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文昭殿內宮侍有條不紊的擺上果盤、糕點和酒水, 內禁軍肅穆而立,來參加晚宴的人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宮廷宴席,顯得有些拘謹, 每有人到殿外都有宮侍詢問并帶領他們到自己的位置上。

随着參加晚宴的諸王慢慢到齊, 文昭殿內也開始熱鬧起來,在活絡氣氛上,作為唯一在京的原上谷親王現在的禮親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諸王入繁都後都由禮部統一接待安排, 陛下重新賜下封號後也賞賜了他們各自在繁都的府邸,大部分是以前查抄大臣封存的府邸, 并進行了适當翻新修改, 現在已符合他們對應的爵位。

諸王原本在封地的府邸則改成官辦學院, 發展教育, 所屬田産、地産和其他産業則按市場價進行轉賣折現, 折現的錢歸諸王自己, 繁都賞賜的府邸價值遠高于他們在地方的府邸,不再進行補償。

當初下的聖旨, 除了改封號安排處置産業外,還明确規定諸王進繁都除家眷外, 最多只能帶50人随行, 并将帶的人的名字、職位報給吏部, 由吏部按規定給他們補齊所差王府屬官、侍衛和奴仆。

華國的奴仆主要為敵國戰俘及其後代和獲罪官員、人員受牽連的家屬及其後代,為奴仆五代後方可恢複平民籍,這是主要來源, 還有沒錢賣身為奴的, 有短期、長期和終身。

雖然諸王在殿上都裝作不認識,實際上私下都已經或明或暗的碰過面,除了距離最遠最晚到的原漁北郡王現北郡王, 因為來的最晚,所以見過的有限。

但在禮親王的帶頭下,諸王又明着再認識了一遍,就連家眷也都和左右相鄰的其他家眷攀談起來,好不熱鬧。

最先到的是太皇太後和太後,諸王、家眷也都安靜下來各回各位,恭敬的行禮,之前的熱鬧頓時煙消雲散,只剩下好奇和拘謹。

石忞作為壓軸不得不最晚到,實際上她是和皇奶奶她們差不多前後腳到文昭殿的,但架不住皇奶奶她們讓她晚點再出場,這種小事,她自然是依着她們的。

剛行完禮的諸王不得不再次行禮,好在陛下也沒故意給他們下馬威,沒一會他們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

石忞環視一圈,大概數了一下,17個王爵17個案桌,16對伴侶,一個單着,不多不少剛剛好,家眷只準帶伴侶,所以大部分案桌都是按兩人份準備。

按例,諸王入繁都安定好後,最遲不超過三天就要入宮面聖,所以這17個王爵她都見過,家眷倒是第一次見,大概瞟一眼也就沒有再看。

“在座諸王祖輩要麽是宗室出身,要麽是有功于社稷,皆我大華帝國股肱、奠基之臣,卻遠居苦寒之地,朕于心不忍,故召爾等入繁都共享榮華富貴,卿等切勿多想”雖然該提點該敲打的之前私下召見就已經說過,但場面話還是得再說一下。

共享榮華富貴?确實是,她作為一個皇帝自然不會騙他們,但前提是要老實別犯事。讓他們遷徙到繁都,更主要的是隔絕他們對原封地的控制和影響;其次是讓他們待在天子腳下,方便監督控制和管理。

“皇上仁愛,臣等感激不盡,斷不會有其他想法,老身雖老,但只要皇上需要,亦可為國鞠躬盡瘁”已經八十多的禮親王老當益壯,說話擲地有聲。

Advertisement

禮親王石延不僅是在座諸王輩分最高的,也是年紀最大的,雖然之前被封為上谷親王,但從來沒去過封地,比起其他遠道而來的諸王,已經算得上是東道主,她不表态,其他人也不敢開口啊。

比起石思河這個女兒,作為母親的石延倒是比她優秀了不止一點半點,否則也不會任宗人令那麽久,還頗受武宗、穆宗兩位先帝喜愛。她會第一個表态,石忞一點也不奇怪。

“皇上仁愛體恤,臣感激涕零,但有差遣,無不全力以赴”第二個表态的是北郡王山麓,也是諸王中最年輕的唯一單身的,一個人坐一個案桌獨一位。

北郡王是世襲爵位,山麓去年襲爵時才十九歲,是老北郡王的獨子,雖是老來得子,但對孩子的教導卻是及其嚴格,所以山麓雖然年輕,但卻沒有一般年輕人的輕浮氣躁,一身威嚴華貴的郡王服飾更襯得他多了幾絲貴氣。

北郡王是靠軍功累積封世襲爵位的,而且封地又的确在邊境的苦寒之地,再加上老北郡王從小給他灌輸的忠君愛國思想,已深入骨髓,說的話自然是肺腑之言。

石忞頗為滿意,世襲王爵共六個,宗室三個,軍功爵三個,其餘的都是降爵,北郡王雖然年輕,但比起其他諸王的那些花花腸子,她看着都要順眼很多。

其他諸王雖然對北郡王有點鄙視,但也不得不跟着他和禮親王的步伐一一開始表态,第一句大多是重複兩人的歌頌皇帝之詞,後面的話也都照抄照搬。

唯一一個沒有照搬照抄的是忠王石爽,五十多歲的一個大胖子,一笑起來眼睛都看不見了,有種油膩中年男人即視感,穿着王爵服飾都不像個王,算是石忞的長輩,但關系太太遠了,為華高祖之妹的後代,開國時封的世襲九原王,現在的忠王。

