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1)

第73章 (1)

杜綿綿聽着丈夫的話, 她知道這時候的枕邊人并不需要她的安慰。他只是想別人聽一聽他的傾述。于是杜綿綿就是聽着丈夫的講話。

朱弘光講了許多的過往。

那些他小時候的事情。哪一個少年的心中會沒有對父親、母親的在意呢。朱弘光自然同樣的有。只是他當年由太夫人撫養。他身邊的奶娘打小教導他的就是要學會讨好太夫人。

“過去的全是過去。四郎,你這會兒一定累了,你要不睡會兒。我陪着你。”杜綿綿說道。朱弘光聽後,他回道:“好, 我睡會兒。”

朱弘光應下杜綿綿的話。他閉上眼睛。然後不過片刻, 他就是沉沉的睡去。

杜綿綿瞧着睡着的丈夫,她沒有離開, 她就是這麽默默的坐了許久。

其時要杜綿綿講來, 這些陳年的往事誰對?誰錯?那于活着的人重要嗎,論重要也重要, 論不重要也不重要。

端是看活着的人是如何想法。杜綿綿這時候心頭一聲輕嘆。只是面上她不會講出來。這時候的杜綿綿更多的想法還是關于去江南的事情。

一旦到了江南,那會是一番新的天地。

可那樣一個開頭,又會是一切不同。

當天的夕食後,太夫人留着晚輩們說說話。除着侯夫人外,便是各房的爺們與女眷。也有兩位客人留下來,那就是暫時寄居于侯府的趙元秀、趙文秀姐妹。

“元秀、文秀, 你們姐妹都是好孩子。”太夫人先是說着安慰的話,然後她又道:“只是府上出着這些事情, 我琢磨着許是要與你們談一談。”

趙元秀的臉色一白。今個兒發生的事情是讓趙元秀的心态不怎麽好。畢竟生母姨娘的嫡親外祖母出事情,趙元秀又沒能夠保住人。

趙元秀說道:“全聽您的吩咐。”趙元秀趕緊的回一話。

太夫人聽着趙元秀的話後,她笑了,她說道:“我就知道你這孩子是一個好的。”太夫人的目光是轉向侯夫人。

Advertisement

“兒媳婦, 你來說說。你倒底是元秀的長輩。侯府也是你一直管着府務。”太夫人把話頭轉移到侯夫人的頭上。

侯夫人聽着太夫人的話後, 侯夫人說道:“兒媳思量過許久,也覺得母親的話在理。元秀、文秀都是些無辜的小輩。全婆子的事情, 她們哪能擔什麽關系。只是玉薇夫妻去逝, 兩個姐兒她們身為女兒應該替父母守孝。不若就去家廟住上小三年。”

