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來,拿出來讓朕過目

——

那廂頤行回到永壽宮,就把引枕底下那塊斷了的鎮尺掏了出來。

擱在炕幾上看,龍首高昂着,要是倒過來看,是個月牙的形狀。

其實這東西擱在雕工了得的玉匠手裏,大可以給它改頭換面,變成另一款精品,可那位刻薄的萬歲爺發了話,不許別人幫忙,只能自己想轍,這就難為壞了老姑奶奶。

怎麽辦呢,她颠來倒去地看,木匠彈線似的渺起一目,對着窗外天光觀察龍首和斷裂處的水平。銀朱在一旁看着她,說:“主兒,實在不成咱們上如意館找位師傅畫個草圖來,您就對着草圖雕,就算手藝蹩腳些,萬歲爺瞧在您已經盡力的份兒上,也不會怪罪您的。”

頤行卻說別慌,“我小時候,家裏頭有一座睡佛,就是這麽頭枕在高處,身子彎彎的像月牙一樣。”邊說邊轉動手腕,把袖子轉到臂彎處,振臂一揮說來呀,“給我找刻刀來。憑着我的記憶,我也能把它給雕出來。”

老姑奶奶信心滿滿,自覺讀書不怎麽樣,動手能力一向很強。底下人雖然認為她不甚靠譜,但如今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只好死馬當成活馬醫。

刻刀很快就找來了,含珍千叮咛萬囑咐,“千萬小心些,別劃傷了自個兒。”

幹活兒的陣仗得鋪排開,桌上擺設一應撤走,老姑奶奶盤着腿舔着唇,把螭龍的兩個耳朵先鏟平了。

壽山石作為制作印章慣用的原石,質地是真的松軟便于雕刻。頤行決定先雕個佛頭,鏟出了個圓溜溜的腦袋,五官不太好拿捏,那就留到最後。身子想象中是最容易完成的,睡佛偏衫落拓,只需雕出衣服上的褶皺就行了……

廊下往來的人看着主兒那份執拗,都替她捏了一把汗,她還不許人在邊上旁觀,把含珍和銀朱都趕了出來。

午後的永壽宮是最惬意的,沒有人走動,也沒有什麽差事承辦,除了幾個站班兒的,大夥兒都可以尋個地方眯瞪一會兒。高陽如今是宮裏的管事,他要留心的地方遠比別人多,便抱着拂塵坐在海棠樹下。一陣風吹樹搖,落了滿頭芝麻大的小果子,他也不管,只是阖上一盞茶的眼,便起來四處溜達一圈。回回經過窗前,見老姑奶奶還在較勁,心想當主子也怪不容易的,皇上要是刁難起來,連午覺都不得睡。

終于将近傍晚的時候,老姑奶奶出關了,銀朱追問雕得怎麽樣了,老姑奶奶茫然看了她一眼,“甭管怎麽樣,反正我盡力了。”

當然東西不好意思拿出來給大家過目,因為實在太跌份子了,留給皇上一個人看就成了。晚膳的時候又是好幾樣齋菜,草草打發了一頓,就開始琢磨夏太醫什麽時候上值,皇上說他休沐兩天,那後兒就能見到他了吧!

見到他,得好好感激他,要是沒有他那瓶澤漆,恐怕她現在還在猗蘭館傷腦筋呢。頤行在半夢半醒間念叨着那個人,就算晉了嫔位,她也沒能收心。

不知是不是老天要給她提個醒兒,忽然天地間震顫起來,窗外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從後半夜一直下到了第二天。

Advertisement

早上頤行起床的時候站在門前看,天色正朦胧,院子裏兩棵海棠因被雨澆淋了一通,枝葉愈發青翠欲滴。

嫔妃不好當,雞起五更的,後宮也像前朝一樣作息。皇上在太和門上聽政,她們得上永和宮聽示下。好在管事的向內務府申領了代步,這下着雨的早晨,總算不必涉水往貴妃宮裏去了。

頤行到時,正遇上永和門前停着兩擡肩輿,下來的是吉貴人和謹貴人。因位分有高低,她們見了頤行都需行禮,帕子往上一甩,說:“請純嫔娘娘的安。”

頤行笑了笑,“你們也才來?”一面比手,“快進去吧。”

路上聽吉貴人說,今兒八成要議太後壽誕的事兒,果然進門請了安才坐定,裕貴妃便開了口,“再有半月就是太後萬壽,不知各位妹妹的壽禮預備得怎麽樣了?”

