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靈感
第20章 靈感
朔沉吟片刻後道:“能獲得鹽的途徑有兩條。
“第一條是從臺鹽氏換取,上個秋天以前我們的鹽都是從那裏來的,但是現在臺鹽氏已經歸順神殿,我們不能再接近他們。
“第二條路是越過臺鹽氏,繼續往東走,那裏有生産鹽的部落,他們不是神殿的人,我們可以直接向他們換取,但是路途很遠。”
去挖陶土遇險那次,喻莘問過鳴關于臺鹽氏的事情。
臺鹽氏在有昊氏的下游,要沿着河往東走上五六日才能到他們的領地範圍。以前臺鹽氏還沒有歸屬神殿的時候,有昊氏跟他們的走動還算頻繁,自從上一個秋天,臺鹽氏迎來了神殿的祭司以後,有昊氏的人就不敢過去了。
臺鹽氏曾是他們鹽的來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不敢再向他們換取鹽。
臺鹽氏這條路走不通,那就只能選擇第二條途徑,去更東面的地方向懂得生産鹽的部落換取食鹽。
其他人顯然也想到了這一層,連大大咧咧的池都神情凝重起來:“更東面的部落我們從來沒有去過,都是聽臺鹽氏說的,臺鹽氏說他們到下一個部落要走八天,但那個也不是産鹽的部落,要再往東面走。這條路沒有人走過,非常危險。”
有昊氏附近的河是從西往東流的,也就是說入海口應該在東面。所謂産鹽的部落,很可能是住在海邊會煮海鹽的部落。這真的說不清得走多久。
“等部落裏的兔子生下小兔子,我們就去東面換鹽。”朔說。
等小兔子生下來後,部落裏就有更多肉食了,那狩獵隊就算走,也能靠采集隊勉強應付。之後是氣溫暖和,水草豐美的春季,到葉子變黃還有很多時間,他們一定能趕在那之前回來。
喻莘皺眉,這個方法非常冒險。
且不說入海口還有多遠,這一路上肯定會遇到其他部落,還有猛獸毒蟲,如果狩獵隊全軍覆沒,那不僅換不來鹽,留下的人也多半挨不過今年冬天。
可是鹽又是必須的。
臺鹽氏比有昊氏人多不少,他們總不能去硬搶吧。
Advertisement
再想想,肯定還有其他辦法。喻莘提醒自己。
按他們剛才說的,臺鹽氏的鹽是從東面的部落換來的,而東面的部落則從更東面的部落換鹽。假設東面入海口有一個以煮海鹽為生的部落,自他們起,散落在河兩岸的部落們形成了一條以物易物的海鹽貿易通道。
有貿易就會有商人。
原始社會有沒有可能也有這樣一批靠着貿易生存的人?
喻莘對這個世界還是不夠了解,想到這裏便找不到突破口了,他穿越過來後只接觸過有昊氏的人,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對了,”喻莘道,“臺鹽氏不是從他們東面那個部落換來的鹽?我們可以找他們換啊。”
喻莘眉眼舒展,這麽簡單的方法他怎麽沒想到,根本不用真的找到這條貿易通道的源頭嘛。
朔搖頭:“不可,那個部落更早信奉神殿,跟他們接觸會有危險。”
又一條路被堵死,神殿的勢力好可怕。
更東面的部落在哪裏他們沒有情報,擅自過去也很危險,畢竟現在可沒有的簽證、通關文牒之類的東西,一旦發現自家領地有外人入侵,不用問就是打。
說來說去,好像只有去東面入海口一個選擇了。
這實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其他人也都明白,但是沒有其他方法,只好像朔講的,先等兔子生下小兔子,部落裏食物充足後再說吧。
當晚散會後,喻莘夢裏面也在想這件事,不過沒什麽結論。
喻莘第一次燒陶失敗了,明明燒了大半個晚上,可陶器沒燒透,一下子就壞了。第二日去采集的時候喻莘又帶人去挖土,回來又做了一遍。
這次他有經驗了,用陶土捏出了一口大鍋。
等到這批新做的陶器制作成型,曬幹,已經又過了兩日,朔的狩獵隊滿載而歸。他們在草原的沼澤地旁打到三條小鱷魚,還捕得一頭未成年的犀牛。
剝去厚厚的皮後,小鱷魚和犀牛的肉意外得很好吃。鱷魚肉口感有點像雞肉,犀牛則接近豬肉。
因為收獲很多,部落裏的肉當天都分到了許多,非常高興。
喻莘要了一條小鱷魚的皮,還把池他們隊裏抓回來的一只大烏龜要走了。他讓野和力把烏龜宰了,肉分給他們,自己留下了烏龜殼。
他把洗幹淨的烏龜殼和鱷魚皮放回洞裏,跟他的鹿韌帶、骨針,以及一些碎皮毛一起放在他自己編的方形竹籃裏。
都放好後,他叫上次看火的兩個采集隊隊員過來,一起商量這次的陶器該怎麽燒。
