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溫泉莊子
第九十四章 溫泉莊子
馮丘貴提出的商稅改革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至于報紙的事情大家早就忘了,比起幾張紙,當然是稅收更重要。
“為何要改?戶部近來頻繁要改先例,可是對先祖不滿?還是說,你們以為這朝廷律例是你們想改就改的?”徐首輔生氣極了,一個沈嘉也就算了,畢竟年輕人剛入仕總有遠大的抱負又有皇上撐腰,但這姓馮的又是哪一號人物?
馮丘貴被當朝首輔質問,冷汗頓時冒出來了,快步走上前,跪着說:“啓禀皇上,這是微臣調研多年,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并非有意破壞先例,而是為了大晉朝的富足着想。
之前內閣拟訂的商改只是改動了細微的地方,起不到太大作用,臣日思夜想,仔細盤算,最終才得出這樣一份商稅,如按此法,不出幾面,商稅必然翻倍增加。”
衆人一聽到說稅收會翻倍,之前的抵觸心裏就少了些,畢竟國庫收入與他們的利益息息相關,誰都希望能征收到更多的稅賦。
“馮大人是吧?起身詳細說說這份奏折上的內容,表格朕看明白了,你寫的朕也明白,但還是給各位大人上一課,讓衆愛卿都曉得你的思路。”
馮丘貴激動地站起身,低頭應諾,沒發現上方趙璋看他的眼神冷如冰刀,那是他生氣的模樣。
他早知道沈嘉要把這份方案讓給別人呈上來,他調到戶部後風頭太過,如果再碰稅收這一塊,恐怕周擎都不會容得下他,只是沒想到,今日這份奏折會由馮丘貴提出來,并且口口聲聲說是他寫出來的東西。
馮丘貴早就打好了腹稿,這是他第一次當着滿朝文武的面發揮,雖然緊張。但還是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
懂的人一聽就明白,不懂的人只覺得在聽天書。
中途不少官員提出疑問,馮丘貴機靈,能回答的都好好回答了,回答不了的只說還在參詳中,畢竟這份奏折只是提議,能否通過還要皇上和內閣說了算。
能在大殿上侃侃而談的人都是光芒萬丈的,此刻不是低品級的官員都敬佩的看着馮郎中,這次過後,馮郎中恐怕是要升官了。
“依你之見,這商稅要按獲利所得抽成,那豈不是還得核查每家商戶的獲利?”
“正是如此,這也是我戶部沈郎中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沈郎中給了微臣啓發,他将全國的賬冊記錄方式統一下來了,也将賬表一一對應,如此一來,要核實商戶的盈利就容易多了。
商戶販售貨物,或是提供勞務取得的收入扣除他們支出的費用,盈利的部分取三成入國庫,除此一來,之前的諸多種稅目都可以取消了。”
馮丘貴說到這還朝沈嘉鞠了個躬,他見沈嘉表情怔愣,朝他使了個眼色,深怕他不管不顧沖出來說這方案是他寫的。
可是他沒證據了,馮丘貴舒心地想:真是天助我也,沈嘉手裏的那份底稿居然被家中小輩撕碎了丢進荷花池裏喂魚,否則他還不敢這麽快拿出來。
他覺得自己這份方案并不是屬于沈嘉的,只是借鑒了他的思路,就算沈嘉站出來,他也不怕對峙的。
但沈嘉從頭到尾并沒有站出來,只是表情陰冷冷的,等散朝後,他在門後等着馮丘貴,見他被幾位高官包圍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馮丘貴當然看到他了,但他并沒有立即理會,以往都是他看着沈嘉被人包圍着,如今換成了自己,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等解答完了大家的疑問,馮丘貴才走向沈嘉,拉着他往外走,小聲說:“沈老弟,今日的事情我是有些不對,我們私下談談。”
“有什麽好談的,枉我對馮兄信任有加,沒想到馮兄就是如此報答我的,這方案你若直說要,我送給你也無妨,但你問都沒問過我一聲就當成自己的東西,這與偷竊何異?”沈嘉神情激憤地質問道。
馮丘貴忙拖着他往角落裏去,這要是被別人聽到了還了得,他也不是沒想過先跟沈嘉說一聲,可萬一他不同意呢?而且現在他連底稿都沒有了,就算說出去誰信?
