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暮霭沉沉, 故吟堂的廊庑靜若無人。
兩個人的目光在朦胧的光色裏相撞又裝作若無其事地移開。
沈瑤看向天際,蒼穹徹底暗下來,夜色慢慢鋪開, 謝欽立在兩步遠的位置, 負手與她一道望向前方。
這一層缥缈的幽黯将二人給包裹, 恰到好處遮掩了那細微的面部表情。
明明這數月二人都放得很開,可一旦那層膈膜被拿掉,需要赤誠相對時, 下意識便謹慎了。
謝欽倒是鎮靜, 他能做的便是将一切交給時間。
沈瑤就不一樣,被老太太推了一把,含糊不過去了。
凝立片刻,謝欽朝沈瑤看去, 他夜視極好, 哪怕在這樣暗沉的光線裏, 依然能瞥見沈瑤面頰有一層不正常的潮紅,“你不舒服嗎?”
“倒不是, ”沈瑤搓了搓自己面頰,寒風凜冽, 她身子卻躁得慌, “今日喝多了湯,”
謝欽明白了。
不得不佩服老太太。
“那....”
“我們去書房吧。”
謝欽詫異地看着她,沈瑤目如朝露,含着一層昳麗的水色。
他原想說他先回書房讓她歇着,不成想沈瑤來了這麽一句。
“好。”
Advertisement
帶着幾分試探, 将手伸出去。
沈瑤自然而然握住他,跟在他身後往書房走。
他手掌極是溫熱, 沈瑤心也被他握燙了,明明連最親密的事都做過,這會兒面頰通紅,連着掌心也滲出一層薄汗,今日這牽手好像與以往不一樣,少了一層欲。
初冬時節,夜色覆下,天地結了一層薄霜,沈瑤被謝欽牽着穿梭在林蔭道,寒意撲面而來,她裹了裹身上半開的月白菱花緞面襖,擡眸看向前面的男人,他身形挺拔,寬肩窄腰将官服撐得十分闊挺,寒冬的冰洌,與他那身矜貴的氣質十分相合。
她看得有些癡,謝欽停駐下來時她就這麽撞在他背心,沒有挪開,反而用額尖蹭了蹭,蹭的謝欽心口發癢,他扭身過來,沈瑤便歪在他懷裏不肯動。
謝欽本就比她高一截,腳下踩着一塊石板,越發襯得沈瑤像個不谙世事的孩童,沈瑤額抵着他,甚至鼓着腮囊朝他胸口吹氣。
謝欽也沒問她要做什麽,反而單手覆上她的後腦勺輕輕揉捏着,帶着憐愛和縱容。
四下靜谧無聲,沈瑤唯聽到自己砰砰的心跳聲,甚至還帶着難以遏制的顫栗。
書房點了融融的暖燈,燈芒絢爛。
二人一前一後進了屋,謝欽指了指書案對面的羅漢床,
“你坐,我先去換一身衣裳。”
沈瑤卻沒在羅漢床坐,反而往他桌案後的書架去了,一刻鐘後,謝欽換了一身常服出來,瞥見沈瑤月白的身影在內書房厚厚的書架中穿梭,
“在找什麽呢?”
他來到她跟前,身上還夾着一絲皂角的清香,看來是沐浴過了,沈瑤恰恰尋到了自己想要的書,正滿臉興奮,“我在找《齊民要術》,上回那農博士推薦了此書,說是上面記載了不少農作物栽培方法,我先前忙忘了,今日想起來便尋來讀讀。”
謝欽看了一眼上頭積得厚厚一層灰的書架,目光掃了一圈,落在當中一本不起眼的冊子,那書脊正寫着《齊民要術》四字,擺了擺手,
“你讓開,我來。”
片刻,他站在錦凳上将此書取下,又用濕帕将上頭的灰剝幹淨,方遞給沈瑤,沈瑤往羅漢床上一挪,翻開書冊,一股枯木般的沉悶氣息湧來,她撲了撲,睜大眼睛一字字讀,還別說,平日沈瑤瞧見之乎者也便頭疼,今日這本《齊民要術》倒是很合她口味,她将上頭那記載與農戶經驗之談相結合,讀得津津有味。
謝欽一面忙公務,時不時瞅她幾眼,她這一坐便過去了将近一個時辰,神色裏有疑惑,也有共鳴,更多的是一副尋到寶藏的歡喜。
謝欽幾番想引起她的注意,都以失敗告終,原以為她要做些什麽,結果被一本書給耽擱了。
連着數日,沈瑤日日都來書房啃書,遇到不認識的生僻字便請教謝欽,過去半年,她也曾記錄了一些嫁接樹苗生長的情形,研讀時便用小楷寫了一些便簽,當做注解,往後的日子時不時便對照這本書,去後院打理苗圃,日積月累也頗有心得。
她試着将不同的花木嫁接,培育出全新的觀賞品種。
謝欽見她學得帶勁鼓勵她将嫁接之術形成經驗,回頭可單獨著書。
沈瑤愣住了,指着自己,
“我?著書?”