“一則是安心的守孝。”侯夫人的提議一出來, 杜綿綿聽一個清楚。她的目光是瞄了一眼丈夫朱四郎。杜綿綿瞧見丈夫只是淡然的聽着。

杜綿綿此時便是繼續安靜的聽着,這一則對于趙元秀和趙文秀姐妹而言,并不算好的消息。

家廟是忠勇侯府給支棱起來。二位姐兒在家廟裏一定享受着最好的待遇,那又如何呢?那裏除着尼姑外,還是尼姑。

“二則也是學一學佛經。一些好經文最是修身養性。”侯夫人嘴裏不說,可她的态度上還是在意着全婆子的事情。

至少杜綿綿聽出這等意思來,要不學佛經做甚,這自然是培養一顆慈悲心。

不光是杜綿綿聽出來。趙元秀、趙文秀姐妹也是聽出來。

特別是趙文秀,她聽着侯夫人的話後,她是頭一疼。她當然知道這說着守孝三年。可三年後呢?她們姐妹二人如今能借一借的庇護就是忠勇侯府。

如今因為全婆子的事情,跟忠勇侯府還是生疏起來。可偏偏趙文秀沒法子開口推脫。這是給父親母親守孝,孝之一字,重如天,重如地。

“全憑長輩們的吩咐。”趙元秀、趙文秀起身,姐妹二人是同意侯夫人的安排,二人面上還得畢恭畢敬。

“好孩子。”侯夫人是誇一回。

“這是我和妹妹應該的。”趙元秀趕緊的回一話。

杜綿綿一直做一個陪客,她都不多話。只待這一件事情在太夫人與侯夫人決斷後,太夫人就是笑着又給趙元秀、趙文秀姐妹是添一回妝。只是賞着二人一人一套頭面手飾。顯然太夫人也不想把事情做的太難看。

可就杜綿綿瞧來,這兩個小姑娘一定會多想的。只是這二人背後已經沒有長輩做主。她們除着忍一回外,也沒有旁的法子。

等着從慶熙堂回到稻香軒後,杜綿綿與丈夫朱弘光去瞧過睡着的一對龍鳳胎。然後,夫妻二人回到寝屋。

杜綿綿說道:“對于今天的事情你如何?”

朱弘光說道:“這事情不算完。”

杜綿綿回道:“是啊,這事情沒那麽的簡單。”

“算了,也不必想那般多。祖母,母親都已經拿出決斷,這一回還是利于稻香軒的處置。咱們可不能多舌添事非。”杜綿綿肯定回一話。

朱弘光說道:“我心頭明白遷怒于兩外甥女不對。奈何我真面對二人時,我心頭還是有一點不得勁兒。綿綿,咱們在京都的祭奠後,咱們就去江南吧。”

杜綿綿聽着丈夫的話後,她是回道:“嗯,一切聽你的。到時候咱們去江南。去那一個新的地方。”

去江南也是杜綿綿的想法啊。

“對了,四郎,有一件事情我要與你說一說。”杜綿綿停頓一下話後,她又是想起一回她自個兒的打算來。

“杜宅那一邊三妹妹和四妹妹的添妝,我打算提前送去。咱們這一去江南的歸來時間都不确定,好事早添喜,免得事臨到頭再忙碌。”杜綿綿說道。

朱弘光點點,他當然是同意妻子的意思。

“此事全由你做主,我覺得你的主意挺好。把應該給的提前送去,也省得咱們在江南時是漏下這二份人情未送到。”朱弘光當然是同意妻子的做法。岳家的兩位小姨妹的未來會如何?旁的先不說,便就是為着十四皇子那兒的一份人情,朱弘光也得做好面子情。

杜綿綿與丈夫說着打算後,又得回複,她心頭就想着要與嬷嬷回頭好好的商量一下。

次日,杜綿綿找着奶娘,她把自己的打算一提後。奶娘當然沒有不同意的意思。奶娘就是提了一回,道:“四奶奶,這事情倒是簡單。就是有一個問題,一旦您和四爺都去江南。咱們稻香軒您是打算留下誰來?”

杜綿綿聽着奶娘的問話,她亦是沉默下來。

這稻香軒要留下誰來,這事情杜綿綿是得好好的想一想。杜綿綿琢磨片刻後,她回道:“嬷嬷,我這一去江南,你的年紀也上來了,不若到時候嬷嬷一家人都留下來,倒不必留在府上,就是守着我的嫁妝鋪子與屋舍。”

聽得四奶奶的話,奶娘說道:“奴婢不能陪在四奶奶身邊,奴婢擔憂着四奶奶您去着江南後身邊沒甚熟悉和得用的人手。”