嘴上說的比禮親王和北郡王還好聽,可心裏想的卻讓她大為震驚,這家夥居然想搞事情,很好,非常好!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三位王以外,其他諸王的話,讓聽着的石忞和兩宮太後覺得他們一點也不走心,張口就說,可就算心裏不喜,她也不能拿這事責罰啊

又說了一些場面話、關心話,完成了晚宴開場,她才宣布開席,宮侍也已經将準備好的宮廷禦食一一呈上完畢,衆人酒過三巡吃的差不多之後,就開始觀看教坊司獻上的歌舞表演。

席間諸王在下面小聲交談,都不敢弄出太大的動作或大聲喧嘩,而且都很有默契的按序上前給皇帝敬酒,石忞喝的就是清水,自然來者不拒,第二天皇帝海量的事又一次傳遍了整個繁都上層圈子。

這種傳言已經不是第一次,石忞聽說後也只是笑了笑沒說話,兩宮太後知道後雖然憂心也無可奈何,但還是讓人提點了一下知道此事的禦醫和內官。

知道原委的禦醫和內官自是再三表忠心,就算給他們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說出去啊!萬一陛下出事查到他們身上那就不是自己死那麽簡單了,滅一族都是輕的。

既然忠王要搞事情,石忞就給他個花樣作死的機會,當晚散席後就召見了郭凡秋,讓她私下派人盯着點,時機成熟後直接讓人去宗人府報案。

雖然她把各級爵位乃至官員的人員配備等,除俸祿外的待遇都進行了縮減,但基數任然宏觀,親王府光有品級的屬官都有10人,這還是縮減後的,沒縮減時有22人,還不包括那些不入流的胥吏。

另外還可雇養侍衛、奴仆共500人,沒縮減以前是800,雖然國庫只需要養有品級的屬官,但除了諸王自己帶的50人以外,其他的都是由朝廷配備,算是對他們的補償,再加上每年的俸祿5000兩銀子1800旦糧食,每一筆都不是小開支。

最低的爵位伯爵,也可參照副二品官員待遇雇養奴仆、侍衛共120人,還陪一名正九品侍衛長屬官,加上每年的俸祿銀錢和食物糧食,哪一樣不得花錢?

而整個華朝有爵位者足足有七百多人,而且高低不等,對國庫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筆大開支,既然有人要花樣作死,她不成全一下咋減輕負擔。

國庫除了供養這些勳貴,還得供養天下官員和軍隊,這些都是每年的固定開支,加上工部那邊時不時要修建水利工程或者修橋鋪路,萬一來個天災,錢就像花流水一樣,她就怕沒錢,不怕錢發黴。

所以到現在她的陵寝都還沒開始修,登基以來除了水利修橋鋪路這種民生工程獲得她批準修建以外,勞民傷財的大工程是一個都沒批,為了節約宮中開支,都沒去皇家園林山莊住過,春季狩獵這種原本隔一年就會搞一次的燒錢皇家活動也在她登基後,被她暫時取消了。

十一月下旬的某天下午,天下着毛毛細雨,時不時參雜着凜冽的冬風,人們一出門都會忍不住打哆嗦,正在燒有不少火盆的文宣殿逗弄清影的石忞只穿了三層,不僅不冷,和清影玩了會還有點熱。

才三個月清影就大了一圈,如果說剛見到那會是只成年田園犬大,那現在就是成年的哈士奇薩摩耶,就是太黑了,還好不像貓狗那樣脫毛掉毛,否則她絕對不會讓清影觸碰自己。

比較奇怪的是清影頭上長了個包,四肢也比之前更粗了,爪子和狗抓一點也不像,倒像豺狼虎豹的利爪,而且它什麽都吃,最愛吃的是豬肉,其次是羊肉,看到她吃什麽,它就眼巴巴的在邊上望着,意思是它也想吃,自從它來了以後剩菜剩飯就全進了它的口,就連她吃水果糕點什麽的,這家夥都要嘗一嘗。

每天吃那麽多才長了一圈,怎麽想都有點虧了,真不知道這家家夥肚子怎麽那麽大,也不知道還要長到多大,反正現在應該還是在長的階段。

路關初進來的時候就看到陛下正握着清影的爪子看得出神,清影也不掙紮反抗,直接躺在地上随她看,上前行禮道:“陛下,太皇太後和太後讓您去安仁宮一趟”。

石忞聞言放下清影的爪子又拿起了另一只爪子,漫不經心的問道:“可知是何事?”。

“據說是選後的事,很重要,讓您務必過去一趟”路關初笑着的臉和說話的聲音都顯示出底氣不足這個事實,矗立邊上的宮侍都忍不住為她捏一把汗。

太皇太後和太後對選後的積極程度不僅整個皇宮的人都知道,就連繁都的勳貴士族也都争先恐後的,生怕比別家慢了一步。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陛下對選後一事的冷淡,真的是冷淡到不像給她自己選後一樣,從頭到尾該做什麽做什麽,毫無半點主動積極,好在這事只有少數人知道,不然天下人知道後不知道會怎麽驚訝。?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