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登門
陶雲蔚最終還是決定趕在浴佛節之前去崔園拜會。
這日,她和二妹曦月早早準備好了出行,卻左等右等沒見到小妹新荷出來,陶雲蔚就讓杏兒再去催催,後者才将應下喏,院子裏就忽然傳來了陶新荷急切中帶着雀躍的聲音:“我來了我來了!”
陶雲蔚姐妹兩個循了聲去看,下一刻,卻是紛紛面露詫色。
陶曦月一時默然。
陶雲蔚更是直接挑眉問道:“你這是要去哪裏拜年麽?”
眼前的陶新荷穿了身水紅的裙衫,腦袋上的兩個螺髻綁着綴了珍珠的緋色緞帶,耳朵上還戴着兩枚紅玉荷花的耳墜子,打眼望去,整個人都是紅彤彤的,像個大桃子,更像個紅包。
“這不是要去拜見老人家嘛,而且又快過節了。”陶新荷笑着湊上來挽住了自家長姐的手,“崔太夫人瞧着我說不定覺得很喜慶,然後一高興,咱們這趟就把事辦成啦!”
陶雲蔚哭笑不得地道:“你真當自己是那年畫上的福娃娃呢?沖着人笑一笑,誰都喜歡你?”
陶曦月笑着走上來,說道:“阿姐就讓她去吧,我看三娘這麽穿也挺好,換了別人還未必适合這身打扮,瞧着挺歡喜。”
陶新荷的相貌其實長得頗有幾分欺騙性。
用陶伯珪的話來說,就是他三姐長了一張十分适合撒嬌賣乖的臉,但凡有什麽鬧架告狀的事發生,絕不會有人想到她才是大發神威那個,即便是非常了解她的自家手足,也總是會不自覺被她那張小圓臉給化了心。
所以像這麽一身色彩略顯張揚的打扮,若放在別的女孩身上可能會有輕浮之嫌,但她模樣乖巧,整個人又如旭日初升一般讓人見之便覺心生活力,就算是原本傾向于以穩重之态拜見崔太夫人的陶雲蔚都不能不承認:她家小妹就是很可愛,誰不服誰憋着。
于是她也沒有堅持讓陶新荷換了這身,默許地道:“好了,時間不早,我們該出發了。”
陶新荷頓時松了口氣,眉開眼笑地一手挽着一個姐姐,心滿意足地坐上了車,臨走前還沖嘲笑她的陶伯珪晃了晃拳頭。
馬車一路朝着落鳳山的方向行去,沿着金沙江終于駛入了崔園地界。
界碑自車窗外一閃而過,陶雲蔚收回目光,望着前方截然不同的繁榮耕作的景象,江水粼粼,她不禁有幾分感慨。
Advertisement
之後又再行了約莫小半個時辰的路,姐妹三個才終于在一片青蒼掩映中見到了高牆綿延的崔氏大宅。
陶新荷看地不免有些目瞪口呆:“這宅子怕是有一個坊大了吧?這崔家人得有多少啊,我看在裏頭辦燈會都不用出門就夠熱鬧了。”
陶曦月笑了笑道:“要不說人家是世家大族呢,我曾在書上看過前朝有一功勳蓋世的大臣住的宅子便有半個坊那麽大,家族人居住其中,竟還有互相不認識的,可見‘同一屋檐下,擡頭不見低頭見’這話并不适合他們。”
陶雲蔚對崔家的宅子有多大倒是并不感興趣,帖子遞進去之後,她只擔心這位崔太夫人對她們拿來的東西不感興趣,和陸家當初糊弄她父兄一樣,随意讓人打發她們走。
好在,姐妹三人被引入門前客室後坐了剛一盞茶的工夫,裏頭的人便傳來消息,說是太夫人請陶家三位姑娘過去。
陶雲蔚松了口氣,難掩喜色地轉頭與二妹曦月對視了一眼,後者亦是眼中含笑。
