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紡織廠大昭婦女:自己有錢,腰杆子才……
發展搞事業是最讓人有幹勁的事。
随着時間的推移,兖、青兩州的各類産品通過各大商賈源源不斷地運送出去,待到了平興二年時,兖青兩州的繁華已傳遍了整個天下。
無數人拖家帶口地來到兖青兩州讨生活,而巨大的勞力缺口也因此彌補上了。
去歲楊瑛結婚,許多事都耽擱了。而今年,經過一番努力,書院終于開了出來。孔完這個閑賦在家很久的人,也終于如願以償地接過了先祖的事業,當起了書院的院長來。
一些世家子弟被塞到學校裏,楊瑛對此也是睜一眼閉一眼。怎麽說呢?這些人到底是這個時代的精英,若是能把他們洗|腦洗過來,倒也是不錯的。
除去書院外,她還開設了許多小學。是的,就叫小學,是專門接納5-12歲孩童讀書的地方。因着香水等物的火爆,如今財政比較寬裕。因此,學校裏,只要來讀書,便提供午飯一頓。
除此之外,貧困家庭免收學費,家庭尚可的,一年學費為五千錢,提供午餐一頓,課本費也都算在裏面。
這條件一出,倒真吸引了不少窮人家的孩子來讀書。兖青兩州現在制鹽、煉鐵、制化肥、做口紅、養蜂、養魚需要的人很多。只要不是懶漢,都能找到活幹,而且日子也是眼見的滋潤起來。
所以,生活踏實的一些大人看見這招生條件,心思就活泛起來了。
國人素來重教育。只要生活稍微踏實點,便會送孩子去讀書。如今這學校免學費,課本費,還提供午餐,若不送娃子去讀書,那不是對不起祖宗?總不能再跟他們一樣,在土裏刨食或者做苦力吧?
而且,這兩年,兖青兩州的造紙業越來越發達,紙張并不貴,這點花銷應還是能承擔的。
懷着這種心思,報名送孩子來上學的人非常多。也得虧楊瑛來的第二年就在計劃這事,有意識地培養了老師,現在五年過去了,這些老師也能上崗了,暫時倒不會出現師資力量短缺的狀況。
而且,小學學的東西簡單,課程也少。無非就是語文、數學、自然、思想、體育五門課。
學的內容很淺,無非就是要求小學畢業能做到讀寫聽說,加減乘除,能知最基本的科學知識。
而思想品德課楊瑛也是考慮了很久,最後加上去的。她并不覺得儒家學說都是封建的,其實有些東西還是很好的。因此,她在思想品德課裏加入了一定的儒家*思想的課程。
這點,倒讓孔完還算滿意。他其實有預感了,楊瑛這樣搞下去,這天下早晚是曹楊兩人的。若是将老祖宗的東西排除,即便他真成了聖衍公,那又有什麽意義呢?
現在能加一點進去,說明楊瑛本人還是對老祖宗的思想認可的,有這些便足夠了。
除去儒家的東西外,楊瑛還加了一些後世的東西以及法制方面的內容。以前是草民時,也會抗拒為政者宣傳這些,可等自己當家了,楊瑛才發覺,統一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不将這些理念傳播開去,那這個國家就無法獲得新生,也不利于管理統治。
孩子是未來,所以有些東西應該從小灌輸。愛國,為社會做貢獻,争取當有用人的思想放到哪個社會都将是唯一的基準。
而且,楊瑛也會想,古代這家天下模式,百姓過得好不好,全賴有無聖君。這不好,風險太大了。萬一碰上個孬種,那老百姓又要吃苦了。
所以她得把一些思想編入課本裏,告訴這些孩子,沒有什麽所謂的天命所歸。所謂的天命所歸都是來自百姓的認可,若百姓不認可,就能推翻他。
這點她是借着孟子的話來說的,也不顯突兀。
為了以後,楊瑛也算是耗盡了心神,就怕自己死了,回到原來的世界後,自己所做的努力會白費。
而在小學讀完五年的人,若成績能過關的,則要進入中學再讀三年。中學如今依附在書院,教的東西也與書院不同。
中學三年,主要學的是數理化。當然,語文還是要學的。除去這些外,初中三年課程裏又增加了歷史與政|治。
政|治就是小學思想品德的延伸,這裏講的課程更深,開始涉及到階級矛盾。而歷史同樣有些東西的加入,主要目的就是以史為鑒,通過歷史事件與人物事跡,将辯證的思維傳授給這些孩子。
除去這些學校外,楊瑛還在各坊開了識字班。以認字多的帶動認字少的,或者不認字的,展開一對一,相互幫扶認字的活動。
城裏的标語現在又變了,已不光光是勤勞致富這些了。除去這些外,又多了關于讀書改變命運,消滅文盲等标語。
一時間,讀書成了當下的熱門話題。而随着報紙的問世,這股讀書熱一下子被推到了頂峰。
對于這種傳播方式,大昭人表示新鮮,過瘾。且報紙并不貴,五十錢便能看四大版的時事、評論、奇聞轶事,甚至是各類經書的點評,這太值了!
