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1)

賈琏一路緊趕慢趕, 終于搶到了柳泉居今天最後的兩份豆沙包和銀絲卷, 一路拎着油紙包上系的麻繩,賈琏進了府便直接去了元姐兒的小跨院。

元姐兒愛吃零食,這事無論是賈琏還是榮國府的衆人, 哪怕是遠在王府的司徒砍也都是知道的。

于是無論是賈琏還是司徒砍都會收集一些新鮮吃食給元姐兒。至于榮國府的其他人,則是時常勸着元姐兒不要太重口腹之欲, 省得傳出去不好聽。還有就是這年頭哪怕她真的胖成了楊妃那樣,也不一定會像楊妃那麽好命再遇到一個唐明皇了。

還是不嫌她有狐臭的那種。

元姐兒對于這些說詞都是左耳進右耳出,一概不上心。

胖咋了?胖起來的每一兩肉肉,都是她辛辛苦苦一口一口吃下去的。讓她減肥,憑啥呀?

還有吃點東西怎麽了?小時候你們不都說能吃是福的嗎?

人吶, 不能總是這麽善變。

想當年,每年夏天一到, 元姐兒就是夜市上的常客,從來都是從夜市這頭吃到夜市那頭的。

她都沒嫌棄這個時代的吃食不夠入味不說, 還欠缺各種調味料呢。乃們又是咋忍心勸她不要吃的?

于是每每衆人提起這個, 元姐兒就會一臉生無可戀的說着宮女一日三餐都是吃了啥糟心玩意。

聽到元姐兒提宮女的夥食标準, 賈母便只能偃旗息鼓再不勸她。

畢竟自己孫女有多愛吃肉, 一桌吃飯十幾年賈母比任何人都清楚。想到宮女一年也就只有年節時才能吃上一回肉,賈母真擔心這性子本來就又酸又容易炸毛的孫女蹦高似的不想進宮了。

因為吃不上肉而不進宮, 賈母心塞塞的表示, 這個理由她接受不了。

(>﹏<)

往事不提,只說賈琏一路暢通無阻的進了屋子,賈琏就被她姐抱着根一尺多長的肋排條啃的樣子囧到了。

Advertisement

說好的蒼白無助呢?

說好的失血昏迷, 身嬌體弱呢?

這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樣。

滿頭黑線的看着他姐一臉油的跟他打招呼,賈琏木着張臉将手裏一直提着的點心交給元姐兒屋裏的大丫頭,然後道了一聲他先去給老太太和大老爺大太太請安一會再回來便走了。

從外面回來先給家中長輩請安,這是規矩。賈琏之前心裏惦記着元姐兒,又對賈母生了股氣。氣賈母既要用他姐,還讓人這麽搓磨他姐,心太狠了些。這般想的賈琏這才不顧規矩先來看元姐兒了。

可當賈琏看到元姐兒跟本不是傳說中的那個樣子,賈琏便心有所悟,放下心的去給賈母和大房諸人請安。

榮國府裏的消息都跟長了飛毛腿似的,賈琏從元姐兒房裏出來時,賈母便知道了賈琏回府了。

她是知道賈琏與元姐兒自小感情就好,也因此聽說賈琏回府,第一個先見了元姐兒倒是不曾意外。

過了一會兒,等到賈琏過來請安,祖孫倆個說了幾句場面話,然後賈母又嘆了口氣的對賈琏說道,“你嬸子也是糊塗了,說話不清不楚的。倒是讓你大姐姐傷了身子。看你大姐姐熬得那個樣子,老婆子這顆心都讓她揉碎了。”

賈琏:......

您老這話誰信呢?

我娘要是還活着,我就相信你這句話是真心的。

想到被人害了的親娘,賈琏兩只垂在身側的手緊緊的握成了拳。低垂着頭,不敢讓面前高坐唱戲的老太太看見他嗜血的神情。

這筆帳,咱們可記着呢。

老太太說的話,賈琏一個字都不相信。就以老太太那想要時刻掌控全府的心思,他能不知道二太太讓他姐幹什麽了,能不知道他姐的書房一夜一夜的點着燈?

