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一晃眼,正月十六到了。

到了看好的時間,已經搬進去住的黎夏和表姨打開了門。

黎陽用晾衣杆舉着一挂鞭炮,黎竣劃燃火柴點火。鞭炮聲噼裏啪啦響起......

周圍的鄰居、看廠門的鄧叔等人都笑着道一聲‘恭喜發財’。

一身廚師服、帶着白色高帽子的黎夏笑着拱手,“承大家吉言了!小店今日開張,歡迎惠顧。”

大家看着她這副打扮都有些稀奇。電視裏看到過,生活中頭回見。

這是表姨讓黎夏扯布,借了大嫂陳媛陪嫁的縫紉機做的。她自己也做了一身,帽子稍微矮些。

黎夏說要給人一個幹淨衛生的好印象。這也算是一噱頭了。小鎮沒啥新鮮事,她既然已經成了有名的‘笑話’那就再添點料。

表姨的手藝是真的好,穿着十分合身。

還有大伯題的招牌名,她也用布幌子依樣畫葫蘆縫了上去。如今挂在門口看着還添了幾分古意。再加上店裏原木風的裝修,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老店呢。

第一撥客人就是兄嫂兩家六口和老頭、老太了。

兄嫂他們是要給錢的。白吃了那麽多回,今天來照顧開張生意。

老頭、老太也能給紮紮人氣、熱熱場子。

黎夏和表姨是開門前就墊了下底,這會兒便各歸各位。

黎夏走到竈臺邊下面。這個廚房有一面牆只砌了一半,另外一半是用一塊一塊的木板卡進槽裏遮擋。

開門的時候把木板下下來,關門再上上去。就是為了方便人看到廚房是幹幹淨淨操作的。

第一鍋六碗,四大兩小。先打發上班、上學的。

第二鍋正要下,一陣摩托轟鳴的聲音由遠到近響起。

是堂哥帶着幾個兄弟來捧場了。

黎夏笑着招呼,“明哥,各位哥哥,裏面坐——”

門口立了一塊黑板,上頭黎夏用粉筆字寫着價目表。她的字雖然不像大伯的能登大雅之堂,但還是能見人的。

堂哥笑着打招呼,“二叔、二嬸,早啊!”

黎會計道:“早,多謝你啊!”

“應該的!”

黎明道:“妹子,六碗三兩的牛肉面!”

黎夏應道:“好勒,稍等啊!”加上老頭、老太的,正好分成兩鍋了。

她往鍋裏丢了面,表姨進來端過六碗已經放好調料的三兩的大碗。

黎夏估着堂哥會一開張就帶人來,剛提前放了幾碗調料。

第一鍋上了四個客人的。表姨端出去,笑吟吟道:“請慢用——”

她如今有了依托,不再寄人籬下,臉上也去了那份愁苦。

“哎呦,明哥,你妹子,哦不,咱妹子這面味道是真不錯啊!”

“而且這到處幹幹淨淨的,進來看到的都是笑臉。明兒我還來——”

黎夏笑道:“歡迎、歡迎!”

第二鍋也很快起鍋端出去。

十四個人一起吃面,店裏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吃過的人離開了。空出位置,也留下許多碗。表姨拿着毛巾和托盤,一邊收碗一邊擦桌子。

陸陸續續的,也有附近嘴饞的學生、來上班的工友進來要上一兩、二兩。這紅紅火火的氣氛瞧着也讓人心動啊,而且一碗面塊兒八毛的偶爾嘗嘗還是吃得起的。

黎會計吃完,看表姨要忙着收拾桌子,黎夏那裏也不斷在下面。而且侄兒的兄弟還有人吃完要買煙,便主動過去幫着賣煙,又收起了面錢。

黎夏媽收了一摞碗筷抱進廚房,“我的豆漿什麽時候能開始賣?”

