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油煎筍和筍煮粥

林月是楊家菜的服務員,一早就開始打掃衛生,剛把花瓶裏已經凋謝的花枝拿出來,就聽見背後傳來一陣腳步聲。

回頭一看,是老板娘宋青枝。

忙笑道:“青枝姐來了,我看瑩瑩拿着三腳架,今天你們要在店裏拍視頻啊?”

宋青枝嗯了聲,一面往後廚走,一面應林月道:“拍一點做湯圓的素材,老陳叔來了沒有?”

老陳頭是店裏的廚師,專門管着兩個大烤爐,烤鴨烤鵝燒肉,進烤箱的菜都歸他管。

“來了。”林月應道,又搖搖頭,“又出去了,說今天送的鴨子不夠好,他要重新去買。”

宋青枝哦了聲,走到廚房門口,看見助理張瑩瑩從裏面出來,手裏提着一個袋子,背後還跟着店裏兩個幫廚的小夥子。

“小丁,我哥呢?”她問了句,問的是祖母的遠房侄孫楊繼慈。

“院子裏頭搬桌子呢,姐你不是要拍視頻素材麽。”小丁笑嘻嘻應了句,宋青枝也笑了聲。

說起來這家店之所以叫楊家菜,都是因為她的大祖母姓楊。

楊家祖上據說出過禦廚,後來因年老衣錦還鄉,開辦楊家酒樓,後來時局動蕩,買賣做不下去,楊家輝煌不再,祖傳大屋也被沒收,楊家女兒嫁了當兵的宋家老大,婚後沒多久丈夫就犧牲在了中越前線。

接着小叔子兩口子年紀輕輕就相繼得痨病死了,她帶着小叔子留下的一根獨苗,守着破舊的大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後來楊家平反,發還了楊家祖宅,在狀元巷裏的兩棟小洋樓。

改革開放以後,她重新撐起了楊家菜的招牌,還把孩子養大了,送他去當兵,給他娶了媳婦。

原以為苦盡甘來,誰知還有磨難,小孫女青枝五六歲那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來臨,侄子宋文犧牲在了抗洪搶險的大堤上,宋家一夜之間沒男人了。

宋青枝的母親劉佳天性柔弱,看着大伯母楊秀如幾十年來的辛苦操勞覺得恐懼,又懷念丈夫,覺得自己沒有依靠了,就趁家裏沒人時一根繩子結果了自己的生命。

偏偏叫外頭玩回來的小女兒看了個正着。

每次聽人說起自己的媽媽,宋青枝總是會想起那個時候不管自己怎麽哭怎麽求,都不回頭看自己一眼的母親,等她叫來人,母親的身子都涼了。

小學時寫作業,題目是我的媽媽,她寧願空着讓老師責備也不肯寫,大了之後稍微能理解一點母親當時的無助了,也還是耿耿于懷。

跟外祖家也沒什麽來往,他們責怪宋家沒有照顧好他們女兒,又覺得宋青枝是個累贅,感情淡薄到近乎于無,頂多逢年過節寄點節禮。

倒是和楊秀如這個大祖母感情深厚,雖然沒血緣關系,但跟親生的也差不多了。

宋青枝上高中的時候,楊秀如的親哥從國外回內地尋親,幾經輾轉終于兄妹相認,回去之後沒多久,侄孫楊繼慈就跑來,說要學廚師,連書都不讀了,連夜從大學退學。

差點被随後打飛的趕到的他爸亂棍打死,還是不肯改主意,最後老爺子發話,既然不肯讀書,那你就以後就給你姑婆養老吧。

于是楊繼慈就這樣留了下來,這些年來一面打磨廚藝,一面整理楊家菜的菜譜,希望以後替老太太出本書。

回憶着舊事,宋青枝腳步一轉,穿過廚房旁邊的小門,進了後院。

院子裏一邊種着一株高大的桂花樹,牆角種着一株三角梅,另一邊搭着鐵皮棚,壘着滿牆的柴火木炭,還并排擺着兩個大大的烤爐,缸身上還有紅漆的“楊家菜”三個大字。

“哥,老陳叔嫌今天送來的鴨子不好,不如咱們烤來吃了吧?”宋青枝站在屋檐下,看着忙碌的衆人,笑着叫楊繼慈。

楊繼慈擡起頭來,露出一張有點憨厚的國字臉,朝她點點頭,“我看行,老陳叔嫌不好,我看倒還行,自家吃沒這麽講究。”

“小丁,你們一會兒就準備,咱們明天烤了加菜!”宋青枝聞言忙招呼道。

今天就先用昨天準備的來過節意思意思吧。

楊家私房菜只做晚上的生意,每天最多招待十桌客人,雷打不動,風雨不改,下午才是備菜時間。

等這邊擺好桌子,東西都準備齊全,攝影師鄧濱從外頭匆匆進來,抱着一箱新鮮的春筍,是一早趕回村裏挖的。

宋青枝問了句:“蹲蹲跟月亮都喂了吧?”

鄧濱翻個白眼,“喂了,我還差點被啄傻了。”

此時不過早上九點多的光景,陽光穿透霧蒙蒙的天空,散漫的照在人間,天氣仍舊濕冷。

“今天元宵,大家怎麽過啊?”周五是大查房,回到辦公室已經過了九點,大家一邊忙碌一邊閑話。

總住院李立接了句:“還能怎麽過,值班着過呗。”

谌嘉樹聽見,剛笑了聲,就聽見辦公室門口傳來幾聲腳步聲,然後是主任陸晟喬的聲音:“嘉樹,昨天你收那個贲門癌待确診的,檢查結果出來沒有?病歷資料給我看看。”

“出了一部分,血紅蛋白52,血沉40,γ球蛋白28.5,貧血很嚴重。”谌嘉樹應了聲,拿着病歷夾就起身向陸主任走去。

這數據要麽遠低于正常值,要麽遠高于正常值,陸主任點點頭,翻開手裏的病歷,看完之後,又仔細翻閱起患者過往的病史資料。

問道:“CT做了沒有?”

