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更

距離高考不到兩周。

這兩周也不能整天看書做題看書做題,劃重點是一邊複習一邊就劃過了,倆人其實心裏都不太有譜,畢竟誰知道到底怎麽出題的呢。到了這個時間點,其實也就只能盡力而為,所謂“盡人事聽天命”。

宗齊光總是相當樂觀的說他倆都上了大學如何如何,整天畫大餅。姜明光也覺得不能在這個時候打擊人,心裏沒譜是一回事,說出來打擊人真的不好哎。

我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你考上了北京大學;他進了機器制造廠:咱們三個都有光明的前途。

工作不分貴賤,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分別只在是否能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

說到“人生理想”這種嚴肅的話題,宗齊光認為理想約等于興趣愛好,但又要比興趣愛好更高級,理想應該是有益社會、有益國家的,這樣才算“理想”,否則也只是“愛好”。“理想”應該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此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姜明光想着這人的覺悟還挺高的呀。

“那你的理想是什麽?”

“我嘛,”他笑了笑,“小時候我覺得父親很了不起,帶隊去野外勘探,發現了好幾個大煤礦。煤礦有多重要你知道的,哪行哪業都離不開。不過母親不願意,因為家裏沒有成年男人,她一個人帶兩個孩子,過的很艱苦。”

他說的平淡,她卻能夠想象到一個女人帶着兩個孩子生活,丈夫好幾個月不回家,确實不容易。

“那時候我家條件不好,住在一個大院裏,亂糟糟的,有人欺負我媽,倆口子合起來揍我媽,把我媽嘴都打出血了。”

她吃驚:“怎麽這樣呀!”

宗齊光苦澀的說:“她從小嬌生慣養,要是能像賀阿姨那樣,倒是不怕的。”

“那你呢?”

“我那時候才幾歲,太小了,哥哥讓我躲在屋裏。我怕得要命,覺得媽媽要被人打死了。”

真可憐。

姜明光同情的抱着他手臂,“可憐的孩子。”

他便輕輕點了點她鼻尖,“你放心,以後我絕不會離開你,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她點點頭,“好。你可得說話算話啊。”

“絕對算話。你摸摸,我是不是結實得很?”他捏了捏自己手臂。

她也捏了捏他手臂:別說,還真的挺結實的。不算壯實,就是很緊實的肌肉。

她腦子飄了,想着他們其實算結婚了,但她還從來沒見過他身體呢。廬州這兒夏天很熱,男人不分年齡,多數都脫光上衣,宗齊光說首都人稱之為“膀爺”,就是“光膀子爺們”的簡稱。

其實很不好看的,絕大部分成年男人都是白花花肥肚皮,哪來的美感呢?

他是堅決不肯當膀爺的,最多就是穿着針織白背心,露出手臂,那就是他的極限了。

手臂也是很好看的,白背心下面的身體精瘦,是個好看的年輕男人,也一定會有不錯的身體吧。

她浮想聯翩。

“然後呢?”過了一會兒,她才想起來她好聽衆的身份。

“然後父親就回家了,外公罵他是個不負責任的丈夫,父親在外公門外跪了好幾天,我媽才帶着我們回家。”

“還回去那個大院?”

“不,換了地方。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他淡淡的說。

唉,确實。所以為什麽“多子多福”,有啥事兒還得讓老爺們上,欺軟怕硬專挑軟柿子捏的人不管什麽時代都有。說是“寡婦門前是非多”,但要是你丈夫健在卻幾個月不着家,那門前是非也會很多的。

也許是婆婆跟男同事或男鄰居說幾句話就會被罵“破鞋”,被小三被“出軌”;她又是有錢人家出身,不會打架不會罵人,挑軟柿子捏的人當然會想欺負她,這是人性中的劣根性,無法徹底根除。

姜明光對從未謀面的婆婆倒是充滿了同情的,只要婆婆不為難她這個“外人”媳婦,她是願意跟婆婆好好相處的。賀群也算是比較難纏,她不也能跟賀群相處的還不錯嗎。

她自覺自己能耐得很,不怎麽把未來的婆媳關系放在心上。

“你還沒說你的理想是什麽。”

“不知道,沒想好,做什麽都行。我想學新聞,跑科技口或政治口。”

他好像也沒什麽偉大理想,記者一直都是很不錯的行業,畢業進報社或是相關部門,都是專業對口,還很受人尊敬。

“你呢?”他問。

“我說不好。要是學理工科,将來去做技術幹部或是設計師?以前我覺得天體物理很牛,超厲害的,你都說不清這個專業到底學出來能幹什麽。”