黎夏正往鍋裏添點冷水、放雞蛋。有幾個工友要了一碗面加一個煮雞蛋。等他們吃完面,這雞蛋也正好煮好。剛煮攏那種好法,最是好吃不過。

有人喜歡把雞蛋剝殼,泡進有鹽有味的面湯裏,用筷子夾着吃。

舅舅鄉下收土雞蛋,挺大個的兩毛一個。他賣給黎夏,二毛二。

黎夏這裏煮好三毛一個。

她擡起手比了個暫停的手勢,“不要靠近我的鍋,看回頭掉頭發進去。”

她和表姨的頭發可都是紮得幹淨利落,全放進了廚師帽裏。

表姨剛把桌面收拾了,在用熱水洗碗。

“是啊,表姐,進廚房得戴廚師帽。你以後賣豆漿,也有這麽一身。我都給你做好了。”

黎夏媽退後兩步道:“我也要這麽穿?”

吃面的工友裏有相熟的打趣道:“對,黎嬸,你也有高帽子戴!”

衆人都笑了起來。

黎夏媽問道:“哎,你們喝豆漿不喝?喝的話我明天就磨來賣。”

她有一個手搖磨,今晚就把黃豆泡上。

“喝啊,我在你家喝過豆漿,很醇厚。賣的也一樣吧?”

黎夏媽走出去,“那當然啦,我是不會多摻水的。

到了八點,上學和上班的早間旺場過去,生意就清淡了下來。居家過日子的人等閑是不會舍得花錢下館子的。

幫着收了一陣碗筷的黎夏媽道:“我買菜去了。”

黎會計點了一下今早半個小時的進賬。還不錯,除了自家人和阿明帶來的人,也賣了二十來碗出去。

人最多的時候,六張桌子都用上了。

他問出來歇氣的黎夏,“你賣到幾點?”

“今兒趕集,等中午農民回去、工人下班那撥人流高峰過去就不賣面了。今早煙是不是還賣得挺好?”有幾個客人臨走都順便買了一包煙。

黎會計點頭,“你明哥的兄弟買了兩包紅塔山。另外阿詩瑪賣了一包,紅梅和天下秀也各兩包。好了,我也散步去了。”

這麽幹下去,好像也還成。畢竟今早不少人都說好吃來着。

“爸慢走——”

表姨把碗全部洗幹淨放起來瀝水,又拿了掃帚出來掃地。

過了一會兒,趕集的農民陸陸續續的路過。黎夏笑着和認識的人打招呼,也算是知會一聲煙攤搬這邊來了。

就有人三支三支的買她的葉子煙。也有個別人看看黑板上的價目表,進來嘗一下面的口味。

舅舅和萬表叔趕集路過,也進來各吃了一碗面。

這些八點多一點就走到這裏的農民,一般是為了早點去占個好位置賣菜。

六點多起床墊個底,走到這裏也差不多餓了。平常都是走到街上買兩個饅頭、包子。

見黎夏開了個面館,手頭不是那麽緊的就進來坐下吃二兩面。

有鹽有味的面怎麽都比比幹啃包子、饅頭強。反正吃兩個包子或者饅頭也要幾毛錢。

哪怕是一碗素面,黎夏和表姨都笑臉相迎。

舅舅坐下就問道:“那雞蛋好賣不?”

“還可以,今早賣了八個了。”

表姨給端了兩碗開水上來。

黎夏就連堂哥那一撥‘大客戶’都沒招待骨湯,不然她媽的豆漿不好賣。

老太太今天興沖沖的,說是中午就要喊倆兒子把手搖磨給她抱過來,正好一人一塊磨石。

晚上泡豆子,明天一早來磨。

所以對舅舅和表叔,也得一視同仁,只上白開水。

八點到九點,生意比之前淡,但也陸陸續續賣出去十來碗。葉子煙搭着賣了十五支。

九點到十一點就清淡了。表姨看店、賣煙,黎夏跑回家看電視去了。

黎夏媽九點多點買菜回來了。小聲問黎夏,“你今天賺了多少?”

“一碗面你就平均按四毛錢算,到這會兒賣了四十碗。但照顧生意的就有十二碗,而且今天是趕集。”

這四毛錢是刨開了物料、人工、房租、水電的淨利潤。

黎夏媽經歷過煙攤最開始比較清淡的階段,很有經驗地道:“過段時間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黎夏點頭,“嗯。”只要工廠的機器還在轉,趕集還是走這條路,肯定會好起來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