“到時候會帶上秋紅、秋月等人。這一回因着國孝,小紅、秋紅、秋月等人的婚事,如今瞧着都是擔擱一回了。”杜綿綿也只能感慨一回。明明她的打算是想着給牽線保媒的。

誰讓國孝、家孝這全都遇上。

餘皇後的國孝,國孝期間可沒是成婚的道理。再然後朱侯爺的孝期,主子在守孝,仆人自然也沒得成婚的道理。

“小紅我會留下來,讓她給嬷嬷打一打下手。”杜綿綿又是提一話。

奶娘當然聽懂杜綿綿的好意,這是讓奶娘能夠多帶一帶小紅。将來小紅也是要得着重用的。

“四奶奶,您有吩咐,奴婢自然全是聽您的意思。”奶娘最後應下話。然後,杜綿綿就是與奶娘商量起來給三堂妹杜寧寧、四堂妹杜婉婉要添妝,這要填多少銀子進去。

都是堂妹,一人要做正頭娘子,一人要進王府。這裏頭的文章是不同的。

杜綿綿自然也是要仔細的思量。

忠勇侯府,這祭奠儀式一直在繼續。只是白事大辦,在各府的請貼送去後,正式的出殡之日的大祭奠又不同。

也是這等時候,杜綿綿見着娘家人。只是這等時候都是沒多少話聊,因為在祭奠儀式上,杜綿綿只是一個小背景板。

一直在大祭奠儀式結束後,這送殡隊伍是把朱侯爺與朱世子的棺椁送到京都的家廟。

一衆的女眷裏,杜綿綿與三個妯娌就是陪着侯夫人一起送着棺椁,還是在家廟小住了一晚。

在家廟時,杜綿綿也是與兩個小姑子談過一回話。

主要是家廟這裏安排好後,兩個小姑子就是與趙元秀、趙文秀姐妹留下來。只不過二位小姑子留下來就是住幾日意思意思。

“姨母。”趙文秀當着朱玉萱、朱玉蓁的面前,她表現的溫良謙恭。這讓朱玉萱、朱玉蓁姐妹二人還是挺喜歡這一個沒有血脈關系的外甥女。

“原來是文秀。”朱玉萱笑着說道:“坐。”

朱玉萱指着旁邊的位置,她道:“我和你們四姨母來,就是想與你嫡姐說會子話。你來也巧,咱們一起聊聊天。”

朱玉萱、朱玉蓁都是來寬慰趙元秀的。只是趙文秀在,有些話反而是不好講。這時候就是講一講侯府的一些趣事。

這話題聊的也不算怎麽熱絡。

待着朱玉萱、朱玉蓁離開後,趙文秀與嫡姐說道:“大姐姐,我先頭瞧着兩位姨母來似與你有話講。我一來後就好像破壞掉這等氣氛。”

“沒影兒的事情,二妹妹不必多想。”趙元秀是趕緊的說道。

“但願是我多想吧。”趙文秀嘴裏這般講,她心頭卻不是這般想的。

朱玉萱、朱玉蓁二人離開後,朱玉萱與四妹妹說道:“這一回侯府裏鬧出來的事情,元秀姐妹是無妄之災。可惜了,但願她能想開些。”

“她會想開的,三姐姐,您不必過于擔憂元秀姐兒。”朱玉蓁是這般講道。

朱玉萱想了想,她道:“妹妹說的也有道理。最無辜的自然還是七姐兒、七哥兒。若不是四嫂嫂身邊的嬷嬷抓着人,這後果不敢想啊。”

