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格式, 這個謝舒也知道一點,就像現代寫議論文一樣,最好由三個部分組成, 立論、論證, 最後在進行結論, 其中總要一些技巧, 或是承前啓後, 或是首尾呼應等等。

之前謝舒也研究過古代一些試論,雖賞讀過不少,但未曾以考試的目光看待過它們。

謝舒虛心道:“還請老師賜教。”

姜鴻淡淡道:“一般來說, 詩賦最多八百字到頭,可論往往上千字,因為試論這樣的體裁長于說理,能夠體現人的思辨能力, 所謂窮有數, 追無形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寫論, 最重要的便是思路清晰,在科舉考試之中, 為一目了然, 通常會以‘論曰......’開始, 再以“......謹論”結束, 像剛剛我說的那道題目, 一名考生的試論是這樣解答的:‘論曰:漢興,本恭儉,革弊末......’最後再以“......則固之善志, 逮與《春秋》褒貶萬一矣。謹論。’結束。”①

謝舒聽到這裏, 已是明白過來, 這論有着開頭與結尾的固定短語,有點像是數學解題格式......

不過老師既然列舉的這篇文章,并不只是想告訴他這個。

雖然老師只說了開頭與結尾,但謝舒卻已察覺到此文的與衆不同之處。

此文不僅開篇十分引人入勝,先點明賈誼的政治主張以及他的才華,結尾居然駁斥了這出自《前漢書》的考題。

因為最後那句話的意思分明是諷刺,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班固真是善于寫史啊,他所用的春秋筆法來褒貶人物,卻不及《春秋》的萬分之一。

謝舒忍不住開口道:“老師,您列舉的這篇試論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能否借學生一觀。”

姜鴻見他只聽首尾兩句,便看出其中的關竅,露出幾分贊許之色,然後才将這篇《賈誼不至公卿論》拿了出來,交給謝舒。

謝舒将文章接到手中,便迫不及待地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他時而默讀點頭,時而吟誦幾句。

直到這篇試論讀完,謝舒才平複好澎湃的心緒,他擡起頭的時候,看向姜鴻的眼神已是湛湛發亮。

姜鴻不禁心頭感慨起來,其實他一開始看到謝舒,只是見他身份剛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心志氣度皆為上品,因此才做出收他為徒的決定,在此之前,姜鴻對謝舒的才學與天資并沒有什麽想法。

畢竟姜鴻有足夠的自信,即便是庸才到了他的手裏,考取功名也不在話下,況且前面他還教導過呂朔這樣萬中無一的天才,而能夠比得上呂朔的又有幾人呢?

Advertisement

所以姜鴻便不再考慮,但姜鴻并沒有想到他這位倉促中收下的學生,竟然給了他這樣大的意外,不僅天賦如此出色,他對于文學上的興趣也是十分少見。

姜鴻忽然隐隐有一個想法,他這位學生未來的成就不可限量,甚至超過......

姜鴻這一念轉過後回過神來,他面上不動聲色,繼續考校謝舒道:“容展,你看此文如何?”

謝舒沒有猶豫,直接開口道:“此文論據充分詳實,議論雄辯透辟,駁斥铿锵有力,是難得的佳作。”

姜鴻沉吟着道:“既然你已經看出其中的優點,那我今天就給你講講這試論該如何寫。

自從前朝首開科舉之後,試論便成了固定的一道題目,而前朝的試論自出機杼,不拘成格,容易随心所欲,偏離重點。所以要想寫好試論,在行文體制方面須得注意,如今試論最普遍的結構是‘頭頸心腹腰尾之式’,即有開頭,有論證,有結尾,如此一來,行文自然有頭有尾,清晰明了。

以我的話來說,試論還可以分為破題、原題、講題和結尾四個部分,這樣豈不是更為精妙?”

姜鴻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一篇試論,破題是重中之重,首先論者看到考題之後,需要理解題目的含義,破題便是考生點名題目中心的句子,也是試論的第一句話。

試論的破題不可直接言明題目的內容,但需要和題目有關,或暗示、解釋,所以破題貴在精簡,含而不露最好,其中一句兩句為上,三四句為下。若破題不佳,即便後面有過人之文,也不複取用。容展,你可明白了?”

謝舒深深點頭:“老師的意思是,破題乃是為論之首,一篇之意......”

而試論若是開頭立意不佳,考官也不會再看下去,這聽上去有些殘忍,但謝舒能夠理解。

就像高考作文一樣,如果一開始便偏離了題目重點,那麽即使寫的再好,也不可能得到高分了。而考生的試卷如此繁多,古代人力有限,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細細核查,所以這樣的方法雖然粗暴,但也是無奈之舉。

姜鴻見他一點就通,又繼續往下說:“破題完成後,便是原題。原題也稱為小講,也就是随着剛才的破題繼續往下發散,原題的方式有不少,既可以解釋題目原委,也可以說明題目的主旨內容。如果說,破題是全篇的立意,決定了整個試論的視角,那麽原題便深入揭示從這個角度裏看題目的內在核心。”

