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清婉柔軟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室內, 聽來天真, 問出的卻是世上最殘酷的問題。
英王的表情瞬間凝固, 勾起的唇角下壓,緊緊抿起,眼中再無半分笑意。許久,他的聲音淡淡響起, 不帶一絲波瀾:“這不是你該關心的事。”
氣氛一下子沉滞下來,壓在人心上,沉甸甸的仿佛要叫人窒息。輕城好不容易積累的勇氣瞬間消失,低垂下頭, 不敢再問了。
英王擡眸,看到的便是小公主垂頭喪氣的模樣,螓首低垂, 玉頸微彎, 交疊的雙手緊緊攥在一起, 用力得指尖都發了白。
不過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 知道什麽,自己何必遷怒于她?英王的心沒來由地柔軟下來, 突如其來開了口:“這是我亡妻的遺物。”
咦?輕城擡起頭,驚訝地看向他。
英王恍惚了一瞬,眉梢眼角都柔和下來,帶着缱绻:“當年我在落難時遇到她, 銀錢用盡, 靠着典當這支簪子支撐過了好幾日。可我知道她其實很舍不得, 在把簪子拿出去的前一天晚上,還偷偷哭了一場。”
他顯然不擅長傾訴,幾句話說得又慢又澀。
回憶并未褪色,緩緩展開:小姑娘趴在桌上,望着手中的芙蓉簪,明月皎皎,照亮她淚光盈盈。他看在眼中,知道她的不舍,可恨當時卻無能為力。等他的人找來,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當鋪把簪子贖了出來。
得回芙蓉簪的那一天,他滿腔欣喜。私心裏,他一直期盼着,能有一天親手幫她把發簪插回鬓邊,換取她展顏一笑。
可他終究沒有等到那一天,他失去了她,從此,只能在午夜夢回之際偶爾看到她的笑顏。
輕城卻是一頭霧水:不是,當初難過是難過,她怎麽不記得自己哭過?他到底腦補了什麽?
英王見她呆愣愣的模樣,腦海中浮現出另一張神态相似的面容。他的唇角不知不覺慢慢勾起,笑着笑着,漸漸發苦:他犯下了大錯,沒有保護好她。當他沖進新房,看到她倒在血泊中,那一刻,當真是心膽俱裂。
輕城怔怔地望着他眼中的黯然與死寂,恍然間似乎明白了什麽,輕聲問道:“我聽說她是被一個湯圓……”
英王閉上眼睛,搖了搖頭:“是我害了她。我太自信了,以為自己能掌握一切,卻讓她陷于險境之中。”
他的聲音聽來依舊平靜,其中的絕望與悔恨卻撲面而來。這些話,他藏在心中太久,今天,卻莫名地全部說了出來。
Advertisement
這一刻,輕城清晰地感受到了他的痛苦和絕望,他不希望她死!
一個從不敢想的念頭忽然從心底閃過:她一直以為他對自己是無情的,可如今看來,顯然不是。他不知道她的秘密,根本沒必要在她面前作僞,莫非她從前全搞錯了?
他和太後的那些話,套用在莊家小姐身上固然可以,可若是主人公換成自己,似乎也是毫無違和感的。唯一想不通的,她的存在,如何能成為對付莊家的工具?
可有一點很清楚,如果是這樣,她和他的婚事顯然從一開始就存在種種算計。他并無殺她之心,卻極有可能默許了太後等人對她的利用,只是沒想到在最後,事态失了控,讓她丢了性命。
他沒有殺她,卻讓她因他的求娶而喪命。
她腦中一片混亂,一時間,幾乎忍不住沖動,想向他問清楚全部真相。
恰在這時,外面忽然傳來通報聲:“陛下駕到。”
英王睜開眼,站起身來看向外面,剛剛的愧悔痛苦在一瞬間消失不見。
輕城知道已錯過了詢問真相的最佳時機,懊惱地握了握拳: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時候過來!只得跟着他去迎接宣武帝。
宣武帝看到她,有些意外:“榮恩怎麽在這裏?”
輕城從懊惱中回過神,暗叫不妙。差點忘了,她可是偷溜進來的,這下又被宣武帝抓包了。
英王恢複了平時冷肅端凝的氣勢,看了輕城心虛的表情一眼,随口解釋道:“臣弟馬上要回西北了,特意召她過來問問蠻奴的情況。不知皇兄因何而來?”