“就是這麽一個道理。那全婆子不是一個好的。”朱玉蓁同意姐姐的話。

倒是杜綿綿這一邊,在次日離開家廟,她是與衆人一道回忠勇侯府後。她就是差着奶娘去給杜宅送禮的。

只是這一回的禮不是從庫房拿,而是杜綿綿與丈夫朱弘光一起拿出的銀子,然後,這般給二位娘家的堂妹添嫁妝。

奶娘杜嬷嬷回一趟杜宅。

杜家老太太在瞧見杜嬷嬷時,老太太都是吃一驚。

“可是綿綿有什麽不方便的事情讓你回來交代一回。”這是老太太能想到的想由。在老太太的院子裏,大太太顧氏、二太太趙氏、三太太崔氏也是同樣的想法。

“侯爺與世子的棺椁要送回江南祖地,四爺會随大船一起回江南。這一回四奶奶也會随行,七姐兒和七哥兒也一起去。”奶娘把話交代出來。

“怎麽會?”崔氏是趕緊的站起身,她滿臉的不敢相信。當然不能怪崔氏驚訝,實在是她的外孫女和外孫子的年紀太小。在崔氏這等長輩眼中,小兒哪受得住遠行。

“你怎麽不勸一勸綿綿與姑爺,這小孩兒哪能受得住遠行。”崔氏對奶娘提話道。

奶娘不敢擔擱,她把府上的事情講一回,重點是這一回的事情還請在場的太太們聽後,可不敢再傳開。

奶娘說了全婆子的事情。老太太一聽後,她說道:“綿綿他們想來不帶孩子離開,如何也是不成了。”

崔氏聽着婆母的話,她也是沉默起來。

大太太顧氏說道:“都說是乘船,船與馬車是不同。大船可是一點也不會颠簸的。特別是江河之上,大船再是安全不過。”

大太太顧氏這般講後,老太太也是贊同一回。

奶娘這時候又是遞上一個小匣子。小匣子裏還有一封信,老太太接過來後,她是打開看一回。然後老太太把信給兒媳婦瞧一回。

老太太這時候心頭只感慨,綿綿倒是一個重感情的。

“二侄女這真的太客氣。”二太太趙氏在看完信後,她是笑臉盈盈的說話。這一回得益的是二房,甭這杜寧寧,還是杜婉婉,那都是喚二太太趙氏一聲嫡母。如今得着二侄女杜綿綿的添妝,将來杜寧寧與杜婉婉的嫁妝能更好看一些。

“二侄女确實是大方。”大太太顧氏也是誇一回。偏偏她沒一個女兒出嫁了。

崔氏就是有一點替女兒和姑爺心疼。只是想着四侄女将來有一個好前程,崔氏只能又把自己想說的話全是咽下去。

這一回發生在杜宅的事情,大太太顧氏還是寫一封信,她跟出嫁的女兒杜貞貞是講一回。大太太自然免不得多說幾句。

在大太太顧氏眼中,女兒排在前面成長女,這真是太吃虧。

京都外城,李宅。

杜貞貞在次日收到母親大太太顧氏的信。杜貞貞這一回看後,她是愣在當場。全婆子這麽一個人物嗎?