擔心謝舒不解其意,姜鴻便以剛才的題目為例解釋道:“我選取這段文字出于《前漢書》,是賈誼的生平敘述,而這篇《賈誼不至公卿論》破題以班固對于賈誼的評價“誼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為切入點,接着繼續說明此人有王佐之才,所陳政見多能切中時弊,但受到老臣的讒毀和排擠,最後賈誼被貶,英才早逝。

原題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若是原題說得明白,那麽後面的講題也就清清楚楚了。而講題正是一篇試論的主體,整個試論中,以講題的篇幅最長,內容也最為詳盡。講題需要對于論題作深入探讨,所以不僅需要理論基礎,還要有實例證明。

例如此篇,論者先圍繞着賈誼是否真如班固所言而立論,按照班固的觀點,賈誼是受人诋毀,因此懷才不遇,抑郁而終,但論者卻提出了疑惑。

緊接着論者舉例說明,賈誼十八歲譽滿洛陽,二十一歲便成為博士。他針對禮制改革,上書《論定制度興禮樂疏》,又針對當時“背本趨末”的現象,上書《論積貯疏》,可孝文帝卻聽信讒言,棄之不用。這裏賈誼的悲劇到底是為什麽,不難看得出來,為後面駁斥班固的觀點奠定了理論基礎。

接着文章再闡述賈誼的才華可以和伊尹和管仲并列,提出的政治主張甚至讓人聯想到了康王盛世,卻沒有得到相同的結果。此處旁征博引,對比鮮明,反複強調了題意,對論題進行了深入探讨,這才是講題的精華所在。”

姜鴻說到這忽然道:“容展,你可知道,這試論最後的結尾一般來說都是對前文進行總結陳詞,并且拓展題意,而這篇卻能夠脫穎而出又是為什麽嗎?”

謝舒沉默片刻,慢慢說道:“老師,作者表明賈誼之所以結局悲慘是因為孝文帝徒善其言而不克用,這樣一來便是直接駁斥了題目中班固的觀點,最後升華主題,這是暗示要......以史為鑒。”

他話音一落,姜鴻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哈哈大笑道:“容展,這‘升華’二字你用的極妙。不錯,一般來說,這試論的結尾分為幾類,有短中求長,有先褒後貶,有先抑後揚,還有以四書五經中的句子為結尾。

而試論取之于典故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鑒,警示當世,所以最好的結尾便是如此。”

聞言,謝舒也恍然明白過來,一篇試論該如何作答,應該先猜想出題人的初衷。

往往出題人截取的史實是和現實有關聯的......一旦想通了這點,立意便不是問題,接下來的論述也水到渠成了,至于最後的結尾便不言而喻了。

這時姜鴻卻又話鋒一轉道:“這試論一道還有許多要點,如今你只是粗通入門而已,忌驕忌躁,這幾日你先好好研讀這篇文章。”

老師如此告誡,謝舒立刻态度恭恭敬敬地說道:“學生謹記老師的教誨。”

姜鴻滿意地點點頭,這時又想起什麽道:“容展,陛下還有不久就要到金陵,你夫郎負責建的行宮現在如何了?”

聽到老師提起虞楚息,謝舒不禁微微一笑道:“內子說,行宮的所有工程明日就可以竣工了,到時候不知可否邀請老師,前去一同查驗一番,有什麽不妥之處,也好及時改造。”

姜鴻本只是随口關心一下,沒想到謝舒趁此提出這樣的請求,不過姜鴻并未拒絕,他當然看得出來他這位學生有多麽心系自己的夫郎。

謝舒回到家的時候,虞楚息還沒有回來,謝舒便一如往常地等待着他,他手裏拿着剛才還愛不釋手的試論,但心思卻很快飄遠了。

這一連三個月,虞楚息都是如此忙碌,在西園和家中來回奔波,現在正是夏日炎炎的時候,太陽烤的人幾乎喘不過氣來,這樣折騰一天下來,郎君即便消耗的體力再大,回來卻依舊沒有什麽胃口,這幾日他又不知清減了多少......

這樣下去,該如何是好?

謝舒想到這裏,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過了不知多久,謝舒忽然感覺到身後傳來一陣動靜,接着,一道熟悉的氣息輕輕地壓到他的背後,又用微涼的手捂住了他眼睛。

謝舒全身都定住了,他當然知道這是郎君的手,他牽過一次,就再也無法忘記。

見他沒什麽反應,虞楚息不免有些語氣怏怏地在他耳邊道:“怎麽我突然蒙住你的眼睛,你就一點都不意外?”

剛才虞楚息進來的時候,看到謝舒皺着眉不知在想什麽,難得起了捉弄他一把的心思,誰知道謝舒就這個反應?

難道他發現自己進來了?

謝舒聽出了虞楚息的言外之意,他溫柔地握住虞楚息的指尖放了下來,以十指交叉的姿勢将他拉近,同時低低一笑道:“郎君,你難道不知道嗎?你身上有一股香味,我聞得到......”

說到這時,謝舒忽然喉間有些發緊,舌根也僵住了。

因為此時,謝舒才發現,他懷中的郎君鬓發微濕,香汗淋漓,輕薄的羅衫下,依稀可見肌膚勝雪。

作者有話要說:

①出自歐陽修所作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