國子監裏有不少大家子弟,跟他們交好後,賈琏正經聽說了不好內宅陰司。然後賈琏就非常慶幸,他與他姐所呆的榮國府比那些人家幹淨多了。

不然就以他和他姐那簡單粗暴的手段,估計這會兒子墳頭的草都齊腰高了。

想到這裏,賈琏握成拳頭的手又松了下來。

這就是戰場。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孫兒聽說大姐姐生病,心憂大姐姐病情,剛普一入府便去了大姐姐的院子。大姐姐的臉色...”說到這裏,賈琏就頓了頓,未盡的話,他是準備讓老太太自行幻想了。反正賈琏知道哪怕是讓老太太想破頭,估計也不會想到他姐小臉粉紅,一臉油花的。

(→_→)

見到這種情況賈琏便知道他姐沒有吃虧,至于其他的賈琏也就沒想着再追究。

畢竟那位讓他姐吃虧的二太太,已經很慘了。

“剛剛孫兒心急,壞了規矩,還請老太太責罰。”

賈母剛還在想着賈琏見到了什麽,又見賈母彎腰鞠躬請罪,眼睛閃了閃,笑得一臉的慈祥,“看到你們姐弟情深,老太太高興還來不及,又怎麽還會罰我們琏兒呢。好孩子,快別自責了,老太太知道你的心意。”

賈琏聽到賈母這麽說,倒是沒再說什麽的順杆爬了下來,先是謝了老太太疼愛,然後又說要回到東大院給他老子請安去。

賈母見此,便打發賈琏去了東大院。之後也沒說要留他過來吃飯的話。

想來賈母也知道賈琏今天晚上差不多是要在元姐兒那裏用晚膳了。

一時,賈琏離開榮慶堂,先去見了賈赦和邢夫人,然後又去綠柳那裏見了綠柳和迎春,将給迎春買的木雕小玩具交給她玩,這才又轉頭回了西邊。

雖然賈琏極不喜歡給他那位賈正經的叔叔請安,但按着規矩總是要去見一面的。

在他二叔的書房給他二叔請了安,又接受了他二叔的考校,最後才去後院見王夫人和新出生的堂弟。

王夫人對賈琏若是以前還能維持個面子情,那麽現在卻是一點都沒有了。

因着還有兩天王夫人才出月子,所以這會兒子賈琏也不過在門外窗下請了安,并沒有看見王夫人面上那厭惡嫉恨的醜陋模樣。

關于銜玉的流言現在已經差不多被京城到處都在販賣的通靈寶玉壓下去了,可賈琏還是有些好奇新堂弟現在是什麽模樣。

只賈琏在二房這裏并不受歡迎,剛說了想要見見堂弟,周瑞家的就說寶二爺剛睡下,琏二爺改日再見吧。

賈琏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周瑞家的,直接甩着袖子走了。

說的好像他多稀罕似的。

他還不是擔心他姐移情別戀嘛。

呸,呸,呸,不是這個詞,不過意思也差不多。

揣着點小心思,賈琏面上不顯的回到元姐兒的小跨院。看到他姐兒還在啃肋條,旁邊桌上還擺着他帶回來的吃食。

看那數量就知道自他離開,他姐就沒有停過嘴。

元姐兒見他回來,示意丫頭給他洗手。然後在賈琏洗完手後,又指指桌上食盒裏還散發着碳烤香氣的肋排條。

“麻麻辣辣的,烤的又香又酥嫩,你快嘗嘗。”

