們是一個難民隊,我和二筆是富紳家的少爺和小厮,你是我家護院,有沒有問題?”

霍延眸中閃過一絲笑意,“沒有問題。”

如此,二百多個“難民”就這麽踏上宜州府。

宜州府沒有藩王,只有知府坐鎮。

府兵們将樓喻圍在中間,霍延和馮二筆随護左右,楊繼安和孫靜文緊随其後。

衆人皆訓練有素,徒步倒也不是難事。

如今世上難民紛起,這不,沒走一會兒,就碰上了一小股難民。

難民大概七八十個,有老人也有小孩,看起來是正經逃難的,沒有“進化”成流匪。

對方見到他們過來,似乎被氣勢所懾,往路邊上避了避。

他們個個衣衫褴褛,面黃肌瘦,一看就是餓狠了的模樣。

樓喻拍拍楊繼安的肩,楊繼安會意,立馬鑽出隊伍,跑到那群難民面前,找到一個老人家,道:

“敢問老丈,前面是不是宜州啊?”

他一個小孩子,很容易讓人放下防備。

老丈點點頭,“是宜州,你們要去宜州?”

“不曉得,能去哪去哪呗。”楊繼安愁眉苦臉。

老丈倒是個好心人,幽幽勸道:“你們別去宜州了,那地兒不安全。”

“為什麽呀?”

老丈觑一眼樓喻的隊伍,“我看他們都是壯小夥兒,去了只能被拉入土匪窩,到時候刀劍不長眼,一不小心命就沒了。”

“什麽拉入土匪窩?”楊繼安繼續問。

一個青年男子走出來,審視楊繼安:“你問咱們這麽多,我還想問問你呢。”

楊繼安乖巧點頭,“大哥哥你問吧。”

青年:“……”

小孩這麽上道,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他輕咳一聲,看一眼樓喻那邊,問:“你們是從慶州來的?”

“是啊。”

“慶州也鬧饑荒了?”青年很是失望,“我在路上聽說過慶州會接收難民,這才……”

楊繼安:“慶州确實接收難民啊。”

“那你們怎麽沒留在慶州?”青年不解。

“因為留在慶州,要跟官府簽契約的,五年內都要留在慶州給官府幹活。”

小孩脆生生的話,瞬間讓難民隊伍哄鬧起來。

“我都說了不要去慶州!現在好了,去了慶州就要賣身!”

“是啊,還不如留在宜州,至少不用聽那些貪官污吏的!”

“咱們往回走吧!那些慫恿咱們去慶州的都不是好東西!”

眼見群情激憤,青年不由漲紅了臉。

楊繼安又道:“給官府幹活挺好的,有錢拿,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做得好了還有獎勵,過年過節還會發節貨,你們可以去啊!”

“這麽好,你們怎麽沒留下?!”

“就是就是!想騙我們去賣身,沒門!”

在難民眼中,給官府做事就是服徭役,當然不願意。

青年卻仿佛抓住希望:“你說的都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楊繼安不悅道,“我們不留慶州,是因為官府不收。”

難民都安靜下來。

青年問:“為什麽不收?”

看起來都挺年輕力壯的啊。

楊繼安糊弄他:“咱們以前靠着山頭過活,後來老百姓都跑了,咱也只能跑,可慶州官府嫌棄咱們出身,覺得咱們不安分。”

靠山頭過活,那不就是土匪嗎!怪不得氣勢這麽吓人。

難民們不約而同退後幾步。

青年尴尬地笑笑,“多謝啊。”

楊繼安無所謂道:“沒事,不過還請你告訴我,宜州到底怎麽了。”

“沒怎麽,或許對你們來說還是好事,”青年嘆道,“那兒有人集結了一大幫流民匪衆,還差點将府衙掀了。”

要不是他們這群人瞧着弱,說不定也被強迫入夥了。

青年好心提醒道:“你們要是去宜州,碰上他們的話,可能要被他們拉着一起反對官府。”

楊繼安眼睛一亮:“這個好!”

