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一二隊升降賽 蘇元vs徐黎昕(二)
【卧槽!!這個霸王擰有水平啊!】
【蘇元還會霸王擰??】
【呃……什麽叫霸王擰啊(弱弱)】
【2號線有解說!看不懂的可以去二號線!】
瞬間, 一群觀衆“呼啦啦”地湧向了二號線,進去便聽到了解說震驚的聲音,和撞到了什麽東西的咣啷聲響。
正是之前在綜藝前期比賽中當主持的劉念, 他的本職還是乒壇的解說,這次蘇元和徐黎昕的比賽,他自然不會錯過, 正好節目組也想找一個解說員,于是雙方一拍即合, 再續前緣。
考慮到觀衆的口味不同, 節目組開辟了兩條線路。
一號線是純現場直播,現場的收音更清楚一點;二號線則是解說版,現場的收音被調小, 更多的聲音是劉念的解說, 不過彈幕是互通的。
節目組的直播非常專業, 甚至還有精彩球的回放,此時就正在慢速回放蘇元剛剛完美的一個霸王擰。
震驚過後, 劉念也看到了彈幕上的疑問,他趕忙扶起手邊剛剛不小心碰到還在晃動的水杯, 趁場中第二球還沒開始, 語速極快地為還不太了解乒乓的觀衆解釋了一下“反手霸王擰”這個技術。
“這是一種難度極高的反手擰拉技術,這種技術進攻壓制力極強, 速度快、線路刁、氣勢強, 通常一板定勝負,因此被稱為“霸王擰”,現在國際乒壇上使用這項技術最多的, 就是現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德國小将了。”
“說來, 這項技術的創造人還是我們國家隊的總教練蘇海重, 陳飛也是繼承這項技術的佼佼者,可惜他退役後國家隊裏好像就沒有用霸王擰的了。”
“不過……”
劉念目露欣賞,又夾雜着一絲擔憂地看着屏幕裏的蘇元大氣優美的慢動作回放,還是沒有把心中的擔心說出來。
霸王擰——在球來的那一刻用球拍的板頭去摩擦球的側上部,同時在觸球的瞬間摩擦加速,将力量爆發出來,借此最大程度的制造旋轉。
由于太過霸道,霸王擰需要的力量極強,是一項非常考驗身體素質的技術,如果身體不足以支撐霸王擰需要的力量,過多運用霸王擰,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Advertisement
陳飛當時傷病問題一直不能好甚至持續加重,也有他一直使用霸王擰的原因。
這也成了很多人的心病。
而顯然,蘇元現在十七歲,還在發育成長的年紀,其實也是沒有辦法完全支撐住這項技術的。
某個在辦公室批文件摸魚打開直播的總教練“騰”地一下從他的座位上站了起來。
“霸王擰??媽的,這小兔崽子!”
蘇海重擰緊眉毛,有些焦躁地來回踱步了幾秒,還是按捺住情緒重新坐回了辦公椅,眼睛緊緊盯着直播間。
不知道回家大概率要挨揍的某只元寶現在還興奮着。
徐黎昕剛剛的那一個回球看起來“慢悠悠”的沒力氣,實際上卻是一層假象。
乒乓球怎麽慢下來?
答:加旋轉。
那如何達到看起來就“慢悠悠”的層次?那只有非常強的旋轉了。
在徐黎昕搓球回來的那一刻,蘇元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直到接觸到球的那一刻,蘇元發現他還是低估了這個球的旋轉。
這是犧牲速度的一球,而取代速度的,便是無比沉重的強烈上旋。
于是為了成功并且漂亮地回擊這個球,蘇元不得不用了更大的力氣和擰手腕的幅度,才抵消了球的上旋。
好漂亮的球!
果然當觀衆看比賽和親身體驗完全不是一回事!
手腕還有點輕微拉到的感覺,蘇元無所謂地甩了甩手腕,一會就沒感覺了,他沒有在意,盯着徐黎昕雙眼都在放光。
真好!
打比賽真的是太好了!
打比賽碰上強勁的對手,那真的是好上加好!!
