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2)

吧!”終于有一天,一個他已經忘記名字的男同學湊過來,神秘兮兮的問。

那是個和他關系不錯的家夥,所以他猶豫了很久,還是點了點頭。

誰知道那個男同學立刻大叫起來:“他喜歡蕭莫遲!他承認了!羞羞臉!羞羞臉!”

一時間,班裏起哄聲一浪接一浪,他和莫遲,都成了同學之中的焦點。惹出這麽大的亂子,他的心裏驚慌失措,局促不安,他控制不住自己再次看向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莫遲的眼眶裏有眼淚在打轉。

但是,僅僅是打轉而已,面對同學們縱無惡意卻令人萬分難堪的嘲笑,她終于還是沒有哭出來。

在這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之後,這件事的熱度終于退卻。成績優秀的蕭莫遲,再次名列年級第一,不愛讀書又淘氣的他,成績也照舊墊底。沒有交集的他和她,終于不再惹人議論取笑。

沒有人注意到,從那時開始,蕭莫遲再也不肯和男生過多接觸,也沒有人注意到,從那個學期開始,不愛念書的他,開始努力學習。

曾經,他同情她的遭遇,想對她伸出援手,可卻因為幼稚,帶給她更大傷害。痛定思痛,他唯有默默凝視着她的身影,追随她的腳步,進入初中、高中,看着她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任那份原本懵懂的心意,在心裏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即使他們之間這些年來依然不曾有過任何交集。

他覺得自己已經快要等到了,只要他可以和她考入同一所大學,他就去告白,到時候就不會有任何人會取笑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對她說,從今以後,你的家就在我的懷抱裏。

即使這段感情不被她接受,他覺得也沒有關系。然而……他已經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沒有誰會想到那位嚴謹古板的風紀委員會這樣突然的、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班裏為莫遲召開了追悼會,在追悼會上,那個聲稱喜歡莫遲的男生不顧老師在場,嚎啕大哭,不知感動了班裏多少同學。

他的眼淚一直在眼眶裏打着轉,卻沒有流淚。

那時候的她沒有哭,所以現在的他也不會哭。他會代替她,把她喜歡的事情繼續做下去。他會做一個歷史學家,他還記得她最喜歡歷史,不是嗎?

歷史是被時間制作出來的珍寶。

眼前的一切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歷史,他這樣對自己說。

未來中又一天,他會忘記自己現在這種心痛,會在研究史料時驚訝于在唐朝時那個李恪的妻子也叫做蕭莫遲,然後露出懷念過去的笑容……

沒有了莫遲的世界,僅此而已。

FIN

僞唐書 真宗皇後本紀三

更新時間2013-11-23 14:01:09 字數:1475

【注:這是花魁一文的開端,也是本文的大綱(所以文中标注了很多具體時間的東西,其實一般的史書是不會這樣寫的)因為寫了這個,所以才一時興起寫了整篇小說。因為本就是寫着玩的,加上作者水平有限,僞史書也只寫出這種似是而非的效果,放出來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就罷了。】

真宗武慧勇聖皇後蕭氏,字莫遲。父蕭朗,追貞國公,宋國公蕭瑀族侄。後幼失怙持,生敏悟,喜讀書,由是知史,見尤不凡。初居安州,時真宗受封吳王,拜安州都督,說其才,遂慕之。

貞觀十三年,後遷寓宋國公蕭瑀邸,才名初顯于長安。太宗因聞其貌肖平陽公主,遂召見。

時太宗問及史事,後皆應對如流,且無畏色,太宗贊曰:“惜汝非男子,不當天下。”

後答曰:“陛下有妹平陽,堪能率兵征戰,安斷女子不當天下乎?”

太宗笑曰:“汝亦有吾妹之能耶?”