“沈老弟,是我的不是,上回聽了你說的一些內容,為兄深受啓發,回去就忍不住做了這份方案,我也不知與你的有幾分相似,你若是覺得我搶了你的功勞,我這就找皇上去說,将你的名字加上去。”
沈嘉冷哼一聲,傲嬌地說:“要跟皇上說我自己就可以去,但我要這功勞有何用,我只是氣不過而已。”
“那……老弟說說你想要什麽?只要我能辦到的你盡管吩咐。”
沈嘉眼珠子一轉,湊到他面前似笑非笑地說:“這事情本來也沒什麽,但馮兄總要補償我一二,否則我會一直惦記這件事,心裏會有遺憾。”
馮丘貴暗笑,他還以為沈嘉有多高尚呢,沒想到也是個貪財的,有缺點就好,否則他還真怕沈嘉因為不甘心鬧到皇上那。
雖說他沒證據,但皇上肯定是偏幫他的。
“那你說補償多少合适呢?你也知道為兄較為拮據,拿不出太多的錢財。”
沈嘉不置可否,說:“這次的方案如果通過,那馮兄就是天下商人的恩人了,以後還怕沒有……”他擠擠眼睛,壓低聲音說:“馬上就要入冬了,我家夫人想去西山泡溫泉,可惜啊,我沈家家資單薄,也沒有人脈,買不起西山的溫泉莊子,不如馮兄借一座莊子給我?”
馮丘貴面色難看起來,他懷疑沈嘉是故意的,他積攢了這麽多年的錢財也就在去年才買了一座溫泉莊子,沈嘉說什麽借,實際上不就是想讓他送?沒想到沈嘉的胃口這麽大。
“這……實不相瞞,我家确實有座溫泉莊子,但那是你嫂子的陪嫁,我是不敢動用的,不如哪天我請你們一家到莊子上游玩可好?”
沈嘉嘆了口氣,“馮兄啊,你這樣就不厚道了,你将來能得到的好處何止一座溫泉莊子,我也不是非要讓你破費,只是除了這個,你還能給我什麽呢?”
馮丘貴竟然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可是就這樣讓他付出一座莊子,他是不願意的。
“沈老弟,不如這樣,我給你寫一張借條,一千兩銀子,每年還你一百兩如何?”
沈嘉沉下臉,不高興地說:“一千兩?你當打發要飯的嗎?我那一份方案只值一千兩嗎?而且有了這份方案,你說不定會升官,你覺得一千兩能買到升官嗎?”
那當然是不能的,五品升四品,那可是一道坎,他這十年花出去的人情往來就不止一千兩,如果明碼标價,就是出一萬兩他也願意。
“可是,為兄真的拿不出那麽多錢。”馮丘貴還在垂死掙紮。
“那就沒什麽好說的了。”沈嘉轉身,朝着宮內走去,馮丘貴知道,那是去往禦書房的路。
他忙攔下沈嘉,一臉心痛地說:“別!我給,我給還不行嗎?”
沈嘉頓時笑了,拍着馮丘貴的肩膀說:“那就多謝馮兄了,等天冷了請你去莊子上泡溫泉!”
馮丘貴第一次覺得沈嘉這張俊美的臉是那麽可惡,之前的好感全都消散了,冷哼道:“你可記得要說話算數!”
“那是當然,銀貨兩訖,做買賣的人都知道的事。”
馮丘貴憤然離去,沈嘉看着他遠去的背影開心的笑了,然後轉身去了禦書房。
禦書房裏,大臣們正在商議商稅改革的事情,沈嘉沒進去,先回了戶部,等下衙後讓何彥去馮府拿地契。
吃晚飯的時候,沈父沈母見兒子一臉笑容,好奇地問他發生了什麽好事,怎麽心情如此好。
沈嘉賣了個關子,“一會兒你們就知道了。”
果然,很快何彥就帶着地契回來了,沈嘉把地契擺在父母面前,得意地說:“這是西山溫泉莊子的地契,位置在哪我也不清楚,改明兒讓管家帶人過去交接,順便把莊子理一理,等冬天了,我們就去莊子上泡溫泉。”
沈母一臉驚訝地問:“這是哪來的?”
沈嘉看了柳嬿婉一樣,摸了摸鼻子,尴尬地說:“別人送的,您放心,就是等價交換來的。”
“我的乖乖,這樣的莊子得多少錢啊,你拿什麽換的?不會是賣了家裏的傳家寶吧?”
沈嘉早忘了什麽傳家寶了,搖頭說:“這您就別管了,反正不是貪污也不是受賄,您二老就放心收着吧。”
柳嬿婉比他們更懂得官場上的彎彎繞繞,他們家裏可是還住着一位帝王呢,既然沈嘉說這莊子能收,那就肯定能收。
其實要她說,就算沈嘉真做了什麽作奸犯科的勾當,有那位罩着也是安全無虞的,沈嘉能扛得住誘惑沒大肆斂財,這在柳嬿婉看來已經是非常高潔的品德了。
夜裏,趙璋過來了,跟沈嘉說了今天內閣商議的結果,“大部分都同意在長安做試點,看看效果再決定是否要推行到全國,這件事既然是馮郎中提出來的,那就交給他做,你覺得還應該派誰一起去?”來。你家放包。
沈嘉一臉壞笑地說:“王郎中啊,雖然兩人負責的事情不同,但也涉及了稅務,這麽大的項目一個五品郎中負責肯定是不夠的,兩個就差不多了。”
趙璋捏了捏他的臉,笑罵道:“你這個心機鬼,這樣兩個人一起共事,還不得打起來?”