和妃懶懶別開了臉,貴妃最善于張羅這些,每逢皇上和太後的萬壽節,最賣力的就數她。因着又是在主子跟前讨巧的機會,她從來不肯錯過半分,總愛事先探聽,你送什麽她送什麽。低位分的貴人常在總歸不能沒過她的次序,至于那些高位的嫔妃,要是蓋住了她的風頭,那接下來幾日少不得念秧兒,綿裏藏針一通擠兌。

就是這麽小心眼兒,真叫人覺得不大氣。今兒又來探聽,偏身問穆嫔,“你預備了什麽?”

穆嫔雖然和她交好,卻也不大喜歡她這樣,又不好不答,便道:“我這程子都快鬧饑荒了,預備不得什麽貴重物件,左不過一座壽字古銅雙環瓶罷了。”

貴妃點了點頭,又問愉嫔,“你呢?”

愉嫔道:“我沒什麽拿得出手的,繡了一床萬壽被,給老佛爺助助興。”

聽了半天的頤行心裏有點發虛,暗道貴妃不會來問自己吧!昨兒才剛晉位,錢還沒捂熱,這就要送禮?難怪以前總聽那些姑奶奶進宮當娘娘的人家說,娘娘在宮裏鬧虧空,還得娘家往裏頭接濟。實在是因為壽誕太多送不過來,自己領的那點子月例銀子除了送人情,還得打賞,說是風風光光的娘娘們,日子過的緊巴巴,沒人知道罷了。

往後縮着點兒吧,別讓貴妃點着她的名兒。可惜最後還是沒能逃脫,貴妃有意皮笑肉不笑地問她,“妹妹可預備了什麽?”

頤行只好老實交代,“我是昨兒才聽說皇太後萬壽将至,實在沒來得及預備。”

這話正落了恭妃口實,于是冷笑道:“純嫔多會讨乖的,就是預備了也不願意透露半分。畢竟東西是向皇太後表心意的,太後還沒見着,倒個個比太後先知情,弄得大夥兒串供似的,什麽趣兒!”

這就已經矛頭直指貴妃,暗喻她多管閑事了。上首的貴妃一哂,“不過說出來,大家做個參考,都是自己姐妹,怎麽倒成了串供?”

怡妃早就和貴妃不對付了,也仗着是太後娘家人,不拿貴妃放在眼裏。崴身撐着玫瑰椅扶手,一手撫着另一手上的镂金蓮花嵌翡翠的護甲,漫不經心道:“既這麽,貴妃娘娘多早晚把自己預備的東西先叫我們見識了,再來打聽別人的禮,那才說得響嘴呢。我竟不明白了,各人憑各人的心意,做什麽要事先通氣兒?難不成咱們送的上不得臺面,貴妃娘娘願意幫襯咱們,替咱們把禮補足麽?”

這番話說進了衆人的心坎裏,但因貴妃如今掌管六宮,大家不好明着附和,一個個強忍着笑,也忍得怪辛苦的。

貴妃冷冷看着怡妃道:“妹妹也別說這樣的話,一個宮闱裏住着,總有互通有無的時候。像早前你領着二阿哥,摔得二阿哥鼻青臉腫,太後要責罰你,還不是本宮替你求情,才勉強讓你繼續養着二阿哥的麽。”

這下子怡妃被戳了痛肋,臉上挂不住了,霍地站起身一蹲道:“我身上不适,先告退了。”說罷也不等貴妃發話,轉身便走出了正殿。

頤行旁觀了半晌,覺得整日看她們鬥嘴,其實也挺有意思。

最後這場朝會不歡而散,外頭雨漸小,嫔妃們各自回自己的寝宮去了。

回程頤行沒乘輿,慢悠悠穿過了乾清宮,往養心殿去。這個時辰皇帝禦門聽政恐怕還沒結束,不要緊,上他宮裏等着他,把該賠他的壽山石還給他,自己就無債一身輕了。

從西一長街往南進遵義門,繞過兩重影壁,就是養心殿正殿。皇帝果然還沒回來,站在門前和人閑聊的滿福不經意回了回頭,見她來了忙迎上來,笑着說:“純主兒怎麽這會子過來了,還下着雨吶。”邊說邊往裏頭接引,“前頭聽政差不多也快散了,娘娘上暖閣裏頭等會子,萬歲爺說話兒就回來。”

頤行道了句偏勞,讓含珍在外候着,便跟着滿福進了東邊。

滿福搬了杌子來請她坐,一面又上茶,含笑問:“娘娘來前進過吃的了麽?奴才給您上些點心吧,有翠玉豆糕和香酥蘋果,娘娘吃着,等萬歲爺回來?”