雖然通篇大白話讓士人诟病,但對于一些窮人來說,這好哇!他們認的字不多,學問沒那麽好,但大白話卻能看懂。雖然五十錢有些貴,但這報紙七天才出一期,一個月不過兩百錢,就以兖青兩州現在的收入水平,那也是能承受得起的。
因此,當時文日報第三刊出來後,整個兖州青州便掀起了瘋狂的讀書熱。
聽人讀報也得花*茶錢呢,而且還不能收藏。與其如此,不如自己買報。上面的學問也能整理出來,以後還能當傳家寶呢!
看到全民向學,楊瑛那個欣慰。照這個趨勢下去,如果她能活久一點,那有生之年,沒準能将工業恢複到二戰時期的水平呢。
不過她的欣慰沒持續多久,很快京中便傳來天子出逃的消息。
剛平穩下來的局勢再度混亂。
董谏死了,可其部下中還有幾個在朝堂上蹦跶。比如曾經被封冼吩咐去捉拿楊瑛的李厥便因着權利的問題,與曾經的好夥伴郭思火拼了起來。
兩人手裏都有兵,在朝堂上吵不過,幹脆動起手來,打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小皇帝劉榭一看這不對啊,趕緊帶着人跑路,順便發出天子诏,讓大家勤王去。
這诏書一出,天下頓時又騷亂了起來。
天子都跑了,這個時候不搶地盤還待何時?
收到消息的曹肅将武将謀士召集起來,商量了一下午,最終拍板要出兵勤王,将天子迎來。
在書裏,這個時候的曹肅實力并不強,因着封冼的偷襲,他丢了兖州。若不是手下謀士程玉阻止,差點就舉業去袁貞那混了。
但現在因着楊瑛的出現,兖青兩州實力無比壯大,還手握神器,故而封冼沒敢來找曹肅晦氣。
書裏的曹肅也去勤王了,而現在實力如此強大的他沒道理不去幹這事。這事在楊瑛預料中,故而也在旁說了幾句建議。
其建議也無甚特別的,無非就是借着書中的預知,假裝推理一番後,便将天子逃跑路線告訴了曹肅。同時也關注曹肅,要善待天子,面上的事要做足了,順便的,再弄點難民,搶點地盤啥的……
曹肅這話聽得進去。其實,在書裏他起初對天子也不錯,只是後來天子疑心他,他這個“小心眼”不幹了,幹脆就不理天子了。
當然,曹肅致死為稱帝,也算是對得起老劉家了。
大軍要出征,後勤部門自然又要忙碌起來。不過現在的曹肅可不是當初的曹肅了。他有的就是錢,而且今年播種了三萬七千畝的玉米,再過幾日就能收割了,糧食這塊根本沒有壓力。
不光玉米豐收,今年粟米也是大豐收。而年初楊瑛試種的三千畝水稻馬上也能收割了。看那架勢,畝産應該能達到四百斤。而且,稻田裏還養了魚蝦,等收獲時,還能再增加點肉食。
規範的管理,科學的種田,土制殺蟲粉與土肥的運用,讓整個兖青兩州都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這個時候将天子迎來,那是最好不過。
有了天子在手,那許多事就好辦了。
很快,待水稻玉米都收割後,大軍便出發了。
這回跟着曹肅去的謀士只有郭浃,戲志、荀令都留在各地看家。楊瑛也未去,因為她懷孕了。
這個時候要出征,衛俊心裏是放不下的。不過,為了自己的孩子将來能活在一片太平裏,他與楊瑛商量*後,還是決定跟着曹肅去迎天子。
楊瑛也沒意見。她身體不錯,如今懷了兩月,只要注意休息就好了。其實,古代女子易流産,跟她們活動範圍太小,缺少鍛煉有關。而與此相對的,那些勞動婦女反而不易流産。
安慰了衛俊一番,将人送出城後,楊瑛便立刻讓人加強了各地的巡防,以免有人再來偷襲。
