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開蒙

“可曾學過字?”

“不曾。”

“可曾讀過三字經?”

“不……不曾。”

嚴蓁于是蓋住了原本翻開的書本,看着面前的蕭鸾。蕭鸾的衣裳已經煥然一新,她穿着一身朱紅色的曳撒,腰系金絞環,腳蹬皂皮靴,連帶着精神氣似乎都與之前不同,顯得紅潤可愛。

但落到嚴蓁的眼中,卻是中看不中用。幼兒啓蒙,莫說是皇家,就算是普通的世家,也是四歲就開始蒙學背書。像蕭鸾這樣,長到六歲,不要說識字了,扁擔倒下來是個一字恐怕也不知道的,極為少見。

因了蕭鸾被抱到嚴蓁名下,也引來了重視,頭幾日裏,就有人從文華殿傳來消息,讓蕭鸾盡快入文華殿讀書蒙學。

只是現在……嚴蓁怒極而笑,誰能想到,堂堂天家血脈,竟然大字不識,如果就這麽貿貿然送到文華殿,丢的可就不止他蕭鸾的臉面了。

“從明日起,你每日卯時過來。”嚴蓁皺着眉頭說道,她揮手讓宮女去自己的書箱裏翻出了自己年幼蒙學的課文,然後對蕭鸾道,“今日你先與我讀《三字經》。”先三字經,後百家姓,再千字文。可是這樣層層遞進,一個月的時間裏也來不及。更何況還要讓蕭鸾提筆習字,以及練習面師禮儀,教導同宗兄妹相處等諸多事情。

要知道去了文華殿,就不像蕭鸾之前那樣一個人獨處的日子了。她會看到師長官員,會和兄弟姐妹日夜相處,還可能遇到皇室宗親。這些形形色色的人,有不同的品階和關系,與之配套的,也當然有一套禮儀對待。這些對應方式是諸皇子公主們從出生開始就一點點教導,最終成為他們身體的本能。

而蕭鸾已經六歲了,之前的六年裏,她的生活在嚴蓁看來就如同一個野人。一個月的時間,讓一個野人學會代表皇朝最高也最繁複的禮儀,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姑母她真的是為了自己好嗎?嚴蓁恨恨地把茶盞放到桌旁,茶盞哐當的聲音吓了蕭鸾一跳。她偷眼看了嚴蓁一眼,卻立刻得到了一句訓斥:“看我做什麽?背書!”

于是蕭鸾急忙轉過了頭。

所謂的背書,就是由會文的宮女向蕭鸾念,蕭鸾再背。三字經朗朗上口,看上去淺顯易懂,但古人卻道其中“若能字字知诠解,經史子集一貫通”。教書并不止是通讀背誦,還要知道其中含義。只是解義這一環就不能由宮女來了,她們雖然也有識文斷字的,但大多只是流于表面的粗淺知識。

嚴蓁出身世家嫡女,父親又是內閣首輔。如今天下雖不再似五代前那樣,鼓勵女性識文斷字,甚至出将入相,但閨中女子,只要有條件,都會請先生教學。嚴蓁困在後宮之中,學識卻是打小練起,着實不錯,女官念一句,她便一句句的诠釋。

對孩子而言,故事總比單純的講義更吸引人。嚴蓁卻發現,無論她說的是故事,還是講述的其中道理,蕭鸾總是同樣的認真。似乎對她而言,這兩者并無區別。而蕭鸾的記憶也很好,只要通讀一次過後,就能記下七七八八。通讀過三次,就如刀刻入木,不會再忘記了。

嚴蓁暗暗稱奇。世人雖然大多只是凡人,但她幼年時也得以有幸見過族中給予厚望的族人。少而聰敏,過目不忘,她見過,卻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教這麽個天資聰穎的孩子。

一想到蕭鸾前六年的人生就如明珠蒙塵,被瘋母深深拖累在一個小院中,嚴蓁也忍不住暗嘆一聲,倒起了幾分惜才之心。

一個教的認真,一個學的認真,時間很快過去。到了晌午,嚴蓁就停下講課,吩咐布菜。這吃飯布菜又是另一番的講究,嚴蓁看到蕭鸾端碗的模樣就開始隐隐覺得頭疼,果不其然,那如餓狼撲食一樣的狠勁讓嚴蓁額頭青筋亂跳。

于是又是好一頓教。

待到一頓飯吃完,嚴蓁只覺得身疲心累,布置完蕭鸾午後的任務,就揮揮手,把這個眼不見為淨的小鬼趕了出去。

蕭鸾恭敬的朝嚴蓁行完禮,退出了房間。她在廊下站了一會兒,這才慢慢的朝自己的屋子走去。早上剛下了雪,但地上早就被掃洗的內侍們清掃幹淨了,柔軟的鞋底走在地上,也不會覺得如何寒冷。她披着滾裘邊的鬥篷,這是尚儀局連夜趕制的,穿在她身上,正正合适。寒風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從寬大的衣擺裏漏進來。

蕭鸾如今穿得好,吃得暖,生活就如在夢裏。但她的頭發卻沒有保住,在蕭鸾入住景仁宮後,蓖頭房的內侍就過來給蕭鸾請發了。所謂的請發就是将頭發全部剃除,一根不剩。按照禮制,本應自她出生起至百日那天就該剃掉胎發,此後按時剃除,直到皇子滿十歲為止。可憐蕭鸾的頭發保住了六年,就算再如何掙紮不願,也被人死死的按在了椅子上,給剃成了一個小尼姑。

當然光頭走在風雪中是會冷的,所以宮人又給蕭鸾配了一頂六瓣有頂的小圓帽。這麽一戴,襯得頭也圓圓的,臉也圓圓的,倒顯得更可愛了些。

蕭鸾走到房中,接過了随侍遞過來的茶盞,她低頭喝了一口,入口甘甜,香而不豔。她分不出好壞,卻也知道這比在崔廊院時喝到的好喝不少。又過了一會兒,朝魯被綠漪帶着,挑了簾子走進來,給蕭鸾請安。

蕭鸾立刻就笑了起來,也不等兩人行完禮,就把茶盞一放,跑到了朝魯面前,道:“朝魯,你能走動啦?”