“沒錯。”謝欽坐在她對面,神色榮焉,“昨日藺大人回了京,他攔住我滔滔不絕講述那嫁接之法,稱之為前無古人的創造,他學習你的法子,将兩種農作物嫁接,如今苗已成活,待成功便可推廣,這可是千秋萬代的好事,你自然得将此法傳承下去。”
沈瑤被他鼓勵到了,什麽都顧不上,一頭鑽入後院忙活。
謝欽失笑,這樣生機勃勃的沈瑤,瞧着令人稀罕。
就這樣,日子不聲不響過去半月。
老太太每日湯水不斷,謝欽要麽在朝中用膳,要麽悄悄倒了,沒有故意以此來試探沈瑤,倒是沈瑤吃了個大飽,每日每夜均要在院子裏吹半日冷風方能平複。
恰恰到了年底,正是朝中最忙碌的時候,謝欽忙完三年一期的各部堂官大選,緊接着又要組織各地官員考核與發放年饷之類,一月有半月歇在朝中,其餘時候回到故吟堂,沈瑤偶爾睡着,偶爾累趴了沒有力氣與他說話。
說來也怪,自吃了老太太大補的湯藥,沈瑤近來睡得極好,不再像以前那般動不動便要尋安撫,故而謝欽也沒機會摟着美人入眠。
二人默契地沒提同房的事,謝欽即便想,也克制得很好,臨門這一腳,需要沈瑤自己來踢。
日子悄無聲息進入年關,沈瑤一面忙着園圃,一面幫着二夫人打點家務,那四姑娘謝文敏終是把那門親給退了,如今二夫人又張羅着給她尋新的婆家,府上中饋有一半擔子落在沈瑤身上,因為寧家的事,老太太現在看大奶奶寧氏也不順眼,沒打算讓寧氏幫襯沈瑤,反倒是吩咐謝京給沈瑤打下手。
這麽一來,現在坐鎮在議事廳管事的,一邊是二夫人與兒媳婦周氏,一邊是沈瑤與謝京。
臘月初二這一日,天朗氣清,二夫人帶着女兒去城外寺廟上香,實則行相看之舉,獨留沈瑤,二奶奶周氏與謝京打點家務。
針線房的管事拿着一張賬單遞給二奶奶周氏,
“快到年底,奴婢們也該給各位主子預備除夕的新裳,依照往年,各位主子每人得準備四身,只是今年添丁進口,預算便多了些,奴婢昨日拿了二夫人的對牌去了賬房,賬房的許管事卻說超支了,将之退回來,奴婢沒法子,只能請夫人奶奶們示下。”
周氏捏着賬單,為難地看着沈瑤。
“六嬸,母親不在,您看看這事該怎麽說?”
黎嬷嬷在一旁看了一眼周氏,暗暗冷了臉。
銀庫與賬房一直由二夫人婆媳牢牢把控,眼下遇到棘手之處卻往沈瑤這裏推,這裏頭的門道,黎嬷嬷自然清楚,今年收成不如往年,謝家家族根深葉茂,百年世族的體面得維持住,譬如今年謝欽大婚,老太太高興,大辦特辦,足足耗去了兩萬兩,公中賬面不好看。
年關又有諸多大頭開銷,年前家宴,各主子退舊換新,親戚之間的年節禮,跨過年後,從初一到十五,宴席擺個沒停,其中還得預備着怡寧郡主的陪郎宴,怡寧郡主一月前嫁給了新任刑部尚書之子,刑部尚書是謝欽舉薦上去的,家裏自然看重謝欽這個外甥女,平南王妃十分高興,滿面紅光,謝家也跟着要給體面。
舊的排面省不了,進帳又不如往年,一來二去,缺口便大了。
賬房的五位管事日日長籲短嘆,恨不得發一筆橫財來。
至于這筆橫財,自然是指望老太爺當年留下的那筆家産。
沈瑤接過賬單一瞅,她對謝家內裏情形不太熟悉,便問周氏,
“往年開支了多少銀子?”
