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去年的時候,學校有對于貧困生的貸款助學政策出臺。”
陳珏僵住了。
這件事他是知道的。政策剛一出臺他曾經申請過,結果被輔導員駁回了。用的理由是,在陳珏身上他沒有看到“貧困”兩個字。陳珏默然。
陳珏家裏只有陳爸爸是家裏經濟來源的主力,媽媽在街道辦事處幹着一月不到五百元的活計。陳家小妹在春市上大學,說是已經勤工儉學,但一個女孩子,又不像陳珏有一技在手,除了做家教補課,做些臨時工還能做什麽?這麽算下來,陳家小妹能養活好自己就不錯了。
而陳珏呢,有之前幾年積攢的薪酬打底,又在上官錦那裏兼職薪酬不菲,這兩年的學費生活費都是他自己一分一分的辛勞錢,有餘錢給家裏彙一些。誰知,在輔導員的眼裏卻變了味道。至于為什麽,陳珏多少了解一二,可是他又不能為了這去辯解一二,只能無言。
沒有用端木羸的錢交學費,是他的尊心作祟,也可以算作是一點小小的反抗。
“錢的去向我不過問,怎麽用,你自己決定。”
陳珏靜靜地聽着,他知道這句話只是鋪墊,最重要的是後續。
“我和上官他們商定過了。在我的股份裏勻出來百分之三的股過戶在你的名下,收益由你自己分配,我不過問。”
陳珏有些震驚。他不明白端木羸這麽做的原因。但不管怎麽說,他還是很感謝端木羸這番用心。
“雅玉。我把你當家人,希望你也是如此。”
家人嗎?淡淡的溫馨萦繞在陳珏心中,這種貼心的話語他不排斥,聽到後甚至有點兒小小的虛榮。
連續忙了十天半月總算是把屬于陳珏名下的房子置辦個大其概,簡約雅致的室內裝修配上大方貴氣的家具,天藍色的窗簾,米白色的地板,齊全适用的電器。陳珏喜歡這個由他一手布置的,屬于他自己的房子。
端木羸走了。
元旦第二天,上官銳、李銘遠和郝少峰一個不拉的來到端木羸和陳珏的住處。煎炒烹炸,十八般的武藝樣樣使了出來。這一餐飯,既是新年的迎新飯,也是臨別前的團聚。
趴在床上的陳珏幽幽醒來,這段時間,除了置辦家裝,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端木羸并沒有長期待在家裏,唯獨昨天端木羸纏了他一天一夜,害得他差點以為會死在床上。
Advertisement
端木羸不在,陳珏買了火車票回家。這幾年中國人口數一躍世界之首,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南北方交通的重要樞紐,北京站客流量堪比歐洲一國人口。陳珏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到達T市,又在大客上颠簸了三個小時終于到家。
遠遠地,陳珏看到陳爸爸籠着手在門口轉來轉去,有些焦急,看到他後一臉的欣喜。
陳琦也回來了。一年多不見,那個含蓄內斂又有點別扭的女孩子已經成長為一個落落大方的姑娘。紮得高高的馬尾,齊劉海,看到陳珏後一臉的歡喜。擦擦手,她接過陳珏手裏的手提袋,招呼着陳珏。
聽到動靜的陳媽媽高興極了,手裏拿着擀面杖,嗓門洪亮的可以穿透房門屋頂直達雲霄。“老大回來了?!”
“媽。”陳珏也有些激動。去年因為非典的關系他沒能回家,在極為注重家庭的陳爸爸陳媽媽看來,過年不能阖家團圓是不圓滿的,是有缺憾的。
上車的餃子,下車的面。吃了滿滿一碗陳媽媽親手制作的手擀面,陳珏好好的睡了一覺。熬了十幾個小時,他累壞了,需要睡眠來恢複精力。
“老大睡了?”陳爸爸壓低了聲音和陳媽媽咬着耳朵。
“嗯吶。累壞了。”陳媽媽滿是心疼,給陳珏要好了被子,小心的關好門,和陳爸爸退了出去。再看見客廳裏的扒拉的不亦樂乎的陳家小弟弟後陳媽媽忍不住唬着聲道:“老三,你翻啥呢?”