朝魯的醒轉大概是蕭鸾來到景仁宮後最開心的事了。蕭鸾下意識地想要像在小院中她們相依為命時那樣去牽朝魯的袖子,但她手指只是動了動,就很快的意識過來,轉頭說道:“你們都下去,我要與朝魯說會兒話。”

宮人們都知道這個老嬷嬷曾經護主的事,當然也知道蕭鸾此前生活不順,就算有那些靈活,別有用心的有些微詞,卻也不敢說話,都按照蕭鸾的吩咐出去了。

蕭鸾耳朵動了動,聽到宮人的腳步聲消失了,這才拉住了朝魯的衣袖,仰頭看着朝魯。她見朝魯的額頭還纏着紗布,眼淚花兒立刻就落了下來,說道:“額磨格你疼不疼?雁兒幫你吹吹。”說着,小小的孩子就踮起腳來,要幫朝魯吹傷口。

朝魯彎下腰,雙膝下跪,抱了抱蕭鸾,然後又啊啊的打起了手勢。

蕭鸾看着看着,笑了起來,但她很快收住了笑容,說:“額磨格,阿娘已經死了。”她看着朝魯一下子失了神的模樣,于是拉住了朝魯的手,說道,“娘娘說她葬在了妃園寝裏,只是我太小,去看不了她……等我長大了,我會帶你一起去看阿娘的。”

朝魯卻不像往常那樣溫柔的應答,給予蕭鸾一個帶着溫度的擁抱,或者安慰。蕭鸾有些慌神,她用力地握緊了朝魯,她知道朝魯對她阿娘一直很忠心,生怕她由此失去了生存的意識,于是急忙說道:“額磨格,你不要怕,你還有我。”

朝魯這才回過神來,她帶着複雜的眼神看着蕭鸾,然後就像蕭鸾所期望的那樣,把她抱進懷裏,輕輕地拍打着她的背。這才是蕭鸾熟悉的安慰,旁人的話說得再好聽,旁人的動作做得再貼心,對于蕭鸾而言,都及不上這個帶着體溫的擁抱,也及不上那雙已經粗糙的大手所給予的安全感。

蕭鸾把頭埋進朝魯的懷抱中,低聲哀泣起來。母親死的時候,她哭過,太後問話的時候她也哭過,但那些眼淚與其說是傷心,還不如說是無所适從的茫然與害怕,甚至帶了點做戲博取同情的成分。但此刻,蕭鸾終于像個孩子那樣,什麽也不管,什麽也不顧的,摟住了朝魯的脖子,在這個她所信賴的懷抱裏,徹徹底底的哭了一場。

朝魯讓蕭鸾哭了一會兒,就輕輕地拍着蕭鸾的背,讓她慢慢的冷靜下來。蕭鸾打着哭嗝,又有些不好意思:“額磨格的新衣服都被雁兒弄髒了。”

老婦人就笑了起來,從一旁翻出了手帕,給蕭鸾擦臉。蕭鸾蹭了蹭朝魯的手,兩人又都笑起來。随後蕭鸾就直起身,她似乎還有點臉紅,但也強忍着,對朝魯講起她後來遇到的事。

蕭鸾說自己看到了皇帝,看到了太後,也看到了皇後。她擡起眼,對上老婦人擔憂的眼神,蕭鸾于是抿着唇,低聲道:“我沒事,我早知道父親不喜歡我,他眼裏沒有我。”随後她又深吸了口氣,說道,“嚴貴妃是個好人……可是,可是我總喊不出阿娘兩個字。”

朝魯拍拍蕭鸾的背,一邊比劃着什麽。蕭鸾點點頭,嗯了幾聲:“知恩圖報,雁兒理會的,她幫了我,我不會忘記的。”

朝魯是北狄人,她一手帶大了蕭鸾,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是草原上人簡單的哲學。她從未想過這樣簡單的道理會對蕭鸾造成什麽影響。蕭鸾眯起眼睛,她想起在她離開離開崔廊院時,那個小內侍松了口氣的樣子。

崔廊院的六年苦寒,她母親的死……她低垂下眼來,有恩報恩,她當然不會忘記,有仇報仇,她自然也不會忘記。只是眼下,前路未明,并不是好時機。

作者有話要說:  小六:我的頭發!!!(捂頭)

嚴蓁:呵呵呵,你讓我頭痛,我讓你禿頭

==============

關于明代皇子和公主剃頭的問題:

明代的宮廷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篦頭房”,這個機構的任務,就是給皇子和公主們剃掉頭發。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剪短,而是直接剃光,用書中的說法就是:“凡誕生皇子女……每次剃頭,然一莖不留,如佛子焉。”小皇子和小公主們,個個頂着光頭跑來跑去,就跟小和尚似的。一直到他們長到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蓄發。

民間的孩子也會剃頭,跟皇宮是一致的

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就說一聲,我可以在微博裏放一下圖片,男孩子還好,女孩子真的……好可憐……好難看,2333

==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