周氏稍一思忖立即回,“去年是一千五百兩的開銷,裏頭還包括下人的新衣。”
沈瑤不由得有些佩服周氏,難怪老太太誇她能幹,一家子人那麽多賬目,她居然都記在心裏,不愧是當家好手。
沈瑤再看了一眼今年的賬目,“多了五百兩。”
針線房管事擔心沈瑤以為她貪墨,連忙解釋道,
“六夫人,您可以拿這賬目與去年的比對,奴婢每一筆都算得清楚,實則是人口多了,下人也添了五十人。”
這個當口,又有幾位管事的來領批票,有外院給諸位主子采購筆墨紙硯的,也有下人家裏辦喪,依着規矩來領賞錢的,穿堂內絡繹不絕。
沈瑤循舊例,合乎規矩的,全部給批票,超支的留下來,
“等二嫂回來,再行定奪。”
沈瑤并非不能決斷,牽扯賬目的事還是讓二夫人自個兒料理。論開銷,六房反而是謝家開銷最小的一房,下人精而不多,譬如二夫人屋裏有二十來名丫鬟伺候,後院還有二十多個仆婦與粗使,而沈瑤的故吟堂,裏裏外外只有十人。
沈瑤與謝欽幾乎沒有什麽人情往來,謝欽的筆墨都是皇帝親自賞賜,從不打公中出,她又一向節省,每日的月例銀子大多存着呢。
周氏也沒強求,只道,“都聽您的。”
中午在議事廳用了便飯,沈瑤便歇在了梢間,眯了不到兩刻鐘,便睜了眼,這時,兩個面熟的婆子相攜邁了進來,一人面頰生得白白胖胖,嵌着一雙豌豆眼,另一人倒是瘦瘦的,神情唯唯諾諾,帶着幾分小心。
“給六夫人請安。”二人恭恭敬敬跪下磕頭。
沈瑤慵懶倚在鋪着貂皮的躺椅上,身上罩了件披風,手裏抱着個手爐,見二人磕頭,便起了半個身子,溫和道,
“快些起來,可是有什麽事?”
那白胖的婆子先開口,她從兜裏掏出一個護手,
“叨攪夫人實在罪過,奴婢是個閑不住的性子,上回瞥見您手上生了凍,心裏挂記着,這不,夜裏縫縫補補,給您做了個護手,奴婢旁的不敢說,針線上倒有些底子,便厚着臉給您送來,望您別嫌棄。”
另一位婆子嘴皮便沒這麽利索,就着她的話支支吾吾捧着個護耳,
“奴婢給夫人做了對護耳,冬日走在風口裏用着很好。”
沈瑤吃了一驚,頗有些震動,連忙接了過來細瞧,針腳都是極好的,面料算不上最好,卻也十分不錯,可見是費了心思來讨好她。
那婆子說她手生凍,倒也有緣故,她日日往園圃跑,沒少沾冷水,不小心便受了凍,不過這種事在岳州時乃家常便飯,沈瑤沒放在心上。
沈瑤是吃苦過來的,看着下人眼巴巴讨好,心生憐惜。
黎嬷嬷替她回道,
“你們的心意夫人受了,回去好好當差便是。”
二人也不敢多言,相繼退下。
待人離開黎嬷嬷便與沈瑤道,
“這二人是個聰慧的,趁着二夫人不在,來您這拜碼頭呢。”
“這話怎麽說?”
黎嬷嬷道,“老太太年事已高,府上終究要分家,咱們故吟堂的人除了府上給的份例,您和爺還額外賞一些,府上的管事們都眼饞,巴不得入您的眼,回頭分家時,求您給捎帶過去呢。”
原來如此。
謝家其他房雖談不上日薄西山,終究是後繼乏力,唯獨六房蒸蒸日上,管事的都是明眼人,自然是抱着大樹好乘涼。
下午又當了半日家,好不容易熬到二夫人回來,便将犯難之處全部推給她,
“這幾項弟妹我實在是拿捏不準,還請嫂嫂定奪。”
二夫人看了一眼便知怎麽回事,夜裏大家夥聚在老太太明間喝茶時,二夫人乘勢便開了口,
“母親,兒媳這幾日盤賬,估摸着年底連帶年初的開銷,怕是有八千兩銀子的虧空,兒媳正在愁該怎麽辦。”
她話音一落,對面的大夫人吃了一驚,“八千兩虧空?怎麽有這麽多,我記得去年年終盤賬結餘了一萬多兩,拿着去年的對比,今年各地莊子鋪子進帳也該不少于八萬兩,如此今年賬面總該有九萬兩銀子,二弟妹現在告訴我有八千兩虧空,難道這一年花了十萬兩不止?”