青年:“……”

不愧是土匪,慶州沒收他們是明智的。

兩方人馬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此別過。

楊繼安歸隊,一五一十說了宜州的事兒。

樓喻贊道:“可以啊,說咱們是土匪,确實挺像。”

他本來還為府兵氣勢感到頭疼,楊繼安倒是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行吧,那他們就是土匪演變成的難民。

“殿……少爺,”馮二筆哭笑不得,“宜州都那麽亂了,咱們要是被抓去當叛軍可怎麽辦?”

樓喻笑了笑,“咱們土匪出身,不是正合适?”

原書裏,難民發展成起義軍,首次大規模造反不在宜州,可見宜州的叛軍并沒有成氣候。

他們眼下是難民,不是什麽世子車隊,在宜州叛軍眼中,不是親人也是兄弟,不可能上來就刀劍相待。

所以樓喻并不是太過擔心。

随行的二百府兵,都是參加過陽烏山剿匪的,自然也不會害怕。

一行人繼續前往。

路上時不時遇上小股流民,皆由楊繼安出面“哄騙”去了慶州府。

對此,樓喻很感謝其他州府的“勞務輸出”。

第三日下午,樓喻一行人行至“三斤坡”。

三斤坡距宜州府城約十裏遠,是宜州相當着名的勝跡。

此地本不叫三斤坡,這個名字有特殊來歷。

大盛開國皇帝曾在此承過“三斤救命糧”的恩情,建立盛朝後感慨那位恩人的善心,特命名“三斤坡”以此表示感激之情。

可如今,三斤坡滿目瘡痍,何其諷刺?

這裏不久前似乎發生過一場械鬥,坡上血跡點點,令人生寒。

若是開國皇帝見到,恐怕要氣活過來。

忽然間,一道高亢嘹亮的哨聲傳來,樓喻眉梢一挑,與霍延對視一眼。

果然,下一刻一隊人馬蜂擁而出,手持弓箭對準樓喻等人。

他們而今在坡下,身後是貧瘠的荒地,身前是四十五坡度的土丘,無處遮掩,無處逃脫。

還能怎麽辦?

假裝投降呗!

來三斤坡之前,樓喻已打聽清楚,三斤坡上有股叛軍勢力,就是差點掀了宜州府衙的那撥。

叛軍頭目叫鄭義,屠戶出身,三十來歲,臉上有道疤。

造反的原因暫不清楚。

突然沖出的這群人裏,明顯沒有鄭義,估計只是一群探路的喽啰。

一人站在弓箭手後面,扯着嗓子大喊:“你們是什麽人?!”

霍延示意身邊一個府兵。

那府兵立刻對吼:“大人饒命啊!咱都是逃難來的!”

徒步三天,府兵們見的流民多了,也漸漸與流民同化,斂去了身上氣勢。

他們一個個蓬頭垢面,神情疲憊,與流民無異。

如今四面八方的難民遍地都是,坡上人倒也沒懷疑。

那人拽文道:“此乃義王地界,爾等同為天涯淪落人,不如同我等一起舉事!”

拉人入夥,還得用弓箭威逼,操作實屬騷氣。

幸虧樓喻沒用慶王世子名義經過宜州,要不然鐵定會被這群流匪盯上。

府兵回道:“原來真是義王!我等久聞義王威名,特地前來三斤坡拜會!還請兄弟引薦!”

坡上人:“……”

他們義王名號都這麽響亮了嗎?

有人主動投名,當然是好事。

那人道:“爾等在此等候,我去禀報義王。”

片刻後,一名面帶刀疤、滿臉橫肉的壯漢走出來,另有兩人分列左右。

應該就是鄭義和他的兩位兄弟。

鄭義俯視坡下衆人,見都是些年輕力壯的漢子,不由大悅,臉上堆起笑意,嗓門粗莽道:

“哪位是話事人?”