“已經讓人送下去了,直接做增強。”谌嘉樹應道,低頭看了眼病歷,見主任正在看昨天的門診胃鏡檢查結果。

胃鏡檢查見:距門齒38cm處食管狹窄,擴張後內鏡仍無法通過;活檢病理為食管鱗狀上皮黏膜顯慢性炎,基底層增生伴纖維血管上延。

根本沒有找到腫瘤組織的病理學依據。

但是又有症狀,患者病情初期曾在外地的腫瘤醫院手術,剖腹探查可見胃腫物固定,已經侵犯到相鄰的髒器,術中甚至考慮為胃癌晚期,但是術後病理卻只是炎性假瘤。但是到現在,患者上腹部的包塊出現了增大,病情不斷發展,并且出現了腹腔積液、脾腫大。影像學上改變如此明顯,偏偏找不到确診證據。

陸主任看完資料,屈起手指叩了叩桌面,沉吟片刻,道:“我看他在外院也請了專家會診,既然多家醫院、多次病理都找不出贲門癌的證據,我們得考慮是不是其他的疾病。”

頓了頓,擡頭看了眼谌嘉樹,“這兩天把該做的免疫和生化那一套全都做了,周一劉華生院士要來咱們醫院講座,到時候請他還有放射科、病理科一起會診一下。”

谌嘉樹聞言心裏一凜,知道這個病人的病恐怕比他預計的還要棘手,忙鄭重地應了。

等到處理完病人的醫囑和病歷,已經快到中午十一點。

他先讓跟着自己的學生都下班,“小何,你跟師弟先下夜班。”

他自己則繼續整理着下午要上交的病歷,直到十二點,才從醫院離開,中午的街上人不多,平時要半個小時的路,這會兒只要二十分鐘就夠了。

自從工作以後,他就一直住在這個叫錦繡家園的小區,起初是租房,後來房東要移民,他就順勢買下了這套房。

小區的對面是狀元巷,再往前走一點,就是人群熙攘的步行街,生活着實便利。

在狀元巷牌坊旁邊的一家小餐館打包了一份午飯,回到家,草草吃完去洗漱,然後往床上一倒,一覺醒來,日落西山。

元宵佳節總該團圓,母親謝曉琳剛好打電話過來,叫他晚上回家吃飯,“你爸剛去把老爺子和老太接來了,你也快點,哦對了,回來的時候順便帶包湯圓。”

谌嘉樹聞言有些驚訝,“您和我爸今天都不出門診不上手術啊?”

他的父親谌敬是省醫院肝膽外科的主任,母親謝曉琳則是省醫院的婦産科主任,平時都忙得很,連一起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怎麽今天這麽巧?

謝曉琳笑道:“是啊,這不是巧了麽,都多少年沒遇到過這樣的好事了,你趕緊的吧。”

谌家住在容江邊上一個叫芳草園的老小區,連電梯都是前幾年才加裝的,三室兩廳的小三居有點擁擠,但是離省醫院很近,步行也不過二十分鐘,這也是谌敬夫婦始終不願意換住處的原因。

谌嘉樹回到去,先是同祖父祖母說了會兒話,然後去廚房看看,發現自己沒有幫得上忙的,便回頭去陽臺逗貓。

大白貓叫桃子,已經八九歲,不愛動彈,逗貓棒都不追,谌嘉樹便抱着它在搖椅裏坐着慢悠悠地邊晃邊玩手機。

頁面剛刷新,就看到特別關注提示,青枝時間更新了。

他覺得有點奇怪,昨天不是剛更新過麽,怎麽今天還有更新?

不過作為粉絲,對突如其來的更新還是覺得高興的,于是直接就點進了視頻。

畫面裏宋青枝正将紅豆、蓮子和陳皮一起放進熱水裏浸泡,待泡夠半個鐘,将它們倒進燒開的清水裏中火慢煮,然後又在另一個鍋裏煮了湯圓,再将湯圓放進煮了兩個小時後已經變得軟爛綿稠的鮮蓮紅豆沙裏,加冰糖調味。

看完之後剛想跟母親說今晚要不吃陳皮紅豆沙湯圓吧,就聽手機鈴響,是陸主任的電話,讓他預定周一要接待劉院士他們的晚餐。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是他們接待而不是院方,但他還是問明白了接待标準、吃飯的人數和大家的喜好,然後開始在點評網站上尋找合适的餐廳。

環境不能差,價位要适中,最好有自己的特色,找來找去,他看到了楊家菜,也是巧,這家店離自己住處極近。

打電話過去,那邊是個柔和的女聲,得知他要預約下周一的晚餐,登記好時間、人數以及各人忌口的食材,又問道:“您是第一次預定我們家,還是以前來過呢?”

谌嘉樹奇怪道:“是第一次,怎麽了?”

“第一次的話,我得跟您介紹一下我們這邊的情況,有些菜要看當天能不能買到食材才能确定,您看可以嗎?”對方笑着詢問道。

谌嘉樹說可以,忽然想到什麽,又問:“你們那兒接受點菜嗎?”

對方似乎愣了一下,然後應了聲可以,“您想要吃什麽?”

“油煎筍和筍煮粥,你們可以做嗎?”

“……什麽?”對方愣了一下,然後又立刻回過神來,“可以,不過晚飯吃筍煮粥,您确定嗎?我們可以将筍煮粥換成筍蒸飯,味道也不錯,您看可以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