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徒君溥在揚州已經呆了也有好些時候了,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即使朝政大事有老聖人坐鎮看顧着,卻也沒有帝皇離京這麽久也不回去的道理。因此,林如第在多次勸告對方回京而無效時,祭出了賈家意欲與林家結親聯姻的消息之後,便得了這一石二鳥的結局。
既解決了賈家可能會有的後手,又能讓徒君溥自覺自願的回京城。
其實,林如海還是有些了解對方那自暴自棄的心思的,前世他不也有好幾座大山在他頭頂上壓着嗎?
不過,徒君溥到底比林如海幸運了許多,雖然同有一個皇長子的王爺大哥,嫡長子的太子二哥在頭頂上壓着,但他們與林如海前世的大哥二哥相比,可是一點都不如的,現在還都已經帶罪離世了。
而且當年康熙手握着權勢不肯放手,雍正周旋了許久,好不容易才接了他的位子登了基,最後卻還要被人冤屈說是矯旨篡位,更別提登基之後還有老八老九老十不停的給自己找麻煩,連着親生的額娘也不承認自己的地位,一心想着讓他那同父同母的十四弟胤祯繼位,因此連皇太後的名號也不願意承認,真是傷透了人心。
而徒君溥雖然頭上有個太上皇壓着,但到底已經登基稱了帝,也不用擔心會被有人在市井上散播篡位的流言,失了名聲。底下的弟弟們同樣有老聖人壓着,翻不出什麽大浪來,即使日後老聖人去了,他也早就坐穩了現在的位子,并不懼怕有人搗亂的了。
即使現在老聖人仍然把持着朝政,令徒君溥無法施展身手,可是比之未來能得到的好處來說,并不算什麽。而且老聖人對徒君溥越滿意,那些有着野心的兄弟們越無法輕舉妄動。
林如海多少會點醫術,雖然治不了人,但是因為知道老聖人着急禪位的真相,所以再結合着他現在對權勢無法放手,一直沒有安心靜養的情況來看,怕是活不了幾年的,徒君溥只要熬過這幾年,還怕什麽呢?
更何況現在老聖人雖然是試探性的,但到底是答應了待徒君溥回京城之後,交一部分朝政給他打理。即使是些小事,卻也好歹是走出了第一步,而有了第一步,又何愁不能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甚至是之後的無數步呢。
說到底,還是徒君溥太年輕了,所以氣太盛,雖然忍了這麽許久,但到底還是心中有些怨氣的。
總之,徒君溥有點兒倔脾氣,覺得自己能接管一部分的朝政不是自己争取來的,反倒像是被老聖人施舍的,所以總不願意回去,覺得自己這一回去,就越發沒了臉面。後來林如海勸解了他幾次,好不容易才讓他的心靜了下來。
而現在之所以一直不回去,就是因為,沒有合适的回去的理由。
回去的早了,難免被老聖人覺得他果然心中存着對權勢的過于渴望。回去的晚了,又難免被老聖人覺得他心中只有兒女私情,并不把國家大事看在眼中,竟是怎麽做都是不對的。而林如海此舉也算是給了徒君溥一個回去的理由了。
送走了住了近半個月的徒君溥,林如海也迎來了去京城探聽賈家虛實的仆人,果然不出所料,與徒君溥所說的并無二致,那賈寶玉就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因此他眼中的寒芒越發加深了許多,對于賈家的不自量力也在不屑之餘,更多了幾分殺氣。
只是因為之前已經答應了讓徒君溥處理此事,林如海倒不好自專,只能一心的等着徒君溥的好消息而已。
而且林如海整頓揚州的官場秩序正是關鍵的時刻,他也沒那麽多的時間可以陪着徒君溥,所以他還是早走早好。
Advertisement
林黛玉倒是對徒君溥的身份很是好奇,畢竟她前世時并沒有見過這個人,更別說是認了他做義父了。不過,看着父親對徒君溥的恭敬,以及背着人時的滿臉無奈,卻是讓她在心中隐隐的有了猜測。
雖然林黛玉并不知曉徒君溥的真名,只知道他的化名是傅高傑,但他身上的衣料總不會是凡品,連着當作見面禮送給林黛玉的那塊玉佩上頭還雕着一條帝皇才可佩戴的龍,如此的明顯,擺明了沒有特意掩飾的意思,心比比幹多一竅的林黛玉又怎麽可能猜不出來對方的身份呢。
只是她雖有心想問問林如海,但林如海卻将她像普通孩子哄着,林黛玉每每有心想問個究竟,想弄明白林如海,那個自稱為傅高傑的男人是什麽身份時,都被林如海複手在她頭上揉了揉,敷衍塞責道:“小孩子家家的,那麽多好奇心幹什麽。認他做義父,總歸是不會虧了你的。”