陳家小弟被驚得哆嗦了一下,舔着臉讨好道:“我就是看看大哥拿啥好東西回來了。”之前大哥說過要帶好東西回來給他,他只是性子急了些,不等大哥拿出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你個倒黴孩子。”陳媽媽扭着陳小弟的耳朵,恨不成鋼。“你就不能等會兒啊。沒看你大哥剛睡着嗎?等他醒了給你找不行啊,非得去翻翻翻,把你大哥的東西翻亂了怎麽辦?啊——”
陳家小弟陳琰不敢掙紮,順着陳媽媽的力道緩解耳朵上的痛楚。“媽、媽……疼,疼!爸,你也不管管你媳婦兒,太暴力了!”
一向偏疼小兒子的陳爸爸沒有出聲援救,對于小兒子的行為他很不贊同。大兒子和二閨女都考上了大學不在家,家裏只剩下小兒子一個人,他和陳媽媽不由得有些偏寵,之前還沒覺得怎麽樣,如今可是看出問題了。
“叫你爸也沒用。那麽大一孩子了還一天到晚的不着調。”陳媽媽教訓着陳琰。老大在十來歲的時候已經像個小大人似地幫她照顧弟弟妹妹,幹些家務,哪像這個倒黴孩子啊。
知道錯了的陳琰在認真道歉并反省之後得到陳媽媽的寬恕,大手一揮,放其自由。
陳媽媽蹲下身子,歸攏着陳珏那讓陳琰翻得有些亂的行李箱。一個鼓鼓囊囊的信封引入眼簾,陳媽媽好奇的打開一看,愣住了。
很厚的一打百元大鈔,有新有舊,粗粗一查就近萬元。
陳媽媽傻眼了。“老陳,老陳……”
“怎麽了?”聽到陳媽媽像是被火燎了屁股似的聲音,陳爸爸趕忙應道。“出什麽事兒了?”
拿着那一打錢給陳爸爸看,陳爸爸也傻眼了。
被陳媽媽的聲音引來的好奇的陳琦、陳琰紛紛探頭,在看到陳媽媽手裏的物事之後也都傻眼了。
陳家爸媽又驚訝又詫異。這麽多的錢,老大從哪兒弄得啊?
陳琦也很疑惑,她是知道大哥兼職的事兒,也知道這一年多大哥的學費生活費都是自己一個人搞定,沒有要家裏的一分錢。北京的物價消費水平她不知道,但對比着春市應該差不了多少,如今她靠着助學貸款、家教補課和打點臨時工搞定學費和生活費都有些吃力,大哥怎麽還能有這麽多的結餘啊?
陳琰純屬是湊熱鬧,十幾歲的他對于一大筆錢還沒有什麽概念。
陳媽媽很擔憂。她是知道陳珏在去年的時候找到了兼職的地方,工資還不錯。原以為頂了學費就不錯了,在接到陳珏的電話說是不用家裏給他生活費後她的心裏直突突。等到今年收到陳珏往家裏寄得一千塊錢後,她又坐立不安了。
老大考上北大是一件讓全家都揚眉吐氣的事兒,雖說閨女也考上了大學值得誇耀,一來沒有老大學校的名頭唬人,二來又是個女孩子,在重男輕女的小城,她的光彩遠沒有哥哥陳珏鮮亮。人家孩子考上大學又得賣米賣糧,又得去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家裏借,再不行就得砸鍋賣鐵的供孩子上學。哪個像她家孩子自己賺錢交學費貼補生活費?
如果說這錢是陳珏從不法行徑所得,陳媽媽第一個不信。她知子莫如母,了解自己的兒子,絕不會做違反道德法律的事。她怕這錢是孩子拼命工作不舍得吃穿積攢下來的,想到适才見面似乎是瘦了不少的大兒子,陳媽媽滿心酸楚。
陳爸爸摟着妻子無聲的安慰着,有什麽話等孩子睡醒了再說。
睡了三個小時,陳珏起床,再睡下去今晚上就沒法睡了。用冷水拍拍臉頰清醒清醒昏昏欲睡的腦神經,陳珏着一臉疑惑欲言又止媽媽挑了挑眉。“怎麽了?”