杜貞貞回憶着前世,她是想着許久。

杜貞貞愰然之間似乎有一些的印象。當年好像有這麽一個婆子還是嘲笑過她。她當年還是處罰過一回。

現在想來,杜貞貞有些回過味來。前世她多年沒生下孩子,除着長女之外,她那些年連懷,都沒有懷上。

這裏會不會有那一個全婆子的手腳。要知道在生長女前,杜貞貞的身體沒問題。等着生長女後,她被診出宮寒。

杜貞貞如今再一想往事。杜貞貞哪怕知道全婆子已經不在了。可她意不平,心氣兒不順。

要知道前世時,趙元秀出嫁,做為四舅母的杜貞貞可沒少添妝。為着面子情份,她争一口氣時,可給趙元秀不少的好處。

現在想一想,全是喂到狗肚子裏啊。

杜貞貞心頭升起一些恨意來。對全婆子,也對趙元秀。

“侯府家廟。”杜貞貞念着幾字,她是念了許久後,她是嘆息一回。到底現在的日子還成,杜貞貞又沒有那等去報複一回的勇氣。

在夏末将過去,秋将來時。

杜綿綿就是南下隊伍的一部分。

江南會是什麽樣子?在杜綿綿的記憶裏是沒有祖地的印象。她是長大在京都,對于陌生的江南不熟悉的。

只是那裏會是一個新的開始罷了。

船在大河上行駛。

一路上,兩個上船的小孩兒是非常有興趣的瞧一瞧外面。杜綿綿與丈夫朱弘光就是會抱孩子賞一賞大河兩岸的景色。

一路向江南去,這一路行了整整兩個月。

杜綿綿頭一回見着江南的祖宅時,她是驚訝的。這江南的祖宅占地比着京都可一點不遜色。或者說這裏的忠勇侯府的威勢更甚。

哪怕是送喪歸來,一路上還有人想祭奠,想送上白事的禮,想攀附一回忠勇侯府。

等到着江南後,這裏的父母官全來了。

杜綿綿只是坐着轎子,她與兩個小孩兒是一道進着院內。

在江南守孝的日子,自然就是閉府不出的。守孝,當然就是關起門守孝。

除着最初時,朱侯爺、朱世子的下葬是大風光一回外。後頭在朱弘光、朱弘晴一一離開後。留下來的朱弘光與杜綿綿夫妻就是上演一回低調的态度。

在祖宅裏,杜綿綿和朱弘光夫妻住的偏殿。中軸線上的正院,他們是庶房可不敢占着。

在晨起練一回後。

杜綿綿感覺整個人精神許多。杜綿綿又是回屋簡單的洗漱一回,再是沐浴一回。然後她又是換身一衣素淨的衣裳。

朝食時,杜綿綿是與丈夫以及一對兒女一起用飯。

當然是杜綿綿與丈夫一起先喂着一對兒女一些輔食。然後,夫妻二人才是一起吃朝食。

日子這般平靜的過去。

在晚秋時。京都的消息傳來。

“二哥當上忠勇侯。皇上已經降下聖旨。”朱弘光說着最新的消息。

“這事情早有預料的。如今只能說總算是塵埃落定。”對于這事情杜綿綿是看得很淡然。朱弘光聽着妻子這般說,他亦是覺得有道理。

“是啊,早是有預料的。”朱弘光的目光是望向京都。

“就是覺得禛哥兒那裏怕是難起來。”朱弘光覺得人心不能多揣測。當然二哥當侯爺于他朱弘光而言,亦是一樁不錯的事情。

“算了,不提京都的事情。京都離着咱們太遠。”朱弘光把話頭一轉。

“咱們要去鄉下了,養珠的莊子已經買下來。往後咱們就是鄉村客。”朱弘光是笑着提一話。

“去鄉村也好,這祖宅住着太安靜,人太少,總讓人感覺人氣太淡。”杜綿綿對于去鄉村沒什麽不同意的。

于是次日,杜綿綿一家四口人,再帶上護衛與丫鬟們,那是一起往新買下來的莊子去。

出着城,便是往鄉下的莊子去。最初在官道時,馬車坐着還成。

可等着離開官道後,那村裏的小道行駛,那滋味就不是那般好受了。

“這真是太颠簸。”杜綿綿與丈夫坐在馬車裏,一人手頭抱一個娃娃。偏偏兩個小孩兒對于外頭的世界非常好奇,他們總想向外瞧。

杜綿綿能做的就是哄一哄小孩兒,轉移一下他們的視線。

因着是新買來的莊子。杜綿綿與丈夫到後,他們是直接進的莊子。要說莊子上的條件真算不得多好。

可在當地就是上等人家的模樣,好歹杜綿綿是知道鄉下莊子比着侯府的富貴不如。可在鄉下這地界,這等莊子真是好地方。莊子是青磚青瓦蓋起來的,若是多瞧瞧,也會有一點別有意趣的感覺。

“可要去養珠的地方瞧一瞧。”朱弘光提問。

杜綿綿瞧一眼兩個打磕睡的孩子,她說道:“行一路,他們肯定累着了,還是明個兒吧。今個兒不急在一時。”