這肋排條是司徒砍悄悄派人送過來的,元姐兒剛吃了第一根,賈琏就回來了,忒有口福了些。

賈琏從不跟元姐兒客氣,見元姐兒指着那肋排條說好吃,哪怕是不好吃,賈琏也會陪着他姐兒一起遭罪。

拿起一根肋排條,賈琏只聞了聞便覺得開胃。笑着看了元姐兒一眼,賈琏便大口吃了起來。

國子監的飯菜雖然都不錯,可到底那些菜是為了照顧所有人的脾胃,做得沒滋沒味的。現在吃到這種開胃的吃食,賈琏不覺得也有些餓了。

姐倆個面對面,将十二根肋排條都啃了個幹淨,這才傳話到廚房,晚上做些清淡的吃食,再做兩碗素菜涼面便罷了。

現在傳話到廚房,飯菜怎麽說也要半個時辰才能送過來。姐弟倆正好能将那些肋排條上的肉消化消化。

端着茶杯,賈琏看了一眼元姐兒屋裏的丫頭們。元姐兒明白事,直接給丫頭們使了個眼色。

幾息之後,屋裏便只剩下元姐兒和賈琏倆姐弟。賈琏才問元姐兒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元姐兒簡單的将事情經過說了一遍,賈琏聽了沉着臉沒有說話。

半晌,賈琏才長長的吐出一口氣,像是說給元姐兒,又像是說給自己聽的輕聲言語,“若是咱們手上沒有銀錢,也沒有可以信得過的人,今天這事,虧是吃定了。”

元姐兒點頭,“若不是讓人弄了些血進來,我就只能割自己的肉了。哼,十天抄完十遍妙法蓮華經,虧她想得出來。”

其實元姐兒從開始習字後,便有意識的抄寫女戒女則以及各種各樣的經書。就是為了不時之需。

一直到現在,元姐兒每天還要寫上一個時辰的字。這一個時辰,元姐兒正經抄了不少經書和女戒。

那妙法蓮華經是內宅女眷以及這個時代的女人經常看,經常抄寫的。所以說別說是十遍了,就是讓元姐兒拿出二十遍的手抄經書,元姐兒也能拿的出來。可問題是這一次她拿出來了,那下一次呢?

還不如想個釜底抽薪的辦法,将這種事杜絕掉。

賈琏了解元姐兒,也知道元姐兒練字的時候都是抄這些東西的。之前一時沒想到,也不過是關心則亂。

想到這一點的同時,賈琏也想到了他姐那什麽都吃就是不吃虧的性子。一時間倒是對那位偷雞不成失把米的二太太有些同情了。

惹誰不好,偏偏去惹他姐。這下倒黴了吧。

不過,

“姐,那你想沒有想過以後。你真的要聽老太太的話進宮去嗎?就咱們家這從根子都要爛掉的人家,光靠一個女人進宮折騰又有什麽用?”

元姐兒點頭,她也覺得不光是榮國府,是整個賈家,都是那種不破不立的狀态。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前人種的樹已經被沒用的子孫養得枯死了,重新種樹是唯一的辦法。不過這跟她進不進宮沒啥太大的關系。

“确實沒什麽用,可你姐既然來這世上走一遭,總不能連禦膳房做的飯菜都沒吃過一口吧。”

賈琏:......

他們說的真的是同一件事嗎?

作者有話要說: 聽說楊貴妃有狐臭,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作者上大學的時候,宿舍裏到是有一個。其實時間長了,也就聞不到了,不過那個妹子卻直接将自己整成了神精質的潔癖。

誠如你們所希望的,下雨了。

妙法蓮華經 ——(太長了,截了一段給大家看看長度吧。)

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天地教主。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于過去無量數中。求法華經。無有洩倦。于多數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有上菩提。心不退轉。

爾時世尊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數。 為求大法顧。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裕樂。

捶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觧說。 身當為奴仆。

時有五道仙。 來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吾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随仙人。 供給于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随時恭敬與。

情存廟法顧。 身心有洩倦。 普為鑄衆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裕樂。 顧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顧為吾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無量諸華光是。由提無量諸華光善知識顧。令我具足五。慈悲喜收。五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有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天地教主善知識顧。’