如此兩三次後,見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林黛玉便索性抛開不管了。反正父親總不會害了她的,而且傅高傑這個人看着也不像是什麽心存壞意的。
現在的林黛玉有了父親,又有了義父看顧着,應該再不會像前世一般,落得寄人籬下,名節盡毀,孤獨離世的下場了吧!只是午夜夢回,焉然回首,總是心有千千結,讓人黯然銷魂。
暫且不論林黛玉對賈家又恨又怨的那些心思,只說林如海整頓揚州的官場秩序的一幹事宜吧。
雖然自從前世愛新覺羅胤禛的靈魂跟今生林海的靈魂融合之後,重生的林如海的性子比林海多了幾分剛毅果斷,又比愛新覺羅胤禛多了幾分溫文爾雅,竟是許久沒有使過雷霆手段了。
一來是因為他現在到底是臣子,多有顧忌,二來就是因為不像前世一樣有後臺,不能放開手去幹。這一回徒君溥的到來,林如海卻是請示過了一番,有了徒君溥的點頭,他這才打算真正的動手了。
至于老聖人那邊,林如海卻是早就得到了他的首肯,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就是因為不想遭了徒君溥的忌諱,但又因為人在揚州,不能與徒君溥說明,如今他一來,林如海倒是能與他商量起此事來了。
老聖人到底曾經是皇帝,對鹽政這一塊的弊端,雖然從來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不過是因為一直沒有人敢去觸犯鹽政這一塊的利益分配,如今林如海請命要去清理揚州官場,也就是意味着要去觸一觸這一塊的利益集團的黴頭,老聖人雖然不舍得如此人才,但這是一個機會,而心系朝政的老聖人到底還是答應了下來。
而徒君溥卻有些不甘願的,即使林如海告訴他老聖人已經同意了此事,可是徒君溥卻沒把握日後能在衆多官員的請命下救下林如海來,自然就不想同意了。
可是林如海雖然不至于是嫉惡如仇的性子,也是希望能大顯身手的,而且身在其位,總不能屍位素餐吧,因此努力的想要勸服對方。如今徒君溥一走,林如海想着老聖人已經同意了,而徒君溥也已經通知過了,那麽就該動手了。
而徒君溥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林如海要玩火的決心,一意的認為自己既然沒有同意,林如海定然不會亂來的,因此回去的倒也算是心安理得。
要整頓揚州官場的秩序可是個大手筆,而且總歸要有個引子,于是林如海想了幾個法子,有冒險激進但收效極快的,也有平穩安全但收交極慢的,林如海最後決定了選擇後者,畢竟他不是一個人,總該為了兒女的未來着想。
整頓官場,不是說做就能做的,林如海前頭要做的有很多,這樣才能事半而功倍。
不過,林如海還沒來得及動手,就另有大事發生。
原是倭寇分三路進犯揚州,沿途燒殺搶掠,直逼揚州城下,揚州都指揮張恒、千戶羅大爵、曾沂領兵應戰,都不幸戰死。
揚州城從原先的歌舞升平,轉變為了如今的危機四伏。
不過,倭寇一路的惡行激起了民怨,使得民衆都舉起武器奮起反抗。
倭寇掠瓜洲,燒漕船,瓜洲100多名挑鹽夫用扁擔、擡杠奮擊,倭寇北竄侵犯揚州。揚州府同知朱裒、巡鹽禦史林如海、高郵衛經歷晏銳、千戶賈勇出城迎擊,村民奮勇助戰,倭寇傷亡慘重,狼狽潰逃。
朱裒、晏銳被擄犧牲,而林如海仍在倭寇手上,生死不明。
作者有話要說: 抗倭鬥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分3路進犯揚州,沿途燒殺搶掠,直逼揚州城下。揚州都指揮張恒、千戶羅大爵、曾沂領兵應戰,都不幸戰死。嘉靖三十五年,倭寇掠瓜洲,燒漕船,瓜洲100多名挑鹽夫用扁擔、擡杠奮擊,倭寇北竄侵犯揚州。揚州府同知朱裒、高郵衛經歷晏銳、千戶賈勇出城迎擊,村民奮勇助戰,倭寇傷亡慘重,狼狽潰逃。朱裒、晏銳被擄犧牲。
本來想寫林如海整頓官場秩序的,但我想到的都是林如海找到被貪污官員迫害的百姓,讓他們奮起反抗,最好殺掉幾個官員,然後林如海就趁機插手的事情。但是後來想到,這個情節很熟悉,好像在哪篇小說裏看到過,所以就還是決定棄之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