朱弘光瞧着自家兩個小孩兒的模樣。他想了想後,也是同意妻子的話。

“成,明個兒再瞧不遲。先哄兩個孩子去睡一覺。這一路,他們肯定也是累得慌。”朱弘光同意妻子的話後,與妻子是一人抱一個小孩兒去莊子上的寝屋。

在莊子上落腳。頭一天,只是見着莊子上的莊頭和莊頭娘子以及特意買來的仆人。

這些人裏有漁民,那是為着養珠而買來的。一買,也不是單獨一人,而是連帶對方一家子人全買下來。

“這裏的位置不錯,我來時瞧着,這是一個挺獨立的莊子。”杜綿綿與丈夫提一話。

“就為着避人耳目才是選定這裏。”朱弘光肯定的回一話。

最初的落腳,再是開始養珠。

養珠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功夫與時間。一切只是一個開始的試點。

秋去,冬來。

又是一年新春時,國孝結束。

杜綿綿收到京都的信,當然,她也給京都的親人們寄過信,送過年禮。

便是江南的司徒氏一族,杜綿綿與朱弘光也是送過禮,送給二人要稱着舅祖父的長輩。這一位舅祖父是侯府太夫人、杜家老太太的弟弟。

也是司馬氏最富貴的嫡支一脈的當家人。

只是杜綿綿與丈夫朱弘光是在守孝,白事不好上別人的家門。只能送禮表示晚輩之意。更多的不過是信中表達出非是不登門,實是不能登門的避諱。

就是這一年,這一年的秋。

杜綿綿與丈夫瞧見了第一回 的收獲。雖然那養出的珠成色不好,品形差。可到底是成了,有着一個小開端。

“這些的模樣都不好。不過這些不好的是可以做到脂粉裏,提一提脂粉的品級。”杜綿綿瞧着收上來的養殖珠子,她是提議一回。

朱弘光聽着妻子的話,他當然是同意。

“脂粉鋪子,這生意咱們真插手。”朱弘光笑着提一話。當然他只是一個建議。

“還不若你開一個鋪子,就當是掙一份脂粉銀子,将來咱們七姐兒也能添嫁妝。脂粉鋪子用着你的嫁妝鋪起來,我覺得這般更好。”朱弘光似乎當一個打趣的話。

杜綿綿聽後,她卻是心動起來。

在杜綿綿瞧來,那些富戶人家女眷的錢還是挺好掙的。因為她們富有。這時代的普通人,那想掙一點錢難。可從富人身上若能掙錢,那不是一個大大的利好。

“好,四郎你都這般提議,我自然不拒絕,我就開一個脂粉鋪子。若是生意好,我再鋪開就是。”杜綿綿是笑着說一說自己的打算。

在這一年的秋,在江南開起一家新的脂粉鋪子。

當然面上杜綿綿肯定不會打自己的招牌。她就是想給自家那些成色不好的珍珠尋一個去處。

也是這一年的秋,杜綿綿接到京都的信。

“怎麽了。”這一晚,朱弘光瞧着妻子在看完信後,那是沉思的模樣。朱弘光忍不住就是問一話。

杜綿綿把信遞到丈夫的跟前。

“你瞧瞧。”朱弘光得着妻子的話,他就是接過信來。然後,他是快速的看完一遍。

“三姨妹如何嫁給一個寒家子。”朱弘光真的挺驚訝。

“信上說了,二叔是瞧着對方有學問。如今是秀才,将來指不定能成舉人。”杜綿綿有一點唏噓。三堂妹杜寧寧出嫁了。嫁的人家是一個秀才,一個出身貧寒之家的學子。

若依着杜綿綿,這等人家真的不在合适。

因為女方陪着大筆的嫁妝是嫁到婆家。你挑中別人的學問,別人看中的是嫁妝單子的份量。真的是一場大賭,這是拿着一輩子在賭。

只有活在這一個時代的人最清楚,科舉真是一條通天梯。可這一條路卻是非常難走的。

“三妹妹但願能成吧,也盼着三妹夫達成一舉科場金榜提名。若不然,三妹妹将來會有苦頭吃。”杜綿綿只能祝福一回。

只是這等賭,擱杜綿綿這兒,她是不會賭的。

這等事情,你情我願。杜綿綿在木已成舟的情況。她發給京都杜宅的信,自然就是祝福。也是再奉上一份賀禮。