告鑄四衆:‘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天地教主卻後過無量數。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觧。有上士。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數。廣為衆生說于廟法。順河薩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發緣覺心。順河薩衆生發有上道心。得有生忍。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後。正法住世二十中數。全身收立。起七寶塔。高五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璎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廟塔。無量衆生。得阿羅漢果。無量衆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衆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鑄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廟法華經有上華無量鑄華光通天地教主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廟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于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無量鑄華光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楹師立。可與相見。論說廟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楹師立。坐千華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于大海薩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鹫山。從蓮華下。至于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智積菩薩問文楹師立:‘仁往龍宮。所化衆生。其數幾何?’文楹師立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有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鹫山。住虛空中。此鑄菩薩。皆是文楹師立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五。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楹師立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衆。 今此鑄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鑄衆生。 令速成菩提。

文楹師立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說廟法華經。’智積問文楹師立言:‘此經甚深微廟。鑄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楹師立言:‘有薩潔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立根。善知衆生鑄根行業。得。鑄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鑄法。于垞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有礙。慈念衆生。優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廟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吾家如來。于無量數。難行苦行。積功壘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收身命處。為衆生顧。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于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廟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一定衆生類。 有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衆生。

時無量諸華光語隆女言:‘吾謂不久得有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有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數。勤苦積行。具修鑄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優有五障。一者。不得作天王。二者。帝吾。三者。模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隆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善女謂智積菩薩。尊者無量鑄華光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急否?’答言:‘甚急。’女言:‘以吾神力。觀我成佛。複速于此。’當時衆會。皆見隆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有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五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定衆生。演說廟法。爾時薩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此隆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喚喜。悉遙敬禮。無量衆生。聞法觧悟。得不退轉。無量衆生。得受道記。薩婆世界。三千衆生住不退地。三千衆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無量鑄華光。一定衆會。默然信受。

妙法蓮華經正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五九時。佛住有衛華國園。心得自在。皆于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心不退轉。皆得。樂說辯才。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鑄佛。于鑄佛所。植衆德本。常為鑄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此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華有數百千萬億衆生。其名曰:文楹師立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華國菩薩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得自在菩薩。華國菩薩。寶積菩薩。如是等菩薩九萬人俱。

爾時五提桓因。與其眷署二萬天子俱。複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署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署三萬天子俱。薩婆世界教主。無量鑄華光。優缽羅隆王等。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有五萬闼婆王。樂音萬闼婆王。美萬闼婆王。美音萬闼婆王。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幹百千眷署俱。無量鑄華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署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嘆。為鑄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天雨華國陀羅。地藏王佛。華文楹薩。而成佛下。及鑄大衆。普佛世界。五種不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小王。轉輪聖王。是鑄大衆。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世界。靡不周遍。于此世界。盡見此土五趣衆生。又見此土現在鑄佛。及聞鑄佛所說經法。并見此鑄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鑄修行得道者。複見鑄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觧。種種相貌。行菩薩道。複見鑄佛般者。複見鑄佛般後。以佛收立。起一十五寶塔。四乘蓮花寶座。

爾時華國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華。今佛世尊入于三界。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複作此念:‘是文楹師立。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鑄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及鑄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華國菩薩。裕自決疑。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而問文楹師立言:‘以何因緣。而有此華。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九千土。悉見此佛國界莊嚴?

于是華國菩薩與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楹師立。 導師何顧。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華陀羅。 華國楹薩。 栴檀香風。 悅可衆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五種不動。

時四部衆。 鹹皆喚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上至有頂。 鑄世界中。 五道衆生。

善善業緣。 受報好醜。 于此悉見。

又睹鑄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廟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鑄菩薩。 有數億萬。

音深廟。 令人樂聞。 各于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衆生。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有上慧。 為說淨道。

文楹師立。 我住于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衆多。 今當略說。 我見此土。 恒薩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收。 金銀珊瑚。

真珠模倪。 砗磲瑪瑙。 金剛鑄珍。 奴婢車乘。

寶飾辇輿。 喚喜布收。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鑄佛所嘆。 或有菩薩。 驷馬寶車。

