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和崇祯一起看電影之《八裏橋之戰》
從驚吓中恢複過來之後,崇祯迅速的恢複神情。
看到崇祯只是稍微受到驚吓,沈浪連忙告罪。
他真不是故意的,他看這部電影已經有好多年了,忘記有這個鏡頭,所以才沒有事先提醒。
崇祯自然不會因為這點小事而怪罪沈浪,畢竟沈浪也早就和他說了,電影中發生的一切都是演出來的。
裏面的子彈炮彈,更不可能從這個叫電腦的東西裏面跑出來殺人。
但崇祯還是有些愛面子的,為了挽回剛才的面子,他讓沈浪把剛才的鏡頭再放一遍。
于是,沈浪将進度條向前拖了一點,然後再點播放。
一個大鐵球落地後,一個彈跳,飛快的直撲鏡頭而來,好像真的馬上要砸到自己腦袋上了。
看着真挺吓人的,哪怕是沈浪第一次看,準備不足之下也被吓了一跳。
鏡頭迅速一轉,鐵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撞上了一個士兵的腦袋,他的腦袋直接消失。
這次崇祯的神情平靜了很多,也沒有被吓一跳,但看到這般血腥的場面,他還是有些不可思議的道:“這如何演?”
于是,沈浪暫停播放,臨時給他科普了一下拍攝這種鏡頭的方法。
當然,這也只是他自己的理解,導演究竟是不是這樣拍的,他自己也不知道。
說白了,就是鏡頭轉換,剪輯,在鐵球飛過來之前,那個士兵是真人。
但是在頭掉之前的一剎那和之後,應該就是假人了。
再把這些剪輯的鏡頭拼接起來,就是電影中表現出的樣子了。
Advertisement
不管是不是這樣,沈浪覺得這種解釋還算合理。
崇祯這個幾百年前的人,更無法找到什麽破綻了,再加上他對沈浪的信任,自然不會懷疑。
電影繼續播放,随着紅衫軍的騎兵從兩翼包抄攻擊,已經傷亡巨大的米軍徹底崩潰,士兵們轉身就逃,有的連武器都扔了。
這次戰鬥,紅衫軍再次毫不費力的取得了勝利。
崇祯也親眼見識到了,同樣的戰術,不同的人使用出來,取得的效果真的完全不同。
電影繼續播放,沈浪一直快進到兩個半小時的位置,雙方正準備進行一場決定性的大戰。
還是和之前一樣,雙方排列成整齊的隊形互相靠近,米國人先一步停下,然後射擊。
随後,紅衫軍還擊,雙方都有不小的傷亡。
但是,在士氣方面,米國人與紅衫軍有不小的差距。
一些士兵承受不了殘酷的戰争壓力,心裏防線崩潰,開始出現逃亡現象。
而随着紅衫軍騎兵出動,米國人主動撤退。
紅衫軍不再保持陣形,持槍在後追擊,米國人瘋狂逃蹿。
直到,紅衫軍看到前方有敵軍的完整陣形,而之前逃蹿的民兵迅速的趴伏在己方正規軍的前面。
紅衫軍指揮官當即發現不妙,下令停止追擊已然不及。
米國人迅速射擊,陣形混亂的紅衫軍頓時傷亡慘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線式戰術陣形的重要性。
米國人重創了追擊的紅衫軍,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紅衫軍第一時間投入了預備軍,并且排着整齊的隊形追了上來。
看到紅衫軍整齊的隊形,米國人的指揮官明顯的有些慌亂,可以看出在他心裏對陣形完整的紅衫軍是有些畏懼的。
事實也證明,有準備的紅衫軍戰力強大,米國人再次被擊敗,士兵開始潰退。
這時,作為民兵主将的主角站了起來,接過旗幟又沖鋒回去,正規軍指揮官也響應,命令潰退的軍隊再殺回去。
這一段的劇情,沈浪覺得有些不太合理。
戰場上,已經開始潰退的軍隊,真的這麽容易就能組織起反擊嗎?