方才出聲的府兵站出來。

他身材健碩魁梧,雖比鄭義稍顯單薄,但已經很夠看了。

鄭義頗為滿意,他就喜歡這種比不上自己但又能用的人。

“聽聞義王勇闖府衙一事,我等感佩非常,特來拜會!”

鄭義被捧得很高興,和顏悅色問:“你叫什麽名兒?從哪來?可願與鄭某一同舉事?”

“在下蔣勇,以前開過镖局,跟兄弟們走南闖北雖然辛苦,卻也能糊口度日,怎知那群貪官污吏不做人!竟逼得兄弟們走投無路,這才落草為寇。”

蔣勇哽咽幾下,紅着眼繼續道:“義王義舉,着實令人暢快!與其打劫老百姓,不如打劫官府,要不是殺千刀的官府,咱兄弟也不至于淪落至此!”

他說得情真意切,連樓喻聞言都生出幾分同理心。

人才啊!

他暗中戳戳霍延,見霍延看過來,豎起大拇指:眼光不錯嘛。

霍延失笑,默默挪動一步,用身體擋住他的大拇指。

樓喻低首輕笑,還真是謹慎啊。

鄭義深受觸動:“既如此,蔣兄弟不妨來我三斤坡,與我等共商大計!”

于是,二百號人被帶上三斤坡。

三斤坡地勢比較複雜,兼林木茂盛,視野不清,很容易走錯路或者誤入陷阱。

樓喻造訪三斤坡是帶着目的來的。

一是宜州與慶州接壤,算是京城到慶州的最後一道門戶,于慶州而言,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若起義軍如原書一般,京城久攻不下,反而轉移目标,尋找有資源優勢又城防薄弱的城池,宜州或可為慶州擋一擋。

二是宜州盛産硫鐵礦,也就是盛朝人所稱“黃鐵礦”。

黃鐵礦具有極高的工業價值,可應用于造紙、紡織、化肥等等領域,甚至還可用于制造火藥。

鑒于盛朝尚未廣泛應用此物,認為此物雖肖似黃金,但無甚用處,便稱其為“愚人金”。

樓喻知道這件事,得益于那些游記。

他後來又派暗部去宜州打探,了解黃鐵礦集中區域後,便一直計劃如何将此礦收入囊中。

若他大肆購買,定會引人生疑。

無法跟宜州府衙做交易,那就只能劍走偏鋒,跟這位義王打打交道了。

義王能差點掀翻府衙,想必對上宜州官府也有一定的抗衡之力。

若是能說動義王拿下黃鐵礦,再從中斡旋做交易,應該比官府更容易些。

而若是義王聲勢大,朝廷對慶州的關注自然會少很多。

或許還會就近派兵增援,如此一來,他更有名目滲入宜州。

“蔣兄弟!”鄭義蒲扇般的大掌拍在蔣勇肩上,指着面前的寨門,得意洋洋道,“這裏面就是咱們的明堂,你們都可以當成自己家,哈哈哈哈!”

衆人:“……”

明堂?這位義王也太猖狂了吧!

不過就是個土匪窩,竟堪比明堂。

二百人總不能呼啦啦都進“明堂”。

鄭義皺眉看向蔣勇身後,道:“蔣兄弟,你這些兄弟不如暫且下去歇息,你放心,我一定讓人安排好!”

蔣勇笑道:“好說好說,不過得留兩人在身邊。”

他說着,似有若無瞟了一下鄭義身邊的兩人。

鄭義以為蔣勇不願被自己比下去,不禁暗自嗤笑,面上很熱情:“那是自然,總得留兩個伺候的。”

“可不是伺候!”蔣勇笑眯眯道,“咱就算打家劫舍,也得有個軍師不是?”

