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戰亂初起
楊明成離開長安兩個多月後,就托人捎來了一封信。信中說,張正遠和他的屬下雖然對他頗有微詞,但并沒有為難他。他們這些人的性格仍跟以前一樣剛直不阿,清高孤傲。他只需做好份內之事便好,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處處逢迎,日子反倒過得很舒心。只是家人不在身邊,甚為思念。
宜竹讀到這裏,暗暗松了一口氣。他們全家一直害怕張正遠會因為對楊家的私恨而為難父親。現在看來,是他們多慮了,張正遠那一衆人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們不會也不屑于使用那些卑鄙手段為難別人。她突然想到,也許,秦靖野當初下令時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還有,他讓哥哥去羌州從軍應該也有別的用意。只是他當初什麽不直接說明呢?想到這裏,宜竹多少有些懊悔自己的沖動和魯莽,但下一刻,她的耳畔又響起了秦靖野那高高在上、毫不留情的批評她全家的話語,且不管他的心思如何,單他這種态度着實讓人惱怒。她趕緊撇掉雜念,繼續讀信。
父親在信的末尾說,他不日就會升遷,有可能會到薊州治下的一個下縣去做縣尉,俸祿雖比不上從前,倒也夠一家人勉強度日。如果他們不嫌棄西北苦寒,可與天涼之後上路去薊州和他團聚。
這一封信讓宜竹一家人跟炸了鍋似的,平氏又是哭又是笑的。接着全家坐下來商量到底要不要去西北。楊鎮伊和宜蘭多少有些不情願,他們一個怕苦一個舍不得情郎,宜竹倒是願意去,她總覺得京城不是久呆之地,按她的想法,回益州老家才好呢,可惜沒人贊同。平氏是左右為難,她既放心不下丈夫,又顧及兒女的意願,問來問去,一時也沒個定見。
最後她決定去問問婆婆的意見。趙氏聽到宜竹給她念完信後,也是喜憂參半,唉聲嘆氣。
宜蘭生怕祖母同意他們一家去西北忙出言委婉勸阻,她不好意思拿自己說事,便拿祖母和宜竹為借口:“祖母年紀大了,父親不在身邊,我們應該服侍你老左右。還有就是二妹的婚事,西北那是苦寒之地,哪有什麽合适的人家,若是一去幾年,豈不是都耽誤了。”她這麽一說,趙氏也跟着猶豫起來。最後大伯母出來勸了幾句,說若是擔心宜蘭的婚事有變,可以和章家商議将婚期提前,反正宜蘭已滿十五歲也可以出嫁了。當然,這話不能由女主明說,只需拿話暗示便可,章家若有心,豈有不明白的。宜蘭聽到王氏的話,臉現飛紅,羞澀不語。平氏也覺得此話甚為有理。
過了幾日,平氏跟章文生的姑媽章氏相見時,就委婉地表示自家可能去西北與丈夫團聚,這一去不知要呆多久,宜蘭年紀也不小了雲雲。話已說到,平氏和宜蘭就耐心地等着章家的動靜。
不知章家打的什麽主意,竟是揣着明白裝糊塗,黑不提白不提。平氏心裏直犯嘀咕,但他們家又不好主動再問。事情就這麽僵持了下來。
宜竹本能地覺得不妙,自從父親被貶後,章文生明顯地與他們家疏遠了。特別是那次他勸宜竹對秦靖野投懷送抱被她“請”出家門後,他憤憤然說,他們這一家根本沒什麽前途,老的不自量力,小的不知好歹。硬生生地把大把機會給錯過了。她将這話說給平氏聽,平氏憤聲怒罵,但念及兩家已經定親,只好暫且忍下來。
轉眼間就到了九月,章文生卻收到了鄭靖朗的一封急信,讓他護送她的妹妹去肅州。章文生因為貴人的另眼相看,分外高興,自然欣然從命。宜竹再次趁機勸家人去跟西北,并撺掇伯父一家同去。楊明功當然不肯同意,他們兩家若是一起去,将以何為生?
