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夙願
葉子昀将短劍贈予羅隐那年,正是兩人意氣風發、天南地北攜手共闖之時。
羅隐初出江湖時,無人知曉他的師承來歷,但随着他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人将他譽為年輕一代的劍術第一高手。然在羅隐心中,直至他用手中長劍重創了穆成風,也始終清楚葉子昀的家傳劍法不在他之下,內功修為更是在他之上。
他未生出過争強好勝之心、想着與葉子昀一争高下。只有在他用盡全力也無法将劍拔出,卻看到葉子昀輕易就做到的一瞬,也忍不住懷疑過兩人的實力差距是否遠勝他的想象。
好在葉子昀并沒有多逗弄他,而是直言相告,此劍是幼年時所得,似乎有種奇妙的靈性,從來只認他一人的氣息。葉子昀在羅隐面前将劍開封後,羅隐再拔劍亦是不費吹灰之力,不在葉子昀身旁的半年裏,他也常在月下獨自觀劍,寄思千裏之外。
但等到葉子昀身故後,此劍仿佛一夕間成了塊凡鐵,劍身與劍鞘就如同連成了一塊,再難将之分開。
羅隐沒有太在意此事,在那以後,他懷揣着短劍,走過很多地方,看遍天下的景致,結識不同的人,內心卻始終波瀾不驚,仿佛不再有能讓他在意的,也未曾有什麽在他心頭刻下印記。
直到看着短劍再次出鞘的那一瞬間,仿佛血液都上湧到了頭頂。一想到犯下的錯誤,可能釀下此生無處追悔的遺憾,連平日裏最穩定的握劍的右手也輕顫起來。他竭盡全力地奔了回去,終于回到了途經的荒郊,看到了尚未熄滅的篝火。
與他攀談過的那位雲游道人居然還在那兒,依然是一身破破爛爛的衣裳,看到他就咧開嘴笑了起來,
「貧道與少俠倒是有緣人……這七日貧道留在此地超度這些亡靈,雖明知徒勞無功,但放着不管也是于心不忍。」
羅隐卻根本沒有聽進他的話,他雙目盡赤,聲音低啞得不正常,像是從肺腑中用盡了所有的氣力擠壓出來的:「還給我,把他還給我——」
道士不明所以,愣愣問道:「還什麽?」
羅隐不再說話,他的目光直直地盯住了前方的某一點,道人情不自禁地随着他的目光看去,也是一呆,心中大為驚奇,暗自尋思這青年分明只是個尋常人,難不成還能視鬼神?
屈指細細算來,不由心中長嘆一聲,暗道:「冤孽!」
忍不住勸道:「施主與他生死相隔,已是殊途,不如忘卻今日之事,各奔東西——」
羅隐不答,只上前了一步。他的神情略帶狂亂,淩厲的氣勢比之平常更勝幾分。那道人竟是不由自主地後退了半步,心中哂道:面對妖魔鬼怪都不曾怯陣,如今面對一個人,倒像初出茅廬沒見過世面一樣。
話雖如此,他也知眼前這青年俠客非常人可比,如若不然,那邪道人也不會落荒而逃了。他生平對于捉鬼擒妖還頗有些能耐,但那些能耐在普通人面前卻毫無用處,他這把老骨頭怕是禁不住寶劍一劈的。
同時也暗自慶幸,這青年遭逢大喜大悲,卻猶有幾分自控之力,不曾生出心魔、墜入無邊魔障之中,須是心中是非分明、持身極正之人才有此定力。沖着這點難能可貴,他原該成全一二,但因果輪回,未可知今日之成全,是否他日之孽障呢?
「施主,你可知這世間的因果與緣法?你二人前緣已盡,如今更連轉世的緣法也盡皆消散,不可再強求——」
這邊苦口婆心地想要點化,羅隐卻似一個字都未入耳,他慢慢地朝着目光投注之處走去,眼中的喜怒愛憎沉澱了下去,不見偏執的瘋魔,沉寂如水,卻更讓人心悸。仿佛那樣深重濃烈的情感,轉瞬寂滅成灰,惟有目光專注中的堅定不曾退卻半分。
執念,道人長嘆一聲,既成執念,卻非道法可以消弭的。
于是輕咳一聲,「如此,也罷。貧道前番欠下了施主的人情,且以此物相抵吧。」他攤開手掌,手心裏是一個挂墜,非金非玉,隐隐有神光。
青年仍未給半分反應,道人有些尴尬,只得主動湊上去道:「你可知這鬼,咳咳,你這位故人,為邪法所役,非但神識不全,魂魄亦受天罰,想再入輪回卻難了。此物有聚魂之用,你可帶在身邊,且看日後可會另得一份造化……咳,還有一部天書,貧道也不曾看過,對你當有助益,也一并交給你吧。」
羅隐将挂墜攥在手心裏,卻仍定定地看着那個方向。道人嘆息了一聲,對着那不具神識、渾渾噩噩的靈體一招手,施了個法咒,輕聲道:「你對他應非全然沒有記憶,如此就随他去吧。」
道人又從懷中摸出一本書,交予羅隐時忍不住殷殷叮囑:「此逆天之法,有違自然造化之功,雖依此書而行,對你并無損傷,但得失之間,仍要三思。」
羅隐向道人一揖,轉身離去。
一旬後,客棧中。
夜闌人靜,一間冷清的客房中,兩個交疊的身影顯然是無心入眠。羅隐躺在床上,神情有些迷離,他的目光定在上方那人身上,卻又像是透過眼前的人,在懷念着什麽。
他與葉子昀相交五載,但連葉子昀也不知他心中懷藏的隐秘情感。世人皆道他們有過命的交情,卻無人知曉他心底的那點妄念和貪戀。
心底掠過一抹微嘲,當初怎料得那點心思,會在這般情形下被成全……而縱有過绮思與奢想,他也從不會想是此刻這樣的姿态,但這點不甘心如今卻是無從計較。
擡起手臂,撫上了身上之人的背。不再是虛無缥缈的靈體,望去卻仍與常人有異,故而趕路時不會選在白晝,在外皆以馬車代步,出入也會用鬥篷遮掩。
客棧夥計以為帶着的是染病之人,偶有神色露出為難,多塞過去一錠銀子,也就相安無事了。
羅隐執意帶走他時,耳畔也曾聽聞雲游道人的勸誡,但只有失去過,才懂失而複得,就如同抓住浮木的溺水者,若再得而複失,是無法承受的。
抓住了,心是否就能落到了實處,縱是仍可見昔日的形貌,是否就還是最初那個人?當日他無從思考,只知道有半分可能是葉子昀,就需得在他身邊。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