“就是三妹妹出嫁的太急,我這一份賀禮送到京都,這時間太晚了。”杜綿綿有些遺憾的說道。

“也不晚,禮到了,人情在。再說添妝一事,咱們來江南前,你就已經給一份心意了。”朱弘光寬慰話。

“也是,你這話在理。”杜綿綿也拿丈夫的話寬慰自己。

只能說江南離着京都距離太遠。京都的一切除着信來信往,杜綿綿瞧着與她真沒多大幹系似的。

又是時光過去。

等又一年後。

京都再來消息時,那就是一個驚天的大消息。杜綿綿聽着丈夫朱弘光說一回時。她也是驚着了。

“冊立新的太子妃,還是側妃扶正。”杜綿綿聽着京都的消息,她有一點目瞪口呆。

“我記得呂側妃的膝下有兩位皇孫。還都是呂側妃所出。”杜綿綿記憶沒出錯,她記得分明,這一位呂側妃是有兩個親兒子的東宮女眷。

“這一回京都怕是熱鬧的很。”朱弘光實話實說。

“應該很熱鬧。要知道太子是國本,太子妃是未來的國母。呂側妃成為太子妃,呂側妃所出的兩位皇孫就成為嫡皇孫。”杜綿綿說出一個大實情。

“立嫡立長,呂府往後不同了。定國公府怕都得避一避風頭。”杜綿綿點一點實話。

“就怕定國公府不甘心。”朱弘光說着他知道的一些事情。

“定國公府為東宮做着許多的事情,就是我知道的都不老少。更不消說,我還不知道的。前太子妃一去,定國公府在東宮投太多的籌碼,如今全是便宜呂氏一族。這裏頭有得鬧。”朱弘光覺得定國公府這般家大業大的,可不一定能忍下一口氣。

“天大地大,皇家最大。定國公府在皇上跟前,只能安靜的聽着。”杜綿綿卻有不同的看法。

“皇上不給的,誰又能搶走。既然是冊立東宮的新一任太子妃,如今聖旨降下,那說明皇上同意的。”杜綿綿與丈夫的觀點是不同的。

“人心不能猜測。”朱弘光這般說道。

“定國公府不滿意,他們忍着還好,還可能得着皇上的一些憐憫,若是他們都敢把不滿表露半分。定國公府一定會有塌天大禍。”杜綿綿覺得乾元帝在,一切是翻不起風浪的。從來只有二代而亡的皇朝。

可沒聽說過哪一個朝代是一統之後,有一代而亡的。

“其時依我看,東宮冊立呂側妃為新一任的太子妃,未嘗不是母憑子貴。東宮缺着年長的皇孫。”杜綿綿覺得結合實情來看,這可能才是真相。

“你的話,很有道理。”朱弘光同意妻子的看法。

二人又是談一會兒,這話自然又是挪開。

東宮又如何,定國公府又如何,與他們夫妻二人太遠。他們更應該關注的還是這江南的事情來。

一直到守孝的二十七個月結束。

京都來信。

“你打算如何回京都的來意。”杜綿綿的目光是望着夫君朱弘光。

“推一推就是。反正咱們人在江南,只要咱們不走,誰還能強硬的不成?”朱弘光很淡定。

“總要去一封書信解釋一二。”杜綿綿提一話。

“放心,我會的。”朱弘光表示他知道。他當然不會在态度上表露出來,他不想回京都。只是暫時覺得在江南好。

“如今咱們的珠,瞧着成色上好不少,品形也還成。再多些時間,一定能更好。”對于未來,杜綿綿覺得很有希望的。

“是啊,咱們如今就是缺着時間來磨。”朱弘光也是同意這一話。

養珠當然不是杜綿綿與朱弘光,可他們夫妻是要天天去珠場的。

為的就是了解最新的情況,做出最新的指示。這一切有付出,也就會想着收獲的。

這一年,乾元十九年。

京都的來信,一拖再拖。杜綿綿和朱弘光總算是得到他們想到的答案來。

“珠,成了。”杜綿綿望着匣子裏的珍珠,她的眼中是喜悅。

“是啊,成了。”朱弘光也是收獲到好心情。

“綿綿,咱們投靠哪一位?”朱弘光問一回。

“哪一位?”杜綿綿是遲疑起來。

“四郎,你的想法呢。”杜綿綿想聽一聽丈夫的話。朱弘光說道:“我的想法啊,暫時緩緩。咱們離着京都太過遠,還是再探一探最新的消息。一切待打探清楚後,再是決斷不遲。”