“确實很牛,以後進天文館或是什麽科學院,留校當老師也可以。”

“反正不管學什麽都包分配,現在差的就是分數了。”

他直笑,“對對。填志願的時候再好好考慮專業吧。”

語文數學略,物理化學也略,難度較大的是英語和政治,英語只能“盡力”,政治倒是可以臨時抱佛腳的,特殊時期剛過去,肯定會有有關特殊時期的題目。首都宗家寄來了一些時政資料,宗齊光便跟姜明光一起背資料。

背資料的要點在要能理解,宗齊光也不虧是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大的孩子,對這些時政信息說的頭頭是道,加深了姜明光對這個時代的理解。

國家因為是砸碎舊社會、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早期一些政策不免簡單粗暴,但總體來看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快速發展,那麽一小部分人是注定要被犧牲的。

特殊時期尚未定性,那麽就是別有用心的小團夥利用了大領導的政策,曲解了大領導的遠見卓識。

計劃生育作為國家大力提倡的重要政策(此時尚未成為“基本國策”),為什麽是有利國家和社會發展的。

國際上歐美強國對中國的态度和舉措。

中美建交為什麽是歷史必然——中國與美國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肯定是必考題——以及中美建交的國際意義。

宗齊光的思考深度還是挺深遠的,也能将這些資料掰碎了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姜明光因為對這些了解不多且不深,很是惡補了一通。他并不是一味贊同,也有自己的見解,比如他認為計劃生育是有利國家發展的,但基層執行的時候可能會相當可怕。

“你要知道有一個專有名詞‘懶政’,在基層做事确實很難,但一刀切更可怕。”

“那不是因為真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花費極大精力嗎,所以才有‘懶政’、‘一刀切’這種做事方法。管你有沒有苦衷,一刀切齊刷刷,大家都不要喊冤,喊也沒有用。”

“歸根結底還是怕麻煩,只有人情管用,所以到處都是‘走門路’。”

“你父母給你走過門路嗎?”

“沒有。”

“那你媽媽怎麽舍得讓你下鄉的?”

他笑了一下,“我自己要求的。”

啊,這。

“你思想覺悟夠高的呀。你哥哥呢?”

“他也是主動響應國家號召,去了滇省。”

“還沒回家?”

“算是回家了吧。他想走仕途,前年考上了大學,進了人大。”

啊哈!想想也不奇怪,他家兄弟倆也可以算是“官二代”,想當官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你呢?你不想當官?”她好奇的問。

“不想,麻煩。想要當個好官真的太難了,你得全部身心撲在公務上,還不一定能讓大部分人滿意——肯定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要讓大部分人滿意都很不容易。我不喜歡那麽辛苦,太苦了。明光,你在省會長大,就是下去農村,大嫂子一家也當你是金蛋龍蛋一樣捧在手心裏疼愛,你從來沒有吃過苦,你想不到的。”

姜明光想着自己好像還真的沒有在真正的農村生活過。以前跟着奶奶生活的事情她不記得了,但也是住在縣城裏,還真沒在農村生活過。大姑家當時三個男孩,加一個她,奶奶住在大姑家主要也是幫大姑帶孩子,不然雙職工家裏孩子多,大姑不得累死。

這個時代仍然處在高速建設國家的初級階段,底子是有了,但技術含量不高,人民群衆的收入也不高,缺乏高級技術人才、高級科研人才,所以才會有國家負擔大學生學費、發放生活補助的事情;就是中等技術學校,也基本都是各家國有企業開辦的,中專生免除學費、發放生活補助,畢業後直接進企業工作。

“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是确确實實的光明的前途,也都是為國家添磚加瓦。

畢業包分配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理想”才是更高的追求。

這個年代吃香的實際是企業技術幹部,二十一世紀的“高級藍領”;技術工人,普通藍領;經濟行業反而不吃香,“白領”還不算熱門,“金領”更少。對普通群衆來說,藍領難度不大,上個中專、技校出來就是藍領;高級藍領至少得是個高中專,難度其實相當大了,不比念個大學更容易。

作者有話說:

“咱們三個都有光明的前途”(1951年《标點符號用法》)之後演變成了“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1990年《标點符號用法》),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三個工作(大學生中專生包分配,營業員是國企職工)确實是平等的,只是就業方向不同。

也許可能會有三更。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