頤行到這會兒才算品嘗出了輩分兒大的好處,禦前的人也拿她當老姑奶奶似的,不像別的嫔妃來,別說吃點心,不吃閉門羹就不錯了。

上禦前總要吃要喝的也不好意思,便道:“我吃過了來的,多謝谙達了。”

滿福偏頭琢磨了下,“那您喝茶,且等會子,奴才上外頭替您瞧着去。”說罷打一個千兒,退出了東暖閣。

這就剩下頤行一個人了,因天色昏暗,屋子裏也不大敞亮,炕幾上的青花纏枝香爐裏香煙袅袅,飄出渾厚的迦南香來。她轉頭四下瞧瞧,來了好幾回,都沒能放大膽兒打量這屋子裏的陳設,究竟是爺們兒起居的地方,不像女孩兒寝宮裏那麽多的裝飾,只有禦座扶手上的一架銅鍍金牛馱瓶花鐘,顯得貴重精美,與牆上懸挂的琺琅轎瓶相得益彰。

視線往下移了移,在南炕旁的角落裏看見了一盞燈籠,這燈籠和養心殿常用的宮燈不一樣,分明簡樸得多。再細細打量,下端一角居然還寫着安樂堂字樣……

頤行遲疑了下,安樂堂的燈籠怎麽會在這兒?正納悶,見南窗外皇帝帶着随行的太監回來了,忙站起身到門前相迎。

因滿福早就通禀的緣故,皇帝見了她也并不顯得意外,随意地一瞥,沉聲道:“這麽一早就趕了來,想必有什麽要事吧?”

頤行應了個是,吞吞吐吐道:“就是因着前兒那塊壽山石……”

皇帝嗯了聲,“怎麽樣?修補好了麽?”

“奴才手藝不佳……”她讪笑了下道,“昨兒在寝宮雕琢了半天,也沒能把鎮尺雕琢好。”

皇帝皺了皺眉,“這麽說來,這鎮尺是有去無回了?”

“倒也不是。”她眨巴了兩下眼睛,摸了摸袖子,“就是……奴才想了好些辦法,想把它雕得不辜負萬歲爺,不辜負這養心殿,可惜自己能耐不夠,只好愧對主子了。”

皇帝一聽,倒覺得尚可,只要有心補救,不拘手藝怎麽樣,都是值得誇贊的。

“朕的初衷,是想讓你懂得擔負責任,朕富有天下,難道還在乎這一方鎮尺麽。”他帶着點鼓勵的口吻慫恿她,“來,拿出來讓朕過目。手藝不佳沒什麽,誰也不是出娘胎就樣樣都會的。”

既然他這麽說,頤行也就放心了,便鼓足勇氣掏了袖子,從裏頭掏出了那個鎮尺,擱在了皇帝的禦案上。

……這是什麽?皇帝打眼一看,險些一口氣上不來。

邊上的懷恩探頭瞧了瞧,忙偏過頭去,沖着門外憋住了笑。

頤行也有些不好意思,扭着手絹道:“我原想雕個卧佛的,可惜雕脖子的時候給鑿斷了……”

“所以你……”皇帝拿手指着這寸來長的東西問,“給朕雕了根茄子?朕還能拿它當鎮尺嗎?”

頤行終于紅了臉,“我不是說了自己手藝不好嘛,您偏讓我雕!我如今是把吃奶的勁兒也使出來了,就做成這麽個東西,我也嫌自己笨,可又有什麽辦法,它就是雕成了這樣嘛。”

所以錯處還在他身上,是他勉強她幹了不擅長的活兒?

皇帝氣不打一處來,撐着腰在地心轉了兩圈,然後停在南窗前望着窗外直勻氣兒。可是細想想,也是他強人所難了,雖然她還回來的東西和他預想了差了一大截,但終歸也是人家一刀一刀雕下來的。

走近了瞧瞧,茄子上有把兒,茄身上為了顯示光亮,還鑿出一條小溝來,說明并不是敷衍了事,人家确實是用了心的。

皇帝長嘆了一口氣,“算了,茄子就茄子吧,橫豎弄成這樣,再也補救不回來了。”

頤行畢竟還是有些愧對他的,“要不然……那塊壽山石值多少銀子,從我的月例銀子裏扣,我一點兒一點兒還給您,成嗎?”