“大嫂,賬不是這麽算的....”
每每牽扯到賬目,大夫人便咬着二夫人不放,必定是吵個不可開交,二老爺揮揮手,示意年輕的子侄媳婦們都退下,只留幾位老爺夫人在場。
謝欽還未回來,沈瑤便當個睜眼瞎,默不作聲聽着。
二夫人對大夫人這套說辭習以為常,
“大嫂若不放心,盡管查賬目。”
大夫人輕哼一聲,“成,只要母親點頭,我便安排人手來查。”
大老爺見老太太臉色很難看,立即喝了妻子一句,
“好了,都是一家人,這麽多人吃吃喝喝能是一筆小數目嗎?眼下先不說查賬的事,到了年關,得将這事給應付過去。”說完他看了一眼二老爺,
“二弟,今年莊子收成如何?”
二老爺掌着府上庶務,聞言只是苦笑,“淮南鬧過災荒,不僅收成不好,為了安頓佃農,還賠了一筆進去,東北與去年持平,這一年全靠江南的佃租與鋪子,收成比去年少了三成,堪堪入賬六萬兩,去年是結餘了一萬五千兩,加起來今年賬面是七萬五千兩,六弟大婚用了兩萬兩,又添丁進口,至而今缺口有八千兩。”
“這還要緊巴巴過年,倘若放開些,怕是一萬兩還嫌少。”
大老爺沒想到形勢這般緊迫,沉默不語。
屋子裏一靜,三老爺見兩位兄長都發了話,坐在那裏有些窘迫,雙手搭在桌案,滿臉歉意道,“我們三房倒是拖後腿了,今年添了好幾個小子。”
三夫人身子不太好,三老爺屋裏收了不少姨娘,姨娘一個個也很能生,三房庶出的子女不少,庶出的兒子再娶妻,又生了些孩子,別看三房是庶出,人丁卻十分興旺。
三房無權無勢,全靠公中貼補,三老爺在兩位兄長面前一直謹小慎微。
三夫人聽了這話,暗暗癟了癟嘴沒做聲。
最後大家視線都落在老太太身上。
老太太坐在羅漢床上冷笑一聲。
賬面難看是真,三個兒子齊齊來逼宮也是真。
她瞅了瞅二夫人,二夫人滿臉愧疚。
平日裏大家都孝敬老太太,可真正到了緊要關口,人人都要為自己打算,二房不可能拿自己既得利益來貼。
老太太年紀六十五有餘,誰知能不能捱過七十歲,越老越糊塗,大家夥都希望趁早把家産分了,回頭也好安安生生過日子。
老太太看着一屋子默不作聲的兒女,想起老太爺臨終的話,
“你手可得緊一些,不到閉眼那一刻不要松口,一旦東西交出去,回頭哪個還記得你。”
老太太倒不是擔心沒人惦記着她,老太爺過世時謝欽還小,現在謝欽是朝中首輔,別的兒子靠不住,這個是靠得住的,沈瑤又天真爛漫,沒有其他媳婦那麽多心思,若依她,她恨不得現在就分了家,她回頭傍着老六過日子,不知多快活呢。
只是事情不能這麽辦,不像樣,平白招人笑話。
“既然缺銀子,便開庫房吧,拿一些不曾在人前擺過的物件去兌些銀錢。”
大老爺和二老爺臉色就變了。
變賣家産可不是興旺之兆,大老爺是國公爺要面子,二老爺呢,掌着府上産業,這事一旦傳出去,就是他經營不善。
二老爺不知想起什麽,望了一眼窗外黑沉沉的天色,
“六弟怎麽還沒回來?”
老太太聞言老臉拉下,“你又打他什麽主意?這個家是你當的,府上的事也是你們長兄與次兄商量着辦,他從來都不管,怎麽,出了事就巴不得他來收爛攤子?”
老太太并非不明白,二老爺定是想将庫房的東西抵給謝欽,讓謝欽掏銀子出來,如此問題解決了,也不必丢臉面。
公中的東西本有謝欽一份,憑什麽要謝欽掏銀子。
老太太護幺兒。
二老爺與大老爺相視一眼,笑笑不接話。
老太太嗤了一聲,目光落在沈瑤身上,一屋子人唯獨她年紀最小,一張小臉白得發光,老太太看着她,眼神不由地放軟,
“瑤兒,你可有什麽看法?”