前來領路的是一個嬷嬷和三個侍女,出門乘青帷車的時候,這三個侍女便靜默無聲、默契十足地分別跟在了三姐妹的身側——陶家才剛了結完事關生計的大麻煩,方能騰出精力,也敢放心付予資財,去找牙行補充人手,只是尋常幫工還好說,但這随身侍女一時半刻卻不好找到合心意的,所以姐妹三人身邊依然只有杏兒一人随侍,不管崔家這種安排是出
于照顧客人的慣例,又或是為了解決她們三人的尴尬,都算得上是相當周到了。
陶雲蔚心知這種時候反倒不應流露拘謹、推辭之意,于是不動聲色地收回了目光,只從容喚了聲杏兒:“小心拿好東西。”
杏兒了然應聲,後退半步,将手中的綢布包裹又往懷裏緊了緊。
陶曦月向來是個随遇而安的性子,所以她也适應地很快,并未有什麽特別的反應。
至于陶新荷就更不必說。
三人由崔家侍女服侍着上了車,一路無聲地直向着園林深處而去。
走進福安堂,陶雲蔚第一眼便看見了那坐于高處的人,緩步向前走去的時候,她迅速不動聲色地将崔太夫人打量了一遍。
傳聞中說,崔太夫人出身柳氏,娘家雖只是甲族中的四等乙姓,但祖上因有戰功而被朝廷賜了世襲罔替的忠勇侯爵位,其母又是中山郡主,所以也是實打實的門庭顯貴,而她自己少年時也素有巾帼不讓須眉之名,常在蹴鞠、馬毬等賽場上領頭與男子一較高下。
陶雲蔚此刻看她,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幾分這位太夫人的“硬骨紅顏”之風。
一襲檀色素衣,看着淡雅,但上面的暗紋菊花繡樣卻是相當精美,不同角度的光線映照下,花瓣疏密竟有不同,一看便不是出自凡家之手。頭發雖然有些花白,但那張臉卻緊致紅潤,明顯是相當注重保養的;一雙眉眼微微上挑着,隐隐透出幾分淩厲,又讓人見之便不由先心生了幾分拘束。
陶雲蔚收回目光,低頭站定,深深福了一禮:“陶氏長女雲蔚,攜二妹曦月、小妹新荷,見過崔太夫人。”
崔太夫人的視線幾乎是不由自主地當先被一身紅的陶新荷給吸引了過去,随即微微蹙眉,卻沒有多言,又轉回來落在陶雲蔚身上,平聲說道:“陶大姑娘不必多禮,坐吧。”
陶雲蔚收了禮,回首示意杏兒把東西呈了上來,又禮笑着說道:“太夫人,這是我家二妹用家傳古方調配的‘玉顏膏’,聊表心意,還請您笑納。”
似崔太夫人這樣的出身,尋常禮物自是看不上眼,陶家也有自知之明,價值千金的東西他們又送不起,陶雲蔚思來想去,覺得比起“貴重”,崔太夫人應該還是更喜歡“稀罕”。
因送禮之事陶雲蔚在帖子裏已經提過,所以崔太夫人也并不覺得意外,她決定見陶氏姐妹,也無非是确如陶雲蔚所想的那樣,她覺得陶家這個禮送得還算用心,也挺讓她有興趣。
崔太夫人此時自然不會去看這份禮物,但她卻下意識地随着陶雲蔚的話,将視線轉向了一直靜靜站在長姐後側的陶曦月身上。
杏兒是将東西先呈到陶曦月面前的,後者伸手解開綢布,将被包裹在裏面的長木盒子拿出來,雙手轉交給了前來接禮的侍女。
“此膏雖名為‘玉顏’,但是全身可用。”陶曦月擡起臉,微微一笑,開口解說道,“太夫人若不習慣,可以先在手上試一試,每次淨洗過後挑用拇指大小即可。”
崔太夫人的目光幾不可察地頓了一頓。
幾息後,她看着陶曦月,語帶淺笑地問道:“這是你親手做的?”