杜綿綿不會唱反話。她是同意丈夫的說法。

杜綿綿與丈夫正是談着話時。

有丫鬟來禀話。說是司徒氏來人。

司徒氏自然便是舅祖父那邊來人。打從出孝期後,杜綿綿和朱弘光夫妻與司徒氏的舅祖父走得挺近。

“咱們去瞧瞧,舅祖父那一邊可有什麽事情。”杜綿綿提一話。

朱弘光是同意的。

來人是司徒氏一族裏,那一位舅祖父信任的管家。對方一來就是給朱弘光夫妻二人跪下。

“求四爺去見一見老太爺。老太爺病了,這會子大夫開了藥,老太爺都不用。”管家滿臉的為難。

朱弘光的目光是望向妻子,他說道:“我去去。”

“你快去,舅祖父的身體要緊,你可得好好的勸一勸老人家。老人家不知道又在為什麽生氣。”杜綿綿是好好的說話。

朱弘光随着管家離開。

等着到司徒氏的宅子。

由着管家領路,朱弘光很快來到司徒老太爺的跟前。

“舅祖父,弘光來了。”朱弘光的語氣裏故意帶上歡喜的模樣。

“你來了,那就來了。我一個糟老頭子,唉……”這一位司徒老太爺還是嘆一聲。

“可是又遇着讓您生氣的事情。”朱弘光問一回。

在朱弘光初見面時,這一位舅祖父可是心寬體胖的類型,不遇着事情的話,哪會這般的唉聲嘆氣。

“族裏來人,說送我一個好兒子。好兒子不成,好孫子也可以。”老太爺提一話。

朱弘光一聽這話,他反而不知道應該說什麽。

怎麽說呢,這到底是司徒氏一族的事情。

朱弘光說道:“舅祖父,您對于這事情不高興?”朱弘光只能想到這一個理由。

老太爺用一個看傻子的目光是看着面前的朱弘光。

“您再是生氣也要喝藥。人病了,哪有不吃藥的道理。”朱弘光繼續勸話。

“我活着有什麽意思。我沒兒子,族裏那些人與我早出五服,如今是瞧上我家祖業啊。”老太爺又是嘆息一回。這一回朱弘光是聽出一點味道來。

“可是要我給京都的祖母去信。”朱弘光提議一回。

“給姐姐去信,能給我送一個兒子,還是送一個孫子。不必了,人老了,就讨嫌棄。”老太爺還是這般的說着話。

朱弘光聽着心頭也不好受。或者說這一個時代的男子,哪一個當絕戶時都不會好受的。

“老太爺,您若是覺得人不滿意,你就是慢慢挑,總能挑着合心意的。”朱弘光是撿着好聽話講。

“哪有什麽合心意的。我合心意,對方就未必了。族裏若不是看着侯府在呢,早是跳出來。如今我身體又不好,族裏已經着急得冒火。”老太爺又是感慨一回。

“可惜了,我是羨慕姐姐們,她們是兒孫多。哪像我孤寡老頭子一個人。”老太爺這一回是想到早逝的兒子與孫子。

朱弘光只能繼續的勸話。好歹有朱弘光的勸話,老太爺的情緒是好上許多。

當天等着朱弘光離開時,用過藥的老太爺是睡下。管家又是感謝好一回。朱弘光帶着一肚子的心事是回莊子。

杜綿綿瞧着丈夫歸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