老太太任何時候都有意培養沈瑤。
沈瑤着實有些念頭,便如實道,
“母親,依兒媳看,家裏有些開支大可免了。”在沈瑤看來,謝家過于鋪張浪費。
這話一落,其餘老爺夫人均望了過來。
大家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由奢入儉難。
大夫人嗓音帶着警告,“若是六弟妹主張此事,怕得六弟妹來操辦,否則各房怨聲載道,底下的婆子管事也難配合。”
沈瑤不忿她冷冰冰的語氣,當仁不讓道,“若是母親與嫂嫂們都點頭,那這樁事我來辦。”
她難道怕得罪人?
她誰都不怕。
二夫人心稍稍一懸,若是沈瑤辦成此事,謝家掌家權便真正落到這個十七歲的姑娘手中,豈可?
若是攔着,賬面虧空無論如何都得彌補。
二夫人心裏飛快盤算。
二老爺皺眉不語。
三老爺夫婦也有些踟蹰,三房人最多,勢力也為最單薄,沈瑤要削減開支,怕是第一個要拿三房開涮,三夫人悄悄牽了牽三老爺袖子,示意他想法子阻止。
三老爺先瞅了幾眼兄長臉色,磕磕巴巴開口,
“六弟妹,咱們謝家可是京城首屈一指的豪門,若是削減開支,傳出去別人以為謝家不行了,實在有辱父親和母親的威名。”
沈瑤不做聲,她無可無不可。若讓她辦,她就辦,若是不成,她也無所謂,總之礙不着她。
老太太眸眼眯起,權衡片刻,拍了拍沈瑤的手背,
“孩子,你是個有心的,謝家雖富貴,卻不能窮奢極欲,久而久之,虧空越來越大,終有一日會撐不下去,母親信任你,接下來府上對牌都交給你,賬冊也交給你,府上人事皆聽你差遣。”
餘下三位夫人臉色都青了。
待各自回房,二夫人狠狠擰了二老爺胳膊一把,
“讓你慫恿我開口,好了,偷雞不成蝕把米,不過是八千兩銀子,咱們還有法子周旋,現在将中饋交出去,再無出頭之日了。”
二老爺心裏也懊悔,只是面上卻不肯承認,“無妨,她一個十七歲的小姑娘能做成什麽事,随便一個婆子幾句話就能嗆死她,你等着,不出一日她就得哭。”
二夫人心裏也這麽想,只是終究不放心,“對牌交出去容易,收回來可難。”
大房這邊,大老爺難得在大夫人屋子裏坐,大夫人念着二夫人吃了虧心裏痛快,只是一想到中饋給了沈瑤,又渾身不得勁。
“那沈氏一定撐不過幾日,別說大刀闊斧改革,便是讓她按部就班掌中饋,她都得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二房這次是得罪了老太太,我看,該讓老大媳婦去老太太跟前認個錯殷勤侍奉些,回頭等沈瑤撂擔子,寧氏便可接過來。”
大老爺笑呵呵道,“這是咱們長房重新掌家的好機會,不過我話說在前頭,若是兒媳婦掌了家,回頭月例你可不能再克扣我的。”
大夫人難得殷勤小意一回,“你放心,若咱們掌了家,我的月例都給你。”
大老爺捏着一串小葉紫檀高興地往床榻去。
大夫人見他歇在這裏,臉色一亮,不動聲色跟了過去。
三房這邊,沒有二房那麽生氣,也沒有長房這般盲目自信,三夫人穿着一身寝衣在床榻上抹淚,
“到最後,還不是苦了我們的孩子。”
沈瑤被黎嬷嬷攙着,捧着發紅的臉蛋暈乎乎出了延齡堂。
“我方才說什麽來着?”
黎嬷嬷見她滿臉昏懵,又是擔心又是笑,“您扛下中饋的擔子啦。”
“我沒想掌中饋。”沈瑤小臉發苦,急着辯解,“我只是幫着削減開支,沒說給謝府管家呀。”
黎嬷嬷哭笑不得,“您方才那氣勢,可是萬夫莫敵,怎麽?現在知道後悔了?”
沈瑤想哭,她想幫忙,卻沒想到把自己搭進去。老太太一定是故意的。
黎嬷嬷實在是替沈瑤捏一把汗,謝府盤根錯節,別說是各房主子,就是每一處的管事都不好惹,沈瑤可是給自己招惹了一樁大麻煩,不過這樣敢作敢為的性子,黎嬷嬷十分欽佩。
黎嬷嬷自然明白她的顧慮,悄聲道,
“您別急,眼下您想怎麽做便放開手腳做,待回頭懷了孩子,老太太必定将您的擔子扔出去。”
沈瑤:“.....”
老太太莫不是學兵法的,行的是迂回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