陳媽媽嘆口氣,指着行李箱上明晃晃鼓囊囊的信封道:“這錢……”
“這錢是我炒股賺來的。”
炒股?那是個啥物件兒?陳媽媽和陳爸爸一頭的霧水。陳琦和陳琰亦是滿臉的好奇,大哥好厲害啊,居然會炒股(說的都是他從沒聽說的東西)。
“去年認識了一個師兄,他介紹我到他朋友那裏做兼職醫師。後來覺得來回上班不是很方便,就在他家住。這樣一來就省下了在吃住上面的花銷。今年下半年和人合夥炒股賺了一些,留下明年的學費在存折上,其餘的我都帶回來了。”跟端木羸的糾葛掩下,陳珏把事情簡略的說給二老聽。
在聽聞是兒子靠這雙手掙來的錢,沒有虧待自己,陳媽媽的眼睛裏滿是驕傲。
陳珏把信封交給陳媽媽,“這一共是一萬三千塊錢,媽你收好。”
“哎。”陳媽媽高興地收下,迫不及待的掏出錢一張一張的數着。這可是兒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她得好生收着待日後兒子娶媳婦用。
“哥,我的呢?不是說給我帶好東西了嗎?”陳琰猴兒似的團在陳珏身上。警報解除,這個時候不張嘴等什麽時候啊。
陳珏笑呵呵的摸了摸弟弟的頭,從行李箱的最底層掏出來一個長方形的紙盒子,等打開看到裏面的東西後,陳琰哇的一聲叫了出來。
是小霸王學習機。陳琰快要樂瘋了。他在幾個家境好的同學家裏見到過,帶鼠标,帶鍵盤,能玩兒游戲,也能學習,要一千多塊錢呢!緊緊地将學習機抱在懷裏,陳琰笑的傻兮兮的。
一旁的陳媽媽不幹了,這東西看着就精貴,要好多錢的吧。“老大,你買這東西幹嗎,太浪費了。拿回去退了。”一輩子都在勤儉持家的陳媽媽看不上任何浪費揮霍的舉動。
陳琰緊緊地抱住,眼睛瞪的大大的,在這個家裏,陳媽媽說的話就是聖旨,容不得反抗。可是,能不能不要退……
“媽。”好笑的看着自家弟弟宛如護食的小狗一般,陳珏解釋道:“這是別人送的,沒花錢。”确實是沒花錢,這東西是郝少峰從家裏帶來的,一臉的嫌棄,說是他家裏的子侄都不玩兒這麽跌份兒的東西了,丢了吧,锃新的東西有點浪費,不丢吧,家裏實在沒地方放,知道陳珏家裏有個十來歲的弟弟就直接甩手扔給陳珏處理。
陳媽媽抿抿嘴,別人給的,沒花錢,那……就算了。
陳爸爸樂,雖然他不知道那是個什麽東西,可看到小兒子一臉的緊張和稀罕,他也知道那是個好東西。
陳珏又開始扒拉行李箱,最底層還放着給爸媽妹妹的衣服鞋子。陳爸爸的是一件灰黑色的羽絨服,這衣服剛剛開始在小城時興,一件要好幾百塊呢。陳爸爸拿着衣服,手有點抖,他剛才試穿衣服的時候有看到标簽上那四位數字,這東西也太貴了吧?
看出了陳爸爸要表達的意思,陳珏道:“标簽上的價格都是唬人的,沒那麽多。我是在商場打折的時候買的,就花了一百多塊錢。”
“那媽這件呢?”陳媽媽手裏的是一件皮草,貂絨的,标簽上顯示的是五千多塊錢。
“啊,那件啊。是我夏天的清倉的時候買的,還不到三百。”
“哥,我這件呢?”陳琦的是一件紅色英倫風的毛呢大衣和一雙棕色的羊皮小短靴,穿上去感覺英倫淑女風十足,既貴氣又洋氣。
“兩百多吧?”陳珏有些不确定,這些東西都是端木羸給買的,價錢也是他說給陳珏聽得,當然陳珏絕對不相信這些東西從端木大爺嘴裏蹦出來的價錢。
“這麽便宜。”陳琦高興地在鏡子前左轉轉右照照,美得快找不着北了。這類款式的衣服和鞋她從沒見那個同學穿過,獨一份兒的感覺讓這個只有二十出頭小姑娘暈暈然。
張嘴想跟大哥抱怨的陳琰在看到懷裏的學習機後果斷的閉嘴不出聲了。身為受寵的幺子,他很會察言觀色。爸媽和姐姐的衣服加一塊兒還沒有他懷裏的物件貴,衣服什麽的,陳小弟表示他不稀罕。
過了正月十五,陳珏踏上回北京的列車。
這個年過的有些乏味和無奈。
陳媽媽帶着他和陳琦像是趕場似的來往于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