後曰:“公主非常婦人之所匹,妾才不及,不敢并論,然為民之心無異。”遂陳政見數條,皆為民所請。太宗大說,封賞甚厚。

趙國公長孫無忌聞之止曰:“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況乎聖朝,焉取婦人之見以為計!”太宗擲後手書于幾,無忌取而閱,方怫然退去。

太宗又全真宗請,使後嫔于真宗,年十六,封吳王妃。

後長文才,精數算,極穎悟,太宗固允入宮問對,又令為皇子師,兼授國子監,衆皆信服,且性慈和,愈得敬愛,世譽之“女師”。無忌深妒之。

真宗長史權萬紀遷齊州,齊王性陰狹,親奸佞,後為萬紀慮,陰許密衛。貞觀十七年,齊王佑反,後早有感,令馳援齊州,終救萬紀。

時魏王泰寵冠諸王,潛有奪嫡意。廢太子承乾懼之,尋與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趙節、驸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太宗廢承乾為庶人流黔州,儲位虛懸。

上欲立真宗,長孫無忌固争,上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

無忌曰:“臣非為吾,實為晉王守文良主,性又仁厚,立之則諸王皆可無恙也。”

上遂思立晉王,然不時猶謂左右曰:“無忌勸我立雉奴,然其仁懦,得無為宗社憂,奈何?”

左右皆不敢言,後竟對曰:“若不可為,則弗立之。焉肯知錯而固為之?”

左右驚,以為後失言,然太宗有所感,竟不罪。

無忌聞之益恨,屢進讒,太宗不納。後雖知,仍待無忌甚隆,禮遇有加。無忌有子尚公主,後常探視,以嫂友之,使公主親于後,亦善無忌妻女。

貞觀十九年,真宗征高句麗,母妃疾篤,後雖病體,亦親孝侍,衣不解帶,寝不安枕,為天下譽也。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疾發,遂從後谏,密遺英國公李績、梁國公房玄齡并趙國公長孫無忌傳位诏書,令曰:“且待吾亡,當共示諸子。”

無忌未辨真僞,竊讀密诏,自以得計,常留晉王治過府,以示親密。時朝堂多以晉王将嗣位也。

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危惙,後恰孝侍于側。及太宗崩,使人先遣真宗知,複令宮人守密不洩。諸王進宮聽诏,特傳位真宗而獨欺無忌以斷其謀。

後其時自往長孫府會無忌,佯郁郁曰:“陛下年衰疲敝,今雖病轉愈,竟不喜妾奏對矣!”無忌聞之竊喜,則太宗崩而無忌弗知。

真宗領遺诏即位,遂圍長孫府往迎後。無忌欲以後為質求自保。後無懼色,哂曰:“妾婦人,汝權臣,且固輕妾鄙,焉肯以妾為屏?況帝位關乎天下事,夫安肯因一女子挾棄之!”

無忌愧咋,自縛往見真宗,喟失于婦人之策。後以其智而自保,因其勇而退敵,兵不血刃,全身而退,帝及諸臣皆嘆服,天下遂定。

真宗恪即位,改元明德。明德元年,冊為皇後,聖眷甚隆。後初立,真宗欲為之築瓊臺示寵,後誡之靡奢,竟不用,帝遂改葺書樓,天下典籍歸焉,號瓊樓。

後仁而知禮,纂訂宮規,使**諸事俱得法典,宮人賞罰有據,帝愛之愈重。

明德二十年,後薨于宮中立政殿。

後生偲宗仁、陳王琨、薛王玮、向王璟,及長安公主、永安公主、平安公主,別有傳。

有話說 李恪歷史胡亂猜

更新時間2013-11-24 2:00:35 字數:1806

說明:本文所有內容,都是作者寫文時根據史料以及部分史評文章的腦補猜測,考據派若想拍磚求輕拍,嗯,作者不會針對這個個人腦補內容和大家辯論的……

這裏面的猜測,是我構築花魁一文時的一些源頭,如果大家能和文章裏的情節相互印證,覺得有趣,就算我這胡猜給大家在讀文之餘增添一些趣味吧!

一、關于李恪是否參與争儲

歷史上沒具體提過,不過我認為應該是參與了,不然的話長孫無忌和李治沒道理急匆匆的尋機除掉李恪。李世民稱贊李恪英果類己,得到這樣的評語,李恪肯定不會沒有想法。

不過說到李治成為唐高宗之後李恪有心謀反,應該是冤枉的。因為長孫無忌沒有拿出實際證據。否則史書也不會故意拿出這件事抹黑這種絕對算是外戚中一大賢臣的人物。長孫無忌要有真憑實據也早就拿出來了,古代文人都重視自己的名聲,愛惜羽毛,若真有實證,何必等着後人在史書上記這麽一筆。