“是極是極。”鄭義點頭附和。

蔣勇遂看向樓喻和霍延,神色略微激動道:“軍師,一同去明堂坐坐?”

他原先只是府兵營裏的小卒,若非樓喻整頓府兵營,若非霍延提拔,他定無出頭之日。

他對世子殿下是忠誠敬畏,對霍延則是崇敬拜服。

樓喻和霍延一并走出。

鄭義驚訝:“兩位軍師?”

“鄭兄誤會了,”蔣勇解釋道,“一位是軍師,一位是軍師的護衛。”

護衛?

鄭義等人更懵了。

什麽人才會用護衛,那必須得大戶人家啊!

他們定睛細看,只見樓喻細皮嫩肉,眉眼清俊靈秀,又見霍延相貌英俊,身姿挺拔,确實像是大戶人家的少爺和護衛。

鄭義面色微變,厲目凝視二人。

霍延不着痕跡擋住樓喻,樓喻卻轉到他身前,拱手道:

“鄙姓郁,本是江州富商之子,卻一夜之間家破人亡,只因官府與對手勾結,害我郁家滿門!在下求救無門,遂落草為寇,只求報此血仇!”

他神色淡淡,卻字字泣血,聽得人心神震顫。

鄭義正色道:“這些貪官污吏如此可恨!郁先生,請入明堂,與我一同替天行道!”

幾人便同入“明堂”。

立刻有喽啰搬座倒酒,迎接新成員。

鄭義坐在階上主位,居高臨下,另兩位分列左右下首。

樓喻三人自然位次更低。

這鄭義明顯沒将他們放在眼裏。

樓喻主動出擊:“敢問義王,當日差點攻陷府衙,因何失敗?”

上來就提敗績,鄭義面色一沉,正要開口。

樓喻又道:“在下猜測,非義王不夠悍勇,而是官府兵器占了上風。”

方才那些弓箭手用的都是竹制的弓箭,喽啰們手裏拿的是木棍鋤頭之類的,對上官府的鐵器,自然讨不了好處。

鄭義面色稍緩:“确實如此。”

官府把控鐵器,若非他本就是屠戶,大概連把殺豬刀都沒有。

樓喻繼續蠱惑:“義王若想壯大聲勢,必須要增強軍備力量。”

“郁先生不妨說說看。”鄭義眯着眼打量着他。

樓喻毫不露怯:“沒有鐵器,咱們可以自己造!”

“說得輕巧!”右下首的男人蔑笑一聲,“不愧是大家族養出來的嬌貴人,實在天真!”

“就是,造鐵器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造出來的,鐵從哪來?”

樓喻反問:“這世道,還有用金銀買不到的東西?”

所謂亂世金銀盛世玉,在亂世,除卻糧食,金銀是最有價值的。

那人嗤笑:“錢又從哪來?總不能劫官銀吧?”

“我有一法,”樓喻不理二人,只看向鄭義,“不知義王願不願聽。”

鄭義:“郁先生請講。”

那二人皆翻白眼,覺得樓喻就是在吹牛皮。

若他真有法子致富,何至于落魄至此?

樓喻神情淡淡:“義王可知,一個人若享盡榮華富貴,他還有何渴求?”

“你到底要說什麽?”鄭義有些不耐煩了。

“他想長生。”

鄭義三人:“……”

樓喻繼續道:“義王可曾聽說過煉制長生不老丹?”

“确實聽過。”鄭義道,“尤其是一些權貴,很喜歡找道士煉丹。”

樓喻适時道:“江州此風盛行,甚至有富商特為此建道觀,築丹爐,招攬培養道士煉丹,爐火日夜不熄,所需原料更是不計其數。”

“那又如何?”左下首翻了個白眼,“他們求長生不老丹跟咱們有什麽關系?難道是要我們去搶他們的閑錢?”

鄭義面露不悅,覺得樓喻是在拿他尋開心。

樓喻哼然一笑,長嘆一聲。

“你這是何意?”

