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開解

讓楚雲閑入朝為官這事在朝堂上無人在提,  私底下一些贊成的老臣卻還沒有放棄。雖然王丞相對楚雲閑幼年傷過梁君末這事有怨氣,但現在都是一家人,楚雲閑是他小輩,  和梁君末相親相愛。他也逐漸抹去這個心結。

他個人贊成楚雲閑帶兵,理由很簡單,戚國軍營的将領出現了斷層,這是一個很大的弊端,  迫切需要有人能來把這個斷層補上。當年煜親王戰死,  戚國的武力就遭到一次重創,  幸而趙欽河臨危受命,穩住局面。

但之後戚國的武力一直低迷,就算梁君末努力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讓軍隊看起來實力雄厚,但其中的矛盾一直存在。戚國年輕一輩,  很難出現合适的領導人才。

過世的煜親王是武将,  按理梁家兩兄弟可以繼承父業,  可偏偏一個武藝平平,  空有計謀,  一個閑散王爺,對軍事不擅長。而将軍府趙懷武藝高強,可他重心在江湖,論打仗也是個門外漢。

除去這三人,在看戚國的其他世家公子,不是年幼就是沒經驗,要想補上這個空缺,少說也要個三年五載。朝中大臣不是沒想過在軍營中提拔年輕後生,但都嫌不足。他們一開始就要求過高,  拿人和楚雲閑相比,自然怎麽比都是不如。

轉眼楚雲閑真到戚國,卻不能委以重任,大家空歡喜一場,心裏都覺得落寞。

王丞相還在琢磨這事,和柳尚書一合計,兩個人想出個下下策。他們這些老骨頭不适合與年輕人談心,但小輩之間彼此往來,沒有那麽多顧忌。梁君末一口否決看似沒有回旋的餘地,但如果能從楚雲閑的身上找缺口,也并非一點機會都沒有。

都城不缺世家子弟,大家以結交的名義上王府拜訪楚雲閑,梁君末總不會拿掃把把人趕出門。

而且趕巧的是王丞相和柳尚書剛起這個念頭,另一邊梁君末就去将軍府拜訪。說是拜訪不準确,說是求助還更恰當一點。

李玉寒的話讓梁君末産生一股危機感,他嘴上說不希望楚雲閑和李玉寒來往,但心裏清楚讓楚雲閑一直悶在煜王府并不是辦法。楚雲閑的大名對于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但這些人對于楚雲閑來說都很陌生。放眼整個都城,楚雲閑熟悉的世家公子僅趙懷一人。

偏偏這個趙懷是個悶葫蘆!

戚國的事都堆積在秋冬兩季,梁君末不得空,只好換個思路。除了李玉寒,都城還有一位适合找楚雲閑聊天的江湖人士——卓元青。

知道梁君末的來意,卓元青有些哭笑不得。

趙懷還沒有回十二聯盟,這次在家中住的時間較長。梁君末來的時候,卓元青正在指點他練劍。趙欽河在兵部當值,還沒有回來。

關于梁君末在朝堂上拒絕楚雲閑入朝一事,卓元青已經從趙欽河口中知道始末。雖不在朝廷,但嫁入将軍府這麽多年,他對朝廷上的事情多少知道一些。加上江湖中的消息,不像朝廷這般,流傳起來遮遮掩掩。

楚雲征是個好交朋友的公子哥,卓元青和他有過幾面之緣,對他的印象不錯。在他的事情上,梁君末也曾透露一些,将軍府算半個知情人。卓元青性格沉穩,足智多謀。梁君末的話騙騙趙欽河這種不喜歡在瑣事上煩惱思慮的人還可,對付卓元青卻不夠。

趙懷練功出一身的汗,卓元青讓他下去洗洗,自己邀請梁君末進屋談。侍女給二人奉茶,卓元青讓下人都先退下,不必在此伺候。

“王爺既然擔心楚将軍一人煩悶,短期內不能融入戚國,何不讓他入朝堂?朝堂上有你相随,你們二人其利斷金,豈不更好?”

“先生就別套我話了,坦白跟你說吧。我好不容易才讓逸之離開戰場,又豈會在親手把他送上去。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寧願他一生平庸,也不希望看見他步大哥後塵。”

許是因為卓元青的身份,梁君末和他說話時要親厚一些。不能再朝堂上說的話,當着他的面都能說出來。卓元青是适合的交談對象,他不僅會聽,還會幫忙解決。以他的年紀和閱歷,可讓梁君末少走彎路。

“王爺此言差矣,你未曾問過楚将軍心中所想,又怎知這是為他好?”卓元青不贊成梁君末的看法,一段感情需要兩份付出。而不是一方單方面的付出,強硬的決定另一方應該做什麽,而不該做什麽。