二、李恪未能當上太子的原因

我搜索資料時看到過一些猜測。開始有一種比較主流的所謂血統論,也就是因為李恪身上有隋炀帝血統而無法獲得群臣支持繼承大統。不過這個現在很多人都無法認同,我也覺得這個說法不靠譜。沒道理姓李的李恪會因為身上有隋炀帝的血統就把大唐再改成大隋,他這麽做圖什麽許的……

相反,因為初唐時對世家勢力是很重視的,世家也很有實力,因此有出身高貴的母親,還有蘭陵蕭家這門親戚的李恪應該還是有一争之力的。(故事的女主角蕭莫遲雖然是我捏造的,但是李恪确實有兩任王妃,第一任姓楊,第二任姓蕭)

不過關于李恪生母楊妃,歷史記述非常模糊,既沒有寫到她的封號(本文中的楊淑妃是後人推論,被作者拿來用了)也沒有提到她兩個兒子奉養她的事。所以部分史學家推測楊妃或許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經去世是比較可能的。如果楊妃在李世民稱帝以前就去世了,那李恪和李愔童年時期不太受到李世民寵愛這種情況也就比較合理。

李世民對長孫皇後的感情是被歷史資料證明的好(所以我雖然喜歡胡猜,但也不支持那種隋炀帝公主才是李世民最愛的說法啦……從史料真沒有一點偏愛楊氏公主的跡象。)愛屋及烏的情況應該很合理,而且李治還是從小在李世民身邊長大,偏愛他一些應該不奇怪。

李恪雖然後來展現出了自己的才幹,不過我覺得失敗的主要理由還是在李世民。歷史記載,李恪也有少年的叛逆期,然後被好老師權萬紀給管教好了,漸漸在自己封地樹立起了賢良英明的好名聲。結果随即李世民就把權萬紀派去教導另一個不像話的兒子李佑。

看起來把好老師派去教導壞學生好像是合情合理,但實際上要是李世民有意分薄李恪的力量也未可知。如果沒有把權萬紀調離,說不定歷史記載争儲的就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恪三個人了,畢竟他們的年紀相當,才幹也相差不多,李恪又勝在從小就在封地鍛煉,好過李承乾和李泰都沒有離開過長安獨當一面。

假如李恪争奪儲位的野心被李世民看出來了,但李世民根本不想把皇位交給李恪,那他就必須為自己寵愛的兒子李治掃平障礙。所以他故意把這點對長孫無忌提出來,大贊李恪像自己,有意立他為儲君,自然會引起長孫無忌的提防之心,也就為後來李恪被誣橫死埋下了伏筆。

如果李世民真的有心立李恪,根本不該和國舅長孫無忌商量,歷史記載的這一筆,實在不能稱為李世民有意讓李恪即位然後被長孫無忌妨礙的證據,反而應該說是李世民暗示長孫無忌李恪對李治有威脅的證據才對。

如此推測下去,歷史上的蕭瑀也很有可能是被李世民害死的。在貞觀年間的重臣裏,最有可能支持李恪的人應該也就只有蕭瑀。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李恪的生母是蕭瑀姐姐蕭皇後的親女兒,但至少蕭皇後也是嫡母,總不可能和楊妃沒有過接觸。

蕭瑀生病之後,被已經重病在身時日無多的李世民叫到宮中去養病,随即就死了,這事情實在也很蹊跷。貞觀歷史上記載重臣病重李世民如何愛護大臣的情節很多,但是我還沒看到一個是被叫進皇宮養病的(也許有疏漏歡迎大家來告訴我)。而且,病人不宜随便搬來挪去的折騰就算是唐朝我想也是常識,可是蕭瑀不但被折騰進宮,還死在了李世民之前,雖然以他的年齡來說沒有什麽不對,但是若是以陰謀論猜測,倒也不能排除李世民有意剪除李恪羽翼的這種可能。

另外關于房玄齡的立場,我比較傾向于他是堅決跟着李世民的意思走的,但是若以傾向性看,房家與李恪稍有接近似乎也有可能,不然的話,李恪也不會因為房家兄弟的事情受到牽連而送命了。