皇帝回頭瞧了她一眼,“能上禦前的東西,你猜值多少銀子?恐怕你不吃不喝三年,也還不清。”

那就得再斟酌斟酌了,頤行悄悄嘟囔,“三年都還不清,可見不是壽山石太貴,是嫔位的月例銀子太低了。”

這話分明就是有意讓他聽見的,皇帝偏頭道:“什麽?你還有臉嫌月例銀子少?”

這下她可不敢嘀咕了,賠着笑臉道:“是您聽岔了,我可沒這麽說。奴才如今到這位分,全是萬歲爺恩賞,哪兒還敢挑肥揀瘦呢。”一面說,一面壯膽兒攙着他的胳膊往南炕上引,說,“皇上您請坐,我還有件事想和您商量商量。”

皇帝雖心存懷疑,但見她如此殷情,心裏到底還是受用的。待在南炕上坐定,方端嚴道:“什麽事兒,只管說罷,朕還有政務要忙,沒那些閑工夫和你周旋。”

頤行站在腳踏前忸怩了下,“奴才先前上永和宮給貴妃娘娘請安,後宮主兒們聚在一塊兒,說再過程子就是太後壽誕了,紛紛商議自己送什麽壽禮。奴才如今雖晉了嫔位,可手裏頭沒積攢,也不知道該孝敬太後什麽。所以奴才想着,是不是找萬歲爺商議一下,您和太後最貼心的,一定知道太後喜歡什麽。”

皇帝側目看她,她臉上帶着虔誠的笑,真是一點兒都不見外。

所謂的商議一下,之前為什麽還要闡明手上沒什麽積攢?這是誠心要商議的态度麽?打從他繼位起,就沒有哪個後宮嫔妃跑來和他讨過這種主意,也只有這老姑奶奶,仗着自己已經混得臉熟,不拿自己當外人。

皇帝沒好氣道:“打聽這個有什麽用,所剩不到半個月了,你又不會書畫,繡活兒又拿不出手,能為太後準備什麽壽禮?”

頤行被他說得挺掃臉,讪讪道:“您也別這麽說,我可以學下廚,給太後Z老人家下碗壽面。”

可惜很快被皇帝否決了,“朕怕太後吃了你的壽面,回頭鬧胃疼。”

上下打量她一眼,可真是個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的寶貝疙瘩啊,姑娘家該會的她一樣不會,身家又不富裕,一到送禮就犯難。得虧她腦子好,知道找他來商量,皇帝無奈地說:“罷了,這件事你不用操心了,朕來替你預備就是了。”

頤行等的就是這句話,一聽之下大喜,“真的?您沒哄我吧?”

皇帝的目光在她臉上轉了一圈,又閑閑調開了,“你覺得朕有這閑情來哄你麽?”

頤行立時眉花眼笑,說自然不會的,“萬歲爺是金口玉言,怎麽能來哄奴才呢。既這麽,那就一言為定,等您踅摸着了好東西,記着送到永壽宮來,等太後萬壽節那天,我好借您的東風掙臉。”說完沖他肅了肅,“萬歲爺政務如山,那我就不叨擾您啦,這就回永壽宮去,等您的好信兒。”

她就那麽走了,皇帝看了看桌上的茄子,又想想剛才應準她的話,發現自己真是虧到姥姥家去了。

朝外望一眼,天上下着蒙蒙細雨,從南窗斜看出去,映着赤紅的抱柱,能看出雨絲的走勢。

懷恩将人送到廊庑下,含珍打起傘,主仆兩個相攜着走進了煙雨迷蒙的世界。紅牆、黃傘、美人,倒像一副精美的仕女畫。

皇帝嘆着氣,捏起那只茄子,收進了炕桌的抽屜裏。

門外腳步聲傳來,懷恩打起門簾進了暖閣,呵腰道:“萬歲爺,奴才想起上年回部敬獻了一座白玉仙山,料子好,雕工寓意也好,拿來給皇太後做壽禮正合适。”

皇帝沉吟了下,覺得不妥,“純嫔窮得底兒掉,太值錢的東西不像她的手筆。還是上庫裏找找去吧,讓她自己挑……”

懷恩道:“純嫔娘娘這會兒上慈寧宮花園去了,那奴才把她追回來?”

皇帝一聽,心道好啊,把難題扔給了他,自個兒上禦花園撈蛤蟆去了。氣惱之下站起身說不必,“朕倒要看看,她是如何玩兒得不顧身份體統的。”說罷一拂袍角,追出了養心殿。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