商定後,他們又多叫了幾個人過來,在部落裏一處泥地上挖了個圓形的淺坑,裏面鋪上柴火,又把已經曬幹的陶器跟這些柴禾堆在一起,最後讓人搬來幾根直接用樹幹辟出來的長木頭,在柴禾與陶器堆上架起一個金字塔形的架子。
全都弄好,喻莘拍掉手上的灰:“可以了,這樣上下都有火,還有坑聚熱氣,溫度應該足夠了。”
喻莘讓人生火燒陶。
全部落的人都知道喻莘在燒陶,他們雖然不太明白原理,但從半成品的陶器來看,也覺得這些東西比他們用的竹筒、骨碗好多了。
部落裏盛食物的大致有三種器皿。
第一種就是驅蟲葉,驅蟲葉也不是特定某種樹的葉子,而是一類葉子有驅蟲效果的植物的總稱。部落裏的人習慣拿驅蟲葉裝食物,一些肉類、果子等非流動的東西,他們都會用驅蟲葉盛。
第二種是竹筒,主要是把竹子劈開,利用它天然長成的竹節作為容器。
第三種喻莘比較排斥,便是動物,甚至是人的頭蓋骨。但偏偏這種東西的長相,跟喻莘熟知的碗是最像的。
等有陶器後,他得想個辦法禁止用骨碗,至少不能用人的頭蓋骨。
陶器堆雄雄燃燒,喻莘叫來采集隊的隊員們,讓他們帶上自己叮囑過的小骨頭,打算教他們磨骨針。
棉也抱着寶寶過來旁聽。
喻莘見她來,讓人給她多弄了一塊毛皮墊屁股下面。
部落裏沒有坐月子的說法,棉也體質好,生完孩子沒多久在就可以自由行走了,臉色紅潤,奶水充足,一點不像喻莘以前見過的新媽媽。
但在他的概念裏,生孩子還是大傷元氣的事情,該照顧還是得照顧。所以最近他沒讓棉跟着采集隊走,但給她的食物沒變少,反而多了一些。
采集隊一開始有人頗有微詞,喻莘說,以後剛生完孩子的孕婦都能這樣,她們便沒話了。
喻莘看起來白白嫩嫩瘦瘦弱弱,但他是神使,不僅能溝通神靈,還知道好多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自從他成為采集隊的隊長後,隊裏的任務就不只是采些野果和搬運水源柴禾了,他們可以捕魚,可以做陶器,對部落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每天分到的食物也漸漸變多了。
有喻莘做他們的隊長,真是太幸運了。
“如果能生下他的孩子,肯定也很聰明。”幾個采集隊的年輕女人湊在一起低聲說笑。
她們以前都喜歡狩獵隊的男人,因為他們高大、強壯,如果跟他們在一起,可以得到更多食物,還能生下強壯的孩子。
部落裏的女人雖然常常換男人,但如果找到一個像朔這樣強大的男人,她們也是不會輕易放手的。
可惜,朔都十七歲了,竟然一點找女人的意思都沒有,連山月也看不上。
不只是朔,狩獵隊的池和丁也不找女人。
巫炎的狩獵隊走了,她們的選擇越來越少。後來有人想到,莘也是男人啊,雖然他不強壯,但是他聰明,又受人尊敬,是神使大人,這也是好男人呀。
其他女人一聽,是這個理。而且喻莘會把食物分給別人,如果成為他的女人,肯定也能分到,他的食物又多,确實是個好人。
于是,在喻莘不知道的時候,他默默成為了部落之草。
“……要磨到這麽細這麽尖才行。”喻莘拿出他磨好的骨針給采集隊的隊員們展示。
展示好後,他讓隊員們磨,自己拿着針去部落中間的大篝火堆。
其他人都在這裏,很熱鬧,有許多人圍着篝火跳舞。他在離篝火不遠處的一塊大石頭上找到了朔。朔累了就喜歡到這裏發呆。
“朔,你能幫我一個忙嗎?”喻莘問他。
朔轉頭,沒說話。看來是太累了,還沒緩過來。
喻莘把磨好的骨針給他看:“我想在這裏戳個洞,但不知道怎麽弄。”他把預備做針孔的地方指給朔看。
朔端詳片刻,起身,走回自己洞裏拿出一把小刀。
确切得說,是一柄用某種動物的牙齒做的小刀。朔稍稍一發力,骨針上的洞就刺好了。
“嘿嘿,謝謝。”喻莘拿回骨針道。
朔點頭,指指骨針,還是沒說話。
喻莘卻立刻讀懂他的意思,解釋道:“這是針,我想用針線縫東西,這樣能用獸皮做很多東西,你上次獵的鹿的韌帶就是線,等我做好了給你看。”
朔點頭,因為累的關系,臉上很麻木,沒什麽表情。
喻莘轉身要走,突出腦子裏閃過一個念頭。
他回頭,半是思考半是探讨地道:“動物們也需要鹽,食肉動物通過獵物的血肉獲取,食草動物呢?草裏面可沒有鹽……它們得找天然的鹽……
“鹽塊,
“對,它們會舔鹽塊。
“只要找到鹽塊,我們就有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