陶曦月低眸應道:“小女技藝粗淺,還望太夫人不要介意。”
“怎麽會呢,你心意難得。”崔太夫人又笑着道,“來,過來讓我看看清楚是個怎樣心靈手巧的孩子。”
陶曦月微感意外,不由下意識轉眸朝阿姐雲蔚看了一眼,後者微點了點頭。
實際上這等狀況下陶曦月也不可能說不過去,只是姐妹三個一同站在這裏,卻是她獨自在崔太夫人面前得了眼,多少有些難以心安,尤其是小妹今日還尤其上心地打扮了這一番。
但這一息遲疑之後卻是再也耽擱不得,陶曦月顧不上去看妹妹此時如何,
只能低頭應聲,邁步走了過去。
崔太夫人喚她:“不必拘謹,再近前些,擡起頭來。”
陶曦月就又小小邁近兩步,然後擡起眸直視了過去。
接着她就看見崔太夫人眼中一亮,竟是笑着直言道:“二娘當真是好相貌。”
陶曦月便低下頭以示知禮。
“管嬷嬷,”崔太夫人吩咐道,“去讓小廚備些茶點來,別讓三個孩子餓着。”說完又似想起什麽,和聲對陶曦月道,“哦,我差點忘了,你們應該還不太習慣喝茶。”于是又轉而吩咐,“還是備些酪漿來吧。”
管嬷嬷恭聲應喏而去。
陶雲蔚便是見識再少,也能感覺到此時自己理當“受寵若驚”,于是領着小妹與陶曦月當即施了一禮:“謝太夫人。”
“不必多禮。往後你們閑暇時也可多來我老太婆這裏走動走動,”崔太夫人淺笑道,“我素來喜歡見着如花似的姑娘,也能給我這裏添添生氣。”
陶雲蔚不料好消息來得這樣快,片刻愣怔後才陡然回過了神,臉上不禁漫上喜色,又是深深禮道:“謝太夫人。”
這次崔太夫人卻沒有讓她不必多禮,而是淡淡一笑,低頭淺啜了口茶。
姐妹三人随後自然而然排序落了座,崔太夫人似是心情的确不錯,主動與她們說起了家常,話題基本是圍繞着陶家人進行。
待到酪漿和點心送進來的時候,崔太夫人見陶曦月先拿了一塊菊花酥遞給小妹,似想起什麽,忽而問道:“三姑娘今年多大了?”
陶新荷準備了一個早上就等着這一刻,先前本以為沒自己表現的地方了,誰知幸福來得這麽突然,當即也顧不上吃了,倏地站起身朝着崔太夫人福了一禮,彎了眉眼道:“回太夫人,小女上個月剛滿十六。”說完還覺得忽略了陶雲蔚,于是又打了個補丁道,“和我家長姐同月生辰。”
崔太夫人倒是沒有在意陶雲蔚哪天生辰,聽了只是含笑道:“倒是與昭兒差不多大,想來你們應能玩到一處。”說完這話,竟果真轉頭吩咐了大侍女去請十二姑娘過來。
“三姑娘看來是個性子活潑的,恐怕久坐不慣。今日正好是兒郎們的‘騎射日’,”崔太夫人說道,“待會讓昭兒領你也去看看吧。”
“騎射日?”陶新荷思緒一轉,眼睛就禁不住有點發亮,“我聽聞崔少卿有百步穿楊之術,崔氏兒郎當真厲害!”
正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即便是崔太夫人,聽着這話也不免唇角泛笑。
“元瑜嘛,自然是要做榜樣的。”崔太夫人笑意矜持地道,“不過今日他雖然也在,但卻是不下場的。”言下之意,倒似是在安慰陶新荷莫要太失望。
然而陶新荷聽了這話,眼睛就更亮了。