然而他們一家還沒成行,時局便突然發生了變故。先是楊明忠因為與康節度使不合,在陛下面前屢進讒言說他要造反。陛下見怪不怪,他自認為待康拓利有天高地厚之恩,再加上康拓利屢表忠心,他對此人是深信不疑。但是楊明忠的再三刁難徹底惹惱了康拓利,他最終以“清君側”為名提前發難。
康拓利于聖元四十四年的九月底起兵範陽,一路燒殺搶掠,兵峰直接洛陽長安。此時國家太孤日久,百姓士兵久不作戰,驟聞叛亂,驚惶失措,河東諸郡紛紛望風而降。賊兵一路勢如果破竹,如入無人之境。
京城百姓既惶恐害怕又覺得有所依仗,京城也許才是最安全的。宜竹知道這場戰亂遲早會來,但沒料到竟會這麽快。她盡量保持鎮定,帶着全家将貴重些的家什全部搬到地窖,為數不多的首飾也收拾好随身帶着。大伯一家也跟着如果如此照辦。他們悄悄地将店鋪關閉,剩下的貨物全部藏到地庫。兩家人趕制了許多四麻袋幹糧。
時局一天壞似一天,十月初,洛陽失陷。不久,皇上聽信監軍讒言,冤殺駐守潼關的兩員大将。宜竹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她堅決地要出城去西北投奔父親。平氏此時也沒了主意,楊明功這次沒反對,弟弟不在,他理所當然地成了兩家的主心骨。兩家人用了兩天時間草草地把房子店鋪安排好,茶樓自然也開不下去了,她給幾個夥計多發了幾個月的工錢,打發他們回去。
次日黎明,城門一開,他們兩家就随着潮水般的人流湧出了城。此時,前線戰局雖然屢次失利,但潼關尚未失守,長安城中還有不少百姓仍在觀望。有部分人則按捺不住,開始悄悄逃亡。這畢竟是個具有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即便只是部分逃亡,城外仍是人流如海,官道上人人争先,車流搶道。那些富商大戶商着人多勢衆,馬匹健壯更是肆無忌憚地橫沖直壓,時不時地撞車翻車事故發生。兩家人一路心驚膽戰,小心避行。
頭幾天尚算平穩,到了第四天,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了:潼關已經失守,賊兵即将殺入長安,陛下攜貴妃、皇子公主們及楊家衆人逃往西南去了。消息一出,衆人嘩然,有的擔憂有的慶幸。
Advertisement
過了興平鎮後再往西,道路越來越窄,難民卻越來越多,路上擁擠不堪。有人傳言胡兵在後緊追,這一消息攪得人群驚恐不安,上路時愈發拼了命的往前擠。
到了午飯時,宜竹一家人縮在馬車中啃着幹糧,為了出行方便,她們姐妹四人全部換上了半舊的男裝,一頭青絲也用青藍幞頭裹了起來。他們稍作休息,便接着打馬上路。
就在這時,從東北方向駛來數輛華貴耀眼的馬車,衆人一看這派頭,紛紛避讓。楊鎮伊也将自家馬車給往道邊挪了挪,哪知這家人跋扈異常,明知道路不寬,仍大搖大擺地齊頭并行,硬生生地
将幾輛百姓的牛車撞翻在地,宜竹家也被殃及池魚,倒黴的是,他們恰好正停在溝邊,兩輛馬車側翻在地,平氏碰得鼻血直流,鎮飛疼得哇哇大哭,楊鎮伊氣得破口大罵。車中的東西撒了出來,有部分幹糧還掉到了濠溝裏,幸好溝是幹的。宜竹讓宜蘭照料母親和弟弟,自己跟小麥他們跳下去撿東西。幹糧在逃難時可是至關重要,一點也不能丢下。
宜竹和小麥剛将東西撿完,就聽見後面傳來一陣喧嘩聲:“快走啊——胡兵真來了——”
衆人驚得臉色煞白,大伯楊明成在前邊大聲催促道:“快,快上來,不要撿了!”楊鎮伊和小冬跳上了馬車,控着缰繩,只等着兩人上車。宜竹和小麥兩人正要躍出濠溝,不想事情再度生變,不知是哪個驚慌失措的難民,一鞭錯抽在宜竹家本就驚惶不堪的馬身上,那馬嘶鳴一聲,立即發足狂奔。楊鎮伊趕的那輛馬車在前,也被身不由己地裹挾而去。
平氏和宜竹高聲尖叫:“不能走,還有人哪——”楊鎮伊和小冬試了無數次根本停不下來,後面的車流如滾滾波濤一樣。一層一層地盲目地向前湧動,人群中時不時傳來孩子和女人的哭叫聲。
小麥看着馬車遠去,一時欲哭無淚。宜竹從驚駭和慌亂中漸漸冷靜下來,她們兩個躍出濠溝,尚着荒蕪的農田追随着車流的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