說了這麽多,就是想說一句話,李恪沒能當上太子,我認為完全就是因為李世民的想法,和什麽血統論完全沒關系,更沒必要像有些文章裏把這個理由鼓吹渲染的有多悲情罷了。

感言篇 不是新人人更新

更新時間2013-11-24 21:00:47 字數:1507

——從炎炎夏日持續到凜凜寒冬,完結時的無聊感言。

首先說在開頭的,是作為一個重症話唠患者,我大概真的已經憋了很久了。所以如果大家發現這篇完結感言的字數居然超過起點大部分作者的什麽簽約感言上架感言,請不要覺得太奇怪。因為這些內容,是根據我沒有力氣寫下去時積攢下的心情羅織起來的,它們支持着我,讓我決心無論這本書慘到什麽程度,都會把它按照預定的大綱寫完。

我并不是第一次寫文,但經驗尚淺。在起點,袖橘是個純粹的新人,《花魁稱後》是本新書。

最初的時候這本書也并不叫這個名字,這是簽約時接受編輯的建議,才從《穿越初唐之花魁逆》變成了現在的《花魁稱後》的。這一來,我和我的書一起,同時披上了全新的名字,正式開始了起點之路。

順便提一句,改書名時我搜了一下起點,發現書名裏有花魁倆字的書真是大把大把,但是寫完的,是0。這種概率事件,讓我都懷疑花魁這兩個字是不是太不吉利了……可是不管新名字還是舊名字,花魁這倆字都包含在內,就像我不可能現在才開始改創意改設定一樣,反正花魁二字也是擺脫不開的了,迷信的事兒咱就少想點吧!

接到簽約通知大概是發文一個星期之後,四萬多字時,作者短信箱裏突然有一條意想不到的短信,我很意外的,被通知簽約了。如果說一點也沒覺得開心,那我自己都會覺得自己虛僞。作為一個才在起點發文的新人,大約這會是個最好的鼓勵,至少這說明你的作品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被認可了一次。

我那時候甚至也在考慮過要不要發個感言紀念一下這個可喜可賀的日子,不過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的自知之明,就是我絕對不可能遇到一簽約就意味着能夠一朝成神這種比天上掉餡餅的概率小不了多少的神奇事件。所以寄完合同我就淡定了,把這事兒放在腦後,接着寫稿。

存稿這種東西永遠會比你想像中的用得更快,更不可能因為簽個約就能萬事大吉,然後靈感源源不斷,寫得流暢至極,再然後所有人都對這篇文趨之若鹜……

不可能。

每個數據變化我都記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某天收藏從12忽然一下子跳到了15,然後又在15卡了好多天,收藏推薦留言統統都沒漲。後來不但沒有漲,反而倒跌了一個,以至于我差點沒有勇氣繼續寫下去了。

我當時在想的,就是有沒有勇氣繼續下去。然後我突然發現,這個問題一點也不用想。因為我就沒考慮過棄文不寫的打算,這和簽約與否沒有一點關系。

從來到起點時,我就決定了在這篇文裏盡可能緊閉嘴巴,在每一章的後面什麽也不寫,作為作者也盡量什麽也不說,不提醒大家我也和其他的作者一樣,一樣渴望着收藏、渴望着推薦,最好再來個好心人發個長評再打賞我一下……我盡量小心的收起這些貪心的想法。

當把自己盡量淡化在作品之外的時候,存在感薄弱到讓大家想不起來的時候,我知道這樣才更能确定我即使是心血來潮,也能把自己想寫的故事給寫下去。因我的能力所限,這本書的成績并不好,也沒有上架,從實際利益上說,我把它寫完真好像是費力不讨好。若是理智一點,我似乎應該丢下這篇文,另起爐竈。

但是不為了切實的利益,而是單純的一種想要把心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的沖動。我想要找回,我最初開始編寫故事時的那種感受。只要還有人在看,我就不能不負責任的把文章半途而廢,正是這種心情,支持着做任何事都喜歡半途而廢的我一個又一個故事的寫下去。

這一篇也不例外。雖然我删減了部分情節,但這篇文章仍然大幅度超過既定長度。簽約時,本文計劃的是45萬字。現在麽,長度大家都有目共睹了……

當然,這篇文遠不是能夠讓我滿意到為之自得的作品,但是最值得慶幸的是,我想要的,我做到了。

而且——起點書名裏帶着花魁倆字的作品,終于不再是沒有完結的了,笑。

真的非常感謝在本文更新期間大家給予我的任何方式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期待下一個故事的開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