不愧是世界排名二十五的國家隊一哥,第一個球就點燃了蘇元的熱血。
第二球還是蘇元的發球權。
他接過裁判重新抛來的球,在球桌上輕輕磕了幾下。
“砰砰砰”的幾聲後,蘇元抓住球,接着手心向上,輕輕攤開。
他站在球臺邊緣,右腳往前跨了一步,左腳在後,側身輕彎膝關節降低重心,上半身也彎下貼近了球臺。
試探個錘錘,他憋不住了,他就要剛!
右手輕抛,白色的小球便高高飛起。
蘇元緊緊盯着球,看它落下,身體随之向球臺的方向轉過一定角度,接着手腕繃緊,黑色拍面朝下,小臂猛的向前上方帶起球拍。
“高抛!”劉念喊出了蘇元的發球。
是的,這是個高抛球。
自從之前和杜亦打完那一場球後,蘇元這段時間也靜心練習了很久高抛發球,畢竟從觀察和模仿別人的發球,到徹底将這個發球方式占為己有融會貫通,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雖然性格跳脫時常靜不下來,但大事面前蘇元從不含糊,到現在高抛發球不說完全得心應手,也能基本掌握了,并且帶上了蘇元自己的風格。
快且猛。
這一個高抛球,并沒有帶上很高速的旋轉,而是将球下落帶來的啓動速度通過球拍的快帶轉化成了更高的飛行速度。
一個大斜線,白色的殘影極速地朝徐黎昕右手半臺底線飛過去。
發完球,蘇元左腳随身體的轉動往前一跨,整個人面向球臺,做好了接球的準備。
那麽突然轉換的發球方式,突然拔高的接球難度,徐黎昕接得住嗎?
接得住。
在球被蘇元高高抛起的那一刻,徐黎昕的心裏就拉響了警戒,他緊緊盯着蘇元擊球時的動作,腳步先動,在球來之前居然就先到了右半臺。
他不喜歡前後近遠臺的大幅度跑動,但不是說他真的站原地不動啊!左右半臺的移動,他還是挺積極的。
臨時制動會消耗很大的體力,徐黎昕很少這麽做,他喜歡在對手發球時觀察對方的擊球方向,事先判斷好球的大致球路,達到反向先發制人的目的。
好的,說的那麽高大上,其實他就是認為這樣可以省點力氣。
球來得非常快,但徐黎昕提前判斷對了球路,并不慌,那一瞬間能思考地并不多,幾個接球方式在他心中匆匆劃過,接着身體本能地做出了最優選擇。
他迎着球,身體轉側身,手臂向後引拍——
徐黎昕盯着蘇元從他的右半臺回到中線似乎想要側身的動作,瞳孔一縮。
手腕臨時一翻,拍面從向下傾斜的拉球準備動作瞬間切換,他的拍子半立起來,同地面呈六十度左右的夾角,快而迅速地一切。
不是拉球!
藝高人膽大,這居然是一板切球!
剛剛那個球,包括徐黎昕身體當時的角度都不是一個适合切球的角度,更是臨時變換的動作,談不上什麽标準。
即使動作不标準,但有實力兜底,這一球仍然具有了切球的特性——節奏突然變化,球路飄忽不定。
蘇元猝不及防,剛剛那一球,換誰站在徐黎昕的位置,最好的選擇都是拉球吧。
他都做好反拉的準備了,沒想到徐黎昕側身拉球的動作都做到一半,還能硬生生改變動作,把球半切半削了回來。
蘇元擊球過去的球速非常快,徐黎昕切回來的球帶着難以捉摸的旋轉,球速卻因為原本的高速沒降低多少,迅速而飄忽地往蘇元的反手半臺飛過去。
大意了,蘇元緊急收回了側身到一半的動作,左腳抓地一蹬,滑步迅速回防他的右手半臺。
這一球徐黎昕回地倉促,路線飄忽,但弧線很高,他自己其實也沒把握上臺。
兩人都僅僅盯着球臺上空那顆白色的小球。
上臺,還是出臺?
蘇元緊握着拍,後退了幾步,為那可能的上臺做好了準備。
然而球飛到球臺邊緣,眼看要出臺,卻輕飄飄地落了下來。
那帶着旋轉的球正好磕在了球桌的棱角邊沿上,“啪”地一聲怪異聲響,球的運動方向瞬間被改變,一下子朝左下方墜了出去。
不好!蘇元瞳孔驟縮。
這是一個擦邊球!!
所有人看到這一幕,心都提了起來——蘇元能接到嗎?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