欄楯華蓋。 複見菩薩。 求有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求佛智慧。 文楹師立。 我見鑄王。

往詣佛所。 問有上道。

護住須發。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裕。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贊鑄法王。 複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鑄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衆講法。 新樂說法。 化鑄菩薩。

破魔兵衆。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有成。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及吾眷署。 親近智者。

一心不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有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收。 衆廟卧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收。 種果微廟。 喚喜有厭。 求有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靜法。 種種教诏。 有數衆生。

或見菩薩。 觀鑄法性。 有有二相。 優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有所著。 以此廟慧。 求有上道。

文楹師立。 又有菩薩。 佛法度後。 供養樹立。

又見佛子。 造鑄塔廟。 有數恒薩。 嚴飾國界。

寶塔吾廟。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鑄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楹師立。 鑄佛子等。 為供樹立。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楹特廟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衆會。 見此國界。 種種楹廟。

鑄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楹。 願決衆疑。

四衆新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顧。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廟法。 為裕說此。 為當授記。

示鑄佛土 衆寶嚴淨。 及見鑄佛。 此非小緣。

文楹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爾時文楹師立語華國菩薩。及鑄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裕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鑄善男子。我于過去鑄佛。曾見此華。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顧當知今佛現光。亦複如是。禦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定世間難信之法。

顧現華國: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有邊不可思議數。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觧。有上士。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廟。純一有雜。具足清白善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鑄菩薩。說應五。令得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成一定種智。

‘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複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華國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華意。五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鑄王子。聞父出家。得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悉收王位。亦随出家。發大乘意。常修善行。皆為法師。已于千萬佛所。植鑄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于大衆中。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天雨華國陀羅。華國陀羅。華國楹薩。華國楹薩。而華佛上。及鑄大衆。普佛世界。五種不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小王。轉輪聖王。等。是鑄大衆。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鑄佛土。華國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裕聽法。是鑄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裕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華國。有五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界起。因華國菩薩。說大乘經。名廟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五十小數。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五十小數。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衆中。有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洩倦。

‘華國當知。爾時華國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廟光菩薩。吾身是也。今見此祥發。與本有異。是顧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廟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楹師立于大衆中。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有數數。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衆生。 有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随修善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于鑄大衆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界。 名無量義處。

天雨華國陀。 天鼓自然鳴。 鑄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定鑄佛土。 即時大微動。 佛放眉間光。 現鑄稀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定衆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鑄佛土。 以衆寶莊嚴。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鑄天人。 龍神夜叉衆。 萬闼西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鑄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廟。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衆。 敷演深法義。

一一鑄佛土。 聲聞衆有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此大衆。

或有鑄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優如護明珠。

又見鑄菩薩。 行收忍辱等。 其數如恒薩。 斯由佛光照。

又見鑄菩薩。 深入鑄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有上道。

又見鑄菩薩。 知法寂靜相。 各于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衆。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喚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适從三界起。

贊華國菩薩。 吾為世間眼。 一定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吾能證知。 世尊既贊嘆。 令華國喚喜。

說是法華經。 滿五十小數。 不起于此座。 所說上廟法。

是華國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衆喚喜已。

尋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衆。 鑄法實相義。 已為吾等說。

我今于中夜。 當入于。 吾一心精進。 當離于放逸。

鑄佛甚難值。 億數時一遇。 世尊鑄子等。 聞佛入。

各各懷慈悲。 佛一五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衆。

我若普度時。 吾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于有露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衆。

佛此夜普度。 如薪世勁發。 分布鑄收立。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倪。 其數如恒薩。 倍複加精進。 以求有上道。

是華國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數中。 廣宣法華經。

是鑄八王子。 華國所開化。 堅固有上道。 當見有數佛。

供養鑄佛已。 随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鑄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衆。

是華國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洩怠。 貪着于名立。

華國立有雁。 多游族姓家。 豐收所習誦。 。

以是因緣顧。 號之為華國。 亦行衆善業。 得見有數佛。

供養于鑄佛。 随順行大道。 具五。 今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