所有為別人好的口號,都是最不可理喻的自以為是。那怕初衷是好的,也不會得到自己預期想要的結果。楚雲閑有自己的人生,他不是稚子幼童,而是一個成年人。他的道路應該怎麽走,是由他自己做決定。

此前梁君末已經用楚家做威脅,改變過一次楚雲閑的選擇,這一次,如果還是這般自作主張,楚雲閑只怕高興不起來。

不管是夫夫還是夫妻,只有彼此尊重,才能走的更長遠。

楚雲閑尚且沒有讓梁君末難堪,梁君末也不該獨斷專行。

“入朝為官一事,我覺得王爺還是和楚将軍說一聲比較好。最起碼讓他知道有這樣一件事,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然後兩個人相互協商。”卓元青好言相勸,身為過來人,能給這些小輩一點幫助就盡量多幫一些。

梁君末滿面通紅,不知是羞還是愧:“先生所言讓我受益匪淺,之前是我疏忽。一心只想着如何達到目的,卻忘了考慮逸之的感受。”

“這也不怪你,楚雲征的事情你一扛就是五年,一時急于求成在所難免。”

梁君末急于求親,甚至逼迫,是楚雲閑的處境的确不容樂觀,這點卓元青能夠理解。可限制楚雲閑入朝,甚至不和楚雲閑商量,用一句不信任答複官員,就有些過分。

他是楚雲閑的夫君卻不信任楚雲閑,這話傳出去,對楚雲閑影響不小。梁君末也覺得自己當時太沖動,說自己回去就給楚雲閑一個解釋。

卓元青忍俊不禁,答應過兩天去将軍府拜訪楚雲閑,帶他融入戚國。梁君末再三道謝,小坐片刻告辭。卓元青送他出門,二人在門口遇見趙欽河。

秋季不熱,趙欽河卻出了一身汗,梁君末好奇之下問一句。趙大将軍毫不顧忌的說自己去軍營找高雲虎幹了一架,還問梁君末是不是真的不打算讓楚雲閑帶兵。

“這得我問過他才知道。”梁君末沒有直接回答,他臉上帶着笑意,對這件事情不在強烈抗拒。

趙欽河一愣,詫異梁君末怎麽突然轉性。梁君末笑了笑沒有解釋,告辭離開。

而他走後沒多久,王丞相和柳尚書也到了将軍府。二人也是為了楚雲閑的事情過來,知道卓元青已經談過,而且效果良好,兩位老臣都有些驚奇。

“君末這孩子,還沒有走出楚雲征離世的陰影。”知道梁君末拒絕的真正原因,王丞相神情悲痛,煜親王辭世已經給梁君末一次沉重的打擊,楚雲征就是第二次,所以他才會對戰場有很大的抵觸情緒。

“丞相還請放寬心,年輕人的事情要他們年輕人自己去奔,我們不好幹涉。”卓元青示意一旁的侍女給王丞相奉茶,寬慰道:“大王爺已經成家立業,楚雲閑也過了不知輕重的年紀。成親那日楚雲閑不也挺護着大王爺?把幾位鬧事的公子哥都給灌醉了嗎?由此可見,他對大王爺不是全然沒有感情,只是一時不知道怎麽表達。”

楚雲征的事情梁君末沒有告訴王丞相,戚國知道的人不過一只手。卓元青擔心王丞相憂思過重,把話題轉移到楚雲閑身上。

他這一轉移,柳尚書也跟着幫腔道:“卓先生說的在理,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就別跟着瞎操心。既然王爺願意回去問問楚雲閑,那好歹是個好兆頭。不說上戰場領兵作戰,能培養幾個軍中人才起來,也能給趙将軍減輕一些壓力。”

“哎對,我一開始同意大王爺娶親,就是想着楚雲閑能入軍營幫我。”趙欽河道:“今天高雲虎那小子還問我,什麽時候能和楚雲閑過兩招。”

鬼帥之名,并非浪得虛名。上次丹陽城一別,高雲虎一直都惦記着和楚雲閑過招的事。

“我看就算大王爺出面,短時間內也不會讓楚雲閑點頭答應。”卓元青道:“不如先讓楚雲閑對戚國有歸屬感,都城的世家圈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有個人給楚雲閑指路,他融入進來不是難事。雖然我答應大王爺,但是最終還是要看小輩間的交情。”

卓元青的話說到這個份上,王丞相和柳尚書都明白是什麽意思。他們二人面面相觑,覺得這個法子可行。想要一個人付出,首先得讓這個人覺得自己的付出值得。說到底,南國才是故土,楚雲閑不可能一轉身就把南國忘的幹淨,答應幫戚國訓練軍隊。

誰又敢保證,楚雲閑有生之年,戚、南兩國沒有戰亂?

作者有話要說:  一不小心我又挖了好多坑,文案只挂了兩個,你們有興趣就收藏吧!

都是重生題材,一個修道,一個宮廷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