那兩人拍案而起,怒目而視,差點就要動手。

樓喻朗聲道:“我是笑你們白白占了一個金窩而不自知!”

他擲碗于地,清脆聲撞在三人耳膜上,震得他們心髒砰砰作響。

金窩?

什麽金窩?!

鄭義喘着粗氣:“你說清楚點。”

樓喻卻兀自正襟危坐:“義王,我等奔波勞累,可否暫且歇下?”

他這般作态,鄭義三人自然知曉他在拿喬,心中雖不悅,但“金窩”二字着實勾起了他們的貪念。

倘若這位郁先生所言為真,那他們合該先捧着他。反正人已經在三斤坡,逃不出他們的手掌心。

鄭義遂大笑:“郁先生所言極是,來人,快上好酒好菜!三位兄弟得先填飽肚子才好歇息嘛。”

片刻,酒菜上桌。

都是一群流匪,哪能烹饪出美味佳肴?而且這些餐具着實髒污,一點也不講究,樓喻實在不願動筷。

他忽然眉心一皺,往旁邊倒去。

霍延吓一跳,連忙接住,見樓喻朝他眨了一下眼,遂會意道:

“義王,我家少爺自小身嬌體弱,家中變故後又勞碌奔波,便落下了病根,能撐到現在已是極限,在下先扶少爺去歇息,得罪了。”

鄭義三人對視一眼,他們暫時可不能失去“金娃娃”!

“也罷,你扶你家少爺下去好生歇着,蔣兄弟同咱們共飲!”

霍延便攙着樓喻起身,在喽啰引導下,來到一處茅草屋前。

樓喻:“……”

怪不得宜州叛軍沒成氣候,茅草屋能幹得過府城城牆嗎?

裝備不是一個量級的。

那二百個府兵也都住在這附近。

馮二筆幾人看到他們,連忙迎上來,關切問:“少爺怎麽了?”

幾人簇擁着進屋。

關上門窗,樓喻立刻生龍活虎,問:“大家一路上坡,可都記住了路線和地形?”

除了孫靜文,其餘人都搖頭。

繞來繞去的,還有那麽多陷阱,誰能記得住?

正因為此,鄭義等人才放心大膽地帶他們上山。

霍延道:“我記得路。”

樓喻豎起大拇指,這位也是個神人。

他道:“今夜咱們會在這住下,大家都小心為上。若是有機會,多觀察三斤坡崗哨暗樁,有多少,什麽時候換防,都要搞清楚。”

“是!”

“都下去歇一歇,霍延留下,今晚與我同屋。”

衆人聞言都不覺得有什麽不對,霍延武藝最高,就得貼身保護殿下。

霍延眸色微動,倒也沒拒絕。

其餘人離開後,樓喻解下腰間挂着的“木筒”,遞給霍延。

“此物可增強目力,你看看能不能精确找到三斤坡的各個崗哨。”

霍延:?

他一直以為這是喝水用的木筒。

在樓喻指導下,他将眼睛湊近目鏡,物鏡對準遠處。

竟真的可以看到遠方的人影!

霍延心中大驚,扭首看向樓喻:“此物從何而來?”

樓喻笑,“難不成在霍二郎眼裏,我整日在窯爐裏鑽來鑽去,只是為了烤火?”

“當然不是。”

霍延定定望着他,“此物對打探軍情大有裨益。”

樓喻用下巴點點遠處三斤坡。

“咱們這不正在打探軍情嗎?”

霍延啞然失笑,眼前這人,總能在最尋常的時候,給他最大的驚喜。

他觀察好一會兒,忽然道:“此物若給三墨兄,亦有大益。”

樓喻輕咳一聲:“他自然有。”

他第一個就給了馮三墨。

不過霍延願意同他說這些,樓喻是真的很高興。

這表示他在積極主動地發表看法,參與事務。

夜幕降臨,沒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