脫離戰鬥拉開一段距離,重新整隊再戰還說得過去。
可電影中雙方并沒有脫離戰鬥,紅衫軍還在大殺四方。
主角搖旗吶喊兩聲,指揮官喊兩聲,米國人就像打了激血一般,反将陣形相對完整的紅衫軍打得措手不及。
擊破他們的陣形,并将其擊潰,紅衫軍指揮官撤退。
這應該是主角光環在起作用,沈浪也将自己的觀點講了出來,崇祯聽罷非常贊同,真實的戰場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極低。
潰退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導致大潰敗還差不多。
大明和建虜的戰鬥就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大明軍真正在戰鬥中的傷亡反而不是很大,最大的傷亡是在潰敗之後。
而這種潰敗也不是一開始就大潰敗,而是少部分士兵和隊伍帶頭逃亡,從而引起剩下部隊的軍心不穩,然後以點帶面的迅速崩潰。
鞑子抓住機會掩殺而來,從而引起明軍更大的潰敗,傷亡也就急劇上升。
電影後面就沒什麽可看的了,随着米國人取得了這場大戰的勝利,在戰略上就取得了優勢,開始反攻直至英國人戰敗投降。
電影看完了,沈浪再度總結要點:
線列步兵戰術,非常講究陣形和士氣。
火繩槍淘汰,燧發槍成為主要單兵火器,定裝子彈成标準配置,并裝配刺刀。
近距離接戰時,士兵直接手持帶刺刀的火槍戰鬥,所以拼刺刀的技術很重要。
騎兵裝備手铳,并配備馬刀。
崇祯不時的點頭,默默的将沈浪的這些總結記在心裏。
沈浪又笑着道:“陛下,這部影片中所使用的武器及戰術,雖然是一百多年後的,但只要知曉其中奧妙,仿制的難度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明完全可以借鑒過來。”
崇祯聽到不由一喜,也完全能夠理解,很多事情沒有挑明之前顯得很高深,但一旦點撥通了,就非常簡單了。
就像火藥,在發明之前,可能覺得非常的神奇,但在發明之後,也就那麽回事了,僅僅幾種東西混合而已。
這就體現出了沈浪的巨大價值,他以後世人的角度,可以提前将一些技藝和知識告訴你,讓你少走彎路,以更快的完成對別人的超越。
就相當于拿着答案去參加科舉一樣。
顯然,沈浪想要灌輸給崇祯的知識點并不只這些,他繼續補充道:
“陛下,其實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重要的戰術,電影上沒有反應出來。就是步兵如何來對付騎兵。”
“電影中騎兵雖然有幾次短暫的亮相,但還未戰鬥,對方就迅速的崩潰了,沒有體現步兵對付騎兵的戰術。”
“其實,這時的步兵在對付騎兵中,并沒有想象中的不堪一擊,反而可以做到對騎兵的全面壓制。”
聽到沈浪這般說,崇祯很是驚奇,有些迫不及待的道:“還有這種戰術?那是何種戰術?”
要知道,騎兵一直是步兵的惡夢,他還從未聽說過有步兵能夠全面壓制騎兵的戰術。
對付騎兵,最好的方法還是騎兵。
而騎兵,恰恰是大明軍隊的最大短板,別說比之建虜,比之蒙古也比不上。
步兵完勝騎兵的戰例有不少,接下來的這場戰鬥,沈浪其實很不想說,因為直接牽扯到自己的感情。
但是,為了讓崇祯認識到後世軍事在各個方面的走向,也有必要讓他看一看這場戰鬥。
從而能夠認知到己方與敵人的差距,然後作出改變。
這,就是悲慘的八裏橋之戰。
“八裏橋?”聽到這個名字,崇祯有些熟悉,因為在通州外面就有一座八裏橋。
原名叫永通橋,因距離通州八裏,所以也叫八裏橋。
崇祯之所以知道這座橋,是因為該橋是京師周圍重要的橋梁之一,是通往京師的必經之處。
沈浪點點頭道:“正是這裏。”
看到沈浪神色凝重,崇祯心裏也有種不好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