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5.雙目相對再難忘
縱是做好了準備,墨傾涵仍然覺得痛得鑽心。墨傾涵自幼被嬌養着,如今只覺得渾身上下似乎被人割了數十刀。墨傾涵就在這山坡上滾來滾去,也不知道滾了多久。要不是那菲比常人的意志,墨傾涵恐怕早就昏死過去了。如今,墨傾涵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活下去。
陰森森的山腳下,一輪明月挂着空中,為夜色鍍上一層銀光。少了幾分陰森,卻多了幾分清冷。
“閣主。”一男子恭恭敬敬地遞上上一章紙條。
玄衣男子背對着衆人,如墨的長發披散下來,映着皎潔的月光,宛若神祗降臨。男子接過紙條,面無表情地将紙條看完,冷笑道:“白遠興倒是大的好算盤。”
周圍的四個人聽到後,均低下頭,沉默不語。原本就肅靜的山林裏,一瞬間沉靜得可怕。
“他既然想保安家,我就讓他保。”半晌,男子才開口。
男子話音剛落,四人皆是驚愕地擡頭。對于自家閣主的手段,他們自然清楚。看似溫和,可是其中的狠戾又有幾人知曉?寧可惹惱邪教,切不可惹昭幽閣。在普通百姓眼中,昭幽閣裏的人武功別別的江湖勢力高那麽一點點,智謀比別的謀士多那麽一點點,家底比別的世家多了一點點,人脈比別人廣那麽一點點。當然,昭幽閣也一直都很低調,并奉行着韬光養晦的政策。直到一百多年前,昭幽閣的某一代閣主惹了前朝萬元皇帝的眼,萬元皇帝想要鏟除昭幽閣。昭幽閣并未反抗萬元皇帝,反而退避三舍。只是數日後,原本還可以再稱上半年的大洛朝,卻迅速被大墨朝取代。至此,衆人才真正開始注意到這個昭幽閣,這才發現,昭幽閣的歷史極為悠久。歲月更疊,滄海桑田,可是昭幽閣依舊是昭幽閣。
五年前,昭幽閣的新閣主郁清奕,血洗摩柯三教,手段狠厲,連邪教前任教主都自愧不如。這一刻,昭幽閣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也有人想打探昭幽閣的勢力究竟強到什麽地步,卻發現,昭幽閣宛若一團迷霧,衆人永遠都只能看到表象。
玄衣男子剛想開口說些什麽,突然目光一厲看向不遠處的山坡。身邊的一個灰衣男子神色一肅,飛身向遠方。不到半盞茶的功夫,灰衣男子出現在衆人眼前,懷中還有一白衣女子。
女子雙目緊閉,細膩雪白的皮膚帶着血痕,明顯是被刮到的。雪白的衣衫帶着血色,淩亂不堪,如雪般的肌膚裸露在外。那一道道傷痕顯得異常礙眼。臉上被樹枝刮傷的傷口,至今還有鮮血未幹。
“回閣主,剛剛這位姑娘從山坡上滾了下來。”男子恭敬地回答。
“姑娘,醒醒。”一邊一個年紀略微有些大的老者走了過來,輕輕地搭上了女子的脈搏。
“木老,怎麽樣?”清冽的聲音響起。
“回閣主,這位姑娘體質偏弱,又從山坡上滾了下來,身上多處擦傷。倒沒有什麽大的問題,只不過需要靜養一段時間了。”老者皺着眉頭回答,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可是卻說不出到底哪裏不對。大概是他多心了吧,以他的醫術雖然及不上閣主,可是即使是莫志初,也未必記得上他。
朦胧中,似乎有人在叫她。墨傾涵強迫自己睜開眼睛,入目的是一雙深沉如瀚海般的眼睛。那雙眼睛太過深邃,仿若沒有波瀾般平靜。順着那雙眼睛,墨傾涵打量着這個人。微微嘆息,原來這個世界居然還有比父王更美的男子。墨傾涵繼承了京城第一美女和第一美男的容貌,卻依舊不得感嘆眼前男子的俊美。男子周身氣息冷冽,卻不會給人陰柔的感覺,想必是個萬難接近的人。
郁清奕也一直在注視着這個突然出現來歷不明的女子。原本雙眸緊閉的女子,微微動了動,緩緩地睜開了眼前。郁清奕緩緩擡起眼簾,對上那如水的眸子,不禁微微一怔。都說眼睛是人的心靈之窗,眼前這個陌生女子的眼睛太過清澈,讓人不忍移開眼。郁清奕走南闖北那麽多年,閱人無數,卻是第一次見到這種眼睛,倒是有些怔住了。
Advertisement
四目相對,墨傾涵莞爾一笑,宛若蓮花綻放,又如落落餘晖,再難忘記。
“嗯……”渾身的疼痛讓墨傾涵那張小臉有些扭曲,随即又恢複了正常。死死地咬住下唇,墨傾涵不斷地在心裏告訴自己:“不能失儀。墨傾涵,你要記住,你是萍雲郡主,不管在什麽時候,都不能失了郡主的風範。”
郁清奕細細地大量了女子的穿着,一看就是上好的布料,想必這個女子的家世必定不凡。想到這裏,即使是郁清奕也不禁微微有些動容。這個女子一看就是被人嬌養着的,如今居然如此的隐忍,着實不易。罷了,看在這一點上,就救你一命。
“很痛?”郁清奕輕輕地問道。
墨傾涵搖了搖頭,雖然有些痛,可是跟每次蠱毒發作了的時候比起來,還差得遠呢。郁清奕見狀,嘆了口氣,一把将墨傾涵橫抱了起來。
好輕!郁清奕不禁一怔。随即看到女子眼中隐忍的痛苦,也沒有在意。其餘的四個人見狀,微微一愣,并未言語,靜靜地跟上。
倚在郁清奕懷中的墨傾涵臉色微微一紅,靜靜地伏在郁清奕的懷中。還好自己還活着。此刻的墨傾涵十分慶幸自己做了一個十分正确的決定。倘若自己若是死了,父王恐怕也活不下去了吧。想到這裏,墨傾涵神色一黯。惜花三少,想到這個名字,墨傾涵那如水的眼眸宛若寒冰,我墨傾涵必在你身上加倍讨回今日的恥辱。
郁清奕一直在暗中觀察墨傾涵,見墨傾涵的臉色變了又變,不禁心裏一沉。今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讓她露出如此神色。要不要查查呢?算了,救他已經算是自己多管閑事了。
這一路,衆人各懷心思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