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木管家(一)
更新時間2013-3-24 7:00:52 字數:2124
“哦,是何事?”蘇嘉易看木管家說起此事時表情有些凝重,看來這是一件棘手的事啊。
“剛來品恒縣時,覺得這兒民風純樸啊。”木管家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嘆了口氣道:“想不到刁民這麽多。”
“窮山惡水出刁民。”郭羅在一旁說道:“說起來,祈楊村也在品恒縣的管轄範圍內,看來我們這兒的都是刁民了。”
木管家擡頭看了郭羅一眼,只見她嘴角挂着嘲諷的笑,自知自己失言,連忙道:“大部分人都是好的,我說的是那些成天惹事的。”
蘇嘉易看了郭羅一眼,示意她不要胡亂插嘴。
“冒昧問一句,以前蘇先生做師爺時,縣裏也三天兩頭出事兒嗎?”木管家現在不敢胡亂指責品恒縣的人了。
很多人沒事時喜歡說自己家鄉這不好,那不行,可真的有外地人來這兒說這兒怎麽怎麽不好時,很多當地人都會不高興的。
木管家看的出來,剛才他說品恒縣刁民多時,蘇嘉易臉上也劃過一絲不悅。不同于郭羅,蘇嘉易照顧着他的面子,沒把不悅表現出來而已。
“出事兒?”蘇嘉易眉頭微皺,道:“那麽多人,總會有些小糾紛,協調不開讓縣官出面也是常有的。”
可這些事都可以說是小事,若縣官真的不想管,稍稍震懾一下百姓,那些事兒就不會鬧上公堂了。大家摸透了縣令的品性,才會決定是否去縣衙。
就像他跟的第一位縣官,那是位平和愛熱鬧的老者。百姓有什麽事兒都來找他,有時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上了公堂,他也樂呵呵的幫着評個對錯。百姓喜歡那位縣令,就在那位縣官告老還鄉時,縣裏百姓争相送他離開。可以說,蘇嘉易一心想入官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一位縣令。
他覺得做官一定要像那位縣官一樣,不管官位高低,永遠把百姓放在第一位。這要能做到這樣,就是一個好官。
第二任縣官可沒第一位那麽好說話了,他記得那位姓葉的縣官到品恒縣第一件案子就是鄰裏糾紛。兩家人都在自家院子裏養了雞,可那些雞最後跑一塊去了,兩家都把自家的雞認回去了,就是一只花母雞沒分開,都說是自家的。
那位葉縣令想了會兒,就吩咐身邊的衙役把花母雞帶下去給煮了。等一鍋香噴噴的炖雞湯端出來時,衆人都傻眼了。
葉縣令讓他們把雞湯平分了,原告看着那雞湯傻了眼,被告則看着雞湯就哀嚎。她說那是她家最會下蛋的雞,怎麽就被炖了。
Advertisement
葉縣令很快就把那案子給結了,憑着當事人對雞湯的反應表情還有神态,葉縣令很快就判斷出雞不是那位原告的,而是被告的。
原告倒也認了,她說她和被告平日有些小糾紛,那只雞她知道是被告家的,她是故意把事兒鬧大上公堂給被告些顏色看的。
事情明白分了就可以結案了,蘇嘉易原也這般認為,可誰知道,這事兒到葉縣令這兒還沒完。他先讓原告賠償被告的雞,然後以擾亂公堂誣陷他人之罪,要打原告。
圍觀的群衆都傻眼了,被告連說這事兒她不追究,不要打被告。兩人都要求撤訴離開,可葉縣令沒那麽好說話。
他道既然被告不追究,那誣陷他人的最就可免了,只是擾亂公堂之罪是逃不掉的。最後,原告被打了五大板。這還是葉縣令看她是個女子又是初犯,加上被告不斷求情哭訴他沒辦法才輕判的。原先二十大板可是減了又減的。
五大板雖然不多,可挨在身上還是很難受的。衙役看被打的是個弱女子,下手已經算是輕的了。被打除了身上疼之外,面子上還過不去,有那麽多人在外面看着呢。
那些百姓都以為新來的葉縣令是在殺雞儆猴,至此之後,沒有什麽大事他們都不上公堂了。其實他們誤解這位葉縣令了,他是個辦事認真有些古板的人,他覺得他這案子判的合情又合理,畢竟,他已經酌情輕判這事了。
日子一久,百姓也了解葉縣令的脾性了。大家小事不敢去煩他,可遇上解決不了的大事都讓葉縣令公斷。品恒縣被葉縣令管理的很好,年年政績考核都是優,在品恒縣待滿三年,葉縣令就被調到其他地方去了。
葉縣令走的時候,百姓并未像蘇嘉易跟的第一任縣令那般夾道相送,而是大夥集錢做了塊“清廉無私”的匾額送給葉縣令。不過葉縣令并未收下那塊匾額,拒絕理由倒不是做官的不能收百姓的禮,而是那塊匾額太大,他那輛裝着行李的小馬車塞不下。
最後,葉縣令收了籃雞蛋餅就走了。
在葉縣令身上,蘇嘉易學到的是:日久見人心,做官亦是如此。如果你是一個好官,也許一開始大家不喜歡你,可時日久了,大家總會了解你的本性的。
第三任縣令也是蘇嘉易跟的最後一位縣官,他是帶着師爺上任的。蘇嘉易原想直接回鄉讀書的,可那位縣令軟磨硬泡的還是把蘇嘉易留下來了。
其實那位路縣令不是個貪官,但也算不上什麽好官。他會幫人辦事,但更多時候他是秉持着拿人錢財為人消災的原則的。路縣令是個有主張的人,師爺的話他聽,但不全聽。
比如說他帶來的那位師爺讓他重新制定一些條理管制縣裏,他雙眼微眯道:“葉梁天不是把品恒縣管的很好嗎?有現成的法子不用,重新想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嗎?還是說,魏師爺想出來的法子能比三年政績考核都是優的葉縣令的更好?”
蘇嘉易勸他修繕河岸,清理河道的事兒不要交給偷工減料的人去做,可他眉毛一挑,道:“交誰做不是做?河道不是一年清理一次嗎,出不了大事兒。再說,我收了餘掌櫃的銀子,再把事兒收回來,你不是讓我食言而肥嗎?”
按理說,這位路縣令的辦事作風蘇嘉易是受不了的,可他還是跟了他一年多,蘇嘉易在這位縣令身上學到了很多。最後,他只能說一句,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為官之道。
這位路縣令運氣不大好,來品恒縣半年多就遇上了大災害,那一年糧食歉收,糧價暴漲,朝廷撥的米糧救濟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