沈嘉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雖然王郎中平時對他愛答不理,也沒怎麽得罪過他,但沈嘉真心覺得他辦事能力欠缺了些,有些占着茅坑不拉屎,但他的身份擺在那,讓他去應付那些商戶再合适不過了。
而且這兩人平時都是以王郎中為主,如今角色調換,不知道王郎中是否還能維持平和的心态,也不知道馮丘貴能否還像以前那樣以王鶴馬首是瞻。
沈嘉又告訴他,自己今天得了一座溫泉莊子,連來龍去脈也告訴了趙璋,一副等待誇獎的模樣。
“你這算是受賄了吧?一個點子換一座溫泉莊子虧了,以後天下商人只知馮丘貴不知你沈嘉,你覺得這得失平衡嗎?”
“你想的是最理想的情況,這商稅的事情本來就不歸我管,我貿然出頭就要得罪人了,到時候別說是好名聲了,說不定連官位都保不住。”
“有朕在,誰敢動你?”趙璋虎着臉問。
“我也不能一直靠你啊,人家如果擺出證據來,皇上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執意維護我,那于昏君無異。”
趙璋沒想到他會這麽想,心裏高興又有些心酸,沈嘉的人品他是信得過的,雖然有些小聰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來不含煳,這樣的人如果被朝廷的爾虞我詐鬥沒了,那他真得哭死。
“對了,吳大人已經刊印出第一期的報紙了,先給我拿了一份,讓我審閱一番,沒問題才會送到皇上案前,你要先看看嗎?”
趙璋點頭,他好奇的很,不知道吳海清會把報紙做成什麽模樣,沈嘉之前做出的模板他也看過,說實話,他也不是很喜歡,但又覺得沈嘉做的是對的。
沈嘉去把報紙拿給他看,一共八頁紙,每一頁都有A4紙大小,因為達不到雙面印刷的技術,所以都是印的單面。
因為是要給皇上過目的,所以這首次印刷的幾份報紙用的都是上好的宣紙,用線裝訂成一個薄薄的小本子,至少一眼看上去比沈嘉當初給他的美觀多了。
再看內容,每一頁就一個專題,第一頁是朝廷新頒布的政令,包括解讀,第二頁是文人随筆,寫的是關于四書的注解,雖然內容不多,但都是普通學子學不到的精華,第三頁是一則故事……最後一頁就是沈嘉說過的常用字學習,一共十個漢字,每個字的解釋和組詞組句,看得出來,設計的人非常用心了。
“不知印這樣的一份報紙成本幾何。”趙璋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有些愛不釋手,其實每一塊的內容都沒什麽新意,都是他看過的,但把這些不同內容的東西拼湊在一個本子裏,看着就有意思多了,看第一頁的時候會想快點看完,好看看第二頁是什麽內容。
“按我之前的做法,一份報紙的成本只要一文錢,銷售定價可以定在兩文,如果官府準備給點補貼,也可以定一文,吳大人這個肯定不止,估計成本就要兩文到三文錢了。”
兩三個銅板在趙璋看來都不算錢,可是他也知道民間百姓要拿出兩枚銅板買幾幾張紙都未必樂意,學子們肯定是願意的,但整張報紙裏對他們有用的也就是第一二頁,如果是生活拮據的學子,也未必會去買報紙。
“你覺得你之前設計的更好?”
“那當然,光是內容就比吳大人這個多了一倍。”
趙璋小聲說:“但那字也太小了,看着太費眼了。”
沈嘉白了他一眼,“一般百姓的視力都是很好的,難道你看不清那樣大小的字?”他之前還真沒注意過趙璋有沒有近視的問題,他前些年寒窗苦讀的時候都格外注意保護眼睛,就怕近視了配不到眼鏡以後要當睜眼瞎。
“看是看得見,就是懶得看,字小又多。”
“那樣才能節約成本啊。”
趙璋知道他說的是對的,所以第二天吳大人呈上報紙時,他當朝就提了這個意見,又選定了一款造價便宜的宣紙,然後讓吳大人去印刷,第一期先印一千份,看看市場反應再說。
吳大人後悔沒聽沈嘉的,看來在揣摩聖意上果然還是寵臣更有優勢。
他回去後重新加了內容,可是加完後并不滿意,覺得有些枯燥無味,于是又跑去問沈嘉,“這還是第一期,本官就已經不知道該刊登什麽內容了,以後每個月一次,本官該怎麽辦?”