宣武帝也就随口一問,聞言,神情苦惱,欲言又止:“朕正要跟你說蠻奴的事。”
英王淡淡道:“不必了,榮恩已經都告訴我了。”
宣武帝見他拒絕的态度,表情更苦惱了:“朕也不想罰他,可那小子實在膽大包天,朕再不管他,只怕要把朕的皇宮都掀了。”
英王道:“皇兄教訓自己的兒子,不必向臣弟解釋。”
宣武帝讪讪:“蠻奴到底是你帶大的,朕怕你擔心,也想向你讨個主意。他跟太子終究是兄弟,鬧成這樣也不好。”
英王看了他一眼:“我說了主意,皇兄願意聽?”
宣武帝道:“若有道理,朕自然會聽。你且說來聽聽呢。”
英王直截了當地道:“要我說,蠻奴很好,根本不需要教訓。”
輕城驚訝地看向英王,他剛剛在自己面前可不是這麽說的,這會兒怎麽護起短來了?
宣武帝似乎也被噎到了,艱難地道:“這小子無法無天,連太子都敢打!”
英王連眉毛都不動一下:“蠻奴行事向來心中有杆秤,他打趙昶,一定是趙昶有欠打的理由。何況皇兄有證據證明是蠻奴打的嗎,沒證據的話,憑什麽要我們蠻奴受罪?”
輕城嘆為觀止,可算是知道趙蠻無法無天的性子是誰護出來的了。不過,莫名覺得開心怎麽辦?至少,英王對趙蠻是真好。
宣武帝似乎也不知道說什麽好了,苦笑道:“你這樣護着蠻奴,對他來說未必是好事。”見英王不接他的茬,他嘆道,“你呀,還是這麽個寧折不彎的脾氣。當年你若肯稍稍低頭,也不至于……”
“皇兄!”英王驀地擡高聲音,打斷了他的話,聲音如冰。
“好好好,你不愛聽,我就不說了。”宣武帝意外的好脾氣,慶幸道,“還好蠻奴沒有完全像你,沒有死抱着規矩面子不放,闖了大禍居然還知道抵死不認,自己把馬腳藏得好好的。”
輕城在一邊聽得汗噠噠:這個似乎,好像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吧,您身為一國之君,這樣語帶誇獎地說出來,真的不要緊嗎?
宣武帝卻越說越贊賞:“沒想到他小小年紀,心裏已頗有成算,這一手玩得當真漂亮。反而是太子,被個十一歲的孩子拿捏住,實在叫朕失望。”
英王不客氣地指出:“誰叫你只有這樣一個寶貝疙瘩,從小就順風順水慣了的。”
也只有這個弟弟敢這麽和自己說話了。宣武帝嘆道:“朕與皇後,對他确實太過寵溺了。不過,”他語氣一轉,語重心長地道,“太子終究是太子,今後是要繼承朕的江山的。蠻奴是他的弟弟,朕只希望他們兄弟連心,蠻奴能成為太子的左臂右膀,就和你我一般,委實不希望兩人之間有什麽龃龉。”
英王目露警惕:“您究竟想做什麽?”
自己這個皇兄素來不會做無緣無故的事。上一次對自己這麽苦口婆心,推心置腹,還是看上了自己的得力幹将,錢糧軍師詹慶餘,向自己借人,把人放到戶部去幫忙的時候。
皇兄一直忽悠自己,會把人還來。結果,眼看着詹慶餘都做到了戶部尚書,即将入閣,他才反應過來,這壓根兒就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了。
宣武帝清咳了聲:“我打算讓蠻奴出宮開府。”
出宮開府?就是要叫趙蠻獨立出去了。英王神色頓變,立刻問道:“您打算給蠻奴什麽爵位?”
宣武帝道:“他到底年紀還小,我想着還要多磨練他兩年。”
“所以?”英王追問。
宣武帝又咳了一聲:“所以朕打算先給他一個奉國将軍的封號。”
英王冷笑:“皇兄還記得臣弟出宮開府時是什麽爵位?”
