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知矩進到殿中來,先規矩地行了禮,然後便開始轉述了謝太後的吩咐。
“娘娘說,今天三殿下帶了些新鮮玩意到宮中來,讓人送了一些到隆慶宮去,就當是弟弟孝敬兄長。”知矩低着頭,不敢擡頭多看一眼,“娘娘還說,想請陛下到長樂宮去一并用晚膳。”
裴彥聽着這話破覺得有些厭煩。
其實他并不認為謝太後是什麽壞人,或者她現在為了裴赟和裴駿的爵位動盡了心思,又或者她想着許許多多紛雜的事情把謝家女弄進宮來,再又心中偏頗還大言不慚地與他說什麽母子情誼,一切種種看起來她似乎心大無邊,似乎利欲熏心,要做那弄權的太後了,但事實上他卻并不那麽以為。
倘若謝太後真的是那長袖善舞能挾勢弄權的太後,他登基都不會那麽輕易。
再看她嫁給先帝裴襄之後的那些年月,如若真的是個壞人,他與他的大哥裴隽大約都很難平安無憂地長大。
她之所為,無非是當下的不安。
她前面幾十年不曾真正為了局勢擔憂過,故而現在一旦開始想要做點什麽,便顯得面目猙獰。
他對謝太後着實是沒什麽深厚感情,他自認為在這樣情形下還能公正地評價一句她不算壞人,已經是他在偏袒了。
他不願意按照先帝的遺言給裴赟和裴駿加恩,也不願意對謝太後有太多的尊敬。
可他現在是皇帝了,卻還是不能完完全全随心所欲。
無論如何謝太後如今是太後,是長輩,他便還是要多給幾分耐心。
面前的知矩已經把謝太後的吩咐都轉述完畢,裴彥不說話,他便不敢動,帝王的威壓之下,他整個人都恨不得立刻消失。
一旁的寶言悄悄看了看裴彥神色,又往後殿看了一眼,他倒是有些後悔那時候沒有把雲岚留下,若是有雲岚在旁邊說兩句話,這會兒斷不會讓人感覺如此窒息。
有風從殿外吹進來,殿外檐下的玉铎發出了悅耳的聲響。
裴彥回過神來,他看向了知矩,道:“你去回太後,朕晚一些過去。”
這話讓知矩松了口氣,他忙道:“奴婢這便回去給娘娘複命。”
裴彥擺了擺手,示意他可以退下。
知矩行了禮,然後便飛快地退了出去。
寶言在一旁猶豫了一會兒,沒有跟着出去,而是問道:“陛下,那這會兒準備禦駕麽?”
“等會兒,朕去看看娘子。”裴彥站起身來,面上神色倒是柔和下來,“不陪着她用晚膳,總要與她說一聲的。”
說着話,裴彥便往後殿走。
行到後殿門口,便見着雲岚正拿了個系着沙包和羽毛的魚竿在逗灰奴在殿中跑跳。
灰奴雖然看起來胖墩墩的,但這會兒倒是顯出了它的靈活矯健,上蹿下跳一點也不知疲倦。
雲岚一眼便看到了裴彥,便笑着把手中的魚竿塞給了他,喘着氣道:“我玩累了,它也不知道累!”
裴彥接了魚竿,把魚線松了一些,然後把沙包往遠處甩出去,灰奴便如那離線的箭一樣沖過去撲住了,與他角力起來。
少見這懶貓這麽用力樣子,裴彥忍不住笑起來,向雲岚道:“之前沒見過你這麽陪着它玩。”
“以前家裏沒這麽大。”雲岚目光是落在灰奴身上的,“它也沒什麽地方好去,就拿着這個逗它。現在宮裏它能去的地方多,今天才想起來這個。”
裴彥拿着這竿子逗着灰奴玩了一會兒,灰奴倒是收起了之前的警惕哈氣,玩得累了,最後乖乖地就在他旁邊躺下來。
“等會朕要去長樂宮與太後一道用晚膳,等會你自己吃,不必等朕了。”裴彥把魚竿放到一旁,然後看向了雲岚,“想吃什麽,讓人往膳房說一聲,別委屈自己了。”
“好。”雲岚也看向了他,“裴郎早些回來就好。”
“一定早些回來。”裴彥笑着親了親她的頭發。
坐上肩輿往長樂宮去的路上,裴彥還在想着雲岚。
他忽然想到,雲岚其實很少過問他的事情——或者說,根本也沒有主動問過。
她總是很溫柔地聽他說,唯一堅持過的也就是讓他多陪陪她。
她單純得仿佛不像是宮中長大的人,很難想象她當年在末帝的皇宮中到底是怎樣長了這麽大。
想到這裏,他看向了跟在肩輿一旁的寶言,問道:“上回讓你去查娘子當年封號,可查出來了麽?”
寶言一聽這話,倒是慶幸起了那天沒因為裴彥說不必查自己就省事不辦,忙道:“查過了,的确是沒有封號的。只查出娘子的生母曾獲封婉妃。”
裴彥皺着眉頭想了一會兒,倒是記不起來末帝後宮中有這麽一號人物,回想不起來,便索性直接問寶言:“是寵妃麽?”
“宮中舊檔中便沒有記這些了。”寶言老老實實答道,“不過奴婢問過宮中舊人,他們都說婉妃娘娘後來一直是失寵的,只是剛進宮時候得寵過一陣子,後來也不知是開罪了末帝或者是得罪了其他人,便一直在長泰殿裏面,不曾再在人前露面。娘子也是因此沒有得個正式的封號,那時候只是按照齒序稱呼十四公主。”
“是這樣嗎?”裴彥眉頭皺得更緊了一些,“朕都不記得當年的事情了。”
“根據舊檔中記載,末帝當年記了齒序的皇子有二十一人,公主有二十人,不記齒序夭折的不在內。”寶言認認真真地把自己從舊檔中翻出來的事情說給裴彥知曉,“與娘子一樣當年沒有得封號的皇子和公主都有許多,并不是稀奇事情。”
“那些公主們的下落又如何呢?”裴彥問道。
寶言道:“當初起義軍攻破皇宮,公主們的下場與當初留在宮中的妃嫔們大致相似,活下來的沒剩幾個,後來京城大亂,便也不知去向了。”
這話聽得裴彥沉默了下去,他搖了搖頭,道:“也不知娘子當年是怎樣運氣能逃出去,又安然地到了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