沈嘉笑着說:“吳大人可以面向全城征集稿件啊,像您第三頁的故事,就可以讓大家投稿,被選中的稿子可以付給作者稿費,其他版面也是如此,而且版面內容可以換,今天說一說天氣,明天談一談美容,後天聊一聊廚藝,只要內容正面,什麽都可以刊登的。”
“征稿?還要面向所有人?這……這也太麻煩了吧?而且一般百姓或者沒中舉的讀書人能有多少才學?他們能寫出什麽高深的東西來?”
“不一定要高深吧,我覺得有可以空出幾個版面登一些有趣的人和事,比如游記,比如靈異故事,讓北方的百姓知道南方有些什麽地方,什麽地方出産什麽東西,不也是挺有意思的麽知識麽?”
沈嘉上輩子的時候,互聯網十分發達,但南北差異依舊存在,大家也都會好奇遠處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這裏就更是如此了,南方人不知道北方冬天會下雪,不知道北方人主食吃什麽,這些都太正常了。
“這樣的真的可以?”
“您試試就知道了,您可以在衙門口設個信箱,讓讀過報紙的人說一說自己對報紙的想法,集思廣益,肯定能越做越好的。”
吳海清朝他點點頭,笑着贊道:“年輕人的腦子就是轉的快,那本官就試試。”
一千份報紙很快就印刷出來了,因為沒有插畫,印刷起來也比較容易,而且這次用紙選的是最便宜的,摸着比較粗糙,印刷出來的字也只是板正,一點也不好看。
吳大人看完眼睛都酸了,他算了下時間,發現自己要将一份報紙看完竟然需要一個時辰,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在這八頁紙上刊登了如此多的內容,然後将報紙送了幾份給好友,讓他們提意見。
秦掌院是知道報紙這東西的,吳大人問他讨要了一篇他曾經的佳作,放在了第五頁的佳作鑒賞中,但整體的報紙他還是第一次看到。
打開後,一股濃郁的墨味飄出來,但他并不讨厭,讀書人對墨味都是比較喜歡的,他一口氣看完,竟然覺得一點也不阻塞,也沒有不耐煩的感覺,就連最後一頁那十個常用的字居然也全部看完了,還指出了一個小錯誤。
“這報紙很好,至少學子們肯定會買的,一千份估計太少了。”
吳大人無奈地說:“你知道沈嘉讓我印多少份嗎?”
“多少?”
“十萬!他怎麽敢想?他說可以勻出一半直接賣給各家書鋪,那些書鋪外地都有分鋪,分一分也不多了,剩下的文武百官肯定都是要各送幾份的,還有各各地官府送幾份,先讓地方看一看這報紙長啥樣,這麽一算,十萬份确實不多,可是這成本也不低啊,如果收不回本,朝廷要一直貼補,恐怕堅持不了幾年就得結束了。”
秦掌院也很支持将報紙送到各地,尤其是鄉下地方,最後一頁的識字對百姓幫助太大了,如果一個五歲的孩童能從小開始聽報紙,學漢字,那五年後他基本就能自己讀懂一份報紙了。
這是完全不需要成本的學習,只要是聰明人都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秦掌院想了想說:“國子監那邊也給送些去,讓每個國子監監生都看一看,你不是說還要公開征稿嗎?他們的才學應該可以貢獻出一點東西來,而且還能得到稿費貼補家用,肯定有人願意投稿的。”
“你說的對,我就給京城附近的所有私塾學堂都送一些,都是育人子弟的地方,肯定會喜歡看報紙的。”吳大人這麽一想,趕緊讓印刷廠加印了九千分,湊足了一萬份,然後拿去到處分。
沈嘉從他手裏買了五百份,總共也才花了一貫錢,然後讓大姐夫的商隊帶回蜀州,送給蜀州各個地方,美名其曰,給家鄉的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
其他官員有樣學樣,很快就瓜分了第一期的報紙,吳大人見狀,又讓印刷廠加印了一批,這才有報紙投放到市場。
學子們早就聽說有“報紙”這麽個東西,不少人也已經拿到手了,最近學子們湊在一起基本都在讨論報紙上的內容,因為是吳大學士親手操刀,又征集了秦掌院等大學士的文筆,所以這份報紙的含金量格外重,學子們拿着都愛不釋手。
“這篇四書注解寫的太精彩了,與我之前看過的都不太一樣,竟然還是懷安先生的随筆,我記得懷安先生有寫過一整本的四書注解,可惜我等無緣得見。”
“如今可好了,我們居然能看到其中的一篇,聽說這報紙每個月刊印一期,不知下一期還有沒有這樣的注解。”
“不管有沒有,到時候讓人買來看看就知道了,一份報紙才兩文錢,我随便抄一本書就能賺到一年的報紙費,這可比買書劃算多了。”
“确實,朝廷可真為我們做了一次好事了。”學子們紛紛贊譽朝廷這次報紙辦的好,辦的對,連帶着吳海清的名聲都提高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