衛俊走了,旁人也不讓自己太勞累,閑下來的楊瑛便将衛俊帶回來的那個工匠找來,開始完善織布機、紡紗機等。
楊瑛手裏有宋元時期發明的大紡車圖紙,她打算以這張圖紙為藍本,通過現代知識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
本來這種水力大紡車的工作效率就不錯,一晝夜就能紡麻一百多斤。若是再完善改進下,也許能再将效率提升一點。
紡織機方面,雖然這位工匠師父造出的東西讓楊瑛感到驚豔,但是實際使用下來,效率卻并不高。畢竟,這還要人工穿梭引線的,這還不如現在的腳踏機效率高。
而無梭織布這技術她手裏也沒有,所以也不用再考慮。因此,她決定水力紡織機只作為一個研究課題來研究,織布照例還是用織布機。
大昭的背景模仿了大漢,所以科技水平也是一樣,已出現了腳踏紡織機。但這腳踏織布機還有許多地方可以改進,比如使用鐵木合制的話,便能提高布軸的荷載能力,能制出寬度比較寬的大布來,方便做衣。
不合理的地方還有很多,需慢慢完善。而且,楊瑛有個大膽的想法。這單人踏板織機效率太低,而她知道後世是有雙人踏板甚至六人踏板織機的,所以幹脆研究下,直接就上雙人織機好了。
如今兖青兩州的勞動力根本沒有充分被調配起來,許多婦女沒有合适的活幹,所以用這種織布機,能讓許多女同胞有活幹,能讓其經濟獨立起來,在家裏,腰杆子也要硬一些。
如此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楊瑛的大紡車與紡織廠終于開了起來。
她在城外尋了一塊地,搭起房子,擺了三百臺雙人踏板織機,挂上了惠民紡織廠的牌子後,便算開張了。
大紡車造了不少,原料也足夠,只等紡織工上崗了。
楊瑛貼出告示,看到只招女工,包吃,月錢2000—4000的待遇後,許多婦女便來詢問。廠裏只招女工,這就不怕被人說閑話。家裏的孩子家務事有老人幫忙,自己若也能賺這點月錢,那家裏的條件就能改善許多。
而且月錢最少兩千錢起啊!現在兖青兩州的粟米已降到八十錢一石了,兩千錢那真不低了!
懷着這樣的心思,不少|婦女成群結隊地來城裏,詢問進紡織廠的事。楊瑛考慮的也周道,雖說只包吃,但其實是建了宿舍的。也就是說,如果家離着比較遠,也可以住廠裏,宿舍不收錢,三餐也包了。
一聽這條件,這些來應聘的姑娘都*高興瘋了。紛紛回家,将親戚拉來打工,沒幾日時間,便招到了七百多人。
紡織廠裏用不了這麽多人,但楊瑛還是努力給這些婦女安排了工作。如果暫時沒安排上的也不用難過,登記下,反正這紡織廠不可能只開一家,還是要再開的。若是願意先培訓起來的,也可以留下學習。
錢是沒有了,不過食宿是包的。
這好的條件,不留下是傻子!
楊瑛民望很高,她說的話能有假?說還要再開紡織廠那便肯定要開的!不若留下先好好學習,等廠開起來了,也好快些上手不是?
要知道,紡織廠是計件制,底薪兩千,一匹布給三百錢。兩人合力做的,就是一人150錢。如果手腳足夠快,動作足夠熟練,兩人兩天就能出一匹布。刨去每月休息的四天,那麽兩個人每月最少能出13匹布,那就是1950錢!
這可了不得啊?!在家裏閑着的娘子能一月賺這多錢,那還不得将腰杆子挺得直直的?必須得留下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