宣武帝當然記得:英王是他胞弟,太後嫡子,宣武三年出宮開府,他心疼幼弟,一開始封的就是親王。趙蠻的身份比不上英王尊貴,可到底是個皇子,他的皇子又少,趙蠻算是第一個出宮開府的,按理說怎麽也該混個郡王。
宣武帝頭痛地揉了揉額角:“朕也知道委屈了蠻奴,可他身世特殊,實在不好太招人眼,又是因為特殊原因提早出宮的,太子面上,也不好太擡舉他。朕以後總會補償于他。”
所以,他說來說去,終究還是要蠻奴為太子讓位。
英王沉默下來,卻也知宣武帝只是告知他罷了,自己并不能改掉對方的決定。半晌,他開口問道:“皇兄打算怎麽補償蠻奴?”事已至此,他只能盡可能為趙蠻争取利益。
宣武帝道:“朕已下令,蠻奴待遇比照郡王。另,诏令翰林院挑選名師大儒,赴奉國将軍府悉心教導蠻奴。”趙蠻的學習事宜一直是他和英王的心病,他下了決心,趁這次機會一并解決。
英王皺眉:“翰林院舉薦的人能教好蠻奴?”
宣武帝道:“一個不行就找兩個,兩個不行就再換,總能找到合适的。”
英王不滿意:“這不是白白耽擱時間?”
宣武帝無奈:“或者你有更好的辦法?”
英王要有辦法,就不會病急亂投醫,委托輕城找人了。
兩人一時僵持在那裏。
輕城在一邊裝了許久隐形人,弱弱開口:“那個,送三弟去西嶺書院怎麽樣?”自上次姜羨魚提過西嶺書院後,輕城就找人詳細了解過這個書院。
西嶺書院的山長今山先生是宣武七年的兩榜進士,學識淵博,尤善實務,為官時斷案如神,退隐後一心辦好書院,他的書院不問出身,因材施教,文武雙修,是能學到真本事的。
最出名的一個例子便是梁閣老的小兒子梁休,梁閣老五十歲時才得了這個嫡子,那真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口裏怕化了,梁夫人溺愛,把孩子寵得不像話,小小年紀就成了京城有名的纨绔。
梁閣老一管他,梁夫人就哭天喊地,攔着連根頭發絲都不讓碰。梁閣老實在沒辦法,又見兒子越來越不像話,一狠心,将人送去了西嶺書院。
今山先生和梁家約法三章,将人留在書院兩年不給回。兩年後,梁公子回相府,竟已是脫胎換骨,行事周到有禮,甚至下場考中了秀才,把梁閣老夫婦喜得跟什麽似的。
經此一事,西嶺書院名聲大噪,更叫人趨之若鹜。
她越了解越覺得西嶺書院适合趙蠻,只苦于趙蠻困在宮中,不方便求學。如今,宣武帝要趙蠻出宮開府,這個最大的困難便不複存在了。
“什麽西嶺書院?”英王離京日久,消息已經不靈通。
宣武帝倒是知道:“榮恩說的是羅今山辦的那個書院?”
“姓羅的辦的書院?”英王微愣,現出不快之色。
英王認識今山先生?看上去似乎挺不待見對方的樣子。輕城遲疑:“可是有什麽不妥?”
宣武帝道:“這小子狂妄得很,連朕的官都不願做,朕幾次派人請他,他都愛理不理的。對了,我記得你和他打過交道。”
英王點頭:“他在朝廷為官時,我們曾經合作過一陣子,确實是個有本事的,就是性子古怪了些,和我有過一些過節。”
聽他口氣,似乎還不是一般的過節。
輕城失望:“不行就算了,先按父皇的法子試試看吧。”
“不必試了,”宣武帝是了解過西嶺書院的,稍稍思索,拍板道,“榮恩這個主意好,就去羅今山的書院。那小子有點本事,應該能制住蠻奴。”
輕城:“……”宣武帝這話說的,怎麽感覺好像自己給趙蠻挖了個大坑?
宣武帝解決一樁心事,十分高興,興致勃勃地道:“還有一事你幫我參詳參詳。”
英王道:“皇兄,時候不早,我該準備出發了。”
“耽擱不了你多少時間。”宣武帝道,“還是蠻奴的事。他既然要封爵,總不好再混叫小名了。朕尋思着,索性一并将他上玉碟,特意為他拟了個名,你看合不合适?”
英王問:“什麽名?”
“趙淳,”宣武帝淩空寫下淳字,解釋道,“質樸敦厚謂之淳,而有後福。這個名字可好?”
“不好,”英王絲毫不給宣武帝面子,一口否決,“和蠻奴不配。”
輕城也覺得宣武帝這名字起的不配,趙蠻和淳樸兩字,當真是差了十萬八千裏。
宣武帝不服氣:“那你有什麽好名字?”
英王早有準備,不慌不忙地道:“國之重器謂之玺,皇兄既然希望蠻奴以後成為太子的左臂右膀,自然是要他做國之棟梁的。不如